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建強
(都江堰市北街小學實驗外國語學校 四川 成都 610000)
走進文本的時代,拉近與作者的距離
——淺析背景知識對學生閱讀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伍建強
(都江堰市北街小學實驗外國語學校 四川 成都 610000)
都知道,背景知識的介紹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一篇課文直接傳遞的信息總是有限的,而學生的知識儲備也是有限的,要了解一些深刻或者超越文本知識范圍的文章,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介紹背景知識,可以促進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對學生理解文本內(nèi)容能夠起到輔助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生閱讀探究能力。
背景;深入;閱讀;提升
“閱讀是指由作者寫成而有待于閱讀的文學作品本身。”它既承載著知識信息的文字材料,又是作者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產(chǎn)物,與作者有著至關重要的關系,作者的寫作目的、思想形態(tài)、價值取向都是通過閱讀文本反映出來。在文本中,閱讀文本主要是指學生學習用到的課文,它是語文教材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是學生進行閱讀的主要對象,是學生與作者之間精神交流的紐帶。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是文字輸入頭腦與心靈的過程,旁人無法看得,無法控制,它受到閱讀者和閱讀文本的制約。
然而,一篇課文直接傳遞的信息總是有限的,它既不可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全部,更不可能是對現(xiàn)實的整體反映,它必然是作者主觀對客觀現(xiàn)實的某種反映,脫離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家的世界觀,就難免造成對作品理解的偏頗以及失誤。那么什么是背景知識?所謂背景知識,就是作品外的一些與作品緊密相關的知識,如現(xiàn)實背景、時代情況、文學風格、文學觀念等?;蛘哒f背景知識是指與課文相關的,對人物、情節(jié)和內(nèi)容理解有作用的知識,通常包括作者介紹、寫作目的、社會背景、審美情趣、民情風俗等。在語文閱讀教學法中,背景知識介紹成為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審視作者筆下的客觀世界、深入作者主觀世界的橋梁,正如法國文學家左拉所說:“在讀者面前的不是束印著黑字的白紙,而是一個人,一個讀者可以聽到他的頭腦和心靈在字里行間跳躍的人?!?/p>
而教師的教育目的正是通過對文本背景的介紹,讓學生和作者建立一種關系,讓學生通過這種關系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語文教學中的作者及背景簡介是學生理解和認識文章的前提,文學作品有其特殊性,它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作者情感的流露,如果不對作者和寫作背景進行介紹,則作品的多重意義將無法展現(xiàn),更談不上揭示文章的深刻內(nèi)涵和評判文章的藝術價值。這一點,筆者深有體會,比如說不了解《荷塘月色》(朱自清)的創(chuàng)作背景,就體會不了詩人當時“不平靜”的心理和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不想”的那種對自由的渴望;拋開《小石潭記》的創(chuàng)作背景,文章可能會被理解為一篇表現(xiàn)閑適風雅生活的游記;不了解柳宗元堅定的入世思想,可能會“誤將西山作南山”,“錯把石潭比桃源”,“敢歸陶劉為一類”;不清楚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讀他的《赤壁賦》后會將蘇學士理解為是位玩風弄月、好山樂水的文士。所以,傳統(tǒng)語文教學對創(chuàng)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的高度重視是極有道理的。做好作者和寫作背景的簡介,可以讓學生把作者、作品和寫作背景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學作品。
2.1 利用背景知識,倡導個性化的閱讀
現(xiàn)在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痹陂喿x教學中,從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點出發(fā),考慮學生的知識功底、閱讀視野、興趣愛好,師生共同創(chuàng)設開放性的問題情景,激勵學生提出高質(zhì)量的問題。倡導個性化的探究性閱讀,用他們喜歡的方法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學生進行扎扎實實地獨立思考學習,獲得獨特感受與體驗,在自主探究中獲取知識的樂趣。
而成功開展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必須具備相應的背景知識,學生的知識儲備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完成課程教師所要求的各項活動任務。這要求開展探究性學習之前,對學生進行背景知識介紹,引導學習課后搜集更多的與課文不同類型的背景知識,每種類型背景知識讓以小組為單位的同學負責,設計方案、搜集資料,并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與同學分享討論,這樣既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還激發(fā)了學生的智慧能力,也鍛煉了自我調(diào)控能力,培養(yǎng)了合作精神,而合作精神是一種值得倡導的時代精神,是健全人格的具體體現(xiàn)。
2.2 利用背景知識,適時拓寬學生的閱讀面
一篇課文總是在特定的背景上完成的,創(chuàng)作者都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生存的,其創(chuàng)作離不開特有的時代背景,并受當時的文學觀念、文學知識、民情風俗和作家的主觀創(chuàng)作意圖等因素的影響,并在閱讀文本中呈現(xiàn)出其僅有的特征。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縱向來看,古代文學作品與現(xiàn)代文學作品相比,閱讀文本中呈現(xiàn)的時代背景最為明顯,不管是字詞句篇,還是語修邏文,都有著天壤之別,要讀懂干古時文言文、詩歌、散曲等文章,離不開文章所處的背景知識,其成為我們感悟、體驗、理解文本的關鍵。橫向來看,就算處在同一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目的、價值觀、風格和不同地方的語言特色等,使得文學作品融合、滲透著一定的背景知識。這些背景知識鏈接都是有意引導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擴大學生的閱讀面,這也是在老師廣泛的閱讀面基礎上,通過老師聲情并茂的介紹或朗誦,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通過背景知識的介紹,鞏固和運用學生在閱讀教學課堂上所學到的一些閱讀方法,理解文章的方法,感悟的方法。
比如說魯迅的作品,由于魯迅寫作時白話文運動的興起時期,所以對今天的中學生來說,對那些的語言表達方式已經(jīng)很陌生,鑒于教材所選他的作品多出自《納喊》、《彷徨》和《華蓋集續(xù)編》,可以集中對這些選最新、最權威的魯迅研究資料專題介紹給學生,這樣,學生對魯迅其人、其思想的大致輪廓就會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再如,講《荷塘月色》可以抓住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參考朱自清的《一封信》與《哪里走》所表露出的選擇的困惑——當時強調(diào)社會價值、個人使命,而對他來說既反感于國民黨的“反革命”,又對共產(chǎn)黨的“革命”心懷恐懼,這就是“不寧靜”的根本原因。他愿意做一個自由的知識分子,有著“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那種自由的渴望。通過這樣的引導閱讀這些背景知識,大大地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面。
2.3 利用背景知識創(chuàng)設教學氛圍,提供適宜閱讀探究環(huán)境
學生一定的能力能否得以表露和發(fā)展,取決于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huán)境和氣氛。青少年學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這正是探究意識的表現(xiàn)。教學活動應順應這一規(guī)律,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探究意識,師生之間要保持平等、和諧、民主的人際關系,消除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焦慮感,讓他們充分披露靈性,展現(xiàn)個性。為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問難的勇氣和興趣,啟發(fā)誘導學生積極思維,發(fā)表獨立見解,鼓勵標新立異,異想天開,這是為學生探究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的重要一環(huán)。
在語文閱讀教學法中,理解文章的關鍵在于正確地使用背景知識填補文中非連續(xù)事實空白,找出上下文聯(lián)系,使讀者能在更深程度上理解課文。而語文教學強調(diào)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促使我們教師對背景知識認識要重新定位,要把它拓展到一個更大、更新的領域來思考,使其在學生學習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如講杜甫的《登高》一詩時,在分析、欣賞課文之前,向?qū)W生介紹作者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結(jié)束已四年了,但社會依然動亂,民不聊生。再加上作者長年漂泊在外,老病孤愁,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等人相繼辭世,詩人心中無比郁悶,為了派遣愁悶,于是乎便有了詩人抱病登臺遠望江峽秋色時的感慨,這樣,就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探究環(huán)境,學生就會利用這些背景知識進一步去探究杜甫的思想。
2.4 利用背景知識,培養(yǎng)學生學習探究課文的興趣
素質(zhì)教育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學生的發(fā)展又離不開需要、興趣等內(nèi)因。只有充分調(diào)動了學些內(nèi)因,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以顯現(xiàn)。在學生發(fā)展的內(nèi)因中,興趣是十分關鍵的動力因素?!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培養(yǎng)興趣呢?在語文教學中,對作者和寫作背景簡介就是一個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手段。比如在介紹文章的作者和寫作背景時,教師可采用“欲擒故縱”設置懸念,也可以“濃墨重彩”的渲染吊足學生的胃口。所謂“欲擒故縱”,就是在講解文本之前,作者和寫作背景不和盤托出,可以故意閃爍其詞,然后在學生探究文本的過程中,巧妙點播,調(diào)動學生積極的思維,感受文本的思想情感及藝術魅力,達到欲擒故縱的效果;所謂“濃墨重彩”的渲染就是在講解鴻篇巨制的節(jié)選時,濃墨重彩地渲染其思想藝術成就,調(diào)動學生研讀原著的熱情。這樣,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會對文學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例如,課文的民族現(xiàn)象,不僅具有很強的知識性,而且具在濃郁的趣味性。向?qū)W生介紹民俗內(nèi)容,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節(jié)學習情緒,活躍課堂氣氛肯定有很大的幫助。比如,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揚州人有把“走運”說成“走局”的習俗,出于“局”與“橘”諧音,作者便借揚州當?shù)亍百I橘”這一習俗,以表達父親的愛,所以,給親朋好友們送禮時,橘子是不可少的,送橘就是為了“走局”。至今揚州人仍有一到農(nóng)歷初一老人都要給孩子買橘子吃的習俗,其中自然寓含希望孩子能走運的用意。朱自清的父親失業(yè)賦閑、老母病死的慘淡境遇中,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離別時買橘子就是希望兒子能“走局”,將來有好運氣的一番苦心。
背景介紹在文本教學的過程中同樣有一定的注意事項,運用得當方能彰顯其價值。教師在運用背景知識時要分清“文本”與“非文本”的主次關系,不能本末倒置,畢竟背景知識的運用是為解讀“文本”服務的,它不能超越文本的地位,如果對復雜的背景知識如果不加以挑選,容易造成喧賓奪主。而且,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不一定每一篇作品都得介紹背景和生平的,如學者散文、文化散文、游記散文,抒寫人類情感的其他文學作品等無須背景介紹或者淡化背景介紹,讀者從字里行間照樣能夠感到其間的意義,更能培養(yǎng)學生靠自己的知識儲備,合理的想象去挖掘文本中所蘊藏的時代情感。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中的作者及背景簡介起著橋梁紐帶的作用,通過背景內(nèi)容的介紹,我們可以把課文與作家、作品、文學聯(lián)系在一起,將拉近學生與作者的距離通過它,學生可以更準確地把握文章情感和主題。
[1] 朱潤東.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一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一版)
[2] 陳錚.語文新課標百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8
[3] 朱儉梅.試論閱讀教學中背景知識的運用[J].高農(nóng)學刊,2010.01
[4] 朱潤東.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一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一版)
G633.3
A
1672-5832(2016)04-02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