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麗萍
摘 要: 幼兒告狀行為是指幼兒在自認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發(fā)現(xiàn)同伴的某種行為與幼兒園的集體規(guī)則、教師的某項要求不相符合時,向教師發(fā)起的一種互動行為,突出目的是借助教師權威力量的影響,約束、改變、阻止同伴的行為。
關鍵詞: 幼兒教育 告狀行為 教育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時期,孩子的認識水平低,生活經驗缺乏,各種心理過程,特別是認知處理過程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他們的思維能力、獨立性等還很差,依賴性較強。因而,他們對周圍所發(fā)生的事不能進行完整的、全面的評價,也不能應付和處理發(fā)生在他們身上或周圍的問題。在實習期間,我們一直會遇到小朋友告狀的情況,不管大事還是小事,他們都會跑來找老師解決問題。“老師,他搶了我的玩具?!薄袄蠋煟麆倓偞蛭伊??!薄袄蠋?,是他先說我壞話的!”“他剛剛弄我的衣服。”……幼兒一旦出現(xiàn)問題或遭到挫折,告狀行為便會頻繁出現(xiàn)。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當“裁判”,教師對幼兒告狀行為的處理會影響幼幼之間、師幼之間的關系,并會對幼兒的性格和品質產生影響。因此,有必要對幼兒告狀行為的引導策略進行綜合研究,這樣做,有利于大家全面認識兒童社會行為發(fā)展的規(guī)律,獲得兒童行為發(fā)展特點的資料。
二、調查狀況
通過這個表格,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的告狀行為發(fā)生的具體情況。其中,玲玲小朋友以受害人的身份出現(xiàn)了3次,以舉報者的身份出現(xiàn)了7次,平均2分鐘出現(xiàn)一次,頻率非常高。在成人眼中,表中發(fā)生的事是多么微不足道,但是在孩子們眼中,卻是多么嚴重。
以上表格,反映了教師和家長對于幼兒告狀行為所采取的不同態(tài)度。從教師和家長的態(tài)度來看,家長重于幫助幼兒解決問題,而教師重于引導幼兒自己解決問題。
以上表格,說明教師或家長單方面的重視并不能很好地減少幼兒告狀行為的發(fā)生,應通過家園共育更好地解決告狀行為問題。
三、狀況分析及引導策略
告狀行為是我國兒童特有的一種比較典型的社會行為,是兒童社會話過程中常見的行為之一。它是兒童與教師之間的一種互動。具體地說,告狀行為是指兒童處于同伴侵犯或發(fā)現(xiàn)同伴某種行為不符合集體規(guī)則等原因而發(fā)起的指向教師的言語行為。幼兒的告狀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各式各樣的,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主要有以下幾類:
1.幼兒為打抱不平而發(fā)生告狀行為。
有的幼兒看到某某小朋友被欺負了,就會產生同情心和正義感,向老師檢舉。
案例1:區(qū)域游戲時,科學院的小“科學家”們都在認真鉆研科學技術,這時,小林把玩具小槍從小美手里搶過去給了正在抹眼淚的小茹,然后跑過來對老師說:“老師,剛剛小美搶了小茹的手槍!”“我看到是小茹先拿到的。”小林看到小茹受欺負為小茹伸張正義,給她打抱不平。老師了解情況后說:“我知道了,去玩吧,以后別動不動就告狀。”
案例分析:如果遇到幼兒告狀,老師不要不耐煩,也不要截斷幼兒說話,應耐心指導幫助幼兒,用微笑放松孩子和老師之間微妙的情緒。教師應重視幼兒告狀,不要隨便敷衍,讓幼兒感覺到自己不被老師所喜歡,幼兒的心是很敏感的。教師以恰當?shù)姆绞郊右灾笇?,從幼兒的告狀中,教師應了解孩子告狀的緣由和他們的心理需求,然后“對癥下藥”,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這樣,幼兒會覺得老師是重視他們的,會對老師產生信任感和親切感,也能使他們的良好心理品質得到很好的發(fā)展。
2.幼兒為了讓人關注、受人承認而產生的告狀行為。
案例2:桌面游戲時,孩子們搭積木搭的都非常認真,這時,玲玲指著小偉說:“老師,小偉把不要的積木扔地上了!”“老師說過玩具是不能亂扔的。”他們你一言我一語說得很激動,這時老師說:“好了,小朋友們安靜了,小偉以后不會扔積木了,大家繼續(xù)玩吧?!焙⒆觽冞@才把目光從小偉身上移開,不再說話了。
案例分析:案例中,玲玲是一個表現(xiàn)欲望挺強的孩子,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而告狀,教師只是隨便說了幾句話,并沒有作出很好的引導。因此,對待幼兒的告狀行為,教師不能聽之任之,對于幼兒來說很困難的事,只要向老師求助,通過教師的干涉,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3.一些客觀或人為因素增加了幼兒間的摩擦,引起幼兒告狀。
幼兒玩玩具時,時常會因為玩具的所有權而發(fā)生矛盾,矛盾多了,就增加了告狀的次數(shù)。
案例3:角色游戲時,娃娃家的媽媽思思和奶奶小苗因為娃娃的所有權而發(fā)生了矛盾,小苗把老師拉到她們中間做“裁判”“我是奶奶,應該在家抱孩子,媽媽應該在外面上班的。”于是老師開口道:“奶奶先抱娃娃,媽媽下班回來后再抱?!?/p>
案例分析:幼兒的依賴性較強,即使一點小矛盾也總想依賴成人幫助解決。因此,老師不要向上述案例中一樣,聽到幼兒告狀就插手他們之間的事,這樣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不能鍛煉到幼兒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的,以后的告狀次數(shù)還會不斷增加,因為他們沒能明白誰是誰非,在以后遇到類似的事后第一反應也不會是自己先想想辦法看看能否解決。
4.幼兒愛告狀原于一些家長的教育觀念沒有擺正。
案例4:美術活動中,小朋友們正在制作一張粘貼畫,微微舉手對老師說:“老師,剪刀是我先拿到的,小林要搶。”小林委屈地說:“我看他不用了我才去拿的?!边@時,小天說:“小林,我的剪刀先借你用?!?/p>
案例分析:微微是獨生子女,在家是個小皇帝,特別是爺爺奶奶老慣著他,造成了微微沒有了幼兒之間的合作意識,也少了同伴之間相互友愛的品德,變得任性、不謙虛。教師應讓微微看到小天的表現(xiàn),看到別人的長處,從別人的良好品質中進行自我評價,而不是借助別人的缺點評價自己,應善于挖掘別人的優(yōu)點,找出自己的不足,揚長避短。這樣,幼兒的告狀次數(shù)會逐漸減少。
5.幼兒為了報復別人或產生的嫉妒心理而進行的告狀行為。
案例5:建筑區(qū)中,“小工人”們都在熱火朝天地蓋“高樓”,這時,小強的大門還需要幾塊磚,便向工人小靜借磚,可是小靜沒有把磚借給小強,而是把磚借給了同樣缺磚的好友小美。下班的時候,小強便向老師告狀:“老師,小靜沒有把自己掉在地上的積木撿起來。”
案例分析:小強是個比較愛強的孩子,因為小靜沒有借磚給他,便向老師告小靜的狀,從而讓老師批評小靜解除自己心中的不滿。幼兒的告狀行為看起來事小,其實和幼兒的發(fā)展心理有很大的關聯(lián),教師必須用正確的處理方法解決問題。平時,教師可多組織一些活動形式,讓幼兒自己講講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并讓幼兒學會自己解決問題。不要用貶低別人的方法抬高自己,做謙虛的、懂事的、熱愛集體的、有判斷是非能力和獨立處事能力的孩子。
四、啟示與思考
教育者必須走進幼兒,和孩子多一點交流。對于幼兒的告狀行為,老師聽之任之,并沒有解決幼兒之間實際存在的問題,相反的,幼兒的告狀行為可能會發(fā)生得更頻繁些。如果老師一味地批評,往往就會造成幼兒在情感、人際交往等方面的不良影響,也會破壞教師與幼兒之間的親密情感。
1.教師及時關注幼兒的問題。
幼兒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幼小的孩子,因為他們年齡小,還不能明辨是非,經常人云亦云,甚至會把想象與真實相混淆,所以,教師一定要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xiàn),及時了解真實情況,以便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幼兒以暫時記憶為主,如果發(fā)生的事情沒有及時解決,過后幼兒就容易忘記事情的經過,就會失去最好的教育依據(jù),從而失去教育意義,甚至造成冤假錯案,對幼兒的心靈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2.教師引導幼兒自己解決問題。
由于幼兒年齡小,他們幼小的心靈還很脆弱,對成人的依賴特別強,碰到問題時無法解決,常常依賴老師的幫助解決問題。老師首先應該對幼兒間的矛盾進行一定的了解,先判斷幼兒間的矛盾需不需要老師來解決,盡可能讓幼兒自己解決事情。這樣,既可以鍛煉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讓幼兒不能養(yǎng)成對任何事情都要依靠老師的習慣。幼兒自己解決問題,不管結果怎么樣,教師都應給予幼兒教育及指導。
3.孩子的這種告狀是一種傾訴,需要老師的安慰和同情。
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和老師交流,鼓勵孩子有事情和老師說,當老師對孩子做出積極的情緒和語言反應時,孩子的心理得到了撫慰,情緒就慢慢變好了。
幼兒時期是孩子成長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的性格和習慣對孩子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甚至起著決定作用。孩子看世界的眼睛是單純的,孩子看到的世界是簡單的。告狀作為與孩子的世界相矛盾的東西,應該讓孩子正確認識它。讓孩子學會分辨是非,自己解決是非,參與管理,學到更多。我們既然選擇了在幼教這份土地上耕耘,就必須了解、關注幼兒,從而理解、尊重、培養(yǎng)幼兒,一切從幼兒出發(fā),尋求、探索更好的教育方法。
參考文獻:
[1]益陽市茂林科技幼兒園.淺談教師如何正確對待幼兒的告狀行為.
[2]浙江省商業(yè)集團幼兒園.幼兒告狀行為的研究及對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