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真實到虛構(gòu)
      ——論中國古代歷史敘事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

      2016-12-09 07:22:47
      關(guān)鍵詞:小說歷史

      王 振 軍

      (河南科技學(xué)院 文法學(xué)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

      從真實到虛構(gòu)
      ——論中國古代歷史敘事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

      王 振 軍

      (河南科技學(xué)院 文法學(xué)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與西方敘事和文體密切相關(guān)不同,中國古代敘事始終沒有與文體發(fā)生必然聯(lián)系,但歷史承擔了和敘事(narrative)大致相當?shù)穆毮埽袊糯鷼v史敘事與歷史分類中存在著意識形態(tài)矛盾。小說或混列于正史之外的雜史中,或單列于子部小說家中,說明古人對歷史與小說的矛盾態(tài)度,歷史敘事指向于客觀實存,是真實可信的,但歷史敘事中也容許虛構(gòu),小說是小道,但也于人有益,于世有補。歷史與小說界線的模糊、歷史敘事與文學(xué)敘事的互滲、人們對雜史與小說態(tài)度的曖昧是小說成長成熟的內(nèi)在機理與動力,史傳敘事使小說有了形式外觀,異質(zhì)內(nèi)容的引入使小說具有超現(xiàn)實的表達對象,史傳形式與超現(xiàn)實內(nèi)容的結(jié)合構(gòu)筑了一個新的世界,這就是小說的藝術(shù)世界。

      歷史;小說;敘事;虛構(gòu);意識形態(tài);動力

      敘事是人類的本能,是人類文明記錄和文化保存的基本方式之一,是人類整合經(jīng)驗保存記憶的重要手段,人類的生存與生活離不開敘事,無論西方還是東方都有源遠流長的敘事傳統(tǒng),美籍學(xué)者王靖宇認為: “中國古代文學(xué)無疑包含各種各樣的敘事形式。不僅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著作等形式明顯屬于敘事作品,許多漢代以前的哲學(xué)著作——例如《孟子》——也可被當作關(guān)于某個哲學(xué)家的所做、所說、所想的‘故事 ’來讀?!盵1]董乃斌也認為中國有兩個比肩而立的文學(xué)傳統(tǒng)——“抒情傳統(tǒng)和敘事傳統(tǒng)”[2]3,并且敘事傳統(tǒng)比抒情傳統(tǒng)更具有本體論的地位,因為“敘事是人的本質(zhì)力量”,“人有追索‘本事’的普遍需求”[3]。抒情離不開敘事,抒情傳統(tǒng)立基于敘事傳統(tǒng)。傅修延則通過對甲骨、青銅、《易經(jīng)》、《詩經(jīng)》、史傳、寓言、諸子的深入細致研究認為中國敘事傳統(tǒng)起源于先秦,先秦敘事思維“播下的許多種子為后世敘事提供了豐富的生長點,它建立的一系列范型亦獲得綿延不絕的發(fā)揚光大”[4]318。

      然而,當我們從比較敘事學(xué)的視野來看中西敘事傳統(tǒng)時,我們往往驚訝于這樣一個事實:在西方,早在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那里,敘事就與文體密切相關(guān),研究敘事實際上是在討論不同文體如史詩、悲劇、喜劇的差異,黑格爾把詩分為史詩、抒情詩和戲劇體詩也是基于敘事時敘事主體是在前臺還是在幕后,故事是由敘事者講述還是表演,敘事方式是主觀性的還是客觀性的抑或是主客觀統(tǒng)一為重要的分類依據(jù),當20世紀60年代敘事學(xué)作為一門獨立的學(xué)科興起之后,敘事學(xué)對敘事(narrative)的研究基本上是對小說的研究,90年代以后敘事學(xué)研究逐步擴大到對一切具有敘事性特征的文體研究,研究重點也轉(zhuǎn)而討論不同文體如歷史敘事與文學(xué)敘事、真實敘事與虛構(gòu)敘事的不同特征。在古代中國,在浩如煙海的古典文獻中雖有大量的敘事性文本——神話、歷史、傳記、敘事性詩歌、辭賦、碑誄、箴銘、散文、戲劇、傳奇、話本、小說,但敘事始終沒有與文體發(fā)生必然聯(lián)系,由于中國古代敘事文類的多樣與龐雜,當人們談?wù)摂⑹聲r,往往在其名下囊括諸多我們現(xiàn)在看來根本無法歸類的文體,如朱熹的再傳弟子真德秀在《文章正宗》中說到文章之體:“其目凡四:曰辭命,曰議論,曰敘事,曰詩賦?!盵5]其中在敘事類文體中真德秀選錄了《左傳》《史記》《漢書》等歷史著作,也收錄大量韓愈、柳宗元等人的游記、傳記、碑誄、墓志銘、敘事性的“序”及“后序”。清代李紱在其《秋山論文》中有一則論敘事的短文,李紱提出“文章惟敘事最難,非具史法者不能究其奧窔也。有順敘,有倒敘,有分敘,有類敘,有追敘,有暗敘,有借敘,有補敘,有特敘?!盵6]但接著李紱在分論九種敘事之法時同樣涉及到《左傳》《國語》《莊子》《列子》《史記》,蘇軾的《方山子傳》、韓愈的《枊子厚墓志銘》等不同文體的文章。

      如果說中國古代并不把敘事作為一種文體類型看待的話,有沒有一種與西方“敘事”(narrative)相類似的概念呢?美國學(xué)者魯曉鵬認為能擔此重任的只有“史”,“要想找到一個詞能夠涵蓋整個敘事寫作,我們只能選擇‘史’。在中國沒有史詩,戲劇的出現(xiàn)也很晚,因此歷史在中國文學(xué)系統(tǒng)中便占據(jù)一個中心位置”[7]40。敘事的核心是事,是由一個敘述者敘述一件或一系列有內(nèi)在邏輯關(guān)系的事件,羅伯特·斯科爾斯、詹姆斯·費倫、羅伯特·凱洛格認為敘事文學(xué)作品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有故事,二是有講故事的人?!虼?,要使作品成為敘事,其必要及充分條件即一個說者(teller)和一個故事(tale)?!盵8]趙毅衡從符號學(xué)角度給敘事下的定義是:“1.某個主體把有人物參與的事件組織進一個符號文本中;2.此文本可以被接收者理解為具有時間和意義向度?!盵9]7兩種敘事定義均強調(diào)兩個基本要素,敘述者和事件。中國古代的“史”正好同時具備這兩個要素,《說文解字》對“史”的解釋是:“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奔纯陀^公正不偏不倚的對事的記錄,緊接著許慎對“事”解釋到:“事,職也,從史?!笨梢?,史最早是一種從事記事的職業(yè)者,早在西周時期史就是重要的官職,是國家機器的組成部分,《周禮·春官》把史官分為大史、小史、內(nèi)史、外史、御史五種,這些史官的職責是觀察天體運行,查檢司法文書,參與宗廟祭祀活動,編定帝王世家譜系,記錄天子及王公的言語行動,收集保存官方的資料文件,起草政府的政令文書,發(fā)布對諸侯及畿外的詔敕命令,《禮記·玉藻》篇云:“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盵10]《漢書·藝文志》進一步申之曰:“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盵11]1715《隋書·經(jīng)籍志》也說:“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國史,以紀言行,后世多務(wù),其道彌繁。夏殷已上,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周則太史、小史、內(nèi)史、外史、御史,分掌其事,而諸侯之國,亦置史官?!盵12]956劉知幾《史通》也說:“蓋史之建官,其來尚矣。昔軒轅氏受命,倉頡、沮誦實居其職。至于三代,其數(shù)漸繁。案《周官》、《禮記》,有太史、小史、內(nèi)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名。太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nèi)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盵13]508漢代以后,“史”獲得了新的意義,指史官所記之文,即今之所謂歷史,由事觀之,在中國古代,史乃“史官所記之事也”,實乃西方所謂敘事的“中國式表達”,歷史著述成了中國古代敘事最重要源頭,如果說中國敘事傳統(tǒng)形成于先秦時期,中國古代敘事能力則主要在包括《尚書》《春秋》《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等歷史敘事中成熟,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專辟《史傳》一章細致入微的梳理了中國史學(xué)發(fā)展的脈絡(luò)與歷史敘事方法的流變,董乃斌評論說《史傳》篇是“史學(xué)的典范和標準,也是文學(xué)的典范和標準,而無論從史學(xué)看還是從文學(xué)看,其根本特征和價值都在于敘事”[2]73。以《隋書》的編修為標志,中國史學(xué)到唐代發(fā)展到一個新高度,對歷史修撰的研究也達到新的高度,《史通》是一部具有歷史哲學(xué)性質(zhì)的著述,在《史通》中劉知幾專列一章論敘事,劉知幾認為:“夫國史之美者,以敘事為工,而敘事之工者,以簡要為主?!w敘事之體,其別有四:有直紀其才行者,有唯書其事跡者,有因言語而可知者,有假贊論而自見者。”[13]284劉知幾在這里強調(diào)了歷史著述的核心是敘事,敘事的根本要求是尚簡,這是歷史敘事的根本法則,所謂敘事之體實際上是四種基本的敘事方式,“直紀其才”與“唯書其事”是敘事主體并不介入的客觀化的敘事方式,“因言語而可知”是借引用古代經(jīng)書或先賢的言論表達敘述主體的倫理觀念與價值判斷,雖假借他人言語,但敘述人的主體意識隱含其中,“假贊論而自見”是敘述者直接站出來對歷史人物和事件進行評論,實際上是一種敘事者干預(yù),更是“敘事主體意識的覺醒”[4]221。

      一方面中國古代敘事方式、敘事技巧在歷史敘事中走向完備與完善,敘事能力逐漸走向成熟,另一方面我們同樣遇到了一個敘事學(xué)與文體學(xué)困惑:歷史文本的文體分類問題。在西方圖書分類方式于清未傳入中國以前,中國的歷史著述有著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目錄學(xué)分類,《史通》說史有六家:“一曰《尚書》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傳》家,四曰《國語》家,五曰《史記》家,六曰《漢書》家?!盵13]2后世諸史皆源出于此六家。劉知幾還把歷史分為正史與雜史,正史之名始見南朝梁阮孝緒撰《正史削繁》,阮氏把編年史與紀傳體作為正史,《隋書·經(jīng)籍志》則把紀傳體作為正史,“自是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作者尤廣。”[12]957《史通》比《隋書》后出,仍沿《正史削繁》以編年與紀傳二體為正,而后世所謂正史者多指官方主修的歷史,除后者以修史是官是私以定正史之名外,前三者雖有出入皆以敘事方式與歷史敘事的體制特征區(qū)分史之正非。問題是正史之外的非正史更為龐雜,《隋書·經(jīng)籍志》把歷史著述分為十三類,除67部正史外,還有12種其他類型的歷史:古史34部,雜史72部,霸史27部,起居注44部,舊事編25部,職官篇27部,儀注篇59部,刑法篇35部,雜傳217部,地理記139部,譜系篇41部,簿錄篇30部[12]953—996?!端鍟そ?jīng)籍志》對歷史的分類令現(xiàn)代人困惑不已,古史是依世代“編而敘之”之篇,舊事編是古者“搢紳之士,撰而錄之”之篇,然則雜史、霸史就不是如此編訂的嗎?為什么有的是古史、舊事編,有的是雜史、霸史,雜史因“其屬辭比事,皆不與春秋、史記、漢書相似,蓋率爾而作,非史策之正也?!惫手^之雜史,難道其他種類的歷史不也是“非史策之正嗎?”霸史站在儒家道德的制高點上敘“皇綱失馭”“假名竊號”而“據(jù)有中原者”,修史者單列霸史用意何在?霸史和其他諸史是一個分類標準嗎?雜史以屬辭體例名之,是以形式為劃分標準,雜傳則以敘述對象名之,專記閭胥之政、眾庶之子及“窮居側(cè)陋之士”,兩者定名的標準依據(jù)顯然不同,兩者區(qū)分何在?又如何區(qū)分?又職官、儀注、刑法、地理、譜系、簿錄是歷史嗎?

      其實,歷史分類的雜亂不只《隋書·經(jīng)籍志》有,后世諸官修歷史存在同樣的問題,唐代劉知幾也在史之六家二體(正史)之外增加了一個數(shù)量駁雜的流別,“榷而為論,其流有十焉:一曰偏記,二曰小錄,三曰逸事,四曰瑣言,五曰郡書,六曰家史,七曰別傳,八曰雜記,九曰地理書,十曰都邑簿?!盵13]456偏記為不完整的斷代史,小錄為短篇傳記,逸事為史官所記之補遺,瑣言屬街談巷議的“小說卮言”,郡書為地方重要人物的傳記,家史為家族譜系的記錄,別傳為賢士貞女孝子隱士的傳記,雜記為怪誕異聞錄,實為六朝志怪小說,地理書是各地山川、風俗、物產(chǎn)的記錄,實不屬歷史敘事,都邑簿為建筑書,也不屬歷史敘事,可見《史通》對雜史的分類同樣依據(jù)不一、駁雜交叉,缺乏歷史敘事的體制標準。對照《隋書·經(jīng)籍志》與《史通》,其對雜史的分類也多有不同,列表如下:

      作者及書名 隋書·經(jīng)籍志史通蕭世誠著《懷舊志》雜傳小錄盧子行著《知己傳》雜傳小錄和嶠著《汲冢紀年》古史逸事王子年著《拾遺記》雜史逸事葛洪著《西京雜記》舊事編逸事顧協(xié)著《瑣語》子部·小說家逸事劉義慶著《世說新語》子部·小說家瑣言圈稱著《陳留耆舊》雜傳郡書周斐著《汝南先賢》雜傳郡書陳壽著《益部耆舊傳》雜傳郡書虞預(yù)著《會稽典錄》雜傳郡書劉向著《列女傳》雜傳別傳祖臺著《志怪》雜傳雜記干寶著《搜神記》雜傳雜記劉義慶著《幽明錄》雜傳雜記劉敬叔著《異苑》雜傳雜記

      《隋書·經(jīng)籍志》列入古史、雜史、舊事編的著作被劉知幾列入《逸事》篇,《隋書·經(jīng)籍志》中列入雜傳的許多篇目被劉知幾分列入小錄、郡書、別傳、雜記,而原在《隋書》子部小說家的《瑣語》和《世說新語》,劉知幾則分列逸事和瑣言中,這一點猶為重要,后文將再次談起?!杜f唐書》《新唐書》也存在這樣的分類混亂的現(xiàn)象,如《新唐書》史部分歷史為十三類,除正史外另有編年史、偽史、雜史、起居注、故事、職官、雜傳、儀注、刑法、目錄、譜牒、地理等十二類,起居注中另列實錄、詔令兩類。由是觀之,我們根本不可能從西方敘事理論中找到中國歷史敘事的分類依據(jù),在中國古代目錄學(xué)中要找到令人信服的歷史敘事分類原則也是徒勞的,我們只能放棄對分類原則的尋求轉(zhuǎn)而去看這種讓現(xiàn)代人深感困惑的歷史分類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觀念,我們有理由承認歷史敘事與歷史分類中的意識形態(tài)是矛盾的,矛盾的意識形態(tài)恰恰為中國古典小說的成長與成熟提供了“溫床”。

      從《隋書·經(jīng)籍志》將數(shù)以千計的作品分為經(jīng)、史、子、集開始,直到封建社會末期,不論官修正史,還是私家著述,中國古代大型圖書一直沿用大致相同的目錄學(xué)分類方法,但經(jīng)、史、子、集在文化體系中的地位并不相等,所謂“經(jīng)”,專指儒家六部經(jīng)典及歷代對經(jīng)的注疏,它們有著哲學(xué)的、倫理學(xué)的、政治學(xué)意義,“經(jīng)”是自然運行的法則,是社會演進的規(guī)則,是個人修養(yǎng)的準則,是國家行政管理的指南?!傲?jīng)”中的《春秋》及其各傳都是歷史,其他各經(jīng)也具有史的價值,明代胡應(yīng)麟說:“夏商以前,經(jīng)即史也,《尚書》、《春秋》是也。至漢而文不任經(jīng)矣,于是乎作史以繼之。”“《尚書》,經(jīng)之史也,《春秋》,史之經(jīng)也?!盵14]清代章學(xué)誠也提出“六經(jīng)皆史”的極端看法:“六經(jīng)皆史也。古人不著書。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jīng)皆先王之政典也。”[15]《史通》分列史之六家,其中四家被列于《隋書·經(jīng)籍志》之經(jīng)部,可見,“六經(jīng)”之論并不是從文體上確定的,之所以稱之為“經(jīng)”是它們在中國古代國家管理體系和文化體系中的地位決定的,歷史敘事與“六經(jīng)”一樣在中國古代具有莊嚴崇高的地位,歷史修撰的基本原則是秉筆直書,歷史敘述的基本價值在于真實,史官在古代官職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具有道德的自覺,為了堅守真理堅持正義,史官甚至可以冒犯君王,身就斧鉞:“蓋烈士徇名,壯夫重氣,寧為蘭摧玉折,不作瓦礫長存。若南、董之仗氣直書,不避強御;韋、崔之肆情奮筆,無所阿容。雖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遺芳余烈,人到于今稱之。”[13]329—330這就要求歷史敘述要堅持客觀原則,尊重客觀事實,排除個人感情,還原歷史真實。

      但歷史敘事的客觀原則并非排除作者的價值觀念和倫理判斷,以現(xiàn)代敘事學(xué)觀念來看,歷史敘事實際上是一種話語行為,話語從來都不是純?nèi)豢陀^的,也不是絕對中立的,歷史話語具有道德評判和政治統(tǒng)治的雙重意義,歷史修撰者相信“天道”與“人道”相一致,認為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是倫理道德的體現(xiàn),一旦歷史事實被客觀真實地呈現(xiàn),人物的是非善惡也會自動顯現(xiàn),歷史敘事可以“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弊起廢”[16]。春秋時期,王道衰微,禮壞樂崩,諸侯爭霸,臣下弄權(quán),孔子作《春秋》,一字寓褒貶,《春秋·僖公二十八年》云“天王狩于河陽”,《左傳》對此解釋說:“是會也,晉侯召王,以諸侯見,且使王狩。孔子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xùn)?!蕰唬骸焱踽饔诤雨??!苑瞧涞匾?,且明德也?!盵17]周王為君上,晉侯為臣下,以臣召君,是為犯上,是為僭越,孔子重禮,禮就是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關(guān)系,以臣召君違背了君臣尊卑之禮制,孔子講名,“名不正則言不順”,一個人的行為應(yīng)與他的身份地位名稱頭銜相一致,晉侯之“召”王實際上是臣子向國王發(fā)號施令,這是對正常君臣關(guān)系的挑戰(zhàn)和違背??鬃硬谎浴罢佟?,只言“狩”,是自覺的維護周王的尊嚴,是暗含對晉侯的微言譏諷, 其中寄寓著孔子顯明的道德評判意識和政治訓(xùn)誡意識,《春秋》的編撰行為實際上一種政治管理行為?!洞呵铩返男形氖呛啙嵉模磉_是直錄的,風格是平易的,但在極簡主義言語背后隱含的意義是豐富的,像這樣的微言大義在《春秋》中隨處可見,《春秋》所包括的歷史觀及修撰歷史的原則也被后世歷朝歷代的歷史編修者所繼承并發(fā)揚光大。

      以上所論主要是正史,在中國古代還有大量正史之外的別史、外史、雜史、稗史、野史、偏記、雜記、雜說、日記、傳記、方志、譜牒、家傳等等,這些著作也具有史的性質(zhì),也具有敘事性特征,如何處理這些敘事性著作,讓古代的目錄學(xué)家頗費一番腦筋。對一部敘事性作品來說,能否能得到官方的認可,能否得到讀書人重視,能否顯示其應(yīng)有的價值,首要的是它在文化體系中位置,這些敘事作品如果是私人的和民間的,如果沒有進行入到官方的話語體系之中,不僅在流傳過程中有亡佚的危險,其歷史價值和文學(xué)價值也會大打折扣,歷史學(xué)家和目錄學(xué)家的任務(wù)就是對不同的話語模式整理歸類使之條理化和系統(tǒng)化,他們:“將博雜混亂的作品歸納整理,設(shè)計出一個分類的系統(tǒng),列舉出各種可能的類型,并確保每一品類都在話語秩序中找到一個位置。至于那些在文化準則看起來陌生而異質(zhì)的作品,目錄學(xué)家的核心任務(wù)是去降低它們的異質(zhì)性,減少它們的偶然性,或者是使它們邊緣化,讓它們變得微不足道。這些工作都是通過歸納和分類的方式完成的。這種傾向中內(nèi)含的目的則是采用制度化的、功能性的、話語的和意識形態(tài)的手段來界定各種不同的寫作類型?!盵7]13—14

      《隋書·經(jīng)籍志》把總計750部9401卷圖書歸入史部正史之外的十二種雜史,這是一種制度化規(guī)范化過程,是對近千部圖書的意識形態(tài)“馴化”,通過馴化使之歸化到官方的話語體系之中,將它們納入社會秩序和政治管理秩序之中,歷史修撰給了它們合法化的地位,某種程度上它們的地位甚至比一般子書和總集的地位更高,更能引起人們的重視,它們與正史構(gòu)成對話與同構(gòu)關(guān)系,它們讓人們相信它、閱讀它、利用它。如果不能給這些歷史以適當?shù)囊?guī)約,不能將它們置于文化系體的恰當位置,它們將會成為皇權(quán)統(tǒng)治和政治管理中的異己力量,將會發(fā)出不同的聲音,進而造成意識形態(tài)的混亂和社會和諧景象的破壞,以至于成為顛覆社會穩(wěn)定的潛在危險因素。

      然而,正雜之分也說明修史者對這些歷史的曖昧態(tài)度:一方面,它們是史,是可信的,是可以作正史之補的,另一方面,它們又是半官方的或私撰的歷史,是有缺點有瑕疵的歷史,是不完善的有疑問的“成問題”的歷史,這些歷史或者體不合正史之制,或者只寫地方末流的小人物,或者敘事有浮夸怪誕的成分,或者多錄神異鬼怪之事,或者趣味低下不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對這樣的歷史要審慎辨別,不可盡信。如《隋書·經(jīng)籍志》認為雜史:“屬辭比事,皆不與《春秋》、《史記》、《漢書》相似,蓋率爾而作,非史策之正也?!钟形镏f,于怪妄誕,真虛莫測。”[12]962其論雜傳則曰古之史官所記非獨人君之舉,“故自公卿諸侯,至于群士,善惡之跡,畢集史職。而又閭胥之政,凡聚眾庶,書其敬敏任卹者,族師每月書其孝悌睦姻有學(xué)者,當正歲書其德行道藝者,而入之于鄉(xiāng)大夫”。此其彰善于鄉(xiāng)之舉,然雜傳還有:“因其事類,相繼而作者甚眾,名目轉(zhuǎn)廣,而又雜以虛誕怪妄之說。推其本源,蓋亦史官之末事也。”[12]981—982劉知幾《史通》對十種正史之流的評論更是具有辯證觀點,如他說偏記是求諸國史,近似實錄,多有可信,但“言多鄙樸,事罕圓備?!币菔率乔笆匪z,益處多多,但“真?zhèn)尾粍e,是非相亂”?,嵮远嘤洉r人的辨論之語,可資借鑒,但也有“詆訐相戲”,“褻狎鄙言”,“無益風規(guī)”之失。別傳博采前史,但卻“不出胸臆,非由機抒”。雜記論仙道可以延年益壽,講福禍可以勸善懲惡,但也有“茍談怪異,務(wù)述妖邪,求諸弘益,其義無取”[13]464—468之嫌。

      不論是《隋書·經(jīng)籍志》還是劉知幾的《史通》,抑或是后世官修、私撰歷史著作及目錄學(xué)著述對這些圖書都采取寬容又曖昧的態(tài)度,既承認其具有一定的史學(xué)價值,又批評其不合正史的體制,既強調(diào)歷史對真實敘事的要求和歷史追求實錄的精神,又對其多虛妄怪誕、虛構(gòu)不實之處保持應(yīng)有的戒備與警惕,實際上是在這些史書的態(tài)度上留有某種意識形態(tài)縫隙,修史者可能由于文體太過駁雜而無法填補這種顯而易見的裂痕,也可能是由于認識水平還未達到現(xiàn)代的高度理性化而不自覺。這對古代歷史本身來說可能是一個缺陷,但正是這一曖昧的態(tài)度和矛盾的意識形成的縫隙為中國古典小說的生成與發(fā)展留下了寶貴的空間,它們成為中國古典小說的重要源頭之一。

      中國古典小說的起源并非單一,但歷史是其最重要的一“源”,這已經(jīng)成學(xué)中國學(xué)術(shù)界的共識,楊義提出中國小說的“多祖現(xiàn)象”,但在神話、子書、歷史這“三祖”之中,“史書影響更為深遠”[18]。李劍國批評把小說起源歸之于一個或幾個人的觀點,認為小說起源于故事,故事可分為“神話傳說、地理博物傳說、宗教迷信故事、歷史遺聞、人物逸事”等五類,同時又認為從故事到小說有一個重要的中介就是史書:“從故事到小說實際存在著一個過渡形式或者說孕育形式,這個過渡形式主要表現(xiàn)為史書(廣義的史書),當史書發(fā)生分化后便產(chǎn)生了小說,這個過程可以表述為這樣一個模式:故事—史書—小說。因此從敘事意義上說小說起源于故事,而從小說的孕育母體上看也可以說小說起源于史書?!盵19]關(guān)于小說源于歷史的論斷已屬老生常談,我們并不想增加了無意義的一筆,我們關(guān)心的是從歷史中孕育出小說的機理與動力,亦即社會提供了什么樣的文化背景和政治氛圍可以使小說在歷史中生發(fā)出來,我們想言說歷史背后的“歷史”,小說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之“說”。

      筆者的基本觀點是歷史敘事與小說敘事共享了一個虛構(gòu)敘事的中間地帶,在這個地帶里,雜史是歷史的余緒,小說是歷史的支流,小說在這一渾沌地帶生發(fā)。前文說中國古代沒有和敘事(narrative)相對應(yīng)的概念,能擔此重任的是“史”,史就是史官所敘之事,其根本的特征就是敘事,而小說基本要素也是故事與情節(jié),小說也必然是敘事的,歷史與小說在“敘事”之基點上找到了對話的基礎(chǔ)。金圣嘆在《讀第五才子書法》中說:“某嘗道《水滸》勝似《史記》,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卻不是亂說。其實《史記》是以文運事,《水滸》是因文生事。以文運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卻要算計出一篇文字來,雖是史公高才,也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順著筆性去,削高補低都由我。”[20]金圣嘆是擬史批評的代表,金圣嘆之后,毛宗崗、張竹坡、馮鎮(zhèn)巒等許多人都從取法史記,超越史記上論小說。但金圣嘆也看到歷史與小說之別在于“以文運事”和“因文生事”,以文運事是事先文后,也就是說所敘之事必有一個真實的歷史存在與之相對應(yīng),因文生事是所敘之事由文而生,是一種構(gòu)思、想象、創(chuàng)造、編排、組織,總之是一種虛構(gòu)。趙毅衡對歷史敘事與小說敘事進行了更為學(xué)理性分析,他把全部敘事分為記錄類的“以言言事”、演示類的“以言行事”、意動型的“以言成事”三種,其中小說和歷史從時間上說是過過式的,是“以言言事”的代表[9]34—35。但他沒有進一步分析歷史敘事與小說敘事的區(qū)別,其實,歷史敘事因?qū)?yīng)于一個真實的歷史存在,它具有時間上的可延展性,無論敘事多么精彩都只能是整個歷史進程的一個片斷而不能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故事,小說敘事因為是虛構(gòu)出來故事,并不指向于現(xiàn)實與歷史,因而構(gòu)成了一個獨立自足自我指涉的文本世界。高小康通過比較《三國志平話》與《通鑒紀事本末》指出:“歷史敘事與現(xiàn)實世界的關(guān)系是一種在時空關(guān)系上相互關(guān)聯(lián)、一脈相承的‘轉(zhuǎn)喻’關(guān)系。文學(xué)敘事則是在故事中構(gòu)造了一個獨立的時空結(jié)構(gòu)。無論文學(xué)敘事的內(nèi)容多么‘真實’,與歷史或現(xiàn)實中所發(fā)生的事實多么相似,文學(xué)敘事從根本上說不是從歷史事實中延續(xù)出來的‘轉(zhuǎn)喻’,而是與歷史和現(xiàn)實世界相平行的、對現(xiàn)實世界的‘隱喻’?!盵21]不過,歷史并非不含虛構(gòu)想象的成分,且不說神話的歷史化在中國歷史敘事中是多么普遍,司馬遷寫《史記》,因史前史料的稀少匱乏,也因當時沒有考古文獻的支撐,他只能在《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中大量采用神話傳說,剔除荒誕成分,改造成遠古的歷史敘事,也不說《左傳》大量記載卜筮、災(zāi)祥、鬼怪、報應(yīng)、夢兆之事[4]205—207,即使是真實的歷史事件,其中人物的言語、行動、細節(jié)也不可能完全實錄,《國語·晉語》中“驪姬夜泣”是驪姬為陷害太子申生向國君夜進讒言一事,這種極為私密化的生活場景作者何以能寫得細致周全惟妙惟肖呢?其中必有作者“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shè)身局中,潛心腔內(nèi),忖之度之,”此中的想象、擬設(shè)、虛構(gòu)成分不言而喻,因此錢鐘書指出:“《左傳》記言而實乃擬言、代言,謂是后世小說、院本中對話、賓白之椎輪草創(chuàng),未過也?!睔v史敘事“蓋與小說之臆造人物,虛構(gòu)境地,不盡同而可相通?!盵21]傅修延進一步把《左傳》中的虛構(gòu)成分看成是歷史著述中的文學(xué)手法,是“史有詩衣”,“虛毛實骨”[4]212,是虛構(gòu)敘事對歷史敘事的介入,歷史敘事孕育文學(xué)敘事,小說手法在歷史修撰中形成的明證。

      中國古代歷史修撰中不論多么強調(diào)實錄與真實,都不能完全做到絕對真實,從新歷史主義觀念看,歷史的真實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tài),只要歷史書寫是一種話語行為,只要歷史書寫中有事件的選擇、材料的取舍、情節(jié)的編排、場景的描摹和人物形象的刻畫,就不可能完全排除想象與虛構(gòu),只有通過想象虛構(gòu)才能補歷史細節(jié)之足,才能賦予歷史事件以連續(xù)性、故事情節(jié)以生動性和歷史人物以豐富性。古人或許意識到想象虛構(gòu)對某些歷史著述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或許他們對真實有他們自己的理解,他們在歷史修撰中顯然容忍了虛構(gòu)的存在。正因如此,修史者對真實與虛構(gòu)的態(tài)度是曖昧的,對歷史著作或準歷史著作的認定標準是寬容的,正是這種曖昧與寬容使一些具有明顯的想象虛之書、虛妄怪誕之論、神話歷史傳說、仙靈鬼怪之錄、地方趣聞軼事能夠保存在史部的行列之中,如《隋書·經(jīng)籍志》地理篇中的《山海經(jīng)》《神異經(jīng)》《海內(nèi)十洲記》,起居注中的《穆天子傳》,舊事篇中的《漢武帝故事》,雜傳中的《漢武帝內(nèi)傳》《武帝洞冥記》《洞仙傳》《集仙傳》《神仙傳》《列女傳》《冥祥記》《列異傳》《搜神記》《齊諧記》《述異記》《志怪》《幽明錄》等等。劉知幾在《史通》中甚至把雜述中的偏紀、小錄、瑣言、遺事等稱為偏紀小說、“小說卮言”。這是一個容忍虛構(gòu)敘事的地帶,是一個歷史與小說相交叉的灰色地帶,是一個文體尚未獨立也即沒有明確的文體要求的地帶,對虛構(gòu)敘事的容忍給小說的“合法性”存在保留了一席之地,也在某種程度上借“歷史”的名分提高了小說的地位,前文說過,歷史在中國古代文化體系中具有比子書更為崇高的地位,因為歷史著述更多是政府行為,子書的著述是則一開始就屬于個人行為。

      然而,另一個矛盾的地方是小說在類別上被歸屬于子部,先秦諸子散文保留了大量生動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并不是小說,李劍國把這些故事稱為“前小說”,楊義認為它們是小說的三大源頭之一,從發(fā)生學(xué)上說,這些故事對后世小說的形成必然產(chǎn)生明顯的影響,這是毋庸置疑的,連“小說”作為一個合成詞來使用也最早見于《莊子》,其《外物篇》說:“飾小說以干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這里的小說并不具有體制的特征,指的是以言論、言辭、言說表達的道,但此道乃是與“大道”、“至道”相對的“小道”、小技巧、小智慧之意。小說具有一定的文體意義是從劉向開始的,班固刪削劉向的《七略》而成《藝文志》,班固的觀點大致也代表劉向的觀點,班固在《漢書·藝文志》里把諸子分為十家,最后一家為小說家,在小說家里錄有小說15家,共1380篇,其小序云:

      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鬃釉?“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比灰喔缫病i偫镄≈咧?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11]1745

      這是漢代對小說的經(jīng)典概括,班固對小說定義的影響綿延久遠直至晚清,然而令我們疑惑的是小說被列入諸子十家: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nóng)家、小說家。十家之中,前九家皆以思想流派和學(xué)術(shù)觀點命名之,唯小說家與學(xué)術(shù)思想無任何關(guān)系,只所以命名為小說家,就是因為文章之“小”,小者,出身為小,小說源出于稗官,是不入流的小官;內(nèi)容為小,小說是“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以致“君子弗為”;表現(xiàn)特征為小,小說乃小道,是“芻蕘狂夫之議”;功能為小,小說并非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其為小道,僅“閭里小知者”能及,偶爾有可觀者。除“小”之外,小說表達的思想不可能如前九家那樣是統(tǒng)一的,其文體特征也極為模糊,如強要言之,從班固所列15家1380篇的篇目來看,似乎也只能用體制之雜,內(nèi)容之“小”來說明。東漢桓譚論小說:“若其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桓譚著作己散佚,引文見《文選》卷三一《擬李都尉從軍詩》,李善注,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444頁。桓譚在這里強調(diào)了兩點,一是從體制上繼續(xù)班固小說之“小”的特征,小說是“叢殘小語”式的“短書”,二是從功能上把班固對小說的“可觀”之論具體化并提升到“治身理家”的高度。

      班固的《漢書》并無經(jīng)、史、子、集之分,但從類目上看其諸子略大至相當于《隋書·經(jīng)籍志》之子集,《隋書·經(jīng)籍志》中魏徵也把小說歸入子部,位列十四家之第九家,收小說52部155卷,其對小說的概括為:

      小說者,街說巷語之說也?!秱鳌份d輿人之誦,《詩》美詢于芻蕘。古者圣人在上,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guī)誨,士傳言而庶人謗。孟春,徇木鐸以求歌謠,巡省觀人詩,以知風俗。過則正之,失則改之,道聽途說,靡不畢紀。《周官》,誦訓(xùn)“掌道方志以詔觀事,道方慝以詔辟忌,以知地俗”;而訓(xùn)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志,誦四方之傳道而觀衣物” ,是也??鬃釉?“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盵12]1012

      《隋書》把班固關(guān)于小說的“街談巷語”,“道聽途說”,“小道”論和西周之采詩說相結(jié)合,其語直接借用《左傳·魯襄公十四年》樂師師曠與晉侯的對話,指出史、瞽、工、大夫、士、庶人在社會系統(tǒng)中等級地位不同,所負的社會職能也不同,小說可能就是士之傳言演變而來,同時從功能上繼承班固的觀點,仍然認為小說雖瑣屑短小但仍有可觀覽之用。

      從《隋書》起,歷代官修史書——包括相當部分官修和私撰的目錄學(xué)叢書——對小說都采用相同的處理方式, 它們讓小說或處于史書的雜史、雜傳、故事、實錄、地理之中,或者讓小說處于子部,獨列小說家為一類,茲舉幾例并列表如下:

      書 名 隋書·經(jīng)籍志舊唐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四庫全書世說新語小說小說小說小說博物志雜家小說小說小說搜神記雜傳雜傳小說小說山海經(jīng)地理地理地理小說穆天子傳起居注起居注起居注小說漢武故事舊傳故事故事小說漢武帝內(nèi)傳雜傳雜事道家小說拾遺記雜史雜史雜史小說續(xù)齊諧記雜傳雜傳小說小說齊諧記雜傳雜傳小說———小說(殷蕓)小說小說小說———幽明錄雜傳雜傳小說———冤魂記雜傳雜傳小說———孔氏志怪雜傳雜傳小說———

      《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四庫全書》是古籍中歷史與小說分類的代表,從表中可以看出,除《漢武帝內(nèi)傳》在《新唐書·藝文志》中被列入子部道家,至《四庫全書》終退小說外,其他各書均被列入史部中的某一類或子部的小說家,且有從史部逐步向小說退移的趨勢,這一方面說明歷史修撰者對小說文體性質(zhì)認識的逐步深入,判斷更為細致準確,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中國古代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對小說文體認識的模糊與混雜,許多在后人認為是標準小說的著作在古代有時被作為歷史對待,有的是被作為小說來讀,前文提到《史通》把部分歷史稱為“小說卮言”,而有些志怪小說又不加辨析地直接放到雜史的逸事與瑣言中。作為歷史,它是一種非官方的有缺陷的歷史,修史者把它們自覺的納入到官方特別是儒家思想體系之中,壓制它們的異質(zhì)性,努力使它們與正史同質(zhì)同構(gòu),但也處處顯示它們從體制到內(nèi)容的矛盾:一方面承認它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一方面又認為它包含大眾化、流俗化、地方性、不可信、不可靠的因素,因而不能登上“正史”這一史的最高殿堂;以史的名義強調(diào)敘事的真實客觀,堅持有聞必錄的實錄精神(《新唐書》所記雜史中有“實錄”一類),又對它的想象性虛構(gòu)性采取寬容姿態(tài);以史傳的形式書寫,所傳又多帝王逸事、高人隱士、孝子烈婦、神鬼仙道,以至有誣謾失真,浮夸怪誕之嫌。作為小說被放入子部,具有哲學(xué)話語的性質(zhì),它可以表達一種思想意識和哲學(xué)觀念,可以是正統(tǒng)文化的有益補充,可以為社會管理公共事物提供必要的信息,可以起到體察時政、廣開視聽、觀察風俗、體惜民情、訓(xùn)誡道德、修身齊家的作用,然而小說的思想意識又往往是非儒家的或非正統(tǒng)的,其內(nèi)容的駁雜也帶來了思想觀念的多樣、異質(zhì)、矛盾和對立,主流意識往往要對小說小心翼翼保持戒備,一方面容許它的存在并必須擇其善者而傳之,愿意給它在整個文化體系中留有一度之地,一方面又把它置于儒道諸家之末,使它的流傳保持在一定的范圍之內(nèi),影響保持在一定程度之內(nèi)??磥?,不管是歷史還是小說,人們都對它們保持一種“愛恨”交織的矛盾心態(tài)。

      歷史與小說界線的模糊、史部與子部的分列的混亂、歷史敘事與文學(xué)敘事的互滲、人們對雜史與小說的曖昧態(tài)度是中國古典小說發(fā)生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chǔ),是其發(fā)展、演變與成熟的內(nèi)在動力與機理。中國古代歷史著述的高度發(fā)達使中國的敘事思維與敘事能力率先在歷史敘事中走向成熟與完備,從體制上看,以紀傳體為主,特別是篇末敘述者以不同身份——君子、太史公等——直接站出來臧否人物、評說事件、表明觀點,已經(jīng)成為獨特的民族敘事風格,從敘事方式上看正敘、倒敘、插敘、補敘、追敘等眾法皆備,從敘事人稱上看,以第三人稱全知敘事為主,間或有限視角的應(yīng)用有利于全景式展示并造成戲劇化效果,從敘事策略上看,善于引用前賢言辭以加強道德評判的力量,以幾個重點事件展示人物的一生有利于形成敘事高潮,從而使敘事節(jié)奏富于變化張弛有度,這些都被小說敘事所吸收,從而使許多小說如唐傳奇具有史傳的形式和歷史敘事的外殼。但歷史敘事本質(zhì)上是一種指向客觀實存的真實敘事,在歷史敘事的外殼內(nèi)包括有想象與虛構(gòu),憑想象虛構(gòu)構(gòu)筑一個自足的文本世界,這個文本世界與實存的歷史世界是模擬關(guān)系和仿真關(guān)系,“小說話語是兩個世界交織的結(jié)果:一個世界包含的是人類理性邏輯所統(tǒng)攝的一般事實,而歷史話語使它們成為熟悉的事實;另一個世界則打破了前一個世界的邏輯整體性,將超現(xiàn)實、異常和想象混雜在一起了?!@一全新寫作模式的主要困難在于,它試圖用官方史家的修辭學(xué)來表現(xiàn)一個在根本上非官方的、非理性的和超現(xiàn)的世界”[7]107。歷史修撰中對歷史與小說的雙重矛盾態(tài)度有可能把歷史之“真”與想象之“虛”結(jié)合起來,把正統(tǒng)的標準的敘述模式與超現(xiàn)實的敘事內(nèi)容結(jié)合起來,把歷史敘事的線性的均質(zhì)的矢量時間打破,形成變形的破碎的重構(gòu)的心理時間和文本時間,使另類的人物——如神仙、俠客、妓女、盜匪、動物、擬人化的物和非正統(tǒng)的異質(zhì)的思想——如仙道、情色、俠義、出世、虛空、夢幻等進入到史的敘事外殼之內(nèi),從而創(chuàng)造一個全新的藝術(shù)世界——小說世界。灰色地帶的存在,歷史對小說的收編,小說對歷史的借用,歷史敘事對虛構(gòu)敘事的容忍,歷史話語對荒誕不經(jīng)之事的引入,異質(zhì)思想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所有這些成為小說敘事的溫床,使小說成長成為可能,在看似悖論的現(xiàn)象背后潛存著小說成熟的機理與動力,這種機理是以矛盾的形式呈現(xiàn)的,這種動力是一股潛存的暗流,但暗流卻在唐代以傳奇的面目變成了涌動的小說創(chuàng)作之流,涌現(xiàn)出諸如《古鏡記》《枕中記》《游仙窟》《櫻桃青衣》《柳毅傳書》《任氏傳》《霍小玉傳》《南柯太守傳》《謝小娥傳》《李娃傳》《虬髯客傳》這樣的成熟小說。

      當然,本文的最后需要稍加補充的是,我們這里所說的小說主要指以文言為語言形式的古典小說,它和由宋元話本而來的白話小說并不是一個相等的概念,和現(xiàn)代意義上的小說也有更多的差距,但它們作為敘事文學(xué)的一個類別,與白話小說又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和白話小說一起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小說出現(xiàn)集聚著潛能。古典小說之走向成熟的動力也非歷史敘事中的意識形態(tài)矛盾性之一維,社會進程的更替、文人地位的變化、史傳傳統(tǒng)的衰微、佛道思想與儒學(xué)的互滲等都會對古典小說的成長與成熟產(chǎn)生這樣那樣的影響,所有這些都是需要作進一步深入研究的。

      [1]王靖宇. 中國早期敘事文研究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1.

      [2]董乃斌.中國文學(xué)敘事傳統(tǒng)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董乃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4:54—78.

      [4]傅修延.先秦敘事研究——關(guān)于中國敘事傳統(tǒng)的形成[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

      [5]真德秀.文章正宗·綱目[G]//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55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5.

      [6]李紱.秋山論文[G]//王水照.歷代文話:第四冊.上海: 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7:3999.

      [7]魯曉鵬.從史實性到虛構(gòu)性:中國敘事詩學(xu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2.

      [8]羅伯特·斯科爾斯,詹姆斯·費倫,羅伯特·凱洛格.敘事的本質(zhì)[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5:2.

      [9]趙毅衡.廣義敘事學(xué)[M].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13.

      [10]王夢鷗. 禮記今注今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261.

      [1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5.

      [12]魏徵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5.

      [13]劉知幾.史通[M]. 北京:中華書局,2015.

      [14]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 [M]. 北京:中華書局,1958:20.

      [15]章學(xué)誠.文史通義[M].北京:中華書局,1961:1.

      [16]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5:3297.

      [17]李夢生.左傳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07.

      [18]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21.

      [19]李劍國.小說的起源與小說獨立文體的形成[J].錦州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1(3).

      [20]金圣嘆.貫華堂第五才子書水滸傳[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18.

      [21]高小康.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tài)[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5:17.

      [22]錢鐘書.管錐編: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166.

      [責任編輯 海 林]

      10.16366/j.cnki.1000-2359.2016.05.023

      2016-01-13

      河南省軟科學(xué)研究項目(152400410508);河南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規(guī)劃項目(2015BWX009)

      I0

      A

      1000-2359(2016)05-0131-08

      王振軍(1969—),男,河南衛(wèi)輝人,河南科技學(xué)院文法學(xué)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文藝理論研究。

      猜你喜歡
      小說歷史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5月
      歷史上的4月
      明代圍棋與小說
      我是怎樣開始寫小說的
      百花洲(2014年4期)2014-04-16 05:52:45
      吐鲁番市| 南乐县| 河北区| 淅川县| 松原市| 观塘区| 漠河县| 福泉市| 古交市| 莱州市| 日土县| 泰来县| 临沧市| 思茅市| 房产| 桃园市| 昭平县| 浪卡子县| 三河市| 渭源县| 饶阳县| 广水市| 安宁市| 岐山县| 襄垣县| 曲阳县| 洞口县| 米易县| 自贡市| 龙胜| 东阿县| 丽江市| 博白县| 南康市| 连城县| 明溪县| 卢龙县| 江口县| 松原市| 赣州市| 宁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