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曙光
在這里向您講述程俊輝烈士、王展飛、張有國老師的故事,這不是老生常談,是源于心底的這份感動,源于想把這份感動傳遞出去的沖動。
每一次和這些有德有才的智者面對面,我們都會心靈頓悟,會從凡夫俗子蠅營狗茍的煩瑣生活中走出來,胸懷變得遠大起來。此刻,我們才真正明白名句“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應該有詩和遠方”的深刻內(nèi)涵。
9月20日下午的云南廣播電視臺演播大廳來了三位“重量級人物”。
省委宣傳部在此發(fā)布2016年第三批“云嶺楷?!?,云南省軍區(qū)掃雷三隊一分隊原戰(zhàn)士程俊輝烈士、昆明理工大學教授王展飛、保山市昌寧縣大田壩鎮(zhèn)文滄村德斯立小學教師張有國被授予“云嶺楷?!狈Q號。
心系山區(qū)教育,他拿得起卻放不下
“感謝一年前你們不辭辛勞,翻山越嶺來我們學校采訪!自從你們的報道在《云南教育·視界》雜志上刊發(fā)后,我的事跡在全省教育系統(tǒng)引起強烈反響,全省各地的熱心人士紛紛來電關心我和學校的孩子們!”在云南電視臺發(fā)布會演播大廳里,“云嶺楷?!睆堄袊罩浾叩氖?,激動地表達感激之情。
張有國是瀾滄江畔大山里的一名鄉(xiāng)村教師。他堅守在山區(qū)一師一校37年,只為17歲時的一句承諾:讓更多的娃娃走出大山。他挖窯燒瓦、上山砍椽,親手為學生們蓋起新瓦房,改變了原教舍“晴天四方亮,雨天一片黑”的舊面貌;他走20公里山路去江邊的小賣部,只為買回方便孩子上自習用的火油;他自掏腰包,為學校修廁所;他省吃儉用,為學生安裝太陽能;他咬牙堅持,給學校買電視機;他提出的“土洋結合”“玩出特色”的教學理念,成功地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學生。
采訪張有國是在2015年9月底,當時采訪報道刊發(fā)在《云南教育·視界》雜志上,文章題目是《瀾滄江畔筑夢人》,該文章首先被《昌寧教育》轉載,之后云南網(wǎng)、云南教育網(wǎng)、青年人網(wǎng)、湖南教育師德網(wǎng)等紛紛轉載,一時間張有國的事跡家喻戶曉,深得人心。
深山里,大樹下,有一個時刻眺望著遠方的背影。演播廳的背景墻上一幅畫深刻而動人。她是誰,又是在等誰?她就是張有國的愛人。一個在學校全身心照顧學生,一個在家終日忙里忙外,一個有作為的男人背后總會有一個不平凡的愛人。張有國夫婦倆是用自己平凡的足跡在大山深處書寫了大寫的人生。
張有國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面對發(fā)布會現(xiàn)場光彩奪目的榮耀與光環(huán),剛開始與主持人張齊交談時,他還有點拘謹、不適應。但是他的語言是那么的質樸,鄉(xiāng)土味濃郁,令在場的每一個人感動。
張齊問張有國:“從教37年了,您帶給我們太多的感動,那么有什么感動您的事呢?”
張有國說:“在德斯立村最感動的是王老師,當時我正是上小學的時候,開學兩個多月了,可是我們沒有盼到老師來。我就到縣里現(xiàn)在的中心校待了一個星期找老師,許多老師都不愿來,最后王老師自告奮勇來德斯立村教我們。我初中畢業(yè)后,我想,不能讓深山里的孩子們沒有老師,我決心繼承王老師的志愿,就一直在德斯立村堅持教下來?!?/p>
“那么,你的學生有考上大學的嗎?”
“原來我們山區(qū)沒有什么文化,我想能夠讓孩子們愛上知識愛上學習就好,最后我的學生很爭氣,我的學生中出了8個本科生、16個??粕,F(xiàn)在我的學生逢年過節(jié)放假時都會回來看望我,和我聊聊天。有的學生還報名想來接我的班,回他們的母校來教書育人。”
“我想當老師看到您這樣應該很滿足了,您還有什么心愿嗎?”
“我的心愿就是,我在德斯立奮斗了37年,原來貧窮落后,現(xiàn)在逐漸發(fā)展起來,山村還有7公里的路沒有通,我希望能盡力把家鄉(xiāng)的路修通,希望經(jīng)濟搞上去,教育也能發(fā)展起來。至今我還留著自己‘啟功教師獎的10萬獎金,分毫沒有動用的原因是為了給山村的村民們修條致富的道路。現(xiàn)在這條路還有350萬的資金缺口。”
“現(xiàn)在我的家已經(jīng)隨小灣電站移民搬遷了,但德斯立的人們生活條件還很艱苦,希望路能修通,我也舍不得這個地方,只要干得動我就一直堅持在德斯立干下去?!?/p>
“榮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忠誠、無私、奉獻,是一個人的品質。這是我對山區(qū)教育一直想履行的諾言?!笔峙醭恋榈榈淖C書,張有國依然向記者平淡地表達了他的心聲。“山太大了,我搬不動,但我希望自己做一根蠟燭,照亮山里孩子人生的路?!?/p>
愛馬列愛生活,他老驥伏櫪志在高遠
獲得“云嶺楷?!睒s譽的王展飛的事跡也在《云南教育·視界》雜志上刊登。他的報道文章還和張有國的報道文章一起,被云南教育報刊社推薦到云南網(wǎng)、新華網(wǎng)等媒體刊發(fā)。
發(fā)布廳內(nèi)動聽的音樂響起,像一股山泉流進每個觀眾的心田。在眾人敬佩的目光中,迄今年紀最長的“云嶺楷模”——87歲高齡的王展飛步履蹣跚地走上領獎臺,掌聲瞬間雷鳴。老人每一步都邁得很滄桑,可是當老人面向主持人和觀眾的時候,大家看到的卻是一張精神矍鑠、慈祥、容光煥發(fā)的臉。
隨著主持人張齊的一問一答,現(xiàn)場的觀眾都睜大雙眼,豎起耳朵,絲毫不忍錯過。往昔歲月中的點點感動,此刻在老人滄桑、厚重、有力的聲音中娓娓道來。
從1950年至今,王展飛60多年如一日,勤勤懇懇,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做出了重要貢獻。同行們都稱他為“德高望重的老專家”“云南省理論界的一面旗幟”。
王展飛始終堅持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名普通黨員、普通教師,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對黨的承諾、堅守著自己的信仰,他對馬克思主義真學、真信、真教,是廣大黨員、廣大教師的楷模。
2013年,他患上了嚴重眼疾,左眼失明、右眼只有0.15的視力,看書寫字都很困難,但他仍堅持工作,不遺余力地為黨的理論工作在奮斗。
2016年3月,接到教育部的約稿后,老先生全力投入,僅用6個月就完成了39萬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專著,這是一項浩瀚而艱巨的工程。老先生告訴大家:“寫這本書稿用了6個多月的時間,而其內(nèi)容卻凝聚了我60多年的心力和生命?!?
“年輕時候,我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可是我卻放棄了大好的學習鍍金的機會去參軍。我當時是小學文憑,全憑自己的努力才考上大學。但是我卻選擇了參軍,這讓許多人不解。我對自己的選擇不后悔,因為,我熱愛共產(chǎn)黨,我覺得加入人民解放軍是大有可為的,會更有前途?!?/p>
回憶起自己70多歲時,接了一份編寫高校重點教材的苦差事,王展飛說,“這個事情還得衷心感謝省委宣傳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和昆明理工大學,我1999年退休后,是他們給了我很多發(fā)揮余熱的機會,推選我當專家、當編委?!?/p>
“您說過您熱愛生活,熱愛馬列。馬列和生活等同嗎?”主持人張齊好奇地問王展飛。
“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充滿陽光,它給了我勇氣,讓我繼續(xù)前進。而馬列理論給我的人生指引了前進的方向。馬列理論不是口號,相信我們的國家定會在馬列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方針的指引下,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
拼命為排雷,他讓生命之花在邊境線上綻放
發(fā)布會上被授予“云嶺楷?!狈Q號的程俊輝的事跡也特別感人。他是迄今為止省委宣傳部發(fā)布的最年輕的楷模。
中越邊境雷場素有“死亡地帶”之稱,至今還有51片雷區(qū)、95個雷場,殘存幾十萬枚地雷、炮彈等各式爆炸物,“地雷村”“死亡谷”遍布邊境。程俊輝和戰(zhàn)友戰(zhàn)斗的“沙仁寨”,只聽這名字的諧音就令人不寒而栗,全寨83人只有81條腿。
22歲的程俊輝個兒不高,膽氣卻不小。他把忠誠和信仰矗立在掃雷戰(zhàn)場,把青春和熱血灑在邊疆的土地。入伍當兵3年半,程俊輝一次都沒回過家探過親。今年他給爸爸打電話說:“爸爸,到7月份我們掃雷任務告一段落的時候我就回家來看看您!看看外婆!”
可是,這個約定永遠都無法實現(xiàn)。程俊輝的生命定格在了22歲。
今年6月4日,掃雷三隊按計劃進行雷場作業(yè),程俊輝主動到最危險的陡崖搜排,當他發(fā)現(xiàn)一枚絆發(fā)雷引信,正全神貫注排除時,腳踩的山石突然崩塌。程俊輝跌落谷底受傷,經(jīng)搶救無效光榮犧牲。
6月10日,程俊輝的骨灰被送回家鄉(xiāng),四面八方的鄉(xiāng)親自發(fā)到街頭迎接,隊伍綿延10余里,父老鄉(xiāng)親無不為之悲痛惋惜,紛紛稱贊他是真正的新一代革命軍人。
程俊輝的排雷技術在全隊最過硬,“這源于平日里最刻苦的訓練,2015年9月全隊排雷技藝大賽,他的成績名列榜首。”程俊輝身前所在掃雷三隊隊長蔣俊峰在發(fā)布現(xiàn)場回憶,“隊里都稱他‘拼命三郎,每一次排雷,程俊輝總是沖在最前,總是把危險頂在肩上,把安全留給戰(zhàn)友?!?/p>
程俊輝是個熱愛生活的人,一個大男孩,每次完成排雷任務后,他會把雷場尋得的蘭花帶回營房,他對戰(zhàn)友說,“蘭花色彩淡雅,終年不凋,幽香清遠,神靜韻高,甘于平淡,樂于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