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月
當代大學生對《女神》的評價之調查與分析
馬琳月
郭沫若的新詩《女神》一經發(fā)表便引起了廣泛的社會效應,受到當時青年的熱烈追捧,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它的評價卻產生了兩級分化的現(xiàn)象。本文就以調查問卷的形式調查大學生群體對《女神》的評價,并嘗試從它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形式兩方面進行分析。
大學生 女神 兩級閱讀 思想內涵 藝術形式
Author:M a Linyue is from Department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CentralChina NormalUniversity.
《女神》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極高,堪稱為中國新詩發(fā)展開辟出一個全新的時代?!杜瘛芬唤洶l(fā)表,便受到宗白華、梁實秋等著名文化名人的推崇,尤其是聞一多先生對《女神》的評價極高,甚至說:“若講新詩,郭沫若君的詩才配稱為新呢,不獨藝術上他的作品與舊詩詞相去最遠,最要緊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時代的精神——二十世紀底時代的精神。有人講文藝是時代底產兒,《女神》真不愧為時代底一個肖子?!雹偃欢灿幸恍W者對《女神》持否定態(tài)度的,早在20世紀30年代的蘇雪林就指出,郭沫若的詩有“用筆太直率無含蓄不盡之致”,“結構太單調,不知變化”,“唱的都是同樣的調子”等缺點。同時,現(xiàn)當代的夏志清在他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中,評價《女神》:“這種詩看似雄渾,其實骨子里并沒有真正內在的感情:節(jié)奏的刻板,感嘆句的濫用,都顯示缺乏詩才?!盵1]雖然歷史上對《女神》的評價有所爭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近年來對郭沫若研究的深入,不少學者也在為《女神》正名。比如,陳維漣《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女神〉新探》、秦川《耀眼的豐碑——〈女神〉的藝術特色及成就》、李昌陟《〈女神〉詩藝管窺》、周海波《〈女神〉:男人的生命歌唱》等,這些近30年以來的學術成果分別從“五四”時代精神、激情、個人、泛神論等角度去解讀《女神》,無不顯示出學界對《女神》的重視。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也有不少讀者依然對《女神》持否定態(tài)度。但是就目前總體而言,支持者大于否定者。
針對《女神》的評價出現(xiàn)的這種兩極分化的情況,溫儒敏先生[2]就指出,《女神》的時代性很強,對于當下讀者而言,是一種比較隔膜的經典作品,因此在閱讀《女神》的時候,閱讀方法的不同會導致對它有不同的理解。接著他進一步解釋,《女神》有兩類讀法,一類是“文學史的讀法”,一類是“非專業(yè)的讀法”。一般來說,大學老師和專業(yè)學者采取“文學史的讀法”,從歷史的鏈條中去探求它的文學和時代價值,對《女神》持贊揚態(tài)度;而一般讀者則采取“非專業(yè)的讀法”,注重從文本進行分析,對《女神》持貶低態(tài)度。而對于大學生這個集體,在受到大學高等教育的熏陶后,對“文學史的讀法”有一定了解,同時在文學藝術的審美上也高于一般讀者,他們是處于專業(yè)學者和一般讀者中間的閱讀群體,因此了解大學生群體對《女神》的評價對《女神》在當今社會的影響有重要意義。
為了了解大學生群體對《女神》的評價,筆者于2015年5月17日在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要面向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發(fā)放了200份問卷,回收了有效問卷168份,其中有20份問卷表示沒有看過《女神》。問卷數(shù)據(jù)詳情具體如下:
表示喜歡《女神》的問卷有74份,表示討厭《女神》的問卷也有74份,這說明大學生對《女神》的評價也有明顯的兩極分化現(xiàn)象,但是總體來說,大學生接觸《女神》的比重還是具有壓倒性優(yōu)勢,到達了88%,見圖1。
表示喜歡《女神》的原因中,選“有強烈的時代精神”的有44人,選“想象力豐富”的有48人,選“語言大膽、奔放,不拘一格、富有激情”的有60人,選“形式不拘一格,極具自由”的有30人。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之所以喜歡《女神》主要在于它的語言特色,比重達到33%,而《女神》所展示出來的豐富的想象力和強烈的時代精神同樣發(fā)揮著不小的作用,比例分別占到26%和24%,相較于《女神》的形式自由化程度的比例就比較小了,只達到17%,見圖2。
圖2 大學生對《女神》原因調查結果
表示討厭《女神》的原因中,選“抒發(fā)的情感直白而淺顯”的有35人,選“意向無節(jié)制疊加,缺乏意境”的有45人,選“語言粗糙,夸大,缺少節(jié)制”的有53人,選“結構單調,不知變化”的有20人。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討厭《女神》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語言的粗糙,比重達到35%,其次是意向的粗陋,比重達到29%,再次是它所抒發(fā)的情感的直白而淺顯,比重達到23%,最后是它結構單調,比重占到了13%,見圖3。
圖3 大學生討厭《女神》原因調查結果
對于《女神》中的具體作品,喜歡《天狗》的有31人,喜歡《心燈》的有13人,喜歡《爐中煤》的有14人,喜歡《無煙煤》的有3人,喜歡《日出》的有13人,喜歡《晨安》的有6人,喜歡《地球,我的母親!》的有22人,喜歡《鳳凰涅盤》的有40人。由此可見,對于喜歡《女神》的大學生來說,最喜歡的要屬《鳳凰涅槃》,其次是《天狗》,再次是《地球,我的母親!》,而喜歡《無煙煤》和《晨安》的較少,見圖4。
圖4 大學生喜歡《女神》作品調查
而討厭《天狗》的有51人,討厭《心燈》的有2人,討厭《爐中煤》的有11人,討厭《無煙煤》的有10人,討厭《日出》的有5人,討厭《晨安》的有7人,討厭《鳳凰涅盤》的有7人。同樣可見,對于討厭《女神》的大學生來說,最討厭的要屬《天狗》,其次是《爐中煤》和《無煙煤》,而討厭《心燈》的較少,見圖5。
圖5 大學生討厭《女神》作品調查
大學生出現(xiàn)上述分歧,筆者認為不光有《女神》本身的原因,還有大學生現(xiàn)階段審美標準多元化,心理結構,甚至還有時代變更等因素的原因。但是在此,筆者主要分析《女神》本身的原因。
魯迅先生曾說過:“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較為確鑿?!保?9)因此,我們在分析《女神》的時候,不得不再回顧郭沫若在創(chuàng)作《女神》時所處的社會現(xiàn)實。
《女神》于1921年8月出版,其中收錄了郭沫若在1919到1920年的優(yōu)秀作品。在郭沫若創(chuàng)作《女神》期間,國內恰好爆發(fā)了五四青年運動。歷史上對五四運動的總體定位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運動,是一場宣揚民主與科學的進步的思想解放運動。那五四時期的文學就不得不承擔起對人民和民族啟蒙的任務,主要就是啟蒙主義文學?!杜瘛繁蛔u為為中國新詩的發(fā)展開辟出一個全新的時代,那么我們在這里就不得不討論它在思想內涵上的可取之處。
收入《女神》集中包括序詩在內的五十七篇作品。郭沫若把《女神》分為三輯。第一輯是三個詩?。骸杜裰偕贰断胬邸泛汀短拈χā?。它們取材于古代傳說或歷史,開創(chuàng)了詩劇這種形式。第二輯是《女神》中最有光彩最有影響的詩,如《鳳凰涅槃》《天狗》《爐中煤》《晨安》《地球,我的母親!》等。第三輯大部分是小詩??偟膩砜?,清新、沖淡、樸素,如《晚步》《霽月》等。根據(jù)調查問卷顯示,大學生主要對《女神》中第二輯的作品印象較為深刻。
宗白華先生也說過:“詩的內容可分為兩部分,就是‘形’同‘質’。詩的定義可以說是:‘用一種美的文字——音律的繪畫的文字——表現(xiàn)人底情緒中的意境?!保?9)所以對于一首好的新詩,那它在處理詩中的音節(jié)、措辭與表達真摯感情的關系時要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3]而在這部分的討論中,我們就集中探討《女神》所表達出的情感中體現(xiàn)的思想內涵。調查問卷顯示:喜歡《女神》所展示出來的強烈的時代精神和的豐富的想象力的,比例分別占到24%和26%之多;討厭《女神》所抒發(fā)的情感的直白而淺顯和意象的粗陋的,比重分別達到23%和29%。相較而言,大學生對《女神》所抒發(fā)的時代精神比較認可,而認為《女神》中意象的處理還是有待提升的。
康白情先生說過:“詩是主情的文學?!保?8)中國古代文論中也有“詩言志”的說法。而《女神》對于情感的傳達表現(xiàn)得尤為強烈。首先就表現(xiàn)在對五四精神的傳達上。比如《女神之再生》這篇小詩劇,它取材于遠古共工與顓頊爭帝,捅破了天體,女神不再煉五彩石補天,而是要創(chuàng)造新的太陽、新的世界。詩中這樣寫道:“我們盡他破壞不用再補他了/待我們新造的太陽出來/要照徹天內的世界,天外的世界?!边@是很明顯地對毀壞舊事物、創(chuàng)造新事物的歌頌。再如《天狗》中“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我把全宇宙來吞了”,則是強烈要求個性解放,表現(xiàn)叛逆的自我力量。
再者表現(xiàn)在郭沫若自己的濃烈愛國主義情懷。郭沫若自己也在《創(chuàng)造十年》中說:“五四以后的新中國,在我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蔥蘢的有進取氣象的姑娘,她簡直就和我的愛人一樣,我的那篇《鳳凰涅磐》便是象征這中國的再生?!稜t中煤》便是我對她的戀歌?!冻堪病泛汀斗送巾灐范际菍τ谒捻炘~。《女神之再生》更是為了建設一個美的中國。”20世紀初期在中國可謂是個黑不見底的世界,引用《鳳凰涅槃》的詩句就是“流不盡的眼淚/洗不凈的渾濁/澆不息的情炎/蕩不去的羞辱”。那時候的中國青年在“冷酷如鐵”“黑暗如漆”“腥穢如血”的宇宙中,急欲沖破絕望的牢籠,一刻也不停留。他們心中的酸甜苦辣與哀愁,道不出,喊不盡,“他們的心快塞破了。忽地一個人用海濤底音調,雷霆底聲響替他們全盤唱出來了。這個人便是郭沫若,他所唱的就是《女神》”。“我們更生了/我們更生了/一切的一,更生了/一的一切,更生了”,這不得不說是在鼓勵當時青年要在麻木中崛起,在絕望中尋找到前行的希望最強有力的聲音。甚至聞一多先生也表示:“《女神》是血與淚的詩,懺悔與興奮的詩。”“我們的詩人不獨喊出認人心中底熱情來,而且喊出認人心中最神圣的一種熱情呢!”鼓勵中國人民要充滿信心,奮勇向前。
最后,《女神》也同樣表現(xiàn)出了對勞動者的贊揚和對社會主義的朦朧向往。如《地球,我的母親!》中,“那田地里的農人/是全人類的保姆/那炭坑里的工人/是全人類的普羅米修斯”是對勞動者的直接贊頌?!杜瘛沸蛟娭姓f到“我是個無產階級者”“我愿意成為一個共產主義者”則是萌發(fā)了對社會主義的向往之情。
康白情先生曾說過,詩歌“有濃厚的情緒而沒有豐富的想象去安排他,畢竟也不中用”。由此可見,想象力對詩歌抒情的重要作用?!杜瘛肥且徊砍錆M濃厚浪漫主義氣息的詩集,而它對意象的選取則顯示出了詩人豐富的想象力。
前人的研究中,將《女神》的意象可歸納為:神話意象、自然意象、社會意象和文化意象。如“天狗”“鳳凰”“普羅米修斯”等一系列神話意象,“太陽”“海洋”“江河”等一系列自然意象,“城市”“空氣”“星球”等一系列社會意象以及“長城”“X光線”“金字塔”等一系列文化意象。雖然這些意象的使用打破了以往古典詩詞的意象體系,而且所展現(xiàn)出來的風貌與古典詩詞截然不同,但是郭沫若在處理這些意象的時候,卻只是夸大地吼叫出來,對這些意象的具體描述涉及很少,或者是直接抒情,缺乏一種意境美。比如在《天狗》和《地球,我的母親!》中,他只是利用了中西方神話中和自然界中的一些詞匯,在那里不斷地疊加,不斷地大吼大叫著自己所謂的深情,從而構成了一個意象體系,然而其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意境美則全無。當然,要體現(xiàn)意境美,也離不開語言美,但是他連構成意境的意象都沒有處理得當,就算語言再美,女神所表現(xiàn)出來的審美實質又如何體現(xiàn)美呢?正如在問卷中,有些大學生甚至在最討厭《女神》中作品這一題中的《天狗》一欄后面標注“很神經病”以示自己對《天狗》的不認同。
五四時期在文學上的表現(xiàn)就是文學革命。對此,胡適先生曾說:“文學革命的運動,不論古今中外,大概都是從‘文的形式’一方面下手,大概都是要先要求語言文字文體等方面的大解放?!保?)而文學革命的最基本訴求就是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而“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就是五四時期文學在藝術形式上不同與以往文學的最基本表現(xiàn)。胡適先生同時也指出,“形式和內容有密切的關系。形式上的束縛,使精神不能自由發(fā)展,使良好的內容不能充分表現(xiàn)。若想有一種新內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縛精神的枷鎖鐐銬?!保?)《女神》作為五四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新詩作品,在前面我們探討它的思想內涵的時候,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就是它在藝術形式上所表現(xiàn)出的特點。
根據(jù)調查問卷所顯示的結果來看,在討厭《女神》的原因中,選“語言粗糙,夸大,缺少節(jié)制”的比重達到了35%,在所有原因中的比重最高;在喜歡《女神》的原因中,選“語言大膽、奔放,不拘一格、富有激情”的比重達到33%,同樣的,在所有原因中的比重是最高的。由此可見,大學生對《女神》的語言藝術形式評價的分化最大。那我們現(xiàn)在就首先來討論《女神》的語言。
但在討論語言之前,我們還得再參考調查問卷中對《女神》作品的具體評價。根據(jù)調查顯示,不管是喜歡還是討厭《女神》的大學生,對《天狗》和《鳳凰涅槃》的評價的沖突尤其顯著。討厭《天狗》的比重達到了52%,而喜歡《天狗》的比重達到22%;討厭《鳳凰涅槃》的比重達到8%,喜歡《鳳凰涅槃》的比重有29%。在為數(shù)不多的評論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大學生討厭《天狗》的比重之所以這么重主要在于它語言的粗糙,讓人感覺是在“大喊大叫”;而喜歡它的原因主要在于它所傳遞出來的強烈地時代精神,讓人熱血沸騰。而大學生討厭《鳳凰涅槃》的主要原因也在于它語言上的運用,但是喜歡《鳳凰涅槃》的原因在于它形式的創(chuàng)新,借用遠古神話題材進行再加工,再傳遞出濃厚的時代精神,抒情性很強。那么現(xiàn)在就以《天狗》和《鳳凰涅槃》為例對《女神》的語言進行一個簡單的分析。
在《女神》創(chuàng)作的同一時期也有很多大家嘗試用白話語言創(chuàng)作新詩,比如周作人的《小河》與《北風》,劉半農的《相隔一張紙》等等。但是總的來說,這些新詩都沒有擺脫古典文學的影響,不管在意象的選取還是在詩歌中的用韻來看,都留有明顯的古典文學的烙印。宗白華先生曾說過,“新詩在詩里,既所以圖形式底解放,那么舊詩里所有的陳腐規(guī)矩,都要一律打破?!保?0)那么從這個方面來看,《女神》不管是在意象的選取還是語言狂放來看,相比于同一時期的詩歌,對舊體詩的突破都是最大的,而且這個突破可以用“夠狂”來概括。[4]就如同《天狗》中說的:“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我把全宇宙來吞了/我便是我了!”這個比喻本身就沒有遵循什么時空邏輯順序,而是依照作者自己的情感抒發(fā)的想象軌跡展開的,這種與現(xiàn)實生活本身的沖突本來也就是狂的表現(xiàn)。不光如此,讀《天狗》,或是讀《女神》中的其他作品,除了極為少數(shù)的以外,絕大多數(shù)的作品你都是不能把它當作古典詩詞來細細品味的,而是應該找一個空曠之地,積蓄自己全部力量大聲吼出來才夠味。
但是文學理論[5]上對詩歌語言的要求是:詩歌因具有抒情性,同時受篇幅所限,要求在語言上表現(xiàn)出精致、反常、合聲律的特點。就拿其中的“精致”來說,詩歌語言的精致要求語言做到精美、精巧和精煉。精美就是要措辭優(yōu)美,精巧就是要別出心裁,精煉就是要以盡可能經濟的語句表達盡可能豐富的內容。如《天狗》中,“我飛奔/我狂叫/我燃燒/我如烈火一樣地燃燒/我如大海一樣地狂叫/我如電氣一樣地飛跑/我飛跑/我飛跑/我飛跑/我剝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嚙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經上飛跑/我在我脊髓上飛跑/我在我腦筋上飛跑”,詩句中有過多的重復,這雖然可以讓讀者感受到詩歌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力度,給人以震撼感,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這也是語言啰嗦不含蓄的表現(xiàn),同時也會讓讀者產生一種作者完全被情緒所驅使,完全喪失了理性的錯覺,從而讓人覺得它的語言粗糙,夸大,缺少節(jié)制。對此康白情先生也指出新詩“遣詞要質樸而命意要含蓄”,然而我們在《女神》中卻很少能發(fā)現(xiàn)這樣含蓄的作品出來,想必這是大學生討厭《女神》的重要原因。
再看問卷結果,不管是對于喜歡《女神》還是討厭《女神》的大學生來說,對《女神》結構上的表現(xiàn)也不甚注重,但是根據(jù)歷來對《女神》藝術缺陷的討論來看,普遍認為《女神》存在“藝術形式上的自由不拘,帶來了形式表現(xiàn)上的隨意性,形式上鋪張過多,缺少提煉,不少篇章形式散漫”的缺點。
近幾十年來,有許多學者對《女神》的“兩極閱讀”有過思考與研究,但是我們不可否認,《女神》作為早期用白話文嘗試作新詩的一個大膽舉措,它在語言、結構等藝術形式的處理上難免會有不成熟的痕跡,但是我們也應該客觀地去評價《女神》,也應該承認《女神》是文學發(fā)展史上一座偉大的豐碑。正如魏建所說:“對郭沫若的評價,既要貫徹歷史主義,也要發(fā)掘其當代價值?!盵6]而作為大學生群體,則更應該明白《女神》價值,不可用現(xiàn)代的眼光去否定歷史上某個時代文學的價值。
注解【Notes】
①聞一多:《〈女神〉之時代精神》,載楊框漢、劉福春主編:《中國現(xiàn)代詩論》上編,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82頁。本文多次轉引該書,以下僅注明頁碼,不再一一做注。
引用作品【W(wǎng)orks Cited】
[1]夏志清:《現(xiàn)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8年版,第83頁。
[2]溫儒敏:《淺議有關郭沫若的兩極閱讀現(xiàn)象》,載《中國文化研究》2011年第1期。
[3]李廣田:《論新詩的內容和節(jié)奏》,載楊框漢、劉福春主編:《中國現(xiàn)代詩論》上編,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425—433頁。
[4]葉公超:《論新詩》,載楊框漢、劉福春主編:《中國現(xiàn)代詩論》上編,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320—334頁。
[5]王先霈、孫文憲主編:《文學理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71—73頁。
[6]魏建:《郭沫若兩極評價的再思考》,載《山東大學學報》2012年第57卷第6期。
Wide-spread socialeffectswere evoked soon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Goddess.Thiswork was adm ired by a large population of young adults.Nevertheless,as timewentby,estimations on itgradually polarized.In this study,we investaged university students'evaluationson Goddess,and tried to analyze iton its thoughtsand itsart form
College student Goddess Differentiated reading Thoughts Art form
馬琳月,華中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系。
Title:Research and Analysis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Evaluationsof Godd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