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國康
我眼中的篆刻十要義
鐘國康
《生氣遠(yuǎn)出》 清·吳熙載
《杜子建印》 鐘國康
篆刻,乃七大藝術(shù)(書畫、音樂、雕塑、戲劇、文學(xué)、建筑、電影)和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中并沒有單列出來的藝術(shù)。什么是篆刻?我眼中的篆刻應(yīng)是如下十方面:
第一、精神內(nèi)容。撰寫內(nèi)容亦有二,一是正文,也叫印文。只抄古人句,屬下下策;撰寫心聲,或喚起思考,為上上策。二是款式,也叫邊款。邊款是正文的補充,可謂是精髓之精髓,可使正文提升??钗囊兴枷胄?,好的邊款難得,有專指流暢的文言文更難得。“篆刻”以篆體入印,更顯一個古字。一個地道的篆刻家,款文有時更比正文重要。總之, 印文、款文在篆刻作品中如果按總分100分來打分,應(yīng)占60分。
第二、篆體入印。篆有大篆、小篆。其它如圖案、甲骨文、金文、籀文,甚至六國文字。之外,還有宋、隸、草、行、 押記、封泥等等,都可入印??傊兰纯?。記住!字體必須是可讀的字,而不是想入非非的美。
第三、石味。既然我們用石來做刀、筆、墨、思想體系的載體,其堅硬的石性,刀拼石裂應(yīng)存其中。
第四、刀筆味。我們用刀來做刻石工具,其刀痕,自然就有單刀、雙刀沖,轉(zhuǎn)、切、挑、刮、敲、打等等“刀味”,故亦叫“刀法”。我們用毛筆起印稿,如用刀刻印時能留下毛筆的毛毫柔軟感,那就是篆刻之高人。刀見筆工,印印見毛筆書寫感,此印妙之。
第五、紙墨味。在石上刻字,能刻出墨在石上流動的感覺,有紙上用墨的喘息,此印不得了。
第六、圖案味。結(jié)篆、結(jié)線、上下左右、輕重圓直、左對右角、右對左角,處處講究自然協(xié)調(diào)。
第七、古韻味。篆刻家在古印里頭發(fā)現(xiàn)了被時間、泥土風(fēng)化的蠶食之美后,移植到創(chuàng)新的篆刻上。這種古韻味,篆刻家一般都是用敲打或單刀的方法制造出來的。古韻味自然就好,要為印章的整體服務(wù)。
第八、印色。現(xiàn)在很多書畫家都不太注意印色,買回就用,那是極其不協(xié)調(diào)的。講究,體現(xiàn)在細(xì)節(jié)上就是印泥之印色。紙白、字黑、印紅,字黑印紅之血脈,應(yīng)糅合其中。其實,只要往印泥里加一點點墨,糅合后鈐在宣紙上,它的顏色自然就變成一家子了。
第九、印泥味。“印泥”,講的就是“泥”字。印印泥之感,而非印印油之感,是雨后泥水將干,深一腳淺一腳的那種感覺;因粘性,腳上鞋子將要丟下的那種感覺,且有凹凸泥痕之跡的肌理為最好。
第十、收集印蛻與邊款。古人有手稿和冊頁收集法,因人而異,方法萬千。收集方法如下:用四尺宣紙,八開后對折,對折向左,對折居中,留左一公分后蓋一印,然后大約七八十頁再線裝……一冊七八十,古人見之亦曰:“富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