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 黃金富
驚才絕艷,時乖命蹇
——明初詩人高啟的人生悲劇
●江西 黃金富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1961年11月6日,毛澤東曾專門讓秘書田家英查找這兩句詩的出處。能寫出如此佳句,并讓毛澤東念念不忘的詩人,他究竟是誰呢?這個人就是高啟。這兩句詩出自高啟的 《梅花九首 (其一)》: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fēng)愁寂幾回開。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究竟好在哪里?
大雪滿山,月明林下,一派澄澈清新之境;再加上高士、美人,瀟灑出塵,可謂清詞麗句,意境高遠(yuǎn)。兩句都用了擬人化手法,來形容梅的姿態(tài)。前句是雪天的梅姿,強調(diào)的是梅(高士)之清高;后句是月下的梅姿,突出的是梅(美人)之秀美。而且一為“臥”,一為“來”,有靜有動。與前人相比,不寫梅花之色、梅花之香、梅花之傲雪凌霜,專寫其神,寫出了梅花清高、遺世獨立的精神韻味。
高啟 (1336-1373),字季迪,號“青丘子”,平江路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詩人,在明朝文學(xué)史上,與劉基、宋濂并稱 “明初詩文三大家”,同時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dāng)然,其他三杰與高啟相比,遜色遠(yuǎn)矣)又與王行等號 “北郭十友”。明洪武初,他被薦參修 《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深受朱元璋欣賞,受命教授諸王,很快拔擢戶部右侍郎。后因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牽連獲罪被誅,年僅39歲。
高啟的死,雖沒有明初胡惟庸案、藍(lán)玉案那樣天下轟動,但是作為當(dāng)時在江南頗具代表性的文人,他的死不僅對當(dāng)時的文壇影響很大,而且直到今天都很令人嘆惋。
一
高啟是一個天才詩人。他才思敏捷,16歲參加宴會,即席命題作詩,一鳴驚人,頗有曹植七步成詩的驚人才情:
主人原非段干木,一瓢倒瀉瀟湘綠。
逾垣為惜酒在尊,飲余自鼓無弦曲。(《題倪云林〈竹木圖〉》)
這首詩,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限定“木、綠、曲”三個韻腳,通過巧用戰(zhàn)國初年魏國名士段干木越墻逃避晉文侯和晉人陶淵明彈無弦琴的典故,表達(dá)自己恬淡瀟灑、異于常人的志趣和追求,非常見功力,當(dāng)時就贏得眾人驚嘆。
高啟在藝術(shù)上既善于學(xué)習(xí)傳統(tǒng),又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紀(jì)曉嵐稱他:“詩天才高逸,實踞明一代詩人之上。其于詩,擬漢魏似漢魏,擬六朝似六朝,擬唐似唐,擬宋似宋,凡古之所長無不兼之。振元末纖秾縟麗之習(xí)而返之于正,啟實有力?!彼€敢于創(chuàng)新。比如《水上盥手》,將前人從未寫、或者不屑于寫的洗手這些瑣事,寫得富有情味,既能見出詩人對生活美的敏銳感知,更見其非凡才情、創(chuàng)新勇氣:
盥手愛春水,水香手應(yīng)綠。
沄沄細(xì)浪起,杳杳驚魚伏。
惆悵坐沙邊,流花去難掬。
無論是當(dāng)時還是后世,高啟的詩都得到了眾多大家名家的普遍贊譽。清人趙翼稱他“才氣超邁,音節(jié)響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筆即有博大昌明氣象”,并說“論者推為(明代)開國詩人第一”(《甌北詩話》)。
那么,高啟的詩歌藝術(shù)究竟具有怎樣的特點?這卻一言難以蔽之,因為他的風(fēng)格太多了。陳田的 《明詩紀(jì)事》里說他“諸體并工,天才絕特”。這當(dāng)然首先是源于他師古多且精,達(dá)到幾乎可以亂真的境界。比如他的《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
鐘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fēng)……
全篇氣勢豪放、音韻鏗鏘、舒卷自如、縱橫隨意,前人認(rèn)為放之青蓮 (李白)集中,未必有異。再比如他的自題名篇《青丘子歌》:
青丘子,臞而清,本是五云閣下之仙卿。何年降謫在世間,向人不道姓與名。躡屩厭遠(yuǎn)游,荷鋤懶躬耕。有劍任銹澀,有書任縱橫,不肯折腰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
詩如長江大河,傾瀉而下,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盡情抒發(fā)自己蔑視功名富貴,但求自由自在地讀書寫詩的人生理想,給人酣暢淋漓之感。與前后七子之典故堆砌、佶屈聱牙可謂迥異。趙翼說:“李青蓮詩,從未有能學(xué)之者,惟青丘與之相上下,不惟形似,而且神似?!边@首模擬李白 《將進(jìn)酒》所作的《將進(jìn)酒·君不見陳孟公》,正可謂形神兼?zhèn)?,恍如青蓮再世?/p>
君不見陳孟公,一生愛酒稱豪雄。君不見揚子云,三世執(zhí)戟徒工文。得失如今兩何有,勸君相逢且相壽。試看六印盡垂腰,何似一卮長在手。莫惜黃金醉青春,幾人不飲身亦貧。酒中有趣世不識,但好富貴亡其真……
高啟的詩還有很多清新明麗的山水田園佳作。如七絕《春暮西園》:
綠池芳草滿晴波,春色都從雨里過。
知是人家花落盡,菜畦今日蝶來多。
這首詩題為 “春暮”,但看前兩句,還以為是春意正濃,池塘碧波蕩漾,芳草茂盛,春雨綿綿,一派清新明麗之景。但是其中就是沒有寫花,卻暗藏著“春花”凋落之意。當(dāng)?shù)谌湟晦D(zhuǎn),寫到春花落盡之時,本以為平淡無奇,卻在最后突然來一句 “菜畦今日蝶來多”,令人不得不擊節(jié)贊嘆:春花已謝,蝴蝶無花可采,只能去采菜花——以蝴蝶起舞于菜花叢中,暗示暮春已至,構(gòu)思何其新穎、巧妙!全詩不唯清新明麗,且構(gòu)思精巧,比前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的這類詩還有很多,比如《黃氏延綠軒》:“蔥蔥溪樹暗,靡靡江蕪濕。雨過曉開簾,一時放春入?!庇脭M人手法,寫出了春天擋不住的勃勃生機(jī)。再比如《山中春曉聽鳥聲》:“子規(guī)啼罷百舌鳴,東窗臥聽無數(shù)聲。山空人靜響更切,月落杏花天未明。”寫山中之靜謐,頗得王維《鳥鳴澗》之神韻。
當(dāng)然在高啟的詩里,也不乏雄渾勁健之作:
水銀為海接黃泉,一穴曾勞萬卒穿。
謾說深機(jī)防盜賊,難令朽骨化神仙。
空山虎去秋風(fēng)后,廢榭烏啼夜月邊。
地下應(yīng)知無敵國,何須深葬劍三千。(《姑蘇雜詠·闔閭墓》)
傳說吳王闔閭死后耗費無數(shù)人力修墓,并隨葬名劍三千。本詩即寫此事,暗含諷刺,但全詩語言蒼勁,意象闊大,頗見雄厚之美。
高啟的大型組詩,也足見才力。除了最著名的《梅花九首》,還有《梅花六首》《竹枝歌六首》《觀軍裝十詠》《讀史十首》等等。《姑蘇雜詠》系列組詩,洋洋灑灑更是達(dá)到一百二十三篇!其噴薄之才情,令人驚嘆!
可惜天不假年。未及“熔鑄變化,自成一家”,高啟便身罹巨禍,惜哉!痛哉!
二
明洪武七年(1374年),上任不足兩年的蘇州知府魏觀和幕僚高啟、王彝被逮送南京。不久傳來消息:魏觀和王彝問斬,高啟以腰斬處死。據(jù)明祝允明《野記》載,還不止攔腰一刀,而是 “截為八段”!
被腰斬的人都不會很快死去。高啟趴在地上,掙扎著一連寫了十多個“慘”字!
高啟一介書生,為什么會遭此慘禍?
洪武六年,魏觀奉命任蘇州知府,與高啟往來密切。魏觀到蘇州后不久,在張士誠宮殿遺址修建知府衙門,并請高啟寫 《郡治上梁文》,此事被人告發(fā)——因高啟文中描寫建筑有“龍蟠虎踞”之句,犯了朱元璋大忌。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邏輯,“龍蟠虎踞”之地當(dāng)為帝王所居,你高啟把張士誠住過的地方也稱“龍蟠虎踞”,豈非大逆不道?據(jù)《明史》本傳透露:“啟嘗賦詩,有所諷刺,帝嗛之未發(fā)也?!本褪钦f,上梁文只是導(dǎo)火線,禍根早就埋下了。清人徐軌認(rèn)為,正是高啟的《題宮女圖》:“女奴扶醉踏蒼苔,明月西園侍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此詩觸及宮闈隱私,暗示皇帝荒淫。
史料記載,朱元璋非常厭惡《青丘子歌》中“不聞龍虎苦戰(zhàn)斗”一句。朱元璋為何厭惡這句詩?因為高啟寫這首詩的時候,朱元璋正與元軍、陳友諒、張士誠三方強敵在“苦戰(zhàn)、苦斗”,有時處境很困難。龍興之主在出生入死之際,你高啟作為詩人不來吶喊助威倒也罷了,竟然表示不聞不問!
朱元璋非常敵視江南文人。洪武初年,一次微服私訪讓朱元璋大發(fā)感慨:“張士誠小竊江東,吳民至今呼為張王。我為天子,此邦(吳地)呼為老頭兒?!苯弦粠У奈娜耸冀K懷念張士誠開明的政治環(huán)境以及優(yōu)待文人的政策,朱元璋當(dāng)然痛恨不已。因此朱元璋極力加強對文學(xué)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的控制,一方面大力招攬名流學(xué)者進(jìn)入朝廷,另一方面大興文字獄,消滅那些不肯合作的文人,最后在文學(xué)上形成了著名的 “館閣體”:只準(zhǔn)歌功頌德,不準(zhǔn)個性化的創(chuàng)作,更不準(zhǔn)批評諷刺。
高啟明知政治環(huán)境如此,卻犯禁作詩諷刺,這就涉及到一個深層次的原因——人的性格。高啟性格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清高孤傲、灑脫不羈。雖不至于狂放,但在“洪武”那個特殊的年代,稍微逾越即是死罪,其命運可想而知。
比如在他的自抒胸懷的名作《青丘子歌》中,任性之氣溢于言表:
不肯折腰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覓詩句,自吟自酬賡。田間曳杖復(fù)帶索,旁人不識笑且輕。謂是魯迂儒、楚狂生。青丘子,聞之不介意,吟聲出吻不絕咿咿鳴……
還有一件事情可見其放縱不羈的性格。朱元璋早在洪武二年就招攬高啟參修《元史》,他很快就被授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同時承擔(dān)了教授新王朝“諸王”文化知識的重任。洪武三年秋,朱元璋在朝堂上當(dāng)眾擢升高啟為戶部侍郎,可就在朝堂上,高啟竟拒絕接受任命!
他的理由有兩條:一來自己年少,才35歲;二來自己一介文人,沒有實際政務(wù)經(jīng)驗,恐怕難當(dāng)戶部的大任。高啟的這兩條理由都還說得過去,朱元璋心里雖然不快也不好說什么。但高啟接著說的一番話,激怒了朱元璋。高啟說自己心力疲憊,請求解除本兼各職,“放歸山林”。公然違旨,已經(jīng)是人臣大忌。更何況是朱元璋?不羈的性格早已種下禍根。
三
李世民曾經(jīng)評價司馬懿:“和光同塵,與時舒卷;戢鱗潛翼,思屬風(fēng)云?!币馑际牵簻睾偷墓饷⑴c塵土一樣不張揚,順應(yīng)時勢,屈伸舒緩;斂鱗藏翼蓄志待時,隨時關(guān)注風(fēng)云變幻。
這是一種低調(diào)收斂、不露鋒芒的處世哲學(xué)。
我在想,高啟如果能再智慧一點,他就應(yīng)該明白:要么徹底進(jìn),要么徹底退。他進(jìn)而又出,已然錯誤;退而不甘寂寞,與官員、名士交往,更是錯上加錯。倘若他在朝堂之上公然抗旨之后,就此和光同塵,魚潛深淵,鳥藏深林,也許一切就會是另一番景象。
唐朝李泌能寫詩作文,能治國安邦,能退隱山林,可謂拿得起,放得下,正合李白所說“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高啟很聰明,知道建不了功業(yè),于是放手;但問題是他始終在心里牽掛著。雖然辭了官,卻只能算是半退——因為心里還惦記著。他做事做人的風(fēng)格并沒有變化,他也沒有意識到他辭官不合作的態(tài)度,已經(jīng)多么嚴(yán)重地刺激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經(jīng),他依然像以前那樣吟詩作賦,一如既往地與官員交游、與名流來往。所以,他的辭官只是學(xué)了一個“形”,因此,不僅沒有遠(yuǎn)離風(fēng)波,反而加速了死亡。文人膽小又不甘寂寞,進(jìn)時不敢進(jìn)取,退又不甘全退;放下了“利”字,卻始終放不下一個“名”。在不該矛盾的時候矛盾,在不該彷徨的時候彷徨,魚與熊掌欲兼而得之,不會審時度勢選擇進(jìn)退,缺乏見微知著的智慧——這是高啟的悲劇,也是過去很多文人的命運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