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芳芳
摘 要:吳筠是唐代著名的道士,也是一名十分出色的作家。他的具有追求逍遙自由,希望成仙的道教文化蘊含。吳筠的《神形可固論》與以往對“神形”的論述相比有很突出的特點,本文主要選取陶淵明“形影神”組詩與其“形神”論進行比較,通過分析二者的差異,考究吳筠“形神”論的特點。
關(guān)鍵詞:吳筠;陶淵明;“形神”論
一、吳筠與“神形”論
(一)關(guān)于吳筠其人
吳筠是唐代著名的道士和作家。根據(jù)相關(guān)史料的記載,他的生平事跡主要有:
1.吳筠《宗玄集原序》:“予于開元中著《元綱論》及《養(yǎng)形論》行于世。詔授江州刺史,辭而不受,晦跡隱于驪山,養(yǎng)胎息至元和中,游淮西······其文略其事,簡實學道之漸階,為求生之真路也。”這是吳筠自序,梳理了其生平經(jīng)歷,并且將其在文學或者說道學方面的主要成就展現(xiàn)給了后世。
2.權(quán)徳輿《吳尊師傳》,此篇傳記對吳筠的生平,字號,里籍都有記述,也記述了吳筠個人的修養(yǎng)與品質(zhì)善屬文,品行高潔,他的文章的特點是:詞理疏通,文彩煥發(fā)。吳筠在當時的影響“每制一篇,人皆傳寫,雖李白之放蕩,杜甫之壯麗,能兼之者其惟筠乎”?!杜f唐書·吳筠》條的記載與權(quán)德輿的《吳尊師傳》基本相同,只是添加了“筠在翰林時,特承恩顧”一段。
3.權(quán)德輿《宗玄集序》云:“先生諱筠,字貞節(jié),華陰人也。年十五,篤志于道,與同術(shù)者隱于南陽倚帝山······天寶初,元纁鶴板征至京師······請度為道士,宅居于嵩陽丘,乃就馮尊師齊整受正一之法。初,梁貞白陶君以此道授升元王君……皆以陰功救物,為王者師。十三年召入大同殿,尋又詔居翰林,明皇在宥天下順風祈向乃獻《元綱》三篇權(quán)德輿的序,詳實的記述了吳筠的一生,對我們了解吳筠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還有一些記載,它們與以上所述基本相同,并且出現(xiàn)的比較晚,所以撰寫的資料大抵都來源于以上的著作。
(二)關(guān)于吳筠的“形神”論
“形神”論在吳筠的文章中是一個重要的論題,在《宗玄集》中,“形神”之論辯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篇文章中:
1.《形神可固論》,受道家思想影響的吳筠,將天地萬物的清寧長久歸結(jié)為“一”,文章還具體的論述了修養(yǎng)的方法,對 “碌碌之徒”、“區(qū)區(qū)之輩”和“國之忠臣”,想要得道長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吳筠還論述了“形神”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和“形神可固”的緣由。
2.《元綱論》是吳筠描寫谷神之妙最有影響力的文章。說明修道之人不可為七情六欲所困,要清心寡欲。這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緊密相連的,因此,身心的“致虛靜”、“守靜篤”是保持“形”、“神”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
3.《神仙可學論》,文章以引用《洪范》中的五福之一的“壽”為開篇,言明古代之人尤為重視長生之法,和當代之士不崇尚此法的緣由。提出了“神仙可學”的觀點。
二、陶淵明與“形影神”組詩
(一)關(guān)于陶淵明
《晉書·陶潛傳》: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曽孫也,祖茂武昌太守,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覊,任真自得,為鄉(xiāng)鄰之所貴。性好酒,常以文章自娛。
(二)關(guān)于陶淵明的“形影神”組詩
陶淵明的形神思想在其“形影神”的組詩中得到呈現(xiàn)。陶淵明的“形影神”組詩,代表了魏晉生命思想的高度,具有豐富的哲學內(nèi)蘊。陶淵明通過對形、影、神的思辨,得到“神辨自然”的最高理性,主要內(nèi)容為“委運任化”。
陶淵明關(guān)于“形神”的觀點為“形”是生命體本身,也就是身軀。作為物質(zhì)生命,它最先感受到死亡這一客觀事實?!队按鹦巍分小坝啊睆睦硇缘慕嵌日J識生命的價值,認為形體雖有消失,但行為所造成的影響,卻會經(jīng)久地在人群中傳播,有些個體的生命影響甚至能達到垂之不朽的境界?!渡襻尅分校吧瘛睆纳淖匀槐举|(zhì)出發(fā),認為生死是一種自然的規(guī)律,既然如此,就應(yīng)該順應(yīng)它,即委運任化。在陶淵明這里,“神”就是自我最高的理性。
三、吳筠“形神”論與陶淵明“形影神”論的比較
吳筠的“形神”論和陶淵明的“形影神”論都是作者借助“形”和“神”對生命體實質(zhì)的一種認識,兩者有傳承關(guān)系,比如對山川等自然景物的認識。但最重要的是二者的區(qū)別:
(一)“形神”的可固性
陶淵明認為“形神”是不可固,也不能固的,如“我無騰化術(shù),必爾不復疑”、“ 縱浪大化中”等詩句是很好的證明。而吳筠則有《形神可固論》,他認為“形神”是可固的。
(二)“形神”的可塑性
陶淵明認為形體是自然的產(chǎn)物,一切試圖將其進行塑造的行為,都是盲目的,不符合自然的要求的。而吳筠則認為人可以通過學習修道之法,使得“形神”得到永生。所以,吳筠認為“形神”具有可塑性。
(三)“形神”論產(chǎn)生的思想基礎(chǔ)
陶淵明形影神思想,受到當時佛道兩家的形神觀的刺激而發(fā)表的。他根據(jù)生命實踐,結(jié)合當時佛道兩家的一些思想,創(chuàng)作出來《形影神》組詩。而吳筠的“形神”的思想是在當時盛行的道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共同的影響下形成的。
(四)“形神”涉及的層面
陶淵明的“形影神”是借助三人之口,各自論說自己的價值,三者是相互促進的,這是一個對生命體的哲學思考,是哲學命題。吳筠的“形神”思想說白了是對如何得以長生的修煉之法。主要涉及的層面是道教,是一個生理學的概念,并非哲學的概念。
參考文獻:
[1] 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guān)系[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版.
[2] 李善注.文選[M].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
[3] 老子[M].安徽:黃山書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