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信如
我很喜歡廚房里的工作。
想為寄宿的客人、我們孩子與哲平準備料理,沒有什么特別原因。
疲累的旅人來到我家后都能元氣滿滿地再次出發(fā)。
這就是身為女性的我所擁有的動物性本能,像是供給孩子養(yǎng)分那樣的心情。
我盡可能將這份感覺充分發(fā)揮,用來獲取新鮮的食材。
我的田并不大,不可能完全自給自足,因此有些食材取自八重的田里,有些是人家送的,也有些是買來或是自己去山上采摘的。
未經加工的天然食材,可以靠動物一般的嗅覺分辨出來。
或許養(yǎng)育孩子正是對這種能力的考驗吧!
雖一樣都是料理,但一想到自己做的菜被吃下去后會成為身體的養(yǎng)分,讓孩子們的生命漸漸茁壯,我就會心情激動,想要盡全力做到最好。
我會根據已有的食材,去想做什么料理。大概只有吃煎餃時是先想到要吃什么再去找食材的吧!
平常的主菜吃肉不多,大部分是蔬菜料理。我自己是吃蔬菜為主,但孩子跟哲平總得吃些肉,所以還是會做一點。
平日的主食是米飯,搭配的日式湯品或西式濃湯花時間較多,我一般會在上午就開始準備。
然后才能好好準備其他餐點。
布藝創(chuàng)作一旦開始就很難停下來,因此一定要事先處理好必須做的事。
哲平就不同了,他可以讓拉坯機轉動著做陶,抽空把衣服丟進洗衣機去洗。傍晚時邊燒洗澡水,邊給早上拉坯機上的陶坯收尾。
我就做不到這樣,全神貫注時就會把其他事情徹底拋到腦后去。
放洗澡水時,稍不留意水放太多溢出來了,只好用抽水機將水抽到洗衣機里,結果又忘了關,洗澡水又給抽沒了。這樣的烏龍事件層出不窮,我只好依這樣的性格來安排工作了。
大部分工作事先準備好,晚上做起料理就輕松得多。
不過,有時還是得從頭開始。沉浸在布藝創(chuàng)作中時,連做菜吃飯都想不起來。或許做料理跟布創(chuàng)作是一樣的,都要有先后順序。
調味料要用天然、用心生產的。
角藤的醬油是極品,香醇濃郁,近似壺底油。
淡紫色的薄口醬油,適合做烏龍面的高湯,燉煮蔬菜也非??煽?。
味噌是自己釀的,這次做的是愛媛的麥味噌,紅味噌也用得不少。
味醂是三河味醂或味之母,醋是千鳥醋。
砂糖是黑糖或種子島洗糖(粗制糖,又叫“洗雙糖”——譯注)。
鹽是高知的鹽,或是之前寄宿的阿武做的越南粗鹽。裝在麻布袋里,大約有二十公斤重。
蔬菜產自我的小田和八重的田。
米是谷相的高尾先生和修司那塊小小田地里產的。
每周會吃一兩次玄米,吃下去感覺腸胃都輕盈了。
這讓我想起先前住在?;瑫r每天都會吃玄米。
那時在將糞便運往田地附近的途中,我發(fā)現桶上浮了一層玄米殼。一年里經過我們的身體又排出來的玄米殼還真不少。我、哲平與學徒阿方三人體內的玄米,讓我開始注意平常不在意的事。
無農藥的安全食材不是嘴上說好就好,它們在被人吃下肚后又會變成田地的養(yǎng)分,形成一個有切實感受的循環(huán)。
我會留意無農藥的安全食材。
但也不過分拘泥。
一些為了講究安全而千里迢迢運來的食物,像蔬菜,就會因為不新鮮而影響口感。
要買也盡可能就近買,因為住在山上,下山要花不少工夫,因此我會盡可能在家附近采購。之前還有直送谷相的團購蔬菜,我對此十分疑惑,例如長野縣的胡蘿卜、北海道的卷心菜等,我總覺得食物還是新鮮的最好吃,大老遠送來的食材,無論如何都會略遜一籌吧!
好吃的蔬菜在烹飪時不用怎么花工夫,只清蒸、水煮就很美味。我家以和食為主,米飯配味噌湯和小菜,不時會用泰式料理換換口味。
做出美味餐點的竅門大概是一次做很多吧!
常備菜不要只是準備一點點,量多才美味。我家時常有很多人一起吃飯,所以燉菜、煮豆等小菜不僅每餐必備而且得準備很多。
吃蔬菜與米飯都是從植物中獲得能量。我不太吃肉,也不是完全素食,因為孩子正值成長期,哲平也要吃肉。我很喜歡山豬肉,覺得野生的肉充滿能量,山豬以山里的栗子為食物,才會長得如此壯碩。晴一曾讓我看過他剛獵捕的山豬,我是親眼見證過它們的強壯的。
我也會吃面筋做的素肉。
不是真正的肉也同樣能帶來滿足感,孩子們都以為吃到的是肉。
可能在我肚子里吃了太多豆子吧,小兒子常說他不喜歡吃豆子,但還是會跟著吃很多,所以他其實還是喜歡的吧!
不論是煮豆子還是做豆子濃湯,都會用到很多種豆子,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茶豆、虎豆、花豆、鷹嘴豆、白四季豆。每周都會用柴爐上的土鍋咕嚕嚕地燉煮一次豆子來吃。
我也很喜歡在八分滿的白米中加入香米、黑米、小米、黍、大麥一起煮。
飯團也是常做的,厚厚海苔包裹下的黑乎乎的飯團,供用餐前就已餓得受不了的人先墊墊肚子,比任何糕餅都管用。飯團也可以搭配蒸地瓜當點心吃。
我喜歡的湯是有滿滿牛蒡的味噌面疙瘩湯、艾草丸子湯與白菜雞肉丸子湯。
每年都會腌二十公斤梅子、七公斤的藠頭。沒有梅子醋就腌不成野姜或嫩姜,我會因此很沮喪。
將新鮮的嫩姜切段,以紅色梅子醋腌漬,這道便當里不可或缺的小菜,是外婆傳給我的味道。
梅干經濾網過篩,用砂糖、味醂、酒熬煮一小會兒,就成了梅子醬,不論是用來蘸豬排、燙蔬菜,還是做火鍋都很對味。
多虧這些梅子與藠頭,讓我們一家保持健康。
像這樣,用心料理一食一味,從沒想過要偷懶,是因為明白這些從土里誕生的稻米與蔬菜造就了我們的身體。
若是哲平或孩子們生病了,我就會更加忙碌,更加努力地準備餐點。
我喜歡做菜是因為非常喜歡做菜給別人吃的感覺吧!
外婆曾對我說,淘米的時候,腦子里要想著每個家人,由衷地祈禱祝福,這樣能讓每個人都健康。這也是我每日在做的事。
我們家還有一個習慣,不論是哲平、孩子們,還是學徒,吃飽后都會將各自的碗洗好晾著,我們會邊洗碗邊教他們與陶碗、漆器等各種材質的器皿相處的方法。漆器要用絲瓜布、微和布蘸熱水溫柔地清洗,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該如何正確對待器皿。
還有我自己長期堅持的是“洗滌冥想”,這是我從最為崇敬的一行禪師那里學來的。尤其喜歡凝視哲平做的器皿底部,想著他做得成功與否。這也是器皿給我的樂趣之一。
摸著哲平在器皿上留下的痕跡,小心地清洗。對其他人做的陶碗,也會想象它底部誕生的過程。有些是熟練的制作者下意識地做出來的,也有的是制作者在看不見的地方有心注入了某些想法。
因此,料理也包含了對器皿的使用,那是一種深情的心意,做飯的每一天也可說是與器皿一同生活的每一天。
我在深夜整理好廚房后,曾站在外廊仔細望過自己的廚房。日日使用的廚具刻畫出來的時光,一分一秒都令人喜愛。我并不喜愛新的東西,對用了很久的廚具與器皿卻十分珍惜。
我有兩個蒸鍋,一個是從泰國帶回來的,用了將近二十年,已經坑坑洼洼,被熏得黑黑的,但正因為經常使用,成了無可替代的東西。每每看到它我都會想起:“?。∥腋谔﹪袌雎愤厰偪吹降娜思矣玫氖且粯拥恼翦??!闭媸菑涀阏滟F的回憶。
瓦桑來日本的時候,將在自己家附近五金行買的兩層式蒸鍋一起帶了來。在那之前,我們家從未用過蒸鍋,拜這兩層式蒸鍋所賜,我可以做的菜式大增。不論是廚具還是料理,這些經常被使用、經常被做出來的東西雖不會出現在什么食譜上,對我來說卻變得越來越熟悉。那些只屬于我的器皿和廚具,成就了屬于我的味道。
富有風味的料理,只有在我的廚房、用我愛的廚具才做得出,那是經過無數次經驗累積出的我的專屬風味。我想每個人的廚房一定都有屬于自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