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川東、北部墓葬碑刻中的龍紋飾與四川喪葬民俗

      2016-12-17 22:51:57肖衛(wèi)東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墓碑民俗

      肖衛(wèi)東

      (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四川成都610068)

      ?

      川東、北部墓葬碑刻中的龍紋飾與四川喪葬民俗

      肖衛(wèi)東

      (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四川成都610068)

      摘要:四川東部和北部地區(qū)留存著大量清代墓葬,這些墓葬碑刻藝術作品中龍的形象反映了歷史上四川地區(qū)的民俗,具體表現(xiàn)在五個方面:雙龍題材與四川喪葬民俗的物化表現(xiàn)、回龍顧祖與四川客家移民歷史民俗、鉆龍與四川百姓的舞龍民俗、魚化龍的地域民俗特征、草龍與農耕民族的情結等。

      關鍵詞:墓碑;雕刻藝術;龍紋飾;喪葬;民俗

      四川東部、北部一帶至今留存著大量清代墓葬,多數(shù)因其精美的碑刻而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之列,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墓碑雕刻受到了廣大學者的關注,其中,羅曉歡從美術學角度對部分作品有過研究,但未涉及民俗。四川北部的南江縣、旺蒼縣處于歷史上著名的金牛道之東,其中南江縣處于米倉道上,其北達漢中,與褒斜道、儻駱道匯合,是屢次民族大融合北方民族入蜀時選擇的路徑之一。開江縣則位于米倉道與荔枝道之間,一直是備受鄙棄的荒野之地。川東、北部一帶是被歷代王朝冷落的不毛之地,因天高皇帝遠,恰好成為不少北方貴族南下入川的首選避難之處。但他們骨子里對皇恩的向往情結卻不時在民俗細節(jié)中表露,其中,龍作為古代天子與皇權的象征,頻繁地出現(xiàn)在川東、北部地區(qū),并且多數(shù)都有“旌表”之意,明顯地傳達出這些墓主對于皇恩寵幸的向往。南江、旺蒼、開江等縣的部分清代墓葬碑刻作品映射出巴蜀百姓的民俗生活。

      自古龍為權威、力量之象征,加之古代帝王以龍種自比,在中華文化中,龍兼具人間的至尊與神界的至圣之意??脊艑嵨镒C明,至晚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以龍鳳引領死者靈魂升天的信仰習俗。這一習俗世代延續(xù),至今不衰。只是到后代,增加了借助龍鳳之神威護佑先祖、保家族興旺之意。今日巴蜀地區(qū)的民間喪葬儀式中,與龍有關的民俗事項仍多如牛毛,且舉足輕重,其中,代表性的有龍燈、龍杠、龍脈、望龍等,尤其是龍燈的活動貫穿于喪葬儀式的始終。川東、北部地區(qū)的墓葬(包括墓碑與墓室)雕塑中,龍形象的頻繁出現(xiàn)除了與皇權有關外,亦與該地區(qū)的喪葬民俗密切相關。于尋常百姓而言,龍之神性可親近而不可求,故四川百姓在墓碑上雕刻姿態(tài)各異的龍,以借其力庇護祖先及后代,使家族繁榮昌盛,如四川東部和北部墓碑中常見的“對龍”、回龍顧祖、“鉆龍”“魚化龍”“草龍”等。

      一、雙龍題材與四川喪葬民俗的物化表現(xiàn)

      雙龍題材的墓葬雕刻與四川喪葬習俗中的龍杠民俗有密切關系,它隱喻著民間祈福驅邪的深遠意義,二者均可視為巴蜀重要的物化民俗事項。

      南江縣下兩鎮(zhèn)帽壩村趙應選墓建于嘉慶十四年(1809年)三月,其墓碑上刻有高浮雕彩繪對龍。該對龍造型舒張,具備古代民間傳說中龍的典型特征:牛頭、鹿角、蝦眼、蛇身、鷹爪、獅尾、魚鱗。遠遠望去,二龍四爪開張,騰空飛舞,云霧纏繞于龍體上下,似纏枝藤蔓;近看則為舒卷流暢、極富動感之云氣。高浮雕二龍的嘴部一翕一張,龍須遒勁有力,龍髯隨風飄舉,動態(tài)十足。龍眼圓睜,眉宇高揚,呈“品”字形云紋。龍體腹面蛇腹紋樣逼真,背部鱗甲以兩級淺浮雕表現(xiàn)出龍鱗的結構,龍體后半部翻卷的軀干,更顯兩云龍凌空飛舞之態(tài)。龍爪四趾骨節(jié)畢露,強勁有力。左側龍雕作品中,卷云恰從張開的龍嘴中噴射而出,生動再現(xiàn)了翔龍吐云霧之態(tài)。南江縣下兩鎮(zhèn)帽壩村的趙緒墓碑雕刻有“二龍搶寶”(又稱“二龍戲珠”)。作品仍以高浮雕刻出,但龍身采用了剔地雕法,正中寶珠光芒四射,似從茫茫海山之中升起,外翻光線實則更似花瓣。此作雖為傳統(tǒng)“二龍搶寶”,但整個龍體形態(tài)卻毫無“搶奪”之意,更具“戲珠”之趣:二龍皆三足立于祥云之上,一前爪捋髯,嘴部微張,全然在凝神靜思,欣賞眼前瑰麗奪目的寶珠。雕刻此類雙龍之目的在于鎮(zhèn)守墓門,使墓主人安然長眠,以示后代子孫對仙逝前輩的愛戴與尊崇之情,其本身是禳災祈福民俗的物化反映,其成對的構成形式又與四川喪葬習俗中的龍杠有著內在聯(lián)系。

      在四川地區(qū)的喪葬出殯過程中,棺材必由大索綁于兩根碗口粗大的木材之間,此二木承受整個棺材的重量,為出喪過程中死者靈柩順利下坑保駕護航,借龍聲威,故稱龍杠,喻二龍護佑之意。此習俗在山西太原、晉中一帶亦有,當?shù)胤Q二龍杠,也叫罩或官罩,需要32人或64人抬扛。四川東部、北部流行在棺材上罩一頂布轎的做法,這與太原等地的習俗有共同之處,只不過四川地區(qū)通常由前后各4人抬扛,故百姓戲稱八抬大轎,其寓官家大轎之意顯而易見。若追溯其淵源,可參證古代官家所乘的八抬大轎,甚至天子出行獨享的最大規(guī)模的大轎儀仗。在莽荒偏僻的四川東部和北部山區(qū),地方名流謊借“皇欽待贈”*四川東、北部清代墓葬碑刻絕大多數(shù)都題刻“皇欽待贈”“皇欽待誥”等銘文。大量史料證明,墓主人生前為地方名流,地方政府借其聲望維持一方秩序,許諾皇家封贈,但直到死去仍未兌現(xiàn),故一直處于“待贈”狀態(tài)。的名義,享受“真龍?zhí)熳印钡拇?,因無人可以求證,卻能顯耀門庭,此風逐漸發(fā)展成俗。龍具有歡喜騰躍之特性,民間便以顛轎的方式表達這種情感,在喪葬中演變?yōu)轭嵐?。由于棺材自重較大,加之送葬過程中的顛棺等習俗,要求龍杠必須是粗大整木。巴蜀墓碑上的雕刻對龍及二龍戲珠等題材的雕刻,可視為龍杠及其尊龍文化的物化表現(xiàn)。

      二、回龍顧祖與四川客家移民歷史民俗

      四川東部和北部的清代墓碑碑帽形式多樣,有工字金、狀元頭等形制。其中,狀元頭碑帽多數(shù)雕刻回龍顧祖題材,南江縣侯家鄉(xiāng)石寨村夏德玖墓碑碑帽所刻回龍顧祖淺浮雕就是其中一例。該碑帽中,二龍自碑帽頂部,左右穿云而下,至下端匾額側時,回首上昂,兩前足直立云端,另一拂捋頜下長髯須,耳目圓睜,注視碑頂正中“丙山壬向”之浮雕牌位,形成合抱之勢,此即回龍顧祖。有趣之處在于,二龍皆伸一后爪緊拽一根龍須,似引領龍首,回望祖宗牌位,更增強“回顧”之動感。下方匾額楷書“佑啟后人”,形象再現(xiàn)了四川客家百姓代代相續(xù)、念祖護幼之傳統(tǒng)習俗。明清時期,四川地區(qū)人口遷徙頻繁,故回龍顧祖雕刻有其深層歷史淵源。四川地區(qū)有不少客家聚居點,在這些地方,客家人自稱是湖廣填川時由廣東遷入的,入川之初,“不少入蜀客家先輩在定居四川后,又千里迢迢地返回嶺南,背回其祖輩的遺骸,葬于四川新故鄉(xiāng),祖父輩及其孺人的遺骸遷葬在蜀中已定居地,稱為‘筋骸入川’”[1](217)。龍泉驛區(qū)洛帶鎮(zhèn)劉氏家族至今尊奉入川七座祖墳,其中就流傳著該家族入川創(chuàng)業(yè)、返鄉(xiāng)背負祖先筋骸進川入葬的說法。同時,劉氏家族入川后一直保留其舞龍習俗,以“豢龍世家”著稱,有“上川龍”之譽,更賦予回龍顧祖雕刻深刻的人文情懷與現(xiàn)實意義。四川百姓對祖宗的崇敬延及祖墳等物,視物若人,多數(shù)宗族還將此定為條例,寫于族譜,以訓示后輩[2](23,37)。

      回龍顧祖文化思想在龍燈表演中,表現(xiàn)在其必備儀式程序中:龍燈進入孝家,首先朝拜其祖宗靈位及死者棺柩,謂之“開四門(東南西北)”;待棺材入坑,覆土之前,龍燈須繞墳坑三圈,謂之“圈墳”;安葬完畢,離孝家之前,亦須朝拜祖宗,謂之“關四門”。其中“開四門”與“關四門”實際就是回龍顧祖的喪葬儀式。而狀元頭形制和回龍顧祖的造型與江西等地墳墓取合抱之意的圓形構圖驚人地相似,我們不妨假設狀元頭與回龍顧祖是南方入川移民對墳墓造型因地制宜的變通,若假設成立,或可作為研究江西移民入川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史的切入點。

      三、鉆龍與舞龍民俗

      龍鳳被看作集天下靈氣之神物,民間語言中“神龍見首不見尾”等語句生動地表達了百姓心中龍具有的神秘形象。南江縣侯家鄉(xiāng)石寨村夏彭氏墓碑頂部所刻“二龍搶寶”、旺蒼縣化龍鄉(xiāng)亭子村新橋社王文學墓碑凳上所刻魚化龍,均以平地淺浮雕刻出寫實的卷云,龍身掩隱于升騰縈繞的云氣之中,時隱時現(xiàn),隱藏部分全然不見,在相隔一段距離之石面上掏出一洞,龐大的龍身鉆出洞外。此法栩栩如生地表現(xiàn)出龍、云之藏露,宛若一真龍深藏于石碑中,故當?shù)厝速x予其一個形象的美稱——鉆龍。

      龍在百姓心目中是翱翔九天的神,神龍之所以見首不見尾,是因為云霧的遮罩,因此,在四川喪葬習俗的龍燈表演儀式中,除鑼鼓喧鳴之外,必有鞭炮相伴,霎時煙霧縈繞,彩龍翻飛,時隱時現(xiàn),烘托出龍翔九霄的神秘氛圍,儼然真龍駕云而至。在表演中,無論煙霧如何濃密,舞動的龍頭始終是觀眾關注的焦點。與鉆龍題材刻意表現(xiàn)龍頭的技法相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兩者都是以寫實手法表現(xiàn)真龍形象,其淵源與衍變一脈相承,只不過舞龍儀式為非物質民俗,鉆龍為物化民俗。

      四、魚化龍的地域民俗特征

      魚化龍的題材是四川東、北部清代墓葬雕刻中反映古人“學而優(yōu)則仕”思想的代表作品,它表現(xiàn)了淳樸的民風和濃重的文化意識,其中有魚龍分體與魚龍合體兩類。

      旺蒼縣王文學墓碑碑蹬上雕刻的鉆龍也是魚化龍題材。石刻表現(xiàn)回首顧盼的鉆龍之后,兩條在水中擺尾轉身、尾隨龍行的鯉魚各具形態(tài):一條鯉魚躬身瞪眼,似受游過大龍之擾嚇,驚魂未定;另一條則被騰龍卷起之巨浪掀翻,毫無驚懼之態(tài),反而翻身張嘴,欲咬住神龍尾翼,似有跟隨騰龍升天而去之勢。南江縣長赤鎮(zhèn)樂臺村石馬墳墓刻中的魚化龍以圓形鏡面構圖,騰空的飛龍大部分被云層遮蓋,只露出俯瞰之龍頭與遠去之龍尾,左下方水中,一鯉魚仰面朝天,與騰龍呼應,口吐兩水柱似龍須,暗示將要化身為龍。此外,南江縣紅光鄉(xiāng)青山村五組張公儀墓碑座及南江縣侯家鄉(xiāng)趙家村一組趙王氏墓碑座等雕刻魚化龍題材作品,亦屬魚龍分體類代表作。

      另一類魚化龍以魚龍合體(無龍爪)之形展現(xiàn),其誕生與演變受多方因素影響[3]。南江縣紅光鄉(xiāng)白廟村一組楊譚氏墓坊碑頂所刻雙龍,以及南江縣紅光鄉(xiāng)青山村四組張?zhí)?、張王氏合葬墓碑頂部雙龍,二者造型雷同,從其魚龍一體的形態(tài)看,屬于典型的古代摩羯紋演變的屋頂鴟吻[4](203~204)。旺蒼縣化龍鄉(xiāng)亭子村新橋社王家祠堂旁大碑門洞頂部一對魚龍昂首張嘴相向,怒目而視,頭部造型極度夸張,透雕加上流暢的線刻,整件作品生動傳神,可謂魚龍形象的代表之作。

      在我國古代,儒家“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深入人心,但凡有中科進舉之人,不僅個人榮華富貴,且光耀門庭。由于從此可擺脫農業(yè)勞作,盡享皇家俸祿,故被戲稱為“跳龍(農)門”。此民俗傳統(tǒng)在視覺藝術中被演化為“鯉魚跳龍門”,亦稱“龍魚互換”。魚乃凡物,龍為神物,魚化龍意即平凡之物出神入圣,喻平步青云之意。此類題材在墓葬碑刻藝術中也不鮮見,或刻于碑頂筆架,或置于碑底石凳,或兩條頭大尾小的魚龍嘴捧凈瓶,或龍在天、魚在水,兩相相對。我們在江西婺源縣浙源鄉(xiāng)及婺源沱川鄉(xiāng)考察時發(fā)現(xiàn),民居建筑匾額四周及雀替等部位有大量魚龍分體的魚化龍雕刻作品,這是清代魚化龍題材在民居建筑中運用的實證。此例或可再次佐證四川東部和北部清代移民與江西、安徽等地建筑民俗的歷史淵源,由此,我們是否可以推斷安徽、江西百姓在清代移民入川的路線圖。

      此外,魚在民間喪葬習俗中被視為通靈之物,這一民俗信仰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的《人物御龍》帛畫,早在出土的半坡時期器物中即見大量魚類形象,此時期尚屬萬物有靈之自然崇拜階段,其后,在《搜神記》中有魚為龍子之記載[5](6),也為魚龍一體、性通神靈提供了依據(jù),但巴蜀民間卻對魚在不同場合的出現(xiàn)另有解讀。若選擇墳地打坑挖出魚,則此地為寶地;若修房造屋打地基挖出魚,則意指風水已受破壞,不宜建房。而實際上,旱地挖魚之說至今無人親見,僅見于民間傳說而已。此外,民居建筑的屋脊兩端有木質懸魚,或單或雙,亦因其通天地靈氣而設。

      五、草龍與農耕民族的情結

      巴蜀大地自古農業(yè)發(fā)達,以農耕為業(yè)的巴蜀民眾對賴以生息之一草一木皆飽含深情,并將其描繪于日用器物之上,經長期演變,原本寫實之草木花卉形象,逐步抽象為回旋纏繞之特定紋樣,其裝飾意味愈加明顯。此類紋樣與龍形結合,即是草龍,多刻于墓碑門檐和襯鼓之上。草龍的產生原本有避皇家忌諱之用意,待其約定俗成之后,則賦予其更多生活寓意。草龍身細多尾且回環(huán),寓意子孫綿延、香火不斷,此恐為農耕民族之特色聯(lián)想。草龍除整體造型具有龍之姿態(tài)以外,遍體鮮見民間賦予龍之常規(guī)特征,如無魚鱗、鷹爪、獅尾等,甚至無龍髯,龍角亦以金銀花葉片取代。此處,對龍做疾走狀,張嘴無牙,下顎異常短促,此與清代龍嘴之“地包天”[4](213)特征截然相反,頭頸之間亦無龍髯,頸部回首張望。張開的大嘴吐出極具裝飾性的藤蔓植物(忍冬),藤蔓線條婉轉圓潤,流暢生動,纏繞于龍身,藤葉亦被裝飾化,龍角、龍爪、龍尾等均被金銀花葉片取代,龍尾分出數(shù)枝。龍背鰭則以極簡手法塑出,蘊含祈求后世子孫平安之意。

      無獨有偶,該縣侯家鄉(xiāng)石寨村夏順音、楊氏墓坊兩側居然有出奇雷同之草龍。開江縣寶石鄉(xiāng)復興寺村九組劉良軍家胡氏墓碑抱鼓石上方亦刻草龍,不僅龍角、龍爪及龍尾做草葉狀,軀干亦為卷草紋樣;開江縣甘棠鎮(zhèn)八角亭村五組墓中部“壽”字紋樣兩側各刻草龍一只。巴蜀丘陵山地,草莽叢生,百姓最恐蟲蛇侵擾,而龍為百蟲之長,可伏百蟲。草龍形象似也反映了巴蜀民眾借龍之神威戰(zhàn)勝蟲蛇,使祖先免遭襲擾之祈愿。以草做龍之習俗自清代流傳于民間至今,繁衍出了火龍等傳統(tǒng),舞者編草為龍,觀者以火(實為煙花爆竹等)襲之,舞畢,將草龍置于河邊或江岸焚盡,對此,客家人至今保留。草因其容易生長但有脆弱的特點,在民間被視為最低級生物,其能搖身做龍,實現(xiàn)質的進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百姓的浪漫主義思維。在語言民俗中,也不乏用草根形容民間自發(fā)的團體或組織,以與科班相區(qū)別。但在民間藝術這條道路上,草根的生命力往往盛于科班,所以草根藝術登上大雅之堂在今天已經不罕見,以草成龍的草龍精神也在民間發(fā)揚光大。

      四川東部和北部清代墓葬中的龍紋飾碑刻題材多樣,其民間藝術特色濃郁,他們在展現(xiàn)清代定居此地的百姓的生活理想與美好祈愿的同時,也在向我們講述著一個時代民族遷徙的辛酸與苦痛。結合部分銘文,我們還能看到關于我國古代民族遷徙的歷史記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清代四川地區(qū)的移民歷史。而這些碑刻中姿態(tài)各異的龍所蘊含的對后輩之期許,也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演變成了如今四川的各種民俗,并隨著百姓的遷徙而遍布蜀內。墓碑龍紋飾雕刻藝術所彰顯的家族地位,對逝者功德的詠頌、對子孫興旺的祈福,都飽含對后代教育之意義。從如今巴蜀客家移民仍然秉承的耕讀傳家及“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習俗中,或可管窺巴蜀百姓民俗文化之一斑。

      參考文獻:

      [1]孫曉芬.四川的客家人與客家文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

      [2]傅氏族譜·家規(guī)十四則[Z].遂邑大西街漱芳石印局,民國12年代印.

      [3]岑蕊.摩羯紋考略[J].文物,1983(10).

      [4]劉志雄,楊靜榮.龍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5](晉)干寶.搜神記[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海曉紅】

      收稿日期:2016-04-10

      作者簡介:肖衛(wèi)東(1973-),男,四川宜賓人,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畫和民間美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C9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6627(2016)04-0053-04

      猜你喜歡
      墓碑民俗
      冬季民俗節(jié)
      清遠非遺民俗日歷
      包裝工程(2022年4期)2022-02-28 09:37:48
      民俗中的“?!?/a>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08:34:08
      每一塊墓碑都是一本書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1:02
      《五人墓碑記》幾個時間辨析
      民俗節(jié)
      大眾文藝(2019年13期)2019-07-24 08:30:18
      跟蹤導練(二)5
      過年民俗
      清明
      詩選刊(2016年4期)2016-10-21 22:36:10
      慶六一 同成長民俗歡樂行
      曲阳县| 宿迁市| 金沙县| 诏安县| 鹿邑县| 阳江市| 平定县| 天长市| 栾川县| 洛南县| 安陆市| 林芝县| 临清市| 萨迦县| 秦皇岛市| 三原县| 泾阳县| 东阳市| 乌什县| 扶沟县| 汉中市| 沁源县| 壤塘县| 涟源市| 万荣县| 四会市| 孟津县| 称多县| 桂林市| 淳化县| 友谊县| 和静县| 鹰潭市| 金川县| 华阴市| 阿鲁科尔沁旗| 兴隆县| 东乌珠穆沁旗| 漾濞| 石台县| 巴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