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瑛
[摘要]“助學式”課堂這一立足學生生命成長的課堂模式,要求教師要實現(xiàn)角色轉變。這離不開教師對自身角色的合理定位與適度拿捏,離不開教師在“強”與“弱”、“進”與“退”之間的適度轉換。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實例,闡釋“助學式”課堂中教師的“示弱”與“逞強”這一教學智慧。
[關鍵詞]“助學式”課堂 示弱 逞強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250001
“助學式”課堂是以學生的生命成長為最終目標,以“學標驅動、學法支持、學程引領、學伴互助”為主要特點,以“自主先學、同伴互學、展示促學、精點深學”為基本環(huán)節(jié),以 “助學案”為載體,小組建設為抓手,使學生習得知識、發(fā)展智能,并逐漸學會學習的課堂模式。
在這樣的課堂,學生在學習習慣、思維品質、外顯能力、自主探究精神等方面都實現(xiàn)了質的飛躍,他們逐漸拋棄了被動依賴的學習方式,將學習內化為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為終生學習奠定基礎。在這樣的課堂,教師的角色也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讓學生能積極互動、與大家深度對話的人。
要實現(xiàn)這樣的角色轉變,離不開教師對自身角色的合理定位與適度拿捏?!爸鷮W式”課堂中教師教學的藝術不在獨領風騷,也不在袖手旁觀,而在“強”與“弱”、“進”與“退”的適度轉換。現(xiàn)僅以語文教學為例,談談“助學式”課堂中教師的“示弱”與“逞強”這一教學智慧。
一、示弱——“就在半夢半醒之間”
“助學式”課堂定位為“生長的課堂”,其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展示教師自身的聰明才智,而是讓學生成長。教師為保護學生的主動性,放下自我,“適當示弱”。其外在表現(xiàn)的是教師角色的“隱退”、思維認識的“糊涂”、專業(yè)知識的“缺位”,但實質卻體現(xiàn)了教師對教學的深度思考和高度智慧。一句話,教師“弱”了,然而卻給學生留下了大量“想”的空間、“行”的舞臺。
1.示弱在引入的激趣點。作為“助學式”課堂的第一步,課堂導入的作用不可小覷。此處教師適當采用“示弱”的教學藝術,往往會起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的效果,營造出一種平等、和諧、靈動的師生氛圍,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標。例如,教者在教學《愚溪詩序》時,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我讀了本文以后,發(fā)現(xiàn)在這篇只有225字的文章中,作者不厭其煩地用了27個‘愚字。這27個‘愚字后面到底隱含著怎樣的意蘊呢?今天求教于大家,希望能得到答案?!眴栴}一經拋出,馬上點燃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這個連老師都無法解答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摩拳擦掌,他們在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迅速地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聚集在一起,津津有味地投入到對課文的合作探究當中。在討論展示中,學生得出結論:文章處處寫“愚”,又處處隱含著“不愚”,作者這樣寫,既有憤慨無奈之味,又有同病相憐之意,更有超脫明志之用,溪與己融為一體,匠心獨運。這樣的引入,避免了文言文導入背景介紹式的枯燥和先期植入式灌輸,也讓教師走下了“神壇”,諧悅師生之間的關系。這是“助學式”課堂現(xiàn)實師生真實溝通、心靈深度對話的基礎。
2.示弱在交流的爭鋒點。小組內的同伴互學是在自主先學基礎上的拓展與深化。此時,教師的適當示弱,可以共同建立一個和諧的引力場,將師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課堂上。學習《鑒賞家》時,教師圍繞“葉三是不是一個鑒賞家”這一話題,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有小組說:我們組認為葉三算是一個鑒賞家。他能從季匋民畫的花是亂的看出紫藤里有風,看出季匋民所畫荷蓮蓬的破綻,不容易。有小組反駁說:這只能證明葉三生活閱歷豐富,但不能證明他是“鑒賞家”。作者兩次寫到“季匋民最佩服李復堂”,運用了大量的繪畫藝術鑒賞的專業(yè)術語,而葉三充其量是個草根鑒賞家。另有小組爭論:葉三其實是具有一個鑒賞家的慧眼和情懷的,他愛季匋民的畫,只為欣賞,不為金錢,他臨死不忘要季匋民的畫做伴,足以震撼人心。在他身上體現(xiàn)的真,正是作者尋真、贊真的主題體現(xiàn)……一堂課下來,學生的爭論逐層深入,最后直指文本主旨,而教師則退隱到幕后,更多是做了關注者,讓學生在開放式的話題中體會到語文學習中的求索感、創(chuàng)造感、成就感。此時教師的“示弱”,并非真的弱,而是為了讓學生“變強”,為了把學生推到自主學習的前臺。
3.示弱在展示的精彩點。組際間的展示是在同伴互學的基礎上,以同伴小組為單位,公開展示學習所獲,并對學生的學習作出評價的課堂環(huán)節(jié)。教師此時的示弱,有助于深化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生自信,鍛煉學生表達,強化學生成長內驅力。在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中,教者設計了這樣的體驗性任務:每組從文中四組君臣對話中選擇一組,表演朗讀,并說說為什么這樣讀。課堂展示時,通過反復朗讀,主動研讀,有的小組在演讀佚之狐和秦伯對話時,把“國危矣”讀得很長,以顯示老臣對國家危急的憂慮;有的小組將“若使燭之武見秦伯”中“秦伯”重讀,以強調佚之狐的敏銳判斷;還有的小組爭讀文末晉侯與子犯的對話,將“不可”讀得很干脆,認為可以表現(xiàn)決策者的果斷,另有小組則處理為輕嘆后的遲疑,表達此時的不舍……這樣的展示,讓學生親歷文本、親心體悟,主動融入文本情境中去。如果此時教師不是適時而“退”,擇機而“弱”,而是沖上講臺,直指學生展示中的漏洞和問題,將大煞風景,剝奪了學生充分表達的機會,無助于學生的知識的自然建構、能力的逐步提升。
二、逞強——“該出手時就出手”
“助學式”課堂保證了學生課堂自主學習的時間和交流展示的空間,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得到充分落實。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就“作壁上觀”。在一些關鍵點,教師還是應該當仁不讓,動態(tài)把握課堂資源,適時點撥,精講升華。此時的“挺身而出”,我們謂之“逞強”。
1.逞強在學習的難點處。呂叔湘先生說:“教師只要在估計學生有困難的地方……指點一下就行了?!崩缃虒W《十八歲出門遠行》一文,對于慣讀傳統(tǒng)小說的學生,初讀本文后常常茫然困惑。學生于難點處苦苦糾結,自學與互學將難以為繼。此時教者及時強調了先鋒實驗小說荒誕性、象征性背后的真實性,并適時指導閱讀方法,幫助學生借助旅店、司機、蘋果、汽車、漂亮的紅背包等典型意象的意義,深入體會文章內涵。此時的瞅準時機、雪中送炭,讓看似無解的問題結點順利破解,避免了“助學式”課堂在低效甚至無效中徘徊。
2.逞強在學習的盲點處。這主要指的是知識或思維的空白點,即在課堂學習中出現(xiàn)知識或思維斷層現(xiàn)象,導致學生思維的遲滯,造成學習上的惡性循環(huán)。因而當“盲點”出現(xiàn)時,教師應積極介入小組學習,及時疏通、挑明和解決,適時運用多種方法消除學生的盲點,并將此轉化為新的教學契機,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提高其思維品質。例如《蘭亭集序》中“修禊/事也”還是“修/禊事也”的辨讀與理解,離不開教師對“禊”或“祓禊”這一自西周始的以臨水、洗濯、祭祀為主要內容的民俗知識的講解;學習《鴻門宴》,離不開教師對古代宴席座位尊卑情況的補充,以此為學生理解人物性格打下基礎;引導學生對一些文本誤讀情況(如《阿房宮賦》學習中不少學生對“王子皇孫, 辭樓下殿, 輦來于秦”中的“王子皇孫”簡單地理解為“王侯的兒子和孫子”)進行深刻反思,還原錯誤思路,找出癥結所在,指導學生立足全文感知,填補知識漏洞,修正思維慣性……
3.逞強在學習的拐點處。拐點是數(shù)學術語,是指曲線頂部或底部的那個轉折點。本文的拐點是指課堂教學的轉折點,即是教學流程中的突破點。教師要善于察覺捕捉教學過程的拐點,并及時納入臨場設計,巧妙運用于教學活動之中。學習《項脊軒志》時,學生在完成字詞的落實和內容的理解后似乎都懂了,但教者又總覺得缺少了點什么。原來對高中學生來說,由于受知識經驗、閱歷深淺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獨立、及時而準確地領悟作者的感情,其閱讀情感體驗又常使本文閱讀流于寡淡無味,無法體會深沉郁積的文本之魂和平淡真醇的文本血肉。于是教者即刻運用精講,通過對歸有光家道中落、叔伯不睦、仕途坎坷、幼年喪母、青年喪妻喪子等情感經歷的介紹,對作者寫母親、祖母、妻子的片言只語、細節(jié)描寫的情感揣度,以及深挖激活儲存學生大腦資源庫里的一些情感片段,幫助學生透過至清至淡之墨,至簡至潔之筆,體悟這份至深至濃之情,從而實現(xiàn)課堂質效“從平庸到突破至提升”的拐點轉折。
“助學式”課堂就是這樣,教師或適時退讓,期待精彩,沉潛后臺,洞幽析微;或繡口一吐,滿堂生春,俯仰之間,豁然開朗。在強弱轉化中,教師感知學生成長之樂,進而引領學生體會生活廣度、感悟思想深度,課堂中也真正開啟了師生的探索之旅、審美之旅、成長之旅。
[ 參 考 文 獻 ]
[1]寧雪紅.語文教學中的“鳴點”創(chuàng)設[J].語文知識,2015(4).
[2]徐春梅,李允.教學示弱藝術中美的意蘊及展示策略[J].中國教師,2013(10).
[3]周一貫.重構語文“學導課堂”的應然性和可然性[J].語文教學通訊,2012(3).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