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佳
“蜀素”是北宋時期四川制造質地精良的絲綢織物,上織有烏絲欄,制作講究。因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此卷“蜀素”本為邵子中所藏。熙寧元年(1068)三月,邵子中題其尾云:“蜀素一卷,藏余家者二十余年,今既裝褫,將屬諸善書者題其首”[1](圖一)。后來,這卷“蜀素”流傳到宋代湖州(浙江吳興)郡守林希手中,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1088),林希邀米芾同游太湖近郊的苕溪,并請其作書于蜀素。卷中即為米芾自作的八首詩,均是當時記游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記”[1]。至此,冠絕書壇的《蜀素帖》也就誕生了。
《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以第一首詩的前二字命名,被后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此作是我國書法史上極為著名的珍品,歷來被書法家、鑒賞家和收藏家們視為米芾力作。
《蜀素帖》,蜀素本,織就烏絲欄,高八寸,長八尺,行書,共五百五十六字,詩體具備。其流傳有緒,帖上有13 人共18 個題款,分別出自北宋林希、胡完夫,明代沈周、祝允明、文征明、顧從義、董其昌、陳瓛、王衡,清代陳燾、高士奇、乾隆、董誥之手。又有鑒藏印數十枚,間有漫漶不可識者?!妒袼靥飞献钤绲拿魅祟}款出于沈周之手,為1506 年農歷八月下旬。從沈題“汪君宗道持其所書雜詠織行綾卷索題”可知此帖當時被汪宗道收藏(圖二)。后有祝允明題“此藏汪宗道家,尤為精粹”可為對證(圖三)。16 世紀下半葉,顧從義藏得此帖。其題曰:“余自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得見于長安友人家,傾囊以購之”從中可知顧氏購得此帖是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的長安(圖四)。帖中又見文征明題款“嘉靖丁巳(1557)十月三日,長洲文征明觀”,后鈐“文征明印”(圖五)。文征明是顧從義的前輩師長,文氏的題款,應是顧氏在1557 年十月三日攜字拜訪時所題?!妒袼靥分忻讜皭u屈”二字右側有“顧九錫?。ㄖ煳模▓D六)”,顧九錫與顧從義是叔侄關系,因顧從義收藏過《蜀素帖》而得以賞玩并鈐印其上。在顧氏之后,收藏大家項元汴藏得此帖。細觀帖上鈐印,屬于項元汴的印款共12 種(重復者不計),如項子京家珍藏、子京父印、子孫永保、項叔子等(圖七)。最值玩味的是董其昌的 “董氏三題”,細究卷中第一次題款(圖八):董其昌一題,先評價米書,后言摹刻事。其中提到的《鴻堂帖》即成于1603 年的《戲鴻堂帖》,由題跋可知,《戲鴻堂帖》完成之前,董氏未得《蜀素帖》真跡,所以先前刊刻的《戲鴻堂帖》應依據的是摹本。1604 年五月,董氏以物換物,從友人吳廷處換得《蜀素帖》,帖上兩枚“吳廷”印可證其說(圖九)?!妒袼靥妨碛型鹾饧壮剑?604)閏九月的題款,其中,“春水船”是王衡辭官后住所的名字,此應為董攜帖拜訪王衡而題(圖十)。
再看董氏第二題(圖十一):“增城”是陳瓛的號。董氏第一題左側陳瓛題曰:萬歷乙卯(1615)長至日,海昌陳瓛觀。對照董氏的第二次題款,可知1615 年的夏天,《蜀素帖》已為陳瓛所藏,董氏1604 年從吳廷處換得此帖,不知因何原因轉手他人,后竟在友人陳瓛處逢得故物,感傷而又羨慕。董氏說到了今天“方置棐幾,日夕臨池”,說明他在之前收藏《蜀素帖》時并未臨摹真跡,此時方為之。陳瓛和董其昌屬世交,陳氏后人的書法受到董氏書法的極大影響。而《蜀素帖》中董氏第三題,就與陳瓛的兒子陳之伸有關(圖十二):崇禎七年癸酉子月,即1633 年農歷十一月。申甫是陳瓛之子陳之伸的字。“計偕” 是指舉人赴京會試。本年,陳之伸入京參加會試,攜帶《蜀素帖》拜訪世伯董其昌。董氏見物遂言“一似米老重觀研山,第無玉蟾蜍淚滴之恨”——借用米芾研山換蘇仲容海岳庵的典故來表達得而復失的惋惜。帖中又有陳瓛的另一個兒子陳之閶鈐的“陳之閶印”、“希亮珍玩”?。▓D十三)。陳瓛題款左下側,其曾孫陳燾題曰“曾孫陳燾珍玩”,后鈐 “陳燾之印”白文?。▓D十四)。陳燾因是晚輩,故書曾祖下方以示尊重。細察“董氏三題”,言語間無不流露出對《蜀素帖》的衷愛,實則此帖著實出色,如若非此,想必董氏一代大家亦不至于此。
1686 年,清高士奇從陳氏手中購得《蜀素帖》,幾年后重新裝裱并題字。帖中共計高印15 枚(重復者不計),分別為:高士奇、高士奇圖書記、江村秘藏、江村、清吟堂、竹窗、高詹事等(圖十五)。乾隆時,《蜀素帖》為大學士傅恒所藏,其位高權重,因家中失火,所藏遂皆入內府(圖十六)。清亡后,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為《蜀素帖》的最終歸宿。至此,《蜀素帖》一路的奔波流轉,確讓人心驚動魄,至今仍能完存下來實屬不易。
【參考文獻】
[1][2](清)高士奇.江村銷夏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08):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