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金
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廖承志利用自己的繪畫特長,畫了大量的宣傳畫,還給朱德總司令、劉伯承總參謀長和許多戰(zhàn)士畫過像??上У氖?,這些親歷長征的圖畫沒能夠流傳下來。盡管如此,廖承志在長征途中的美術(shù)創(chuàng)作活動,對于豐富部隊的文化生活、鼓舞紅軍將士的革命斗志,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因繪畫才能而免遭殺害
鐵竹偉在《廖承志傳》一書中說:“張國燾之所以沒殺廖承志,除了他的家世,除了共產(chǎn)國際和黨中央的壓力,頂實際、頂重要的還是他會刻蠟版,會畫畫,張國燾在根據(jù)地要印行鈔票,都離不開他。”
張國燾為什么想殺害廖承志呢?這還得從廖承志的革命經(jīng)歷說起。美國記者尼姆·威爾斯曾在一篇文章中記載:廖承志畢業(yè)于嶺南大學,“這期間,他是個非?;钴S的學生領(lǐng)袖,參加工人罷工。1925年沙基慘案,他帽子上中了一槍,同年他父親遇刺后,他到日本去進早稻田大學。他被日本驅(qū)逐,于是到歐洲去,在德、比、荷的中國海員中從事共產(chǎn)黨工作。他在漢堡被捕受到流刑處分。觀光蘇聯(lián)之后,他回上海,立即和另一同志一起被捕。這同志被處死刑,然而廖仲愷夫人鉆天入地地去設(shè)法使她鐘愛的獨子恢復自由。她的兒子一經(jīng)釋放,立即到武漢相近的鄂豫皖蘇維埃去,又從那里同第四方面紅軍旅行入川而到西北”。1933年,廖承志由上海轉(zhuǎn)入川陜革命根據(jù)地,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曾擔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秘書長。紅四方面軍的主要負責人是張國燾,這樣廖承志便成為張國燾的部下。由于張國燾實行“左”傾路線,廖承志與羅世文等人批評了張國燾的錯誤,張國燾因而懷恨在心。1934年底,時任川陜區(qū)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張國燾,竟誣蔑廖承志是“蔣介石的特務”。廖承志被撤職囚禁,開除了黨籍,監(jiān)視使用,并險遭張國燾殺害。
當時鄂豫皖蘇區(qū)的一些創(chuàng)始人和紅四方面軍里的知識分子黨員,許多都被張國燾槍殺了,但廖承志幸免于難。這除廖承志父母的聲望之外,更主要的還是因為他的繪畫才能。當時紅軍中能畫會寫的美術(shù)人才極少,張國燾開大會掛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像,張貼的各類政治宣傳畫,在根據(jù)地印制鈔票等,都離不開廖承志。廖承志在被押隨軍長征的途中,張國燾倒是沒有忘記他的繪畫才能,常叫他出來為一些大會畫馬、恩、列的頭像,給部隊畫一些宣傳畫、寫標語等。每當畫完寫完,就又把他關(guān)起來。紅四方面軍被張國燾帶著過了三次雪山、草地,歷盡千辛萬苦。一路上,作為“犯人”,廖承志的處境更是苦難重重,但他革命意志堅定,照樣樂觀豁達,堅持真理,積極工作。后經(jīng)周恩來解救,廖承志重獲自由。
廖承志學識廣博、多才多藝,尤其是在繪畫方面有很深的造詣,這主要得益于他母親何香凝的熏陶。何香凝是著名國畫家,新中國成立后曾擔任過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主席。小時候,每當母親何香凝作畫時,廖承志都會專心守候于母親身旁,有時實在忍耐不住,就提筆畫起小人像來,雖然筆法稚嫩,但人物栩栩如生。何香凝發(fā)現(xiàn)兒子的繪畫天分后,十分驚喜,于是,每當她完成一幅畫作后,都會要求兒子補畫個“小娃兒”。由于從小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繪畫熏陶和母親的精心指導,廖承志也畫得一手好畫,不論是素描、國畫,還是漫畫,無不畫得十分精妙,尤其擅長畫人像。但是廖承志長期處于漂泊不定的革命斗爭環(huán)境中,不能做一個專業(yè)的畫家,畫畫對于他而言只能是興之所至,偶爾為之。川陜根據(jù)地留下的200余幅書報刊頭、課本、郵票、稅票、錢幣、證券,武器上的馬克思像、列寧像及其他插圖、圖案等美術(shù)作品,多是由廖承志繪刻、設(shè)計制作的。連廖承志自己也未曾料到,這些業(yè)余的繪畫才能竟使他幸免于難。
靠給人畫像“混飯吃”
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妻子海倫·斯諾,1937年5月21日在延安訪問廖承志以后,有這樣的描述:“我發(fā)現(xiàn)他的確多才多藝?!f,長征過草地時,吃的東西很差。他丟失了他自己那份炒面,因而,靠給同志畫像‘混飯吃。……他寫過劇本,搞過蝕刻畫、木刻畫、漫畫、油畫以及水彩畫。他給徐特立等領(lǐng)導者畫過像。”
廖承志是長征隊伍中有名的畫家和刻手,他既擅長繪畫,也擅長刻畫。長征途中,廖承志畫了大量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頭像,給部隊寫標語,畫一些宣傳畫。當時開會時掛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頭像,寥寥數(shù)筆,卻很傳神,都是廖承志的杰作。廖承志除完成繪畫性任務之外,還在沿途畫了許多肖像和風景畫,其中有朱德總司令、劉伯承總參謀長等人的。據(jù)傅鐘回憶:“過了噶曲河休息,廖承志同志來了,掏出鉛筆和紙問:‘哪個要畫像?劉伯承同志要他畫,還要他把岸邊的渡船也畫上。許多同志圍上去看他運筆,稱贊他畫得好。”
廖承志承擔為刊物刻連環(huán)畫的任務?!斑B環(huán)畫文字說明由油印股先刻好,再送廖承志同志刻連環(huán)畫?!彼肮ぷ魃细且唤z不茍,精益求精。每天送去的連環(huán)畫的文字說明,他不完成刻圖任務哪怕再晚也不休息。每天行軍幾十里,夜里別人都進入了夢鄉(xiāng),他仍然在油燈下工作到深夜。他常對我們說,刻圖任務很緊急,寧愿不吃飯不睡覺也要盡快刻出來,部隊當前急需精神食糧”。廖承志這些美術(shù)宣傳活動,使紅軍指戰(zhàn)員們“個個興奮起來”,“沖淡了行軍疲勞”??上?,這些親歷長征的圖畫沒能流傳下來。
用畫筆描繪長征
參加長征是廖承志革命生涯中刻骨銘心的一段經(jīng)歷,也成為他后來揮之不去的心結(jié)。有關(guān)長征的記憶時常浮現(xiàn)在廖承志的腦海中,哪怕是自身遭到迫害,“有朝一日,有時間的話,還想把它畫成油畫”。
“文化大革命”時期,當女兒篤篤(廖承志次女廖茗,小名篤篤)大學畢業(yè)后被當作可教育子女“發(fā)配”青海勞動,遠離父母,屯墾邊陲時,被關(guān)在監(jiān)獄中的廖承志畫了兩幅回憶長征的速寫畫,悄悄讓妻子夾帶出去寄給女兒。那兩幅畫,一幅是一位紅軍戰(zhàn)士在長征路上倒下了,另一位瘦骨嶙峋的戰(zhàn)士默默地向戰(zhàn)友志哀,然后邁著更堅定的步伐前進,前仆后繼的大無畏革命氣概催人淚下。他在附給女兒的信中這樣寫道:“第一幅畫是爸爸在長征時的大致景象,千萬不要忘記革命是千辛萬苦、無數(shù)犧牲才得到的勝利。你爸爸在訴苦憶甜,自問五谷不分,慚汗無地,但吃苦也在長征時嘗過。你們是在一帆風順,溫暖暖、軟綿綿的溫室里長大的,千萬要警惕,不要忘了本了!”
第二幅畫畫的是一位參加紅軍不久的女戰(zhàn)士為了長征忍痛將自己的骨肉送給他人。畫面上母親正給孩子喂最后一次奶。身后黯然站著的是她的丈夫,身前蹲著一個孤獨無親的老漢,等著把孩子抱走。遠處紅軍戰(zhàn)士唱著歌在前進,旁邊有一位戴眼鏡的干部脫下帽子給他們母子分離致以同情。整幅畫體現(xiàn)了一個主題:隊伍要前進,革命要前進,不能為紅軍添累贅,只能割舍骨肉。為了革命,戰(zhàn)士是能付出一切代價的??!這幅畫所描繪的是長征中的一個真實故事。廖承志在信中對女兒講述:“第二幅也在長征時候,是在丹巴親眼看見的。旁邊是四川參軍不久的母親,她后頭站著的是她自己的丈夫。我記得那時左邊是懸崖萬丈,右邊是金沙江,一片黃澄澄的麥浪,加上少數(shù)民族特有的碉堡式的房子,周圍牛馬成群。但是隊伍要前進,媽媽不能帶著孩子。就在千丈崖頭,她找到了當?shù)毓鹿褵o親的老漢,把兒子送給他。老漢是歡喜得直笑,哪知孩子的媽媽正在給孩子喂完最后一口奶,然后就前進了。孩子的父親怎樣想?你也想得通。革命是要前進的,焉能帶著孩子去沖鋒陷陣?舍不得吧,但可能還是父親動員母親把孩子留下的。旁邊紅軍戰(zhàn)士在唱歌,繼續(xù)前進,打一仗消滅敵人還等在前頭哩。旁邊一個戴眼鏡的紅軍干部,脫下帽子,給他們母子分離致以同情表示。后來呢?那父親,那母親,那戴眼鏡的同志,(我)到了延安,再也沒看到,肯定都犧牲了。那孩子!如今在哪兒?如果還活著,應是三十二三歲的人了。但我可以肯定,如果他還活著,必定連父親、母親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廖承志在信中說:“那兩幅,倉促畫成,說藝術(shù),也不成熟,粗糙得很。但你姑且把它們留下吧!”
廖承志對長征的回憶描繪,展現(xiàn)了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崇高思想和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信念,謳歌了偉大的長征精神,是對廣大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tǒng)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