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娟
你來或者不來,“蘇式生活”就在這里等著你
文張娟
隨著耳畔軟糯、婉轉的評彈一直尋到平江路中段,才看到垂柳下的“聯(lián)萼坊”。入眼即是刻著古時花紋的墻磚、青石磚鋪就的道路和巷子里斑駁的木門和窗柩,無一不向外透露著、訴說著過往的蘇州。
翻開姑蘇地圖,成百上千的街巷撲面而來。蘇州宛若一部史書,而其中的街巷則是其分卷,每一條街巷都有著不同故事、不同的人家,這座城市在歷史上發(fā)生的點點滴滴,都記錄在了四下延伸的街巷“城池”之中。于蘇州而言,小巷里的每一戶人家都是值得探索、都是耐人尋味的。
蘇州的小巷往往是四通八達、千回百轉,人在巷子里走著,經(jīng)??粗孟袷亲哌M了“死胡同”,到了巷子的盡頭,結果只是巷口的一個轉彎,就又柳岸花明。
聯(lián)萼坊卻不相同,巷子西面和平江路互通,東面的弄底是居民住宅,并不和其他街巷相通,所以進出聯(lián)萼坊,也就只有小巷西面的平江路入口??v觀歷年來聯(lián)萼坊的發(fā)展和保護,都與其位于平江路中段的“地利”離不開。
平江路所在的平江歷史文化街區(qū)是蘇州古城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區(qū)域。對照南宋《平江圖 》及明末《蘇州府城內水道總圖》可見,作為蘇州東半城主干道的平江路,于800多年來,河流形態(tài)、街道建制都同原有基本相仿,而且一直保留著“水路并行,河街相鄰”的水鄉(xiāng)格局,古街歷史氣息濃厚。
作為歷史文化街巷,平江路上也是有一定的保護改造的。但無論是聯(lián)萼坊還是平江路上的其他街巷,都保留著大批的老式民宅。街道兩面的商鋪也都悄悄的隱在木制門板之下,在其外格精致的雕花門廊之下,竟也與普通居民住宅相差無幾,民情風貌一如往昔。
河道西面依河而建的民居住宅,多是上了年紀的老房子,白墻青瓦,木柵花窗,清淡分明。斑駁的墻面上攀生出許多的藤蘿蔓草,再加上平江路上延伸的樹枝,一面墻,也有了山水畫的味道。
平江路上的“蘇州氣息”濃重,也不全在那搖晃的船槳上,更多的像聯(lián)萼坊這樣的小巷支撐起來的,里面住著或是土生土養(yǎng)的“老蘇州”,又或是定居數(shù)年的“新蘇州”,所以平江路才不像別的商業(yè)街區(qū)那樣,即使是旅游淡季,路上往來也十分熱鬧。
往聯(lián)萼坊內走兩步,便能看到一面寫著“聯(lián)萼坊人家”的旗幟立于巷中。
曾為蘇州戲曲博物館副館長的錢杏珍退休后,在這條著名的老街巷里,再現(xiàn)了一個“姑蘇民俗園”,僅僅是為了讓對吳地文化感興趣的人,能夠在聯(lián)萼坊內尋到蘇州民俗百年前的影子。
一條綠色竹廊不深,兩側纏繞著綠藤,竹梁上懸掛著的盆栽往下垂落著,輕快,而不張揚。而兩側的廳堂,更是讓人眼前一亮。喜堂里的一色紅、墻面上的“百年和合”、拜天地的墊子、新娘嫁妝用的箱子果盤,以及古人訂婚用的“求”和“允”一應俱全。以至于讓人一踏進“喜堂”就有種回到古時拜天地現(xiàn)場的錯覺。
其他的廳堂也是各有特色,緙絲、刺繡、蘇式點心,在“聯(lián)萼坊人家”里,這些姑蘇傳統(tǒng)民俗或者小吃,不僅能親眼看見,還能自己親自動手??椃坷锏木~絲機雖是帶有歲月痕跡的“古董”,卻也可以觸摸和拍照,若是有心,也可以坐下來學習緙絲,錢杏珍會請專業(yè)織工來進行教學。
“聯(lián)萼坊人家”雖然面積不大,內在民俗卻十分齊全。為此,錢杏珍還特別策劃過一個“品味老蘇州生活之旅”,上午可以在平江路上信步或坐船游覽平江河的兩岸風光;下午到聯(lián)萼坊人家制作、品嘗蘇式點心和小吃,或是同民間的老藝人學習刺繡、緙絲等手工藝;晚上則是在茶館里聽評彈、賞昆曲。
在蘇州千回百轉、各有韻味的小巷中,聯(lián)萼坊人家僅是其中一條。時間的蹉跎給它刻上了歲月的痕跡,你去或者不去,它就在那里,夾帶著雕花的青瓦,以及在小巷中細細流淌著的抑揚頓挫、輕清柔緩的吳儂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