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江
南昌市文學(xué)院
?
天寶洞尋天
陶 江
南昌市文學(xué)院
山上,只有我們倆在做著信天游。
順著蜿蜒崎嶇的林中小徑,行進在穿越歲月的路途讓人心生繾綣。置身于這人跡罕至的山嶺中,便覺這山野鏡像空朦、飄飄欲仙,很有些悟道結(jié)緣的感覺。
在來路上,陪伴此行的小向,一直對我講述著山中的奇聞軼事。其時,我并無很深的印象,只將思緒定格于山地的綠意與天地的造化中。山中無虎亦無仙,何來之奇?一生中,到過不少名山大川,能挑起刻骨銘心記憶的去處,至今說得上的沒有幾個。天地過客的身份在匆匆而來、匆匆而歸的掃興中,劃下一道淺淺的履痕。今天,這不甚聞名的庵里,能給我?guī)硎裁??在這西山大嶺中,我能得到什么?會不會成全我的另類夢境啊!
一切都是那樣撲朔迷離,眼前的一切都仿若夢境。車停于山根后,我們似如虔誠的佛教徒,朝那遙不可及的山門行進。熱辣的太陽就像故意捉弄,肆虐地投射于山的每個旮旯,小徑把我們逼仄在山的“縫隙”,熱得連氣也喘不過來。秋的氣息把潮濕和郁悶淬入血液,烘焙著軀干,心火在喉管子里燃燒。時辰記錄著腳步的節(jié)奏,牽扯著意念在幽谷中發(fā)散。
來到新庵里,已近午時,眼前豁然開朗,幾座孤零零的寒舍廝守著山中的寧靜與淡泊,吸引了我們的眼球。一位侍佛者走出綠蔭,歡迎我們的到來。自己釀制的香茶醇香甜淡,讓我們心胸浸汁了山氣,將心身與大山溶于一體,感覺出與山共呼吸。幾口茶落肚,山間的涼意拂開心扉。旁邊兩顆千年銀杏好像也在諦聽著佛語梵音,在風(fēng)中給自己添上又一圈年輪。大山中總是蘊藏著訴說不完的禪意,另樣的體驗讓我們與山的守望者有了共同的語言,勾起心靈對大山的向往與泛情。虔誠的佛者,在山中孤身獨守已過三年,他從福建熱鬧的山門中走出,為的就是尋找生命的淡泊和寧靜。當(dāng)他第一眼掠過這山的峰尖,眸子登時明亮了許多。他覺得尋找到了自己生命飛騰的高度,也找到了生命的歸宿。斷定自己將要守護靈魂在這千年銀杏樹下躋身。
我總認(rèn)為,禪本無言。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的悟和透。這種悟或許就是一陣山風(fēng),這透或許就是山澗清凈碧透的泉涓。人生的境界有著萬萬千千的詮釋,洞穿人世的的虛無也許就能進入大化之域。禪意的書寫不在于文字的精妙,而在于心肌的響應(yīng),于山的響應(yīng)。這是一番熱烈的探討。豐盛的素餐,味道別致的香美。鐘鼎玉食可以休矣!但凡人在消受了喧囂與鬧騰后,追求的路數(shù)便歸結(jié)于這高山大嶺,在無為中選擇未來,在憧憬中選擇元氣的回歸。
這里曾是西山十三隱的棲息地。
唐代時稱華陽真人的施肩吾是位后追者,當(dāng)他來到西山之前,此地早有十二隱士羽化登仙。他來到庵里地方,面對青山碧泉,嘆人世青枯有時,喟歲月稍縱即逝人不可追,心靈感應(yīng),大徹大悟,即時窮吟:“重重道氣結(jié)成神,玉闕金堂逐日新。若數(shù)西山得道者,連余便是十三人”。
其實早在西漢時期,梅福就隱身于這庵里之上的天寶洞,人稱“梅仙”。五代宋初的徐鉉是個梅福的后追者,他游歷西山天寶洞忽得奇思,寫出《稽神錄》:說是梅福游于天寶洞一道院,道人蒸一嬰兒,梅福懼之不食;又蒸一犬子,梅福亦不食。道士當(dāng)即曰:“子善人,然不得仙,千歲人參,枸杞,皆不肯食,分也。于是辭謝遣梅歸。
再有明代徐世溥,不應(yīng)朝廷召喚,恃才傲物,隱身西山庵里天寶洞。遁跡山林,閉門謝客,與詩書為伴,吟詩作文,清閑自在。江西巡撫聞其才,奏明皇上,得了圣旨。撫臺與皇上差遣的禮官一道,來到天寶洞,請徐世溥出山??蓻]曾想到,徐世溥原是頑石一塊,冥頑不化。禮官費盡口舌,百般勸慰,甚至動用大額金錢,禮聘厚請,徐世溥始終不為所動,最后巡撫大人及禮官只好悻悻而去。不幸的是,這事被當(dāng)?shù)匾毁\子惦記,以為徐世溥受了官府錢財,寶洞藏金,偷之必富。當(dāng)夜即行潛入洞中,以刀相逼,可憐徐世溥窮途文士而已,何來的巨額財富應(yīng)賊。賊得不到金子,即將其縛于洞中,配以枯枝敗葉,一把火,將徐世溥活活燒死。可惜一代宗師,竟遭賊人手,成千古之憾!
天寶洞竟是如此失意,竟是如此無序倫常,庵里淡定的風(fēng)云中伴夾了這說不清,道不明的霉?jié)駳馕?,讓人感到晦氣?/p>
尋洞不見洞,讓我們掃興而歸。于山顛,我們見到一對父子,這里有他們祖先將庵堂廟宇改建的家居,風(fēng)雨飄搖的房子,開始重新?lián)Q裝。說是有位財主,抑或是位官人,看中這塊風(fēng)水寶地,欲借身于此,度過晚年。這不乏是個好主意,甩開身外之物而醉心山林,這也算是人的一種活法。避禍亦然,罷情亦然,老天成全的是有心人。
但愿能看到這種光景: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仙者,或許是匪夷所思。攀爬在忽明忽暗的山間小徑,人或許就會派生出登天梯的愿望,既然世間之倦,人世之喧,已經(jīng)容不下一己之身,何不求取解脫,求取超脫,抽身于這無聲之處,規(guī)避忌諱,成全夢境。
人與生以來,就有過諸多的想頭,諸多的意愿,諸多的不適,諸多的困窘,需要冥冥中的力量支撐。釋疑解惑最好的去處,就是端坐于崖畔,風(fēng)聲、雨聲、林濤聲,聲聲入耳;蟲鳴、鳥鳴、梵音鳴,鳴之有音。山的感召、山的精靈給想象張開了翅膀。
在這座山上,我是個行者。可惜的是,沒有帶行頭,行囊空空,身空、心空、情空、空空如也。這決不是矯情、也不是身臨其境、山色空朦而生的幻覺。
山,把我鑲嵌進綠色中,真不知自己身如一梗,成為山的附庸所衍生的感覺是什么?人所向往的無為造就了自己的天份,在生命的路途不停地奔走,當(dāng)人世的紛繁和俗不可耐裹脅著肉體時,尋找解脫的愿望便會油然而生。
天路漫漫,不知所終,于洞中偷生,或許是最好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