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目的原則下的中英法庭話語言據(jù)性研究

      2016-12-12 06:45:32鄧彥
      關(guān)鍵詞:信度法庭被告

      鄧彥

      (中北大學,山西 太原 030051)

      ?

      目的原則下的中英法庭話語言據(jù)性研究

      鄧彥

      (中北大學,山西 太原 030051)

      言據(jù)性;目的;法庭話語;策略

      法庭庭審中的言語行為是有目的的。目的意味著策略和手段。法庭話語言據(jù)性的使用就是目的原則指導下的一種選擇策略。以2014年 20場《庭審現(xiàn)場》和《皇家律師》(第三季)有關(guān)言據(jù)性語言的轉(zhuǎn)寫以及山西省10篇法庭庭審記錄為語料,圍繞目的與策略手段分析中英法庭話語言據(jù)性在不同互動話語中的使用分類以及探討法庭話語使用者是如何通過言據(jù)性策略的使用來實現(xiàn)其話語目的的。

      一、引言

      國外言據(jù)性 (evidentiality) 的研究范圍主要有類型學、語義學、語用學、認知語言學以及交叉學科。國內(nèi)言據(jù)性的研究前期以綜述和理論介紹為主要特征(胡壯麟 1994a,1994b;張伯江 1997;嚴辰松 2000;牛保義 2005;房紅梅 2006),近年來多角度多視角的研究居多(徐盛桓 2004;房紅梅2005,2006,2008;朱永生 2006;陶紅印 2007;王天華 2010;史金生 2010;余光武 2010;樂耀2013,2014;羅桂花、廖美珍 2013;陳征2014)。

      William Jacobson 是將言據(jù)性作為語言學術(shù)語的第一人。他指出言據(jù)性是"應用于預示說話人設(shè)想某事物有理由是真實的,但不能以自己的直接觀察的經(jīng)驗保證的語言范疇"[1]。從廣義上講,言據(jù)性既包括信息來源與說話人客觀真實性概念間的關(guān)系,也包括說話者的態(tài)度。Chaf認為言據(jù)性所表達的意義有兩層:知識的來源以及說話人對知識可靠性的態(tài)度[2]。言據(jù)性是由據(jù)素(evidential)來表示的。Mithun認為,據(jù)素是以某些方式傳遞信息信度的標記。其方式包括四種:指明話語所依據(jù)的證據(jù)來源、準確程度、可能性和關(guān)于可能性的期望[3]。

      綜觀言據(jù)性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我國近幾年來言據(jù)性的研究成果比較多,且研究視角和深度都得到了相當改善。然而,正如房紅梅所說,言據(jù)性研究不能忽視對言據(jù)性使用過程中所表達的人際意義的探討[4]。樂耀也指出:言據(jù)性今后的研究要多著力于言語的交際互動的視角。我國當前法庭話語言據(jù)性的研究成果極少,對此的研究很有必要[5]。為什么要結(jié)合目的原則來研究法庭話語的言據(jù)性呢?法官、公訴人、委托代理人、辯護人、當事人在法庭辯論中都有各自不同的目的。法官不僅要考慮當事人、代理人、辯護人、公訴人供述、所述論點的真實性,而且要考慮其知識的來源和性質(zhì),以此作為判決依據(jù)。法庭辯論中論辯雙方都要竭盡全力依賴言據(jù)性形成自己的觀點,為達到自己的目的進行充分辯論,使對方信服。廖美珍教授的目的原則是一種語用原則。這一原則把目的置于中心,圍繞目的來描述、分析、解釋言語行為。目的原則下的語用研究和話語分析重人的主觀能動性,重人的創(chuàng)造性,重話語的策略性,重話語的選擇性[6]。 法庭話語具有明顯的目的性,所以研究法庭話語的言據(jù)性就必須把話語使用者放在中心來研究其對語言的選擇和策略。

      本研究的語料來自:(1)《庭審現(xiàn)場》2014年共20場(2014.1.4--2014.11.15)有關(guān)言據(jù)性話語的轉(zhuǎn)寫。(2)英國電視劇《皇家律師》第三季共6集(1--6)有關(guān)言據(jù)性話語的轉(zhuǎn)寫。(3)山西省10篇庭審記錄。通過豐富真實的法庭話語語料分析,本文擬解決以下兩個問題:首先,以目的原則為框架總結(jié)出據(jù)素在法庭話語中的分類特征;其次,研究法庭參與者言據(jù)性策略手段與目的實現(xiàn)間的關(guān)系。

      二、目的原則下中英法庭話語言據(jù)性的分類

      言據(jù)性的分類模式主要有三種,即Chafe模式、Anderson模式和Willett模式。Chafe對言據(jù)性作廣義理解,認為言據(jù)性包括知識來源和對信息的態(tài)度。Anderson(1986)試圖在言據(jù)性語義成分之間搭建一個語義認知空間圖。他認為,通過他所構(gòu)建的空間圖人們可以辨別語義的差別性還可以找尋到據(jù)素的演變歷史。胡壯麟認為,按照Anderson的模式,"對言據(jù)性的研究勢必受到種種限制"[7]。Willett持言據(jù)性狹義論,認為言據(jù)性只包括信息來源而把說話人對信息的態(tài)度排除在外。他把信息來源分為"直接"和"間接"兩類。關(guān)于三種模式較為詳細的分析可參考房紅梅(2006)和王天華(2010)的論文,在此不作詳述。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結(jié)合所收集的語料將法庭話語中的言據(jù)性做如下分類:

      據(jù)素

      (一)直接證據(jù)

      直接證據(jù)據(jù)素是信息主體通過視覺和非視覺方式直接獲取的信息,即源自個體眼、耳、鼻、舌、身、意的直接體驗。對于信息主體而言個人經(jīng)歷類據(jù)素具有最大可信性,而對于聽話人不具有直接可信性。

      直接證據(jù)分為視覺類 和非視覺類。視覺是人們獲取關(guān)于世界客觀信息的最主要來源之一,視覺信息的客觀準確性通常被人們認為是真實可靠的。直接的視覺證據(jù)也常在法律中作為斷案的重要依據(jù)之一。

      例1:辯:事發(fā)現(xiàn)場,路邊有無停車?

      被:看見左邊停的旦旦車與QQ車。

      被告對所看到的信息最具有發(fā)言權(quán),是親眼所見。

      例2:辯:She was in pain?

      證:Almost constant. Again, the severed never endings.

      因為視覺證據(jù)屬于斷言,其可靠性有時毋庸置疑,所以在表達中往往會省略據(jù)素,表現(xiàn)為零據(jù)素。零據(jù)素往往表征著極高的可信等級。

      非視覺類據(jù)素指感官證據(jù)如感覺(feel),聽說(hear),聞到(smell)等表示直接感受的信息來源。也包括言語證據(jù)如"說"(say;tell)"道"(report)等。以下是具體例句:

      例3:原:I just felt it.Bang on the side of my jaw,and I went down,sparko.

      例4:法:你到現(xiàn)場有沒有問他什么原因著火的?有沒有問?

      證:問的。當時我說什么不好玩,你玩火。他說是仿照這個什么《喜羊羊與灰太狼》做游戲的。話語使用者的意識,即認知、思維、心理也屬于直接證據(jù),它是人們間接體驗的表現(xiàn),同時也反映了一個人的主觀世界和知識結(jié)構(gòu)。

      (二)傳聞類

      傳聞類信息是指說話人將第三方擁有的信息通過一定方式傳遞給聽話人,對說話人和聽話人而言都屬于間接信息。直接引用類信息具有明確的出處,所以可信度比沒有交代信息來源的間接引用類傳聞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表1 英語中的傳聞類據(jù)素

      傳聞類據(jù)素包括直接引用類和間接引用類兩種據(jù)素。直接引用類傳聞中說話人不改變原有的信息成分,完整轉(zhuǎn)述自己從第三方處獲取的信息,在表述中會用據(jù)素明確標記信息來源或獲取方式。

      例5:證:They told me if…if I cooperate on this,they'd leave me alone.

      例6:被:她說認識她之后把她喊出去,趁她出去,在酒里下了藥了。

      間接引用類傳聞中沒有明確的信息來源,說話人對信息的來源不確定、有疑惑或故意省去,轉(zhuǎn)述的信息也會進行部分加工,主要體現(xiàn)在人稱、時態(tài)、語態(tài)、語氣等方面。

      例7:辯:So you can't say where it was from?

      證:I was told.

      辯:You were told? Sorry,sorry,sorry.You were told?

      當證人要證明關(guān)鍵物證時,比如案件當中的兇器,如果只是靠"他人告知"這樣的傳聞證據(jù)是遠遠不夠的。但是,立場不同,同樣是傳聞證據(jù),在律師用來卻有極大的可信度。如下:

      例8:辯:We were been told thattaking a spent cartridge away from the scene usually indicates that it's a professional job.

      據(jù)我們了解,把用過的彈藥筒帶離事發(fā)現(xiàn)場通常說明兇手是職業(yè)殺手。

      (三)推論類

      推論包括歸納、演繹、假設(shè)、信念。

      表2 英語中的推論類據(jù)素

      例9:審:被告人胡偉恒你是從哪里判斷出他想打這個醫(yī)生劉永勝的呢?

      被:說話語氣。

      審:是他本人想打呢還是說你們幾個人一起打?就是從他語氣里的判斷。

      被:本人。

      這是一起因無端猜忌產(chǎn)生的惡性打人事件,被告僅僅從說話語氣去推測別人的心理狀態(tài),就做出了打人的行為,這也是對信息來源的可靠性未經(jīng)核實就魯莽行事的典型事例。

      例10:辯:Why didn't you tell her?

      證:Because… you know… it's not nice to find out.

      辯:Especially in Jo's position?

      證:Yeah,I suppose.

      辯:And you don't think she could have found out?

      證:She didn't say anything.

      事實上現(xiàn)實生活中基于不同的立場目的,我們的表達有時是很隱晦的,有時解釋事件的原因不便于說出口,這時就會用到推測、想象,律師有時也要從這種試探式的推測問句中探求對方真正的目的。

      三、目的與言據(jù)性使用策略手段

      Grice的"合作原則"是言據(jù)性使用的內(nèi)在動力,在語言實踐中人們需要遵守這一原則來交代自己所傳達信息的來源,表明自己對此來源的態(tài)度。然而,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都是有不同利益目的。Mushin 認為,說話人在進行知識表征時,必然會說明自己獲得信息的來源,以及如何獲得,即說明自己的"認知立場"(epistemological stance)。 萊文森(1992)認為機構(gòu)會話是目的定位的,并且對什么話語是合適的有特定限制,同時說話者理解話語有特定推理。法庭話語屬于機構(gòu)話語,法庭話語首先會受到目的的制約。在言據(jù)性語言中,由于信息來源的可靠性不同,人們會依據(jù)自己的交際目的選用不同信度的據(jù)素。在法庭話語中被告有時為了增加自己說話的信度,就會采用對應可靠度高的據(jù)素表達,如果想否定自己的犯罪或違法事實或表明對此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就會采用可靠度低的據(jù)素表達。話語使用者的言據(jù)性表達策略完全是由其目的決定的,而不是事實。言據(jù)性策略是指各種語言常用的如插入語、條件從句、過去時和完成時、分詞、補足語、人稱及其他一些表達方式[8]。正是這一原因,言據(jù)性策略使用超越了言據(jù)性的基本語義范疇而上升到語用層面。此時,聽話者需依據(jù)語境,體會說話者隱藏在語言背后的真實含義。

      法庭話語使用者會依據(jù)交際目的選擇最有利的言據(jù)性策略,通過帶有最合適據(jù)素的信息表達,將意圖性極強的個人觀點通過話語傳達給聽話人,并通過言據(jù)性的使用達到使信息可信度增加、不變、降低的效果。如下圖所示:

      以下通過具體實例來說明法庭話語使用者如何在法庭中使用言據(jù)性策略達到交際目的的。

      (一)法官言據(jù)性使用策略手段

      法官在庭審中的目的就是依據(jù)法定程序履行職責,查清事實,對訴訟爭端作出公正裁決,維護法律的公平公正。

      例11:法:經(jīng)合議庭評議,合議庭充分研究了控辯雙方的意見,查看了控辯雙方所出示的各種證據(jù),經(jīng)過了評議,現(xiàn)在作宣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40條第一款第六項第64條之規(guī)定現(xiàn)宣判如下……

      可以看出法官使用的據(jù)素來源于確定的法律,這與法官要傳達的交際意圖和要實現(xiàn)的交際目的是一致的。法官有時為了查明事實真相,也會主動向被告發(fā)問。

      例12:法:你匯那70萬首款人是誰???

      被:我忘記了,……

      法:收款人你都忘記了?

      被:忘記了這個。

      法:姓什么呢?應該不會忘吧?

      被:記不起那些,云南人的姓很…

      法官的目的在這一話輪中沒有實現(xiàn),被告很明顯與法官的目的對立,并表示消極對抗。法官使用帶有情態(tài)意義的據(jù)素"都"(在這里表示"居然、"竟然")和"應該"意在把話語說得含蓄婉轉(zhuǎn),特別是在發(fā)生威脅面子行為時,言據(jù)性表達常起到緩和語氣,保全對方面子的作用,這對交際雙方都是有益的[9]。

      (二)公訴人言據(jù)性使用策略手段

      公訴人在法庭上是代表國家行使追訴權(quán),履行法律監(jiān)督義務的一方,其目的是通過訊問被告人,出示證據(jù),進行辯論來呈現(xiàn)被告人的犯罪事實,要求法院判定被告人犯有所指控的罪行。

      例13:公:你說是朋友關(guān)系,是吧?

      被:嗯。

      公:一個普通朋友,他會幫你這種忙嗎?

      通過句末語氣詞的使用增加了信息的信度,表達了辯護人對被告所言信息的質(zhì)疑,隱射了被告所言"普通關(guān)系"并不普通,間接證實自己的猜測即二者關(guān)系并不普通。

      例14:公:你現(xiàn)在沒有必要回避這些問題。

      被:去他家還是…還是,哎呀,還是黑了心的啦對他還是…

      公:明確點是不是就是說你們是下定了決心,去他家就要把他殺死?

      被:嗯。

      公:是不是這個意思?

      被:是的。

      公訴人想確定被告人的殺人動機,但被告遲遲未加說明。使用"明確點"這一表實然意義的據(jù)素副詞,要求被告明確肯定毫不含糊地說出自己對殺人動機的強烈意志和愿望。這一類副詞還有:當真、的確、確實、顯然、真的、真正等。

      (三)委托代理人、辯護人言據(jù)性使用策略手段

      民事訴訟中的委托代理人其目的與所代表的己方當事人的目的一致,與其所對的當事人的辯護人目的對立。刑事訴訟中的辯護人目的是要證明被告人沒有觸犯法律或有減輕罪行的情節(jié),其目的與公訴人的目的對立。

      例15:委:根據(jù)原告方提交這組證據(jù)也系復印件,也沒有出示原件,那么按照證據(jù)的規(guī)則,我們認為該組證據(jù),也不應該作為有效證據(jù)予以使用。

      委托代理人通常是擁有豐富法律知識的人。為了維護被代理人的利益,委托代理人必將采用最具有說服力的直接性據(jù)素來為被代理人辯護,也會采用"不應該"、"不能""不會"等來表達強烈的主觀態(tài)度,使信息信度增加。

      (四)當事人言據(jù)性使用策略手段

      當事人中的原告是主動將爭端訴諸與法律的一方,其目的是要實現(xiàn)自己的訴訟請求,證明被告侵犯了自己的權(quán)益并獲得賠償。民事訴訟中的被告目的與原告目的相對立,是要證明自己的行為合法或者雖不合法,侵害程度不大,從而免予或減輕賠償。刑事訴訟中被告人的目的或者是要證明自己無罪或者是請求法院減輕處罰。

      據(jù)素的使用可以使說話人對所述信息承擔或逃避責任[10]。

      例16:辯:當時警察是在干什么呢?

      被:當時——是在地上趴著,應該是——趴在地上了,——當時因為頭部也中槍。

      辯:What were you thinking of the time?

      原:That it was deliberate.

      本來是明確的視覺證據(jù),被告看到了警察趴在地上,但是被告使用了"應該是"這一表推測的據(jù)素,將直接信息變?yōu)橥茰y,降低了所述信息的信度,目的是為了傳達對當時狀態(tài)的不確定性,減輕自己由此信息帶來的其它負面影響。

      例17:公:你既然知道了它(毒品)會有很大危害性,當時你為什么一直⊥就沒有及時收手呢?

      被:人都是當局者迷。

      被告人采用大家經(jīng)?;乇茇熑螘r使用的一句話,即公眾都知曉的一句名言來回答公訴人的直接提問。這一引用據(jù)素的使用,巧妙回避了是自己選擇錯誤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同時也會引起大家對這一觀點的心理認同感,獲得法官的同情,從而達到減輕處罰的目的。

      例18:公:問什么要將靳曉琳勒死?勒死她的目的是什么?

      被:我不知道。

      被告人殺人肯定是有目的的,但這里"不知道"已經(jīng)不是用來回答疑問或提供否定的信息,而是表明說話人對自己所說話語的疑慮,大大降低了信息信度??赡芩赖荒鼙磉_出來,也可能想表達卻沒想好怎么表達。這種表說話人"模糊、不確定態(tài)度"的據(jù)素在被告人的答話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

      例19:辯:So, when was the last time?

      證:I don't… I don't know.

      例20:公:你先后去過幾次云南?

      被:大概⊥我忘記了。我忘記了。

      公:就不止一次吧?

      被:(停頓)就以前去過,以前八幾年去過。

      公:就是前兩三年有沒有去過?

      被:忘記了⊥沒有去過⊥忘記了。我89年去過,86年。

      這一較長的話輪中被告人堅持自己忘記何時去過云南,但又在努力回憶,使用了四次模糊性據(jù)素"忘記了",一次斷言據(jù)素"沒有去過"。讓聽話者感覺他好像真的是忘記了,他可能沒有去過云南或者是近幾年沒有去過云南。重復性使用模糊性據(jù)素,雖然表達的是不確定的含義,但在不確定中漸漸將聽話者拉近了他要達成的目的中。

      四、結(jié)語

      言據(jù)性不僅給法庭話語使用者提供所述信息的來源, 而且也包含了說話人對所述命題信息的評估和態(tài)度,隱含了其交際目的。言據(jù)性的不同使用策略促成了不同交際目的的實現(xiàn)。法庭話語使用者選擇最有利于目的實現(xiàn)的言據(jù)性策略會在信度合理的范圍內(nèi)調(diào)節(jié)信度,使信度等級增加、不變、降低。言據(jù)性策略的選擇完全是話語使用者目的的驅(qū)使。目的原則很好地解釋了法庭話語中話語使用者對不同語言形式的選擇與其交際目的之間的關(guān)系。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僅從言據(jù)性在法庭話語中的分類和法庭話語使用者言據(jù)性策略表達兩方面進行了論述。關(guān)于法庭話語言據(jù)性中的特殊表達方式只做了簡單介紹,關(guān)于此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另外,本文從目的原則角度對法庭話語進行了研究,肯定還可以從其它視角進行分析,也可以選用其它互動話語進行研究。

      [1]Jacobson,W.H.Jr The Heterogeneity of Evidentials in Makah[A].W.Chafe& J.Nichols (eds.).Evidentiality: 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C].Norwood, New Jersey: Ablex,1986.

      [2]Chafe, W.& J.Nichols (eds). Evidentiality: 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C].Norwood,New Jersey:Ablex,1986.

      [3]Mithun, M.Evidential Diachrony in Northern Iroquoian[A].W.Chafe & J.Nichols (eds.) Evidentiality: 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C].Norwood,New Jersey:Ablex,1986.

      [4]房紅梅.言據(jù)性研究述評[J].現(xiàn)代外語,2006(5):195.

      [5]樂耀.國內(nèi)傳信范疇研究綜述[J].漢語學習,2011(1):70.

      [6]廖美珍."目的原則"與目的分析(上)[J].修辭學習,2005(3):3.

      [7]胡壯麟.語言的言據(jù)性[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1):14.

      [8]Aikhenvald,Alexandra Y. Evidentialit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9]賴小玉.漢語言語交際的言據(jù)性研究[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88.

      [10]房紅梅、方偉琴.言據(jù)性的人際功能闡述[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3):64.

      Evidentiality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urtroom Discourse under Principle of Goal

      DENG Yan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Shanxi 030051, China)

      evidentiality; objective; courtroom discourse; strategy

      The speech act of the court hearing has the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means strategy and means. The use of evidentiality is a kind of choice strateg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objective principle. In this study, there are related words according to the transliteration of 20 scenes of court trial in 2014 and the Royal Lawyer "(the third season) and10 court records from Shanxi Province as data to analyze the strategies in Chinese and British courtroom discourse and from the respective of evidentiality to classify the courtroom discourse and explore the various strategies for the speakers to use the words under the objective principle.

      2095-2708(2016)06-0128-06

      H314.3

      A

      猜你喜歡
      信度法庭被告
      雙被告制度的檢視與重構(gòu)——基于《行政復議法》的修訂背景
      《廣東地區(qū)兒童中醫(yī)體質(zhì)辨識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直擊現(xiàn)場:“我單位成了被告”
      法庭不需要煽情的辯護詞
      上法庭必須戴假發(fā)?
      我被告上了字典法庭
      法庭爭孫究竟為哪般?
      公民與法治(2016年7期)2016-05-17 04:11:15
      行政復議機關(guān)作共同被告的完善建議
      科技成果評價的信度分析及模型優(yōu)化
      體育社會調(diào)查問卷信度檢驗的方法學探索——基于中文核心體育期刊163篇文章分析
      通辽市| 神木县| 崇阳县| 山东| 登封市| 昆明市| 靖安县| 文成县| 大同市| 滦南县| 营山县| 宁强县| 饶阳县| 德兴市| 辽宁省| 海宁市| 漳州市| 包头市| 宜昌市| 成都市| 兴化市| 驻马店市| 鹤庆县| 怀化市| 双牌县| 克拉玛依市| 海伦市| 浦江县| 利川市| 盐源县| 仙桃市| 屏山县| 陆丰市| 定襄县| 平邑县| 苍山县| 闵行区| 安岳县| 隆安县| 措美县| 左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