李佩紅
焉耆,有老安這樣的回族人,猶如他做的羊雜碎湯,色香味俱全了。
從這里搬到那里,人老了,食物不老。羊雜碎湯仍然是老味道。老安羊雜碎湯在焉耆賣了幾十年。
從前,焉耆沒有羊雜碎湯,這種小吃是100多年前回族人從口里帶來的。假如時間向后倒退100多年,你能看到荒涼的河西走廊,一群一群從陜西、山西、河州、湟水落荒而逃的回族人,他們心里面揣著對故土的思戀和憂傷,扶老攜幼、神色倉皇、衣衫襤褸,凄涼而又孤獨,走在被無數(shù)人踩踏出來的礫石路上。向著西方,頂著風沙,一直走,一直走,進新疆、過迪化、翻二溝、抵和碩……似乎前方的路永遠沒有盡頭。迫不得已背井離鄉(xiāng)的人是連根拔起的小草,他們得在餓死、累死、病死之前,找到一處安身立命之地。他們中的人誰也沒有料定,此生會被焉耆這片古老而渺遠的土地收留、供養(yǎng)。
從口里逃難來的回族人帶來的不僅僅是物品和工具,還有智慧、文化、宗教、習慣和飲食,其中羊雜碎湯是他們的特色飲食之一。時過境遷,羊雜碎湯被焉耆回族人賦予了新的味道。說起來,羊雜碎湯的做法并不難,只不過是把羊的頭、蹄、肚等雜碎收拾干凈,放進水里燉熟,再調入蔥、姜、蒜、紅辣椒等佐料。
老安做羊雜碎湯比別人舍得下功夫。他每天早晨6點多起床,先熬骨頭湯,再把生姜、草果、八角、香葉、大蔥、辣子等互不相干的調料添進去,再放入雜碎慢火燉四五個小時,等中午一兩點時間到了,香味完全拱進雜碎里,一道美味的羊雜碎湯便可出鍋了。時間短了,雜碎硬,口感差;時間久了,雜碎太綿,沒嚼勁。一鍋味道足夠的雜碎湯,和老安的心情、調味的品質、雜碎的鮮嫩、水的好壞,甚至菜板的干凈與否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食物之間講的也是個因緣,它們原本生長在彼此陌生而遙遠的地方,在同一時間里經(jīng)火與水的調和與磨練,最終相和相融相互完美,成就一鍋美味。
“這支由勇敢的商業(yè)家和航海家組成的民族,在東方古國的人海里掙扎,以防沉沒。他們用唯一的一條船保證自己的種族在歷史中向前航行,這條船就是:伊斯蘭教?!保ㄉ⑽募抑軡Z)。當然,連接這條船的還有共同的飲食文化,只要有回族人居住的地方,肯定有羊雜碎湯、粉湯、油香、泡泡油糕。別小看這一點,它是一種文化符號,一把開啟神秘大門的鑰匙,一條連接回族族群的紐帶。在中國沒有哪一個民族如回族這般分散,星羅棋布。但是,無論時間和空間相隔多遠,他們都頑強地保持著吃相同食物的習慣,初見,只一碗羊雜碎湯,立刻會確認彼此的身份、拉近彼此的距離,近彼此的心。
在新疆生活久了的漢族人,出門在外都喜歡選擇回族餐廳就餐?;刈迦顺雒貝壅麧崳瑢σ磺惺挛镄欧钪燎逯琳?。老安認為,飲和食是件嚴肅的事情,嚴肅到與心有關。老安在做羊雜碎湯時心很清真,清即清潔,真即貨真價實,不欺不瞞。老安說,制作食物和唱歌、跳舞一樣,你用不用心,觀眾能感覺到。食物的優(yōu)劣,舌尖也一觸便知,欺騙別人,輪回到最后,即欺騙了自己。至于賣一鍋湯賺多少錢,似乎與他無關。老安很享受制湯的慢時光,他感謝上蒼給予的饋贈。老安想到他活到古稀年紀,身體仍然健康硬朗,心里倍感欣慰。老伴慈溫,兒孫滿堂,生活安適,這不就是百年來向往的日子。老安想要時光慢下來,再慢下來。他在重復而細碎的時光里,把一鍋一鍋羊雜碎湯細火慢燉,使香氣收斂,綿綿散出,不至于消失得太快。一個人的喜悅與幸福融進湯里,這就不再是單純的羊雜湯了,而是老安一生的修煉、一世的禪悟。
焉耆,有老安這樣的回族人,猶如他做的羊雜碎湯,色香味俱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