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妍,湖北大學 哲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王佳璇,中國人民大學 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872
?
加強大眾文化熱點的預測和引導
黃妍,湖北大學 哲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王佳璇,中國人民大學 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872
何為大眾文化熱點?大眾文化熱點是社會公眾關注或歡迎的文化事件,其中包含著社會公眾普遍關注或者歡迎的文化新聞或者信息。文化熱點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和時代語境、公眾的文化需求以及大眾媒介的影響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文化的多元化和媒體的現代化,我國社會大眾文化熱點也不斷涌現,而且影響廣度和深度呈不斷增強之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必要對我國大眾文化熱點形成的條件以及存在的問題做出冷靜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對大眾文化熱點的預測和引導。本文試圖根據“中國文化發(fā)展狀況調查(2015)”數據庫(以下簡稱為“數據庫2015”)的基本數據,從多個方面去分析當前我國大眾文化熱點形成條件和存在的問題,并嘗試就如何加強大眾文化熱點的預測和引導提出一些建議。
中文的“文化”一詞,從其初意為“以文教化”,以人文使天下人都能遵從文明禮儀,行為止其當所止[1]。在西方英語世界中,與“文化”一詞相對應的英文“culture”,而culture從其詞源拉丁文colere來講則指向人類的生產生活以及發(fā)展過程。英國著名的文化理論家和馬克思主義思想家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在現代意義上從三個層面解讀文化:一是將文化描述為人類智力發(fā)展的總體過程;二是將文化理解為一種特殊生活方式;三是將文化看做是人類智力活動的成果[2]。從廣義上說,文化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等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從狹義上說,文化是人類智力的發(fā)展及其成果。文化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并跟隨人類生活歷史發(fā)展而發(fā)展。在現代社會的工業(yè)生產、商業(yè)運作等決定性因素以及大眾傳播媒體對文化的二次塑造這一催化性因素的作用下,出現了大眾為文化主體的新型文化。
西方學界把這種在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為了大眾的娛樂消遣而大批量生產,并借助現代媒體迅速傳播,以此獲得市場利潤的文化稱之為“大眾文化”。在英語中,“大眾文化”對應的詞匯是“popular culture” 或“mass culture”,而“popular” 或“mass” 字面上有大眾、公眾之意[3]。雷蒙·威廉斯指出,“popular”有兩個古老的含義,即“低等的”、“刻意討人喜歡的”;同時,它還有一個現代的含義,即好受許多人喜愛的。在現代社會,一種文化要具備popular(受人喜歡)的性質,則離不開現代商業(yè)、娛樂業(yè)的運作。就是說,大眾文化意味著文化轉化為商品,向大眾推廣,取悅大眾,并引起大眾的消費欲望。如此一來,原本并沒有消費、商業(yè)或者娛樂的意思的popular culture,在西方學者眼里就成為了頗具媚俗色彩的大眾文化。針對大眾文化由來已久的媚俗低下的譴責,雷蒙·威廉斯重新確認了大眾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地位,認為它已“替代過去民間文化占有的地位”[2]。
大眾文化自誕生之時,就與大眾傳媒連為一體,大眾是通過傳媒的宣傳特別是影響來構建關于世界和社會的認知[4]。關于大眾文化的意義及其闡釋雖然一直存在著爭議,但大眾文化的后天構建性質卻得到廣泛認可。這可歸為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大眾文化是一種商業(yè)性的產品,并非順應自然而生的文化。美國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家D.麥克唐納曾指出:“大眾文化是從上而下,是商人雇傭的技師制作……并非公眾自然而然的經驗表達”[4];第二,商業(yè)化和產業(yè)化對大眾文化的影響導致大眾文化是標準化、程式化和機械復制的產品,是文化商品化的必然結果[4]。
正是大眾文化的后天構建性質以及現代媒體的高效傳播速度為大眾文化熱點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大眾文化熱點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一定時期大眾關注的文化重點問題通過現代媒體的“推波助瀾”所形成的社會輿論熱點。其波及面小到一個省市,大到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就一個國家范圍而言,大眾文化熱點映射著社會公眾的文化關切和需求,訴說著這個時代的社情民意。如果在正確預測的基礎上加以合理利用和正確引導,大眾文化熱點也能夠對主流文化建設和主流價值觀的傳播也能夠發(fā)揮重要作用。在我國,當前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我們一方面可以通過對大眾文化熱點的關注和研究,進一步豐富核心價值觀內涵和針對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培育和引導大眾文化熱點推進核心價值觀的社會認知和認同。
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網絡化的時代,我國主流文化的發(fā)展固然離不開國家層面的推進,但作為受到公眾喜愛和備受關注的大眾文化熱點能夠發(fā)揮引導公眾接受主流社會文化、推動國家文化發(fā)展建設的作用。首先,大眾文化熱點作為文化載體能夠使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通過文化熱點可以推動大眾對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特別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認同和自覺追求;其次,現代市場經濟觀念、高度的民族認同感、高尚的道德文化以及成熟的法治文化都能夠通過大眾文化熱點得以傳播;再次,優(yōu)秀進步的傳統(tǒng)文化可以通過大眾文化熱點轉化為公眾易于接受的具體表現形式,如歌舞、戲曲、電影、文學,等等,大眾文化熱點可以提供一種完全不同于“正統(tǒng)”文化的新視野,從而有利于創(chuàng)造多樣化的文化環(huán)境??傊?,預測和引導大眾文化熱點,能夠幫助大眾了解社會流行的信號、媒體關注的焦點話題,把握時代發(fā)展脈搏和走向,也能夠使主流文化更加貼近大眾生活,從而深化大眾對主流文化的認同度。
然而,大眾文化熱點的形成具有自發(fā)性,其作用也并非必然是積極的,它可能對主流價值和文化的傳播和強化起推動作用,也可能對主流價值和文化起消解甚至破壞的作用。因此,黨和政府以及主流媒體正確預測大眾文化熱點的形成,并在此基礎上主動參與和引導大眾文化熱點就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這樣,大眾文化熱點才能發(fā)揮繁榮和發(fā)展社會主流價值觀和文化的積極作用。
解讀當前我國大眾文化熱點離不開時代語境。文化熱點的形成離不開特定的時代語境。時代語境大致上可以劃分為社會、主體以及價值三種因素:社會因素是指文化熱點產生的總體社會環(huán)境;主體因素指社會主體的總體文化素養(yǎng);價值因素指向文化熱點產生的總體社會價值取向。
首先,當代我國大眾文化熱點產生的總體社會環(huán)境是文化事業(yè)全面發(fā)展,文化機構和文化從業(yè)人員逐年增加的大繁榮時代。根據《2015中國文化文物統(tǒng)計年鑒》 發(fā)布的關于全國主要文化機構數以及全國群眾文化機構基本情況兩份數據(從1990年起,提取每隔5年的相關數據),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我國文化以及大眾文化的發(fā)展脈絡(參見本文表1、表2)。從這兩份數據來看,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我國文化總體和大眾文化都是呈逐年遞增的狀態(tài)在發(fā)展,無論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作為文化發(fā)展硬件的文化機構,還是從事文化事業(yè)的個人、團隊等文化發(fā)展軟件,從數量上看,都是逐年遞增的。中國在20 世紀90年代開始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發(fā)展的轉型期,我國的經濟、政治、科技、軍事、文化多個方面都經歷著社會轉型帶來的變化。
表1 全國主要文化機構數(按年份)[5] (單位:個)
表2 全國群眾文化機構基本情況(按年份)[5]
年份機構數從業(yè)人員數/人舉辦展覽個數/個組織文藝活動次數/次舉辦訓練班次/次199090876781734292990683701719951348775263310701105094602320004532112842091670276574143370200541588122500111300391439190194201043382141002117353576799358719201544423170299131728845421469300
其次,當代我國大眾文化熱點產生的主體因素的特點是文化在公眾生活中的比例越來越大,作為社會主體的公眾更加關注文化。中國在20 世紀80、90年代發(fā)生了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也使得作為大眾的人民群眾自身產生了變化,而這些新時期的大眾就成為當代大眾文化得以產生的最重要的一環(huán)——文化主體。由于時代的變遷,人的觀念也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是中國社會生活演變的集中體現,就文化而言,就是新時期我國文化的全面發(fā)展,使得作為文化主體的新時期大眾更加關注文化,文化在每一位新時期公眾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也相應增加。從“中國文化現狀調查數據庫”(以下簡稱為數據庫2015)所提供的關于“調查對象是否關注文化問題”*數據來源: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中華文化發(fā)展湖北省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中國文化發(fā)展狀況調查(2015)”數據庫。的統(tǒng)計數據來看:參與調研人數為3 094人,認為自己比較關注的人數為1 220,占總體樣本比例的第一位,而認為一般關注的人數為981,占總體樣本比重的第二位,認為自己非常關注的人數為396,占總體比重的第三位。從數據上看,83.9%的受訪者都認可自己對文化問題的關注。而數據庫2015的另一份數據,則是關于“文化消費占個人生活支出的比例”*同上。的調查。從這份數據看,參與回答本題的人數為2 972,選擇文化消費低于生活支出10%的人數為1 573,占總體樣本比重排名第一位;選擇文化消費占生活支出10%—20%的人數為996,占總體樣本比例排名第二位;選擇文化消費占生活支出21%~40%的人數為349,占總體樣本比重排名的第三位。從數據上看,雖然超過一半的調查對象其文化消費的比例較低,但仍有相當比例的人對個人文化生活的花費不容小覷。從“數據庫2015”所提供的兩份數據,可以肯定的是,當前我國公眾無論是其思想觀念還是實際生活,文化生活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公眾對文化的關注以及文化對公眾生活各個領域的滲透,這些從根本上決定了某位人物、某個事件、某項政策、某種觀念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收到相當數量的社會關注,從而成為一種文化熱點。
再次,當代我國大眾文化熱點的價值語境指向一種反映新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價值觀形態(tài)。當前我國社會價值觀形態(tài)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政治價值觀。我國公眾高度認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改革開放和愛國主義精神,認可改革開放帶來的物質文明快速發(fā)展和生活條件的根本改善。與此同時,伴隨社會轉型、市場經濟發(fā)展而來的生活壓力加重,社會公平缺失,貧富差距加大以及官員腐敗嚴重等現象,又動搖了社會公眾對未來生活前景的信心。根據“當代中國社會價值觀研究”提供的數據,有關“人人都應該熱愛祖國”的調查中,態(tài)度強度最高的選擇“很贊成”達到1 153人,占有效樣本數的55.01%;認可改革開放以來生活變好的選擇總數占到有效樣本總數的90%以上;認為“多數共產黨員道德水平較高”的選擇接近有效樣本總數的55%。而認為日常生活存在各種壓力的人高達有效樣本總數的90%以上;認為社會貧富差距加大的總人數接近有效樣本總數80%,認為官員腐敗是實現共同理想和社會進步的最大危害的總人數超過有效樣本總數的90%[6]。
社會道德觀。公眾仍然認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互助精神,對社會誠信抱有信任,同時贊同集體利益先于個人利益的價值觀念。但與此同時,社會誠信觀念滑坡、人與人喪失彼此信任、金錢至上的人生觀為大多數社會公眾認可。調查數據顯示,有關人際關系的調查中,認可“人與人之間是互助的”認同率為45.53%,而消極選項則高達54.47%;認可社會上絕大多數人講誠信的積極選項占47.33%,而消極選項則占到44.35%。有關理想追求和集體價值觀的調查中,認可單位集體利益優(yōu)先的認可率為47.36%,認可當地政府利益優(yōu)先的認可率占到46.47%,對集體利益的重視仍占大多數。有關人生理想與金錢觀的調查中,認為人生理想目標就是掙錢的認可率接近56%[6]。
婚姻家庭觀。當代人仍然持有一種持久忠貞的愛情觀,但對愛情的困惑也不少。對婚姻家庭的認識主要圍繞夫妻、長輩、晚輩展開,夫妻和睦、尊老愛幼被認為是最主要的家庭道德。就與長輩的關系而言,傳統(tǒng)孝道被批判地繼承,當代人對孝道產生了新理解、新認識。關于愛情觀的調查數據表明,認同愛情的長久性的認同率為54.16%,但“說不起愛情”、“不想天長地久”、“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幾個選項加起來達到49%;關于家庭道德的調查中,夫妻和睦的認同率達51.02%,尊重長輩的認同率達31.06%,愛護后代的認同率達6.76%。有關孝的認識調查中,其中“關心父母的健康和起居”認同率為83.86%,“以自己的成功回報父母”的認同率達73.18%,而“完全服從父母的意見”認同率為7.33%[6]。
當前我國大眾文化熱點的形成離不開公眾的文化訴求。大眾文化熱點的形成與大眾文化訴求之間存在著內在聯(lián)系。這里,我們選取“綜藝節(jié)目原創(chuàng)化”作為熱點的案例略加分析。
根據《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15》提供的數據,2014年我國電視節(jié)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60%,這也就意味著包括綜藝節(jié)目在內的電視節(jié)目能夠滿足絕大多數公眾文化、娛樂的消遣、消費的需求。從綜藝節(jié)目類產品被接受的角度來看,“數據庫2015”提供的“2014年以來對文化生活影響最大的文藝產品統(tǒng)計”有關數據中*數據來源: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中華文化發(fā)展湖北省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中國文化發(fā)展狀況調查(2015)”數據庫。,選擇“綜藝節(jié)目”的人數占總樣本比例的23.51%,在所有選項中排名第一;選擇“電視劇”的人數占總樣本比例的23.39%,在所有選項中排名第二;選擇“音樂節(jié)目和音像制品”的人數占總樣本比例的13.44%,在所有選項中排名第三。從兩份數據來看,一方面,從文化產品供給的角度而言,綜藝節(jié)目的產品總量確實能夠提供足夠的產品;另一方面,從文化消費者的需求來看,綜藝節(jié)目應屬于受大眾歡迎程度最高的文化產品。然而,我國綜藝節(jié)目的運作模式仍然存在不足,綜藝節(jié)目的未來前景也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
1.電視節(jié)目仍依賴海外模式。近年來綜藝節(jié)目雖然產量井噴,但從諸多節(jié)目之中殺出重圍獲得觀眾青睞的節(jié)目卻并不多,以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是央視市場研究(CTR)與Kantar Media集團等共同建立的合資公司,致力于專業(yè)的電視收視和廣播收聽市場研究,為中國大陸地區(qū)和香港傳媒行業(yè)提供可靠的、不間斷的視聽調查服務。提供的“2015年11月份綜藝節(jié)目收視率排行榜”為例,收視率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奔跑吧兄弟》《跑男來了》《笑傲江湖》《挑戰(zhàn)者聯(lián)盟》《快樂大本營》,其中《奔跑吧兄弟》收視率為4.278%排名第一;《奔跑吧兄弟》衍生節(jié)目《跑男來了》收視率為2.206%,排名第二;《笑傲江湖》收視率為2.164%,排名第三;《挑戰(zhàn)者聯(lián)盟》收視率為2.084%,排名第四;《快樂大本營》收視率為2.179%,排名第五。其中排名第一的節(jié)目《奔跑吧兄弟》則是典型的“效仿型節(jié)目”,該節(jié)目是浙江衛(wèi)視引進韓國SBS電視臺綜藝節(jié)目《Running Man》推出的大型戶外競技真人秀節(jié)目。而“數據庫2015”研究調查中針對“2014年對文化發(fā)展最深刻的印象”,選擇“各衛(wèi)視效仿熱播韓劇”的人數占總樣本人數的35.5%,在所有選項中排名第一。因此,雖然國內各大衛(wèi)視的綜藝節(jié)目辦得紅紅火火,但有不少節(jié)目是購買海外節(jié)目模式錄制的,比如,湖南衛(wèi)視的《我是歌手》引進自韓國MBC電視臺歌手競賽節(jié)目,江蘇衛(wèi)視的《我們相愛吧 》引進自韓國MBC電視臺的王牌欄目《我們結婚了》,東方衛(wèi)視的《花樣姐姐》引進自韓國TVN電視臺的明星旅行真人秀節(jié)目,這也意味著對海外模式的依賴依舊嚴重。嚴重依賴海外模式意味著當前我國節(jié)目制作缺乏原創(chuàng)性,長期下去就會導致節(jié)目內容與觀眾生活脫節(jié),或者出現不符合我國國情的元素,這些恰好解釋了我國當前某些文化產品(如各電視臺制作的豪華晚會、中國國產偽大片)高投入低回報的現狀。人們有理由期待看到既有意義又有意思、既有文化厚度又有市場熱度的現象級原創(chuàng)綜藝節(jié)目。
2.電視綜藝節(jié)目的固有播出平臺被打破。對這些娛樂節(jié)目備受關注的原因何在,《2016年文化熱點看什么》原文則作了如下評價:“在這場電視臺與互聯(lián)網關于電視劇的博弈中,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非常明顯,它們本身的機制更靈活、資本流動性更大、播出方式更多樣、盈利模式更多元……互聯(lián)網正在重塑文化產業(yè),電視劇行業(yè)也不例外……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電影產業(yè)有過如此之高的發(fā)展速度……這種速度,來源于互聯(lián)網為中國電影帶來的新一輪升級和革命?!盵7]互聯(lián)網帶來的變化,其原因就在于娛樂產品的終端消費者——大眾,大眾是娛樂產業(yè)鏈中的最后一環(huán),他們是娛樂產品的終端消費者,而互聯(lián)網已經滲透到大眾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衣食住行,當然也包括他們的娛樂形式。正是如此,互聯(lián)網更改了娛樂產業(yè)的經營模式;同樣,互聯(lián)網的普及決定了電影、電視劇、綜藝節(jié)目能在第一時間獲取最廣泛的關注,成為大眾眼中的熱點?;ヂ?lián)網對我國文化產業(yè)的影響十分明顯,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就是娛樂產業(yè),各種娛樂產業(yè)的經營模式都相應發(fā)生改變。
當前我國大眾文化熱點的形成,在傾向、角度、強度等方面受到媒體報道的影響。大眾文化的傳播依賴現代科技傳媒手段,文化能夠被大眾接受的形式越來越多地轉變?yōu)閳蠹?、網絡、手機等媒體形式。因此,我們通過分析當前我國主流媒體最受關注的文化內容,就可以找到當前我國大眾文化的熱點所在。
在“2014年春夏季中國報紙流行語”*數據來源: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中華文化發(fā)展湖北省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中國文化發(fā)展狀況調查(2015)”數據庫。榜單中,極受媒體關注的“馬航失聯(lián)事件”位居綜合類榜首,“馬航事件”一方面是遇難同胞的家屬的痛楚讓大眾感同身受,另一方面國內媒體的長期連續(xù)報道馬航事件的后續(xù)情況,也保證了大眾對該事件的長期關注。而“2015年春夏季中國主流報紙十大流行語”*“2015年春夏季中國主流報紙十大流行語”是基于北京語言大學動態(tài)流通語料庫(DCC),通過計算機提取獲得。流行語的語料來源包括《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北京青年報》等18家主流報紙2015年1月1日至6月30日的全部文本。自2003年以來,北京語言大學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平面媒體中心逐年開展“中國報紙春夏季流行語”與“中國媒體年度流行語”的監(jiān)測和發(fā)布。榜單中,文教科技類流行語排名前三的分別是“校園足球”、“汪國真”、“平凡的世界”?!靶@足球”的熱度與教育部實施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戰(zhàn)略計劃相關,而第二位的流行語“汪國真”是因這位著名詩人在2015年4月26日凌晨去世,之后各大門戶網站紛紛發(fā)表相關紀念文章,使得這場對詩人的吊唁演變成為了幾代人對青春的追憶??梢哉f,這是一場因詩人而引起的集體文化事件,而這個事件得以形成的平臺則是網絡。網絡使得文化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傳播。受到關注的第三位流行語“平凡的世界”并非是路遙的小說原著,而是原著改編而成的熱播電視劇成為了公眾熱捧的對象。根據《北京日報》報道,自2015年2月26日該劇播出至2015年3月18日18時,來自各大視頻網站的數據累計顯示,《平凡的世界》總播放量達到6.51億次。此外,在反映網絡關注熱度的“百度指數”中,《平凡的世界》的搜索值一度達到了622 500,而在索福瑞收視率排名中拿到第一的電視劇《錦繡緣華麗冒險》,最高值也不過是636 702[8]。 “數據庫2015”有關“獲取文化信息的主要媒體渠道選擇”的相關數據顯示*數據來源: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中華文化發(fā)展湖北省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中國文化發(fā)展狀況調查(2015)”數據庫。,排在前三位的媒體渠道為“電腦網絡”、“手機網絡”、“廣播電視”。公眾能夠迅速獲取相關信息,網絡使得話語權具備了一種集體性,公眾可以在網上發(fā)出自己聲音。相關數據表明,網絡已經成為對公眾文化生活影響最廣、最深入的傳媒平臺。
文化熱點是重要的新聞資源,與政治、經濟和社會等熱點一樣,文化熱點一般具有時效性強、內容量多、關注度高等特點,因此文化熱點往往成為眾多媒體的必選題材。作為文化熱點形成條件之一的新聞媒體,則存在如下問題。
1.視角單一,缺乏原創(chuàng)性的報道。網絡時代,各類新聞信息能夠被迅速分享,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雜志傾力打造的“新聞網站被轉載指數2016年7月榜”榜單顯示,中國新聞網、新華網、人民網繼續(xù)穩(wěn)坐中央新聞網站被轉載指數2016年7月榜前三把交椅,地方新聞網站被轉載指數7月榜前三名則是紅網、東方網、華龍網。新聞轉載可以在短時間內擴大新聞的社會關注度,但同時也導致了原創(chuàng)性新聞的減少,各類轉載的二手、三手新聞充斥各地門戶網站。
網絡時代的另一個新聞特色是新聞通稿的過度使用。通稿原本是一些新聞通訊社在采訪到一些重要新聞以后,會以一種統(tǒng)一的稿件方式發(fā)給全國需要稿件的媒體。而當下的通稿則是由活動舉辦方為了統(tǒng)一宣傳口徑,提供給需要的新聞媒體。媒體工作者署名刊發(fā)通稿,而不需要到達新聞現場采訪。常常某一新聞事件發(fā)生后,公眾在網絡上讀到新聞大同小異,各類新聞門戶充斥著一模一樣的新聞通稿。
2.市場主導,偏離主流文化軌道。在傳媒發(fā)達的時代,新聞熱度是所有媒體的共同追求,但是,在新聞實踐中,應注意過度追求熱度、吸引眼球而可能產生的一些負面影響,比如挑戰(zhàn)新聞真實性、導致信息碎片化,等等。例如,2015年被廣泛關注的“僵尸肉”新聞,已經被冷鏈專家證明長年冷藏肉類并不經濟,是虛假新聞。而新聞中最常見的各類娛樂明星的私生活報道,雖賺足關注度,卻有百害而無一利,因為此類新聞既侵犯人的隱私,又引導更多公眾無視他人隱私。事實上,文化熱點成為新聞熱點需要通過媒體傳播,但跟新聞熱點相比,文化熱點有著更豐富的內涵。媒體工作者在報道文化熱點的過程中除了需要滿足讀者的信息訴求外,更需要的是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促進文化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建構一種精神價值。
在大眾文化熱點形成的三個條件中,時代語境雖然完全是不受人的意志控制的,但為大眾文化熱點不斷生成提供了土壤,這個條件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大眾文化熱點問題,不能放任自流;而大眾文化訴求、現代媒體則是大眾文化熱點的形成過程中的可控因素,為我們提供了預測和引導大眾文化熱點提供了可能。因此,我國應該針對不同大眾文化熱點形成的具體條件,加強對大眾文化熱點的預測和引導,使我國大眾文化熱點成為符合我國基本國情、適合我國公眾趣味、促進我國主流文化建設的大眾文化熱點。
第一,文化熱點的引導應當切合當前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的實際現狀。無論是從客觀的國家政府支持、文化經濟市場,還是主觀的社會公眾關注、文化產品需求而言,當前我國的文化建設事業(yè)都是處于一個積極向上、良性循環(huán)的環(huán)境。當今,商業(yè)運作已經成為文化傳播最有效的途徑,究其本質,大眾文化應當是現代社會中的客觀事物通過現代大眾傳媒二次創(chuàng)作的產品。大眾文化熱點引導工作除了積極利用良好的主客觀環(huán)境之外,還應當考慮當前我國社會價值觀現狀,結合國家的宏觀政策,消除公眾的價值困惑和負面情緒,培育傳遞正能量的熱點。根據“數據庫2015”提供的數據,認為國家文化建設最為迫切的措施為“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重視保護文物”的,占總樣本比例的54.20%,排第一位;認為“促進文化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的,占總樣本比例的45.73%,排第二位;認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占總樣本比例的42.57%,排第三位*數據來源: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中華文化發(fā)展湖北省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中國文化發(fā)展狀況調查(2015)”數據庫。。
在引導文化熱點的過程中應當把這些文化建設訴求考慮在內,創(chuàng)造出具有積極建設性意義的文化熱點。例如,在“2015年春夏季中國主流報紙十大流行語”榜單中,“創(chuàng)客”一詞居于綜合類流行語的榜首。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中心平面媒體中心主任楊爾弘認為,“創(chuàng)客”是一個新詞,主要和整個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局勢有關。在“2014年春夏季中國報紙流行語”榜單中,文化教育類排第一的流行語為“邵逸夫逝世”,這一熱點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于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億多元用于支持內地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yè),尤其是中國教育事業(yè)。許多“80后”、“90后”都是逸夫教學樓的受益者,這些人自發(fā)地以多種形式去追思這位教育慈善家。這一熱點體現大眾對教育的關注,對投資教育者的肯定,同時順應了改善現有教育條件的內在需求。
第二,密切關注公眾的文化需求,增強文化產品的原創(chuàng)性,使其緊貼公眾生活。在“數據庫2015”提供的“大眾文化需求滿足總體狀況評價”有關數據中*同上。,認為“ 大眾需求滿足狀況一般”的人數占總樣本比例的60.6%,在所有選項中排名第一,認為“ 大眾需求滿足狀況不太好”的人數占總樣本比重的21.5%,在所有選項中排名第二。本組數據表明,現階段大眾對我國大眾需求滿足現狀的評價并不理想。這就意味著在文化產品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文化工作者必須將大眾的文化需求作為一個基本范疇,而不是一味將文化產品灌輸給消費者?!拔幕ぷ髡弑仨殘猿忠匀嗣駷橹行牡墓ぷ鲗?,從文化作品的創(chuàng)作到接收意見回饋都應當深入老百姓的生活,而非閉門造車……為人民大眾服務仍然是我國文藝事業(yè)的根本方向,堅持這個方向,就要使文藝積極反映人民心聲,這對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yè)具有根本意義。”[9]任何一個文化熱點都不是自我生成的,而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環(huán)境下文化生產者與消費者相互作用的產物,文化工作者的趣味必須精準地關注公眾的文化需求。
以本文分析的綜藝節(jié)目熱點為例,在愈演愈烈的市場競爭中,制作粗糙、內容雷同、毫無人文關照的綜藝節(jié)目勢必將在大浪淘沙中失去觀眾和市場。本土綜藝在借鑒海外綜藝模式的初步階段之后,不應當產生依賴情結,而應當從累積的創(chuàng)作經驗之上向本土化、原創(chuàng)化的方向努力。以湖南衛(wèi)視原創(chuàng)節(jié)目《旋風孝子》為例,以明星親子日常生活引領真人生活秀,節(jié)目制作人在對中國的國情、文化、價值觀等進行深入研究后,選定以孝道親情為創(chuàng)作元素。此類原創(chuàng)性的電視節(jié)目更加注意良性的社會效益,傳承中華文化傳統(tǒng),通過更加豐富的形式展示中華傳統(tǒng)美德,賦予節(jié)目更深層次的人文關懷。
第三,強化媒體在報道各類文化熱點方面的社會責任感?!皵祿?015”提供的“我國文化生產亟待解決的問題的統(tǒng)計”*同上。有關數據中,認為“ 提升文化產業(yè)人員素質”的占總樣本比例的23.83%,在所有選項中排名第一;認為“優(yōu)化文化產品質量”的占總樣本比例的21.47%,在所有選項中排名第二;認為“加強文化產業(yè)服務水平”的占總樣本比例的16.95%,在所有選項中排名第三。我國文化生產最迫切的問題恰恰在文化生產的內部環(huán)節(jié)之中。文化創(chuàng)作人員的素質、文化生產的原創(chuàng)力等都影響著文化產品的質量。
媒體工作者在挖掘、傳播新聞熱點方面應該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追蹤熱點的確是市場化環(huán)境下媒體的必然選擇,而價值觀則是人們認識一切事物、評價一切事物的立足點。價值觀不同,客觀事實就呈現出千差萬別的狀態(tài)。文化涵蓋了公眾生活的各個領域,其中的熱點也是千差萬別,不少熱點還具備爭議性的。媒體報道的過程中就應該不盲目跟從流俗,而應該理性思考、觀察、判斷、分析和報道文化熱點。二是必須堅持真實、客觀、公正的新聞原則。文化熱點包括重大文化事件、娛樂新聞、社會新聞,媒體在挖掘其新聞價值和文化價值時,必須尊重基本的客觀事實,理性的判斷、分析和思考,以及恰如其分地表達,回避炒做以及嘩眾取寵,防止造成錯誤導向。三是注重獨立的新聞視角。網絡新聞媒體除了要在點擊率、新聞量等指標上保持競爭優(yōu)勢外,更應該憑借原創(chuàng)性的內容吸引讀者。以2015年11月的?;韬钅钩鐾廖奈锏男侣劄槔蠖鄶得襟w新聞把關注點都放在出土文物介紹以及?;韬顒①R的廢帝身份之上,而中央電視臺的《探索·發(fā)現》欄目則是以紀錄片的手法,講述海昏侯墓背后的歷史、地理、文化的故事,探尋挖掘?;韬顒①R所處西漢時代的社會背景以及鮮為人知的歷史人物和細節(jié)。在傳播文化熱點的意義上,《探索·發(fā)現》欄目不僅做到了在公眾之間的信息傳播,而且更是為公眾提供了歷史文化知識的普及。
[1]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英)威廉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劉建基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版。
[3]葉奕翔:《大眾文化釋義》,載《東方論壇》2013年第6期。
[4]陸揚、王毅:《大眾文化與傳媒》,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年版。
[5]《2015中國文化文物統(tǒng)計年鑒》,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版。
[6]龔群:《當代中國社會價值觀調查研究》(第1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7] 張賀、劉陽、陳原、王玨、鄭海鷗:《2016文化熱點看什么》,載《人民日報》2016年1月7日 第17 版。
[8]《收視率作怪,同劇不同“命”(圖)》(原載《北京日報》),http://news.163.com/15/0318/03/AKV6KK2Q00014AED.html.
[9]蔡武:《文化熱點面對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