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婉禎(重慶師范大學,重慶 400000)
?
淺談《論語》的史料價值
何婉禎
(重慶師范大學,重慶 400000)
摘要:《論語》成書可以說是一個迷,它是什么時候成書的,由誰人編寫?據(jù)傳,《論語》是在孔子逝世后,其學生在為其守孝三年的時間里編寫而成,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儒家經(jīng)典。《論語》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如:在《論語》之中“仁”出現(xiàn)不下百次,其含義寬泛而多變,每次講解并不完全一致。有強調(diào)“仁者愛人”的,也有反其道而行之,強調(diào)“克己復禮為仁”,作出了兩種對立的解釋。又如:論語的主要內(nèi)容是是對弟子的批評等。
關鍵字:“仁”;《論語》;語言特點;史料價值
(一)“仁”字的本義?!叭省弊肿钤绮⒎浅霈F(xiàn)在孔子的理論體系之中,在孔子之前就有較多的作品中都有所描寫。但那時的“仁”的意思多半都是親愛、慈愛的意思。如在《尚書·金滕》里就有,“予仁若考”這樣一種描述;另一處是“盧令令,其人美且仁”(見《詩經(jīng)·齊風·盧令》)。直到《左傳·隱公六年》中“親仁善鄰,國之寶也”才使“仁”字就已經(jīng)具有了道德之意。在春秋時期的文獻資料中,仁的使用頻率也是很高的?!蹲髠鳌分谐霈F(xiàn)有三十多次,《國語》中出現(xiàn)有六十多次。而從春秋時期開始,仁的使用更加普遍和廣泛了?!叭省弊蛛m然不是由孔子所創(chuàng)造的,但是它卻是春秋時代的新名詞。
(二)孔子“仁”學。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是從人的角度來探討哲學問題的,作為儒家的理論核心的“仁”代表了孔子所追求的人的道德修養(yǎng)的終極理想。因此,孔子的“仁”學被許多人看作是“人學”。既然“仁”存在在人身上,可以通過人的言行舉止來得到實現(xiàn),那么只有關注人身存在的狀態(tài)何意義,才能達到儒家所謂的“修己以安人”的目的,才能實現(xiàn)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目標。所以說,人學的理論基礎是修身,即提高人的自我修養(yǎng)。
(三)“仁”學的根本,血緣基礎:孝悌??鬃犹岢龅摹叭省睂W思想主要是為了維護周禮。“周禮”是以血緣為基礎、以等級為特征的氏族統(tǒng)治體系。因此,孔子認為實現(xiàn)“仁”的根本就在于孝悌。如:《論語·學而》中記載了一段孔子的學生有若的話:“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子奚不為政?書云孝乎惟孝,友子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弟子入則孝,出則梯,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何如斯可謂士矣……,日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p>
“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p>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p>
林語堂曾言:”中文的‘仁’字,可分開為二人,即表示其意義為人際關系。1《中庸》也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庇秩纾骸睹献印ち夯萃跎稀分械摹袄衔崂弦约叭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與孔子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是說在贍養(yǎng)自己的父母的同時,把別人的父母當做自己的父母一樣來贍養(yǎng),在撫養(yǎng)自己的兒女的同時,也要把別人的子女當做自己的兒女來贍養(yǎng)??鬃影选靶ⅰ薄疤荨弊鳛椤叭省钡幕A,把“親親尊尊”2作為“仁”的標準,維護氏族父家長傳統(tǒng)的等級制度。恩格斯說:“親屬關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蠻民族的社會制度中起著決定作用”(《馬克忍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二四頁)。在禮樂崩壞的大背景之下,孔子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提出意識形態(tài)上的主張,并能夠使人們在潛意識中遵守,對社會的和諧與長治久安具有積極的作用。
(四)“修己以敬”,“克己復禮”。相對于“仁”的道德訴求而言,孔子更多地談到如何踐行的問題,也就是“為仁”的方法。
首先,“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已”(《論語· 雍也》)。就是說“為仁”的方法在于從我做起,推己及人。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 顏淵》)其中“克”意指克制、約束,“己”指每一個個體本身。、所以,實現(xiàn)“仁”不假他人之力,而是憑借自己。“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 述而》)仁,存在于每個人心中??梢?孔子強調(diào)人的自我修養(yǎng),要求每一個個體都能約束自己,在他所身處的禮崩樂壞的時代,只有這樣做才能實現(xiàn)向周禮的回歸,達到“仁”的境界。這也是儒家強調(diào)“內(nèi)省”的一個過程,是人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過程,正如《大學》中所論:“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也就是說,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百姓,必須把個人的修養(yǎng)看作是一切的基礎。若是喪失了基礎,那么所謂的上層皆是空中樓閣。
其次,由近及遠,由己推人。(《論語· 雍也》)曰:“夫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本褪钦f如果自己想要立得住,有所成就,就要讓別人也立得住,如果自己想要事事通達,也要讓別人事事通達,能擁有這樣推己及人的胸懷,那便是仁人的作為了??鬃舆€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弊约翰幌胍?也不要強加于別人。
(一)《論語》的內(nèi)容特點。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貢廬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毕鄠骺鬃拥牡茏樱诳鬃尤ナ篮鬄槠涫匦⑷辏⒃谄陂g通過回憶孔子對自己的教導編寫成書的。在論語中,主要以對話的形式展現(xiàn)了了孔子對其弟子的教誨。在《論語》的章節(jié)中所記載的大多是孔子對弟子的批評,而不是贊賞。當然顏回除外,關于顏回的章節(jié),都是贊揚顏回的。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以冉求、宰我、樊遲為例:冉求問:“非不說子之道也,力不足也。”孔子批評說:“力不足者,半道而廢,今女畫?!币馑季褪牵耗愀揪蜎]去做,怎么說是力不足呢?對冉求最尖刻的批評是:“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睂υ孜业呐u,有關章節(jié)也很對尖銳:“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在宰我提出守喪一年的觀點后批評說:“予之不仁也。”——宰予所說的行為不符合仁啊!
樊遲問學稼圃,孔子批評他的行為是小人行為。
朱熹說:“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币虼丝鬃釉诨卮鸬茏訂栴}的時候,都是針對不同弟子的缺點因材施教。這些回答,實際是一種非常高明的對弟子的評價。對司馬牛來說,仁就是把話說到點上。司馬牛多愁善感,如擔憂自己無兄弟,當他問君子時,孔子回答說“君子不憂不懼?!?/p>
體現(xiàn)了《論語》思想性強,教導意味明顯的特點。
(二)《論語》語錄的呈現(xiàn)方式及其特點。
《論語》中的語言特點多以對話的方式呈現(xiàn),以學生問孔子答或孔子問學生答的形式,展現(xiàn)了孔子的“仁”學思想,以及其教育
思想與治國思想。
如: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p>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薄豆遍L》
此章顏淵、子路及其老師三人各言其志。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子路》
此章是子路與老師之間關于如何做士的問答。
又如: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薄独锶省?/p>
《論語》中問答的篇章中,避免了繁瑣的問答,多是以兩三個回合的形式,鮮有長篇闊論。這是學生根據(jù)原始的談話內(nèi)容基礎上,進行了高度提煉概括,將不必要的語境背景省略,結(jié)構(gòu)傾斜旨在突出“子曰”所承載的意義與價值。
參考文獻:
[1]林語堂.孔子的智慧[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0.
[2]“親親尊尊”并不與“舉賢才”相矛盾。“舉賢”也是原始牡會氏族體制中一個早就存在的歷史傳統(tǒng),它與“親親尊尊”互補而行。所以才有“舜有天下,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舉伊尹,不仁者遠矣”的稱贊和說法。孔孟并未突破氏族貴族的世襲制(如某些論著所認為),而恰好是要求保存氏族體制的各種遺跡。
注釋:
①林語堂.孔子的智慧[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0.
②“親親尊尊”并不與“舉賢才”相矛盾?!芭e賢”也是原始牡會氏族體制中一個早就存在的歷史傳統(tǒng),它與“親親尊尊”互補而行。所以才有“舜有天下,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舉伊尹,不仁者遠矣”的稱贊和說法??酌喜⑽赐黄剖献遒F族的世襲制(如某些論著所認為),而恰好是要求保存氏族體制的各種遺跡。
中圖分類號:K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031-02
作者簡介:何婉禎(1991-),女,漢族,河北省,在讀研究生,重慶師范大學,專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