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生本教育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觀。品德是一個人所應具備的基本做人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更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鄧小平曾說:“毫無疑問,學校應永遠把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但是,在現(xiàn)實教學中,由于品德課在應試中所占的比例不高,不少教師和學生對品德課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品德課教學基本就是老師講、讀,學生基本不聽不學。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狀成為了我國思想品德教師工作者的重點研究方向。
關鍵詞:品德教育 生本教育 研究
作為思想品德教師,“以生為本”要求我們應明確自己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學生,要明白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自我發(fā)展的服務者。教師要真正相信學生的潛能,在課堂上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讓學生在被關愛中學會學習、學會享受、學會做人。在教學中,教師應嘗試改“師本觀”為“生本觀”,運用生本教育方法,改進品德課教學,打造品德高效課堂。
一、不拘泥于教材,利用生活案例和社會熱點教學,激發(fā)學生興趣
品德課教學廣泛存在的一個弊端就是教師過分依賴教材“照本宣科”,將品德教育變成了說教,完全引發(fā)不了學生的興趣。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的是學生的積極參與,因此,激發(fā)學生對品德課的興趣,需要教師做出昀大努力。
1.充分利用時事熱點民生案例
思想品德課的內容是教會學生做人的基礎性科目,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昀好的方法就是從學生感興趣的、為他們所熟知的日常生活案例和社會熱點入手,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師“教”之前先感受,并根據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做出判斷和選擇。
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師應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所選用的材料必須是與課堂教學內容有著內在聯(lián)系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真實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身臨其境之感,才能更自如地參與進來。
2.合理利用學生自身生活經歷
此外,品德課教學還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經歷。例如,外出旅游時,學生會怎樣要求自己;面對不文明現(xiàn)象,學生一般會如何處理;和同學起了摩擦,學生會如何處理解決。這些生活中的小事情,都是品德課教學的好素材,教師要用心觀察學生的生活,進而將其妥善地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
當然,這種引入的前提是尊重學生的感受,不能讓學生感覺不舒服,否則,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3.鼓勵學生自主挖掘教學素材
不拘泥于教材內容,還要求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挖掘和發(fā)現(xiàn)身邊可以學習的時事、熱點,讓學生自行搜集相關案例,并且允許和學生將這些案例帶上課堂進行分享和交流。每學期還可以從中選擇一兩個具有代表性的課題,組織學生家長和學校老師,在全校范圍內進行分享。
舉例來說:近些年來,老人倒地扶不扶是一個被廣泛討論的社會性話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拋出這個話題,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看學生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并讓其說出這樣選擇的理由。在進行這樣的討論后,品德課相關的內容講解就不再只是空洞的文字和刻板的道理,學生也就會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
這種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不僅充分尊重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還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自我學習的能力,且可促使他們充分關注社會熱點和民生話題,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讓他們更好地了解社會、融入社會進而改造社會。
二、改革課堂授課模式,鼓勵學生走上講臺,加強社會實踐活動
思想品德課的內容現(xiàn)實意義很強,同時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和可討論性,并且每一位學生都會有話可說,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品德課的這種特點,大膽改變傳統(tǒng)的“一人談”模式,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感受和體會,走上講臺,自己講課。
1.加強小組寫作,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討論
教師可以首先將同學分成幾個小組,然后將要學習的課題內容拋給小組,組織同學們先在小組內討論,小組內部再推選出代表,走上講臺,表達小組觀點。這樣的方式,不僅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主權,也讓學生有了一個表達和展現(xiàn)自己的舞臺,這樣的討論和表達,比單純地聽老師講道理更有成效。
大量事實說明,凡是經過討論甚至爭辯的話題,能在人的腦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記。小組合作式學習,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理解知識點,也充分鍛煉了學生的表達、協(xié)作等多種能力。
2.敢于走出課堂,加強社會實踐活動
品德課的主要目的是教會學生做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鍛煉學生處理人際關系和事務的能力,促進學生德育的健康良性發(fā)展。而一個人的德育發(fā)展如何,昀終要看他在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的表現(xiàn)?;谶@個目的,品德課的教學完全可以更加放開手腳,走出課堂,讓學生直接參與到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去。
舉例來說,如今很多地區(qū)都會開展一個活動,就是“我是小小交巡警”,在學校老師的帶領下,安排學生在紅綠燈路口進行執(zhí)勤。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對行人闖紅燈的行為進行規(guī)勸。這種校外實踐活動獲得了多方的好評。家長表示這種活動的開展,讓孩子的交通安全意識顯著增強,自覺遵循“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規(guī)則,甚至還能對家長做到一個好的提醒;市民也表示讓孩子來參與交通指揮,會讓他們更有警醒意識,會自覺地聽孩子的話,文明出行。
所謂“實踐出真知”,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讓孩子更加感性地理解品德教育的重要,同時能極大鍛煉孩子的生活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學會與人和諧相處。而這一切,既是生本教育所強調的“以生為本”“先做后學”,也是學校德育教學的根本目標。
思想道德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出現(xiàn)了很多道德滑坡的社會現(xiàn)象,青少年作為未來社會的中流砥柱,是國家和社會的希望,也是抵制現(xiàn)代社會中道德滑坡的重要力量。因而,加強青少年的品德培養(yǎng)更是刻不容緩,全社會都應將這項工作重視起來,唯有此,我們的德育教學才能充滿動力和生機。
參考文獻:
[1]張光富.小學思想品德課道德情感培養(yǎng)的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01/08
[2]陳桂生.我國基礎教育中的“思想道德課程”問題[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04
[3]朱小蔓;王慧.關于大中小學德育課程銜接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