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利++殷秋燕++馬春花++宋尚文++史效玉
摘 要:濟寧市古樹名木資源豐富,調查表明,全市現有古樹名木34科61屬83種,古樹名木總株數33194株,通過調查摸清了全市古樹名木的數量、分別及保護現狀,為進一步保護古樹名木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濟寧市;古樹名木;調查;現狀;保護
中圖分類號:S78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64
古樹名木是大自然和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征,具有重要的人文與科學價值, 是“活著的文物”。 但是,由于環(huán)境的惡化,造成其生命力不旺盛,生長狀態(tài)不佳,有些品種本就遺留的數量不多,又因保護力度不夠,已經瀕臨死亡和滅絕。為此,古樹名木的保護和復壯已刻不容緩。為了摸清全市古樹名木生長情況,濟寧市專門組織專業(yè)技術人員于2012年7月—2015年8月對全市古樹名木進行了全面調查,基本摸清了全市古樹名木資源現狀,并對下一步的保護管理提出科學的意見。
1 調查方法
采用搜集資料和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收集有關本轄區(qū)的古樹名木的資料和書籍,包括樹木志、古樹志、古樹名木書籍、歷年有關林業(yè)調查資料,列出目錄;進行實地調查,對本轄區(qū)內古樹名木分布地區(qū)逐一調查,調查中,散生的古樹單株逐個調查,對古樹群進行抽樣調查,一個古樹群抽取不少于10株。
2 調查內容
對城區(qū)、鄉(xiāng)村、廟宇、自然保護區(qū)、森林公園等古樹名木分布地區(qū)逐一實地調查,對古樹名木利用GPS進行定位,記錄其生長環(huán)境及生長狀況、形態(tài)特征、外觀老化程度、保護級別與措施,訪問當地長者或查閱歷史資料等推斷其樹齡,測量樹高、胸徑、枝下高、伴生植物等相關指標,拍攝整株及花、果的照片。
3 調查結果
3.1 古樹名木樹種與數量
經調查統計,全市現有古樹名木34科61屬83種(表1)。古樹名木主要樹種有:銀杏、側柏、圓柏、國槐、黃連木、樸樹、青檀、皂莢、棗樹、柿樹等。
3.2 樹齡特征
古樹名木總株數33194株,其中(500a)以上一級古樹10669株,49個古樹群9346株;(300~499年)二級古樹4361株,11個古樹群2313株;(100~299年)三級古樹18164株,59個古樹群10630株。
3.3 分布狀況
濟寧市共有119個古樹群,大多集中在曲阜、鄒城的“三孔”、“四孟”名勝古跡中,其余古樹名木遍及12個縣市區(qū),散落在個人宅院、寺廟、山谷、山頂之中。較為著名的有孔廟的孔子手植柏,安山寺的夫妻銀杏樹、任子祠(傳說是為紀念孔子弟子任不齊的祠堂)的黃連木、古槐路上“敬德勒馬看古槐,許多古樹流傳著豐富的奇聞趣事,彰顯中華民族文化底蘊,具有獨一無二的文化內涵。
4 保護現狀
濟寧市33194株古樹名木,長勢一般和較差的占大多數,很多已經瀕臨死亡,形勢不容樂觀,古樹除了因自身生理機能下降導致根系吸收水分,養(yǎng)分的能力越來越差,不能滿足地上部分需要,從而導致樹木衰老死亡外,還與以下因素有關。
4.1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與古樹名木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
隨著濟寧市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城市化、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工程項目紛紛上馬。有些建設施工單位保護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泊,未經批準隨意損害、遷移、甚至砍伐古樹的現象屢屢發(fā)生,對古樹名木資源造成了比較嚴重的破壞,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要求加強保護古樹名木的反映非常強烈。
4.2 經濟利益的驅使導致亂采濫挖古樹的現象十分嚴重
近年來城市中興起的“大樹進城”之風,造成濟寧市古樹名木資源的大量流失。一株古樹名木非法販運到沿海發(fā)達城市,可獲得幾倍甚至十幾倍的“暴利”。一些地方打著發(fā)展花卉產業(yè)、建設苗木基地的幌子,大肆挖掘山上的古樹,直接賣出去,有的轉移到田間地頭臨時假植起來,大量的古樹名木在遷移的過程中死亡。據初步調查,遷移古樹的死亡率在4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高達70%,給古樹名木資源造成極大的破壞。
4.3 保護管理機構不明確、養(yǎng)護責任不落實
目前濟寧市的地方性法規(guī)和政府規(guī)章中,對古樹名木的保護管理機構沒有一個明確的規(guī)定,對養(yǎng)護責任單位和責任人沒有一個具體的規(guī)定。由于保護機構不確定、管理和養(yǎng)護責任不落實,造成了保護措施不能及時到位,致使絕大多數古樹名木仍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tài)。
4.4 保護經費的缺乏,嚴重制約了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的開展
現在全市各級對古樹名木的保護基本沒有安排經費,主要依靠民間自發(fā)的保護。一些散生的古樹,由于長期缺乏有效的管護,不少已經出現了樹體傾斜、樹干中空、根基不穩(wěn)、病蟲害嚴重等情況。
5 對策及建議
古樹名木具有優(yōu)良的林木種質資源基因,承載著一個地方的優(yōu)良文化,具有重要的人文和科學價值,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加強古樹名木的保護,對社會發(fā)展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5.1 加強宣傳 提高保護意識
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紙、科普等方式,讓人們熟悉古樹名木的豐富內涵、了解古樹名木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生態(tài)價值形成保護古樹名木就是保護生態(tài)的綠色理念,使保護古樹名木、珍愛綠色成為人們群眾的直覺行動,及時曝光破壞古樹名木的違法行為和典型案例,發(fā)揮好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在全社會形成保護古樹名木的良好氛圍。
5.2 規(guī)范管理 建檔立案
古樹名木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應把古樹管護當地政府的一項工作,逐級建立古樹名木專門管理機構,確定管護單位和具體管護人,落實管護義務和責任。全面系統地查清查清本區(qū)古樹名木資源分布和生長狀況,設立保護標志,劃定保護范圍,對生長環(huán)境、生長狀況和保護現狀進行動態(tài)監(jiān)監(jiān)測和管理,建立古樹名木檔案,實行掛牌,并根據不同情況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確保“一樹一策”。
5.3 廣開融資渠道 加大資金投入
古樹名木保護是社會公益事業(yè),各級公共財政應當把古樹名木管理等工作列入年度預算,同時鼓勵社會熱心人士領養(yǎng)古樹名木、鼓勵企業(yè)、社會各界人士捐資贊助,逐步形成以政府為主、多渠道籌集資金,建立合理的、穩(wěn)定的資金投入渠道,以更好地推動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
參 考 文 獻
[1]李文清.山東林木種質資源概要[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2]倪健忠,孫剛,鄭剛.江蘇省古樹名木資源調查及其保護對策[J].華東森林經理,2011,25(3).
農業(yè)與技術2016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