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影
摘 要: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都特別重視運算技能和技巧的訓練,強調計算結果的準確性,隨著教育的發(fā)展改革,新的數(shù)學課程標準提出了加強估算的要求,估算教學在內容安排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但由于長期以來的教學習慣,造成了估算教學的實際情況不容樂觀。我們必須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育觀念,讓學生感受估算的實用價值,提高他們的估算能力。
關鍵詞:誤差 優(yōu)點 夯實基礎 實用價值
估算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重要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和能力,具有非常大的實用價值,對一些無法進行的計算和測量或沒有必要進行精確的計算和判斷時所采取的一種數(shù)學方法。尤其在當代倡導“實用數(shù)學”的教育大環(huán)境下,估算更顯重要。究竟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呢?
一、容許“誤差”,解除學生的心理包袱
教材中估算的教學內容出現(xiàn)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估算的滲透。我覺得此時就可以滲透“誤差”觀念。在教學 100以內數(shù)的認識時,我安排了這樣的學習活動:出示一把瓜子,有 62粒。先叫學生估算一下有多少粒,有的學生說 100粒,有的說有 80粒,這個時候很多學生是在亂猜,答案與結果相差甚遠。我有意指導學生先去數(shù)出 10粒瓜子,再讓學生去仔細觀察這一堆瓜子大約有幾個 10粒,從而去推算這堆糖果有多少顆,此時學生的答案靠近了準確結果,有的說 70粒,有的說 75粒等等,昀后,我組織學生準確地數(shù)出了瓜子的數(shù)量,再與推算的結果進行對比,及時表揚了幾個估的跟準確結果比較靠近的學生?;顒又?,學生先掌握 10粒的正確表象,再去估計一堆的數(shù)量,進一步理解數(shù)之間的關系,同時發(fā)展學生的推算能力。通過這樣一次推算經(jīng)歷,一方面豐富了學生自己的估計經(jīng)驗,另一方面滲透了估算是允許有誤差的。事先估計再和實際的數(shù)量比較,有助于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估算意識,并滲透了“誤差”概念。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學習估算時所產生的心理壓力,同時為學習估算做好心理準備。
二、引導學生體驗估算的優(yōu)點,使學生接受估算
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必要的估算情景和適宜估算的題目,教材中的有關估算的情景含量少并且脫離實際,有些學生可以直接口算,確實沒有必要估算。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根據(jù)需要增添和調整教學內容。
1.
調整教學進度。二年級上冊的 100以內加、減法的估算是在掌握了 100以內的加減法后進行的。此時,對于 100以內的加減法,學生都達到了比較熟練的程度,精算比估算來得簡便。教材如此的安排,我覺得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估算的優(yōu)越性。估算的內容昀好放在這一單元的開篇,效果應該會更好,如上所述,如果學生不會精算 29+52,同時理解題目中只要求近似值的要求,我想有學生會想到用估算策略。這種發(fā)自內心的需求更有意義。
2.
引導學生進行靈活估算。課本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先估算再筆算的題目,目的是讓學生能自覺地利用估算方法來判斷自己的計算結果大致的范圍,為計算的準確性創(chuàng)造條件。估算的內容要有一定的情境支撐,才能使學生產生內在的需求,而不是教材的強制要求。這樣往往讓學生覺得反正要筆算,估算沒有用。有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不明白學習估算到底有什么用。應該減少為了訓練估算的計算技能和技巧而進行的估算。
3.
創(chuàng)設估算的生活情境。在教學加、減法的估算時,設計這樣的情境:明明在自選商場里選了兩件玩具:遙控汽車和拼裝。問:媽媽帶的 100元夠嗎?在這個情境中,遙控汽車價簽上的個位數(shù)字看不清了,他不能順利計算,有一部分學生開始試圖思考另外的策略。很自然,有學生就想到了利用估算解決問題:汽車的價格是 50多元,就算把它看成 60
元,拼裝的價格是 36元,60+36=96(元),媽媽給的 100元夠了。教師即時表揚,這樣學生切身體會到估算解決問題的必要性,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反觀教材對于加、減法估算情境創(chuàng)設,并不能激起學生內在的需要。這樣教師設計了一個不確定的量,使得學生無法進行精算,從而體會估算的必要性。如此,學生于無形中體會了估算的作用和優(yōu)勢,也就消除了對估算的抵觸心理,從而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學習估算的動力。
4.擴大估算的應用面。對于估算內容,不能僅僅依賴教材中編排的這些估算內容,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資源,將估算與計量、空間、統(tǒng)計等內容相結合,拓展估算的空間。如:教學了面積之后,可以組織學生估計教室的面積有多大?學生必須了解 1米有多長,才能去有效地估計。學生進行仔細觀察、猜測、測量,有助于學生建立起一個計量單位的正確表象。這種有效的結合是相輔相成的,學生不只建立了空間觀念,而且提高了估算能力。
三、夯實基礎知識,做好估算準備
估算是根據(jù)具體條件及有關知識對事物的數(shù)量或算式的結果做出大概推斷或估計。只有掌握了估算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學生才能有章可循,得心應手地去進行估算,才能從根本上掌握估算。在低年級教學中,必須扎實掌握四則運算的規(guī)律,掌握必要的計量單位。
四、體會估算的實用價值,促使學生使用估算解決問題
學習中學生們總感覺估算脫離實際,而在實際生活中估算的運用又比較廣泛,教師更要深入挖掘一切估算的資源,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創(chuàng)設現(xiàn)實的生活情景,開展富有生活氣息的實踐活動,使他們體會到估算就在身邊。這樣不僅降低了估算的難度,同時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估算的實用價值。
1.
模擬生活場景。學習“加減法估算”后,我設計了這樣一題:小明一家去吃飯,已點菜單:酸菜魚 74.50元;豆腐湯 5.00元;青椒炒肉 12.40元;油炸河蝦 29.90元。大約需要多少錢?情境中有 4個數(shù)量,而且是用小數(shù)的形式表示的,這對于沒有學過小數(shù)加減法的低年級學生來說精算有一定的難度,那學生就會自然地想到用估算。對于此情境,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清楚只需要大致算一下要多少錢,這樣就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估算來源于生活。
2.
帶領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學校組織去觀看教育電影,讓學生去統(tǒng)計本年級有多少人去。學生通過統(tǒng)計說:“約有 86人去。”我問:“叫你們去統(tǒng)計,為什么是近似值?”學生說:“有些同學還沒想好,到時有可能去,所以只能說大約有 86人去。”我說:“你們調查得非常仔細,一輛車可以坐 30人,那需要幾輛車呢?”“兩輛車可以坐 30+30=60人,還剩 26人,還有到時有同學臨時加入,所以共需要 3輛車。”
總之,估算是一種較為快捷的非嚴密運算,在實踐活動中,學生要能根據(jù)實際問題情況去選擇估算策略。在小學階段的估算教學中,要注意貼近學生的實際,走進學生的生活,多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意識到估算就在他們身邊,從而切實感受到估算的價值。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估算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主動獲得估算的方法和策略,全面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6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