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瑋瑋
摘要:當下正在發(fā)生的時代之變、社會之變、媒介之變,必然引起受眾心理的諸多變化,全媒體時代將受眾的生活現場嚴密地包裹起來,通過各種媒介傳播的信息,將多元的價值觀、世界觀、審美觀傳輸給受眾,在這樣激變的時代,受眾心理有哪些變化?本文將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新媒時代;受眾心理;文風轉變
傳統(tǒng)媒體時代,人們大多依賴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進行信息的交流和傳播,基本滿足了傳統(tǒng)媒體時代受眾的信息需求,與此同時作為傳播主體的“官方”或掌握話語權的權威精英階層,掌握著社會主流輿論的一舉一動,這種“單向度”的傳播,難以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20世紀末隨著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得到長足發(fā)展,互聯網在世界范圍內開始得到廣泛應用,媒介內容通過報紙、雜志、電視、網絡以及到21世紀初的手機,微信、微博的廣泛應用,這些新媒體具有更強的靈活性、交互性。
新媒體時代受眾除了具備傳統(tǒng)媒體時代受眾的基本心理特征外,還表現在一些特殊的方面。
一、傳播方式從一對一到多對多
處在社會結構、經濟結構、文化結構、政治結構調整變動的當下,受眾信息接受心理到底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對此,已有不少學界和業(yè)界的同仁從不同視角做過論述。重視受眾心理特征,才能讓報紙在全媒體時代得到長足發(fā)展,也是創(chuàng)新繁榮的基礎所在、命脈所系。
互聯網開放、平等、共享的特征,使受眾在信息傳播中的地位作用實現了真正的解放,按照卡斯特的說法,“網絡社會的崛起”使得“各種溝通模式整合到一個互動式的網絡之中”,既定的傳播客體被主體化了。受眾與媒體頻繁“邂逅”,廣泛交流,互相尊重,共享信息。此時的受眾已經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受眾,已經成了網友和用戶。如此,既往的“話語霸權”受到某種程度的消解,受眾自我意識、公民意識、主體意識得到覺醒和提升,爭當傳播主人的沖動被激活,深度介入傳播過程,傳播互動的積極性、主動性空前高漲,出現了所謂的“受眾能量裂變”,受眾的傳播權、話語權、創(chuàng)造權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實。面對受眾如此深刻的心態(tài)和行為變化,任何傳媒都必須擺脫自我中心的束縛,與受眾建立以平等、尊重、互信為前提的良性對話、合作、伙伴關系,改變單向封閉的傳播方式,創(chuàng)設條件,讓受眾進入傳播過程,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信息的采集、制作和播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本傳播”??梢哉f,在信息化的今天,任何一家媒體如果忽視或拒絕受眾參與和互動,必定是要被受眾摒棄的。
二、關注改文風,重視敘事方式
有一個在網上流傳了一陣子的段子大家耳熟能詳:“開會沒有不隆重的,講話沒有不重要的,鼓掌沒有不熱烈的,會見沒有不友好的……”這個段子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受眾心理發(fā)生的變化,表現出對某些媒體敘事方式的不滿和拒斥。
畢竟時移世變,受眾對這些敘事方式形成的接受疲勞和審美疲勞是顯而易見的。它過于追求崇高宏大,追求“終極關懷”,忽略人民群眾生存狀態(tài)和日常生活的缺陷日益顯露出來,那種端著架子,板著面孔,千篇一律,沒有變化的敘事套路、結構、方式、形象更加不被受眾喜愛。特別是網絡傳播的風行,正在顛覆傳統(tǒng)媒體的敘事方式,變得更加生活化、平民化、多樣化,更加富有親和力,更多的碎片化信息取代了傳統(tǒng)新聞報道模式。敘事方式也不只是一個新聞報道結構、方法、技巧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有敘事者的價值立場,特別是對受眾的態(tài)度蘊含其中。當包括這個“體”、那個“體”在內的傳統(tǒng)敘事方式顯露諸多不足、漸顯疲態(tài)、知音漸少,而新的敘事方式借網絡應運而生的情況下,自然必須積極適應這一社會心態(tài)變化,轉變價值取向,調整敘事風格,打破種種教條,探索新的敘事方式,形成新的敘事風格,少一點沉重壓抑,多一點親切活潑,讓我們傳播的聲音不再高高在上,能順暢地、無障礙地走進受眾之中。
三、受眾的娛樂好奇心逐漸增強
傳統(tǒng)媒體的“單向度”傳播,以“嚴肅性”和“宏大敘事”為其遵循的基本原則 ,這在全民“受眾狂歡”的全媒體時代,只能自說自話,其生命力是難以為續(xù)的,受眾在從隨波逐流技術理性“異化”的境地中擺脫出來后,更加展現出作為自然人的“本真性”,他們更愿意以“游戲精神”看待一切問題,排斥所謂“精英主義”或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倫理說教。受眾對網絡新鮮事物的敏感與好奇逐漸增強,各種各樣的新事物涌現在生活中。受眾通過微博、各種聊天軟件接觸外部世界,通過新媒體這一窗口,受眾彼此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他們的娛樂心理和好奇心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
在全媒體時代,在以受眾需求為主導的“買方市場”,即使各種媒體為了自身的生存發(fā)展,傳播的內容和形式也必將會越來越符合受眾的需要。在所有需要中,“感性需要”占據主導地位。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在物質生活充分滿足的前提下,人都具有追求自我實現的需要,受眾更期望獲得一種貼近人性的、感性化的體驗和享受。
(作者單位:柴達木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