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杰 / 煙臺市福山區(qū)文管所
嘉靖敕諭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郭宗皋考
于杰 / 煙臺市福山區(qū)文管所
明代皇帝最常用的公文為詔和敕,“敕諭”用途相對廣泛。山東省煙臺福山文管所藏明嘉靖帝頒給郭宗皋的一道敕諭,書寫于龍文緣邊黃紙,保存較完好。其主要內(nèi)容為嘉靖帝督促郭宗皋整飭邊備,打理事務,并要求其借鑒山西受胡虜侵犯之鑒,力保地方平安。郭宗皋為明代嘉靖至隆慶年間山東福山人,為人剛正不阿,官至南京兵部尚書,正一品。此類明代敕諭現(xiàn)存數(shù)量不多,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敕諭,明代,價值,歷史
煙臺福山文管所藏明嘉靖帝于嘉靖二十八年三月初十頒給督察院右僉都御史郭宗皋的一道敕諭,為郭氏后人捐贈,其文如下:
皇帝敕諭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郭宗皋:今命爾巡撫宣府等處地方,整飭邊備,訓練軍馬,防御賊寇。務先撫恤士卒,養(yǎng)其銳氣,俱要衣甲整齊,器械鋒利。城堡墩臺坍塌,以時修治堅完;官軍騎操馬匹,督令餧養(yǎng)臕壯。仍督理屯田、糧草等件,并預備倉糧。禁革管軍頭目,不許科克下人,及私役耕種。其錢糧出納之際,尤須關(guān)防嚴謹,不許官吏人等侵克作弊。所在詞訟,即與受理,或發(fā)巡按御史究治。職官有犯不法等事,輕則量情發(fā)落,重則奏聞區(qū)處。若內(nèi)外官員及權(quán)豪勢要之人,有侵欺盜賣糧草及沮撓屯種等項者,審勘的實,奏聞重治。凡有益于邊備、利于軍民者,聽爾便宜處置。一應邊務,該與鎮(zhèn)守總兵等官計儀者,從長計議而行。分守(參)將、游擊、守備等官,俱聽節(jié)制。
近者,山西地方累被虜寇侵犯,大肆猖獗。殺傷搶掠,慘不可言,皆因各該撫巡等官怯懦寡謀,坐貽患害,深為可惡,已各革任訖。朝廷以爾素有風力,特茲簡命。爾須益竭忠誠,展布方畧,隨宜設備,互相策應,必使胡虜不敢南犯,地方無虞。庶副委托之重,毋得背公徇私,怠忽誤事,有負委任。爾其慎之,慎之!故諭。
嘉靖二十八年三月初十日(敕命之寶)[圖1]
圖1
這份敕諭長173cm,寬53cm,保存相對完好,主要內(nèi)容為:嘉靖帝督促時為督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宣府的郭宗皋整飭邊備,打理事務,并要求其以山西因官員懈怠而受胡虜侵犯為鑒,力保地方無虞。
明代皇帝最常用公文為詔和敕,且二者有明顯別。重大的、需周知的為詔,而一般事務和任命等事宜用敕。詔須公開,而敕則是針對小范圍群體,相對私密。敕的用途更為廣泛,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陳時龍先生認為“敕”文書可分為三種:“敕”為任命、差遣官員時用以規(guī)定其職權(quán)范圍的文書,“敕命”為官員考滿封贈其父母、祖父母以及妻子的文書,“敕諭”用于賞賜、戒飭、準許承襲、約束與保護等一般性事務的文書,且三者的行文格式、載體、用寶皆有區(qū)別[1]170-182。
敕諭一般以“皇帝敕諭”起首,“故諭”結(jié)尾,用寶為“敕命之寶”或“廣運之寶”。這份明嘉靖帝于嘉靖二十八年三月初十頒給督察院右僉都御史郭宗皋的敕諭,書于龍文緣邊黃紙上。敕書所用的龍文緣邊黃紙,其緣上下左右龍的圖案相對,常被稱為“雙龍捧敕”。明閔珪《送熊都堂總督兩廣二首》詩:“雙龍捧敕下明光,凜凜霜威肅憲綱”。該敕諭起首為“皇帝敕諭”,“故諭”結(jié)尾,用寶為“敕命之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陳時龍先生認為,以往人們對于敕和敕諭多不加以區(qū)分,長此以往造成了許多混淆,單從敕諭上來看,書于金龍鑒、龍文緣邊黃紙以及其他紙張的,識“敕命之寶”或“廣運之寶”,保留下來的不過十份左右,且已經(jīng)較敕、敕命為多了。可見,此敕諭極具歷史價值。
郭宗皋(1499-1588),字君弼,號似菴,福山人。嘉靖八年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正一品。他為人剛正不阿,素以敢直言陳時弊而著名。郭宗皋先祖郭福輝,洪武年間自江西萬安備倭山東,駐守登州衛(wèi)福山所,后郭氏一族世代為福山人。
《明史》卷二百列傳八十八,《明實錄.世宗實錄》卷二百一、三百五十二等均有記載嘉靖年間郭宗皋事,可見其為官清廉,敢于諫言,不畏強權(quán),且頗具軍事才華,因抵御外敵立赫赫戰(zhàn)功。以下兩則,可窺其性格一二。
嘉靖十二年(1533)十月,星隕如雨,逢皇長子夭折,大同兵亂,郭宗皋上疏勸嘉靖“惇崇寬厚,察納忠言,勿專以嚴明為治”,引龍顏震怒,責令廷杖其四十[2]5298-5299。
嘉靖十六年(1537),郭宗皋巡按順天四府,上疏彈劾劉夔,惹龍顏大怒,“劉夔照舊巡撫地方,郭宗皋言多不實,停俸兩月”[3]222。
郭宗皋晚年仍不畏仕途艱辛,七十歲時,依例致仕。隆慶二年(1568),郭宗皋辭官回福山,試種水稻成功,成為一段佳話[4]612,并于明隆慶五年(1571)撰文《柳行莊水田記》,刻碑記之,其試種水稻成功,開創(chuàng)了煙臺水田耕作的先例,在他的帶領(lǐng)下,清洋河兩岸諸多的鹽堿地得到了有效治理和利用,成為了水稻生產(chǎn)基地。
郭宗皋仕途坎坷,歷經(jīng)大起大落,其任官職于《資政大夫南京兵部尚書贈太子少保郭康介公宗皋墓志銘》中所列詳細。
辛卯(十年,1531)奉命典浙江試,所取多知名士,察能改兵部,兼理清黃,稽核精密,宿弊以除,(嘉靖十二年六月)改湖廣道監(jiān)察御史,乙未(十四年,1535)出按蘇松四府,奉憲綱從事,行部乘馬不御肩輿,丁酉(十六年,1537)按順天四府,戊戌(十七年,1538)擢山西按察司副使備兵雁門,以外艱歸,復除易州,轉(zhuǎn)陜西左參政分守關(guān)西,甲辰(二十三年,1544)征入為大理少卿,尋拜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順天整飭薊州邊備,(嘉靖二十六年正月)罷公歸里,(嘉靖二十七年十一月)召公以故官巡撫大同,會上谷有警,改撫宣府,無何,(嘉靖二十八年五月)晉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大山西軍務,嘉靖二十九年,大同總兵張達、副將林椿戰(zhàn)死,總督郭宗皋被錦衣衛(wèi)械系至京訊問,后戍邊,風居塞上十七年,隆慶改元,廷臣奉遺詔詔公從戍中起刑部右侍郎,改兵部,協(xié)理戎政,至則擢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道中升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公以年迫七十,上疏求罷,上亦念其老許焉,家居二十余年,卒[5]1763。
可見其曾出按蘇松四府、順天四府,山西按察司副使,陜西左參政分守關(guān)西,大理少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順天、巡撫宣府,兵部右侍郎督宣大山西軍務,嘉靖二十九年被貶謫戍陜西靖虜衛(wèi),隆慶元年恢復至刑部右侍郎,后改為兵部,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在去往南京就職的路上又升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此份敕諭的時間為嘉靖二十八年(1549)三月初十,為郭宗皋巡撫宣府第二年,同年五月即升任宣大總督。
郭宗皋于嘉靖十三年(1544)征入為大理少卿,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順天整飭薊州邊備,嘉靖二十六年正月罷公歸里。嘉靖二十七年十一月以故官巡撫大同,會上谷有警,改撫宣府[5]1763。這份明嘉靖敕諭正是在此時頒發(fā)?!吧瞎取钡貐^(qū)即為宣化等地,郭宗皋于嘉靖二十七年十一月巡撫大同,次年二月就因“上谷有警”而改撫宣府,可見其才當時備受嘉靖賞識。
敕諭起始“皇帝敕諭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郭宗皋”,《明史.職官二》中記: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僉都御史,正四品其屬…… 其在外加都御史或副、僉都御史銜者,有總督,有提督,有巡撫,有總督兼巡撫,提督兼巡撫,及經(jīng)略、總理、贊理、巡視、撫治等員。巡撫之名,起于懿文太子巡撫陜西……事畢復命,即或停遣。初名巡撫,或名鎮(zhèn)守,后以鎮(zhèn)守侍郎與巡按御史不相統(tǒng)屬,文移窒礙,定為都御史。巡撫兼軍務者加提督,有總兵地方加贊理或參贊,所轄多、事重者加總督。他如整飭、撫治、巡治、總理等項,皆因事特設[6]1767-1780。因而,郭宗皋在嘉靖十三年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順天整飭薊州邊備時,已為正四品僉都御史,嘉靖二十六年罷公歸里,二十七年十一月“以故官巡撫大同”即已復原職巡撫大同,嘉靖二十八年二月因“上谷有警”改巡撫宣府。
都御史之責有“職專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構(gòu)黨、作威福亂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凡學術(shù)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進用者,劾。遇朝覲、考察,同吏部司賢否陟黜。大獄重囚會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讞平之。其奉敕內(nèi)地,拊循外地,各專其敕行事[6]1767-1780”,從敕諭所見,郭宗皋任僉都御史巡撫之職包括督令軍事、安排撫恤、監(jiān)督管理、督理屯田、預備倉糧等,同時可受理職官等不法之事,并區(qū)別上奏,一應邊務,均可計儀,分守參將、游擊、守備等官,俱聽其節(jié)制。
次年,蒙古兵犯大同境內(nèi),大同總兵張達過于輕敵,在總督郭宗皋不知情的情況下,率二百騎兵出城追擊,慘遭埋伏,大總兵張達與副統(tǒng)兵林椿振均被殺。戰(zhàn)后,郭宗皋與巡撫陳耀均受朝廷責罰,被奪俸。給事中唐禹進言“追論死事狀”,說此戰(zhàn)乃數(shù)十年來奇恥大辱,嘉靖帝大怒,杖責郭宗皋與陳耀一百。陳耀被當場杖斃,郭宗皋重傷,幸虧監(jiān)察御史邢邑涯精通醫(yī)術(shù),親為施藥,得以“死而復生”。郭宗皋康復后,被謫戍陜西靖虜衛(wèi)[7]371。
敕諭所見:近者,山西地方累被虜寇侵犯……必使胡虜不敢南犯,地方無虞。時為俺答、韃靼屢犯,嘉靖二十八年二月,俺答數(shù)萬騎犯宣府滴水崖(今赤城縣后城),總指揮董旸、江瀚、唐臣、張淮等戰(zhàn)死,全軍復沒,遂南下駐隆慶州石河營,分游騎東掠永寧,關(guān)南大震,此敕諭應為此時世宗所頒。
[1]陳時龍.明代的敕和敕諭[J].故宮學刊,2015(7):170-182.
[2]張廷玉.明史(卷二百)[O].北京:中華書局,1974.5298-5299
[3]明實錄世宗實錄(卷之二百一)[O].上海:上海書店.1982.222
[4]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qū)史志編纂委員會.福山區(qū)志[B].濟南:齊魯書社.1990.612
[5]焦竑.國朝獻征錄(卷42)[M].臺北:學生書局.1984.1763
[6]張廷玉.明史(卷七十三)[O].北京:中華書局,1974.1767-1780
[7]明實錄世宗實錄(卷之三百六十一)[O].上海:上海書店.1982.376
于杰(1976-),男,山東煙臺人,煙臺市福山區(qū)王懿榮紀念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