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培民
河北省圍場縣半截塔中學
?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誤區(qū)及糾正措施
董培民
河北省圍場縣半截塔中學
課程改革成了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新課程的實施改變著我們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更融入生活,我們的學生也更富有個性。然而課堂教學還存在著許多誤區(qū),語文教學課改應采取新舉措。
新課改;語文教學;評價創(chuàng)新
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搞好語文教學,對社會的發(fā)展、人口素質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語文教學,多年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根深蒂固:為了考試而教學,學生公式化被動接受,導致語文教學效果差,畢業(yè)生的語文水平低。語文教學課改迫在眉睫。
1.分組討論成形式。
語文教師在新課改下也進行了一些改革,這些課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都采用了分組討論(大多是信馬由韁式的討論)。而后,被冠以好聽的名字──合作學習。他們認為這就體現(xiàn)了學習方式的轉變。確實,外表上看去,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議論紛紛,與傳統(tǒng)教學觀下的課堂完全不一樣。實質上,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參與了,有的在玩,有的默不作聲。什么是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彼?,討論時,必須先讓學生明確“共同任務”以及自身承擔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全員參與,才能體現(xiàn)合作學習的真正內(nèi)涵。否則,只不過是個形式。
2.評價變味。
評價方式單一,語言含糊,不論對象,不分是非。不信,你走進課堂看一看,當學生答完問題,老師就是“掌聲鼓勵!”“太好了!”“太棒了!”“真了不起!”這些語言。這又未免過于形式化吧!難道所有的回答都應這樣肯定?都值得這樣評價?其實,我們對學生的評價,首先應細化。“太好了!”好在哪里?是語言表達清楚,還是對問題分析得透徹?具體些。其次,評價應根據(jù)對象、場合不同而使用。對成績差、自卑的學生,應多給一點;對處于優(yōu)勢的、驕傲的學生,應適可而止。因為適時的激勵能增強學生的自信,而過分的表揚會導致學生驕傲。最后,當學生答錯時,應及時指出、糾正。
3.教師成“配角”。
新課改,要求我們必須打破過去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聽”的教學習慣,于是,有些教師開始迷惘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認為既然學生是主體,那么就是課堂教學的主角,教師就是配角。因此,課堂上,不敢過多講話,惟恐占據(jù)了學生的學習時間,不敢妄加評論,生怕壓制了學生的個性。整個課堂由于缺乏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就像一盤散沙,各抒己見,對須掌握的知識模棱兩可,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那么,課堂上,教師的角色是什么呢?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在課堂教學中起穿針引線的作用,把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機地連接起來,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把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重組、加工,使學生能在積極、有效、高質量的多向互動中掌握知識。任何一項改革都是在不斷完善中取得成功的,新課改也是這樣。希望我們的教師能正確把握新語文課標的精髓,努力探索,及時糾正教學中出現(xiàn)的錯誤。因為事情做錯了可以重來,然而學生的成長卻沒有第二次。
1.應轉變教學理念。
著名語言家呂叔湘先生曾說過:“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钡谡Z文的實際教學中,“老師教,學生學”的誤區(qū)仍然存在。教師擺脫不了以“應試結果”論英雄的束縛。整個教學理念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讓學生成考試的機器,喪失了對自己教育教學靈性的理性思考。作為新形勢下的教師,應是科研型、專家型的,不僅“能”教,而且要“會”教;不僅要鉆研新的理論、新的思想,還要善于總結在教育實踐中獲得的經(jīng)驗與體會,從而指導自己更好地實踐,認清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
2.努力轉變教學模式。
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我們必須打破舊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相關材料,教師點撥、指導,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究、發(fā)現(xiàn)的學習過程中去解決問題,讓課堂成為學生表演的舞臺。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不是被動地機械復制,而是積極地對客觀世界能動反映。學生學習的過程應是一種滿足內(nèi)在需求的主動探索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把學生視為加工對象,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教給學生求知的規(guī)律和方法,激勵學生勤動腦、動口、動手。在此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告訴要領,把握關鍵,學生之間互相糾正更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3.教學中要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
學生發(fā)展的好壞,關鍵是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先成人后成才,我們教育每個學生,不做對集體和他人有害的事,要有對社會的義務和責任,做一個高尚的人,教育學生和人們遵章守紀,團結友愛,積極進取,拼搏向上,文明禮貌,尊老愛幼,多動腦筋,合理妥善地處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學生的積極心態(tài)可減輕他們更多的心理壓力,從而更好地提高成績。惟其如此才能培養(yǎng)出積極向上,勤奮進取,良好思維,有積極樂觀精神的人,也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社會的更好發(fā)展,若將知識歸于首位,則可能導致人類的止步不前,甚至于萎縮,無法成就其廣大。健康良好的心態(tài)加科學合理的方法,則將促成知識的幾何級膨脹,從而也就能使社會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有許多的學生不是腦子笨,而是不能正確對待學習,倘若能將此有一個突破,則其可教,從而也達到我們的學習目的。
教育改革是一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過程,也許從思想到課堂有多遠,課改的路就得走多遠。我們必須擁有百倍的信心和堅定不移的信念!
[1]符正龍.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體會[J].考試周刊,2008,(13).
[2]楊金平.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之我見[J].考試(教研版),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