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嶺
摘 要: 閱讀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互為依存,不能側重任何一方,更不能忽視教師的講。教師的講是為了不講,是為了學生養(yǎng)成閱讀習慣,讓學生學會終身學習。教師的講要帶有一定的目的性,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閱讀;教師的講要有適當?shù)脑瓌t性,妥善處理講與不講的關系;教師的講要具備一定的藝術性,能激發(fā)學生個體閱讀文本的興趣與熱情;教師的講要緊跟時代性,讓每一個個體學會古為今用。
關鍵詞: 教師主導 目的性 原則性 藝術性 時代性
閱讀教學從以講解為主轉到以訓練為主再到現(xiàn)在的以閱讀為主,體現(xiàn)了人們對閱讀規(guī)律的認識越來越深。閱讀教學把對學生的語言積累和感悟放在第一位,是符合中學生學習語言的認知規(guī)律。然而,有意淡化教師的講,重讀輕講,把講和讀對立起來,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十分不利。
閱讀教學從本質上說,需要教師學會幫助學生自我閱讀。學生是文本閱讀的主體,教師是文本教學的主導。重讀輕講削弱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閱讀就會盲目,消極被動地為讀而讀。在課堂上,常見有的學生閱讀課文一開始就一句一句地摳,讀完一遍,腦子里沒有一個完整扼要的印象,又回頭讀第二遍,讀了多遍,印象還是不深刻。這樣頻頻無功閱讀,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就無法提高。因此,學生的文本閱讀只有在教師的幫助下,才能促進學生有目標地閱讀,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那么,教師怎樣才能高效地幫助學生學會閱讀呢?
一、教師的講要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閱讀。
在課堂教學中,“四遍閱讀法”是最實用的方法。所謂四遍閱讀法是指學生在閱讀一篇文章時,在教師的幫助下讀四遍。第一遍,粗讀抓大意,在讀完整篇后要抓住文章主要寫了什么事情,談了什么主要問題。第二遍,邊讀邊理思路,想想文章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前后是怎樣聯(lián)系在一起的。第三遍,思讀揣語意。根據(jù)上下文對關鍵語句和關鍵詞著重探討研究;聯(lián)系語意高效理解文本內容。第四遍,回讀品味道。在完成以上四遍之后,放手學生再回讀一遍,品一品其妙處何在,使學生產(chǎn)生某種頓悟。讓學生學會自我閱讀,有效培養(yǎng)閱讀能力。所以,正確地講清怎樣閱讀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才能幫助學生有效提高閱讀能力。
二、教師的講要有適當?shù)脑瓌t性,妥善處理講與不講的關系。
在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二者并存,互為倚重。教師主導的講主要遵循四個原則:一是有助于學生對于文章的正確理解;二是有利于學生深入感悟文本細節(jié);三是有助于挖掘個體的閱讀潛能;四是有助于培養(yǎng)個體的閱讀想象力。涉及四點原則都要精講。否則一律不講。在具體文本中,哪些內容要講、哪些不講、為什么要講、為什么不講、什么時候講、講到什么程度等,都值得我們認真研究。講與不講,都要根據(jù)文章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處理好講與不講的關系,從理論上說,就是按照閱讀教學的規(guī)律幫助學生高效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教師的講要具備一定的藝術性,激發(fā)個體閱讀文本的興趣與熱情。
教師要采取多種講解的技巧,凸顯閱讀教學精湛的藝術性,充分調動學生閱讀文本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切不可犯逐字逐句串講的毛病,讓學生對閱讀失去興趣。例如在學習《訓儉示康》時,學生不理解“訓儉”,教師就要從反面講。學生通過閱讀理解了司馬光的用心,教師還要總結“訓儉”的現(xiàn)實意義。又如,在《觸龍說趙太后》的閱讀過程中,教師不串講,指導學生想象趙太后的臉色發(fā)生幾次變化。學生邊閱讀邊思考,教師可根據(jù)文本做少量啟發(fā)性的引導性講解:有哪四次變化?一變?yōu)殍F青色(盛氣而揖之);二變?yōu)闉踉粕ㄌ笾俳猓?;三變?yōu)槟w黃色(太后笑曰);四變?yōu)樾呒t色(諾,恣君之所使)。教師提示性講解,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創(chuàng)造力大有益處。
四、教師的講要緊跟時代性,讓每一個個體學會古為今用。
所有文學作品都帶有每一個時代的烙印,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正確把握作品的時代背景,體會文本在特殊背景下的內涵,讓學生結合特定時代閱讀文本,感悟文本自身特有的內涵,同時教師也要跟上時代的節(jié)奏,熟悉學情,深知學生的興趣,把文本中值得借鑒的與學生的興趣相結合,與當今的社會環(huán)境相結合,理清現(xiàn)實意義,便于學生古為今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閱讀教學是教與學互為依存的關系,正確處理好這種關系,做到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學生養(yǎng)成自我閱讀習慣,讓學生學會終身學習,這是教師教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于漪.看母語教學地位的升沉.語文建設,2009(7).
[2]周慶元.理論建構、治學之道與實踐發(fā)展——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博導筆談.語文建設,2009(2).
[3]蔣成瑀.特級教師教學案例精編.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