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在成都手機銷售火爆的太升南路上,由于新“蘋果”在初期發(fā)售量少,價格同樣在水漲船高,最貴的一款iPhone7 plus甚至炒到24 000元,足足是原價的兩倍還要多。業(yè)內(nèi)人士介紹,目前購買蘋果手機的人群里,學生占了3至4成,成購機主力軍。 (9月18日《華西都市報》)
學生處于學習階段,沒有經(jīng)濟收入,卻成為購買蘋果手機的主力軍,其中的反差令人警醒。
長期以來,蘋果手機系列在我國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之間存在一種消費誤區(qū),成為一種時尚的象征、財富的炫耀。一些人千方百計以買到為榮,為iPhone瘋狂的現(xiàn)象我們早不陌生,有富家子、土豪為此一擲萬金的,也有屌絲為此賣腎的,更有黃牛借此爆炒的,“愛瘋”的意思早已家喻戶曉,“我把腎都賣了,你卻不賣我”,網(wǎng)絡(luò)段子此起彼伏,凸顯畸形的消費主義以及人們對此現(xiàn)象的揶揄。
學生成購機主力,緣于家長的攀比心理以及補償心理:“別個娃娃都在用,還是要給孩子買一個嘛?!奔议L為了滿足孩子及自己的虛榮心,不惜花掉一兩個月的工資來購買蘋果手機,一味遷就盲目溺愛往往物極必反,或?qū)⑻O果手機作為一種錯誤的獎勵,孩子的超前消費、過度消費成為理所當然,使得孩子文化分數(shù)和受教育程度很高,而量入為出的財商及關(guān)愛親人的“成績”較低。
學生狂購新“蘋果”是消費主義的嬌嗔。時時把引導消費潮流品牌納入目標參照范疇,是一種價值誤導,會對剛剛成年的青少年產(chǎn)生不良影響。事實上,大學生要對家庭、對社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參照,對自身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對未來設(shè)立一個長遠規(guī)劃和人生目標,要用知識和能力來裝扮、提升自己,切莫因瘋狂追逐一個“蘋果”而迷失于消費主義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