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斌
摘 ? 要:宜興紫砂陶器自問世以來,已經走過過了將近500年的歷史,經過歷代紫砂藝人們的辛勤創(chuàng)造,使紫砂陶藝在浩瀚的中華文明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被人們視為高雅的藝術品。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是一個抽象并且涵蓋范圍寬廣的概念,通常指的是虛擬的,不是物質層面的,更加人文、更加感性的東西,并非是物體的具現(xiàn)化,所以不包括物質財富,從大的方面來說,文化是文明的一部分。紫砂文化從屬于中華文化,是華夏燦爛文化的一個分支。筆者認為,紫砂文化的特征在于自始至終地推崇一種理性的、不拘泥于常理的包容主義。
關鍵詞:紫砂壺;歷史;中華文明;高雅;藝術品
中圖分類號:J527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3-0034-01
自古以來,宜興丁蜀一帶就是一個人文薈萃之地,哪里所生產的紫砂器更充滿著豐富的文化氣息,宜興紫砂之所以能夠成為名陶,主要是其具有良好的實用性和獨特的藝術性。
就實用性而言,自古已有多詞贊美紫砂,有語曰:“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蘊?!闭f明紫砂性能的宜茶性。紫砂壺是具有實用性的藝術品,乃緣茶而興。隨著茶藝在中華大地的普及興盛,閑時品茗玩紫砂者日增,但無論如何,作為一件完美的紫砂壺作品,首先需要滿足的是器實用性,既然是用來泡茶的壺,使用起來就必須方便,如壺體的容量和重量比例是否適當,壺嘴出水是否流暢,壺把端拿是否方便舒適,壺蓋四周是否合縫等等。有一些壺藝師制作的胡藝作品,只追求其造型特點,而不注重其實用價值,中看而不中庸,如果一把紫砂壺脫離其實用性,那么此作品即便有再多的特點,也只是一個觀賞品而已,真正好的紫砂壺要用之賞之兼?zhèn)洹?/p>
具紫砂壺藝術性而論,又需千變萬化的造型,精湛淑嫻的技藝,深邃豐富的內涵三者合而為一。
紫砂藝術是一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意見好的紫砂壺,除了講究形式的完美與制作技巧的精湛,還要審視紋樣的合適,裝飾的取材以及制作手法,再說壺藝創(chuàng)作的本身就是一種感情的投入,所以一件較完美的作品,必須能夠表現(xiàn)創(chuàng)造者的藝術語音。既要方便使用,又要能夠陶冶性情,啟迪心里,與欣賞者產生共鳴,使人油然而生藝術的審美感受。
紫砂壺的藝術性即除了我們肉眼所看到的一把壺的形態(tài)外,更需要人們用心靈去感受與思考,去洞察這些線條、形狀所表現(xiàn)的內涵,感覺其潛在的生命力。有時心靈的體念比實際存在的外形更為強烈,回味無窮,這就是藝術、文化的力量、形而上的感悟。
當然,宜興紫砂材料的優(yōu)美也極其重要,首先表現(xiàn)在制作性能優(yōu)越和燒成定形的穩(wěn)定性上,紫砂雖然堅硬,但經日曬雨淋風化后,就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制作時,隨這工匠們對紫砂性能領悟的程度,反映出各個層次的技能空間,正如《當代中國紫砂圖典》上潘春方所言:“紫砂陶土具有無拘無束的表達性,可以容納各種創(chuàng)作性思維,有著多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制作者是形象思維強,藝術修養(yǎng)層次高,制作水平能力強,制作出的紫砂器皿光滑工整,靈氣活現(xiàn),經過高溫燒成,骨架結構穩(wěn)定,最大程度上保證了設計和制作造型的完美實現(xiàn)。僅僅有制作性能的優(yōu)越和高溫性能的穩(wěn)定還足以說明紫砂材質之完美。當紫砂壺和茶文化結合在一起,真叫人有一種惟妙惟肖的感嘆,其他粗陶與各種瓷器就相形見絀了,我們知道,煮茶飲茶,要求器皿急冷急熱的性能要好,宜興紫砂陶燒成后具有雙重氣孔的結構,具有適量的氣孔率和吸水率。因此紫砂壺泡茶品茗可保“茶色、茶味、茶香不變,使品茶者眼、耳、鼻、舌、身、意直入清涼世界,在視覺、味覺、嗅覺各方面都得到滿足”。即便茶葉在紫砂壺中跑商一兩天也無餿腐之變。人們對宜興紫砂壺的鐘愛,這種絕無僅有的日用性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紫砂本身的特點,說明紫砂壺既是日用品,又是藝術品,不但有實用性有又藝術性,它對人有一種親近感,人們逐漸對紫砂藝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紫砂藝術品既可以陳列于各大博物館,有可以把玩摩挲,紫砂與中國茶文化有著根深蒂固的關系,具有鮮明的傳統(tǒng)文化特色,能夠非常容易地被人們所接受。
紫砂藝術與紫砂文化雖然是從中華文明中孕育而生,但經過歷代藝業(yè)者的努力,不斷得到完善,從而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特色,這種特色使得紫砂藝術與紫砂文化已經不單單滿足于從傳統(tǒng)的中華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世界性的文化融合已經隨著互聯(lián)網越來越多地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紫砂陶藝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傳統(tǒng)工藝瑰寶,每一位紫砂藝者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提高素質,開拓思路,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揚兼收并蓄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參考文獻:
[1]徐鳳龍,張鵬燕.尋找紫砂之源[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
[2]唐云,鄭重.紫砂壺鑒賞[M].香港:萬里機構,萬里書店,1992.
[3]徐秀棠.中國紫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韓其樓.宜興紫砂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