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粗心不可怕
□楊杰
一個媽媽在日志中記錄了孩子犯的一個錯誤,她說孩子太粗心了,這是不應該犯的錯。
她在日志中寫了一道數(shù)學文字題,就是孩子做錯的那道題。我大致瀏覽了一下,覺得沒錯,又瀏覽了一遍,還是沒有發(fā)現(xiàn)錯誤。于是,我仔細地讀了一遍題目,終于弄明白了。這個題目說的是四個孩子的跳高成績,問哪個得了冠軍。其中,最高的兩個成績分別是1.4米和1.38米,這樣看,很容易比較出來。都裹挾在文字中,瞄一眼的話,1.38這個數(shù)字,特別容易迷惑人,我想,出題者肯定算到了,很多孩子會選這個。
我對這位媽媽說,我看了兩遍,都沒發(fā)現(xiàn)孩子錯在哪兒,第三遍才找到,她回了個“暈死”。的確,我常常有很多令人“暈死”的時刻,比如,有一次瀏覽娛樂新聞,說《碧雪羅山》這部電影獲獎了,我心里還在想:這名字好奇怪,現(xiàn)在的電影啊,總是能制造一些吸引眼球的題目,讓人產生好奇心。我看了兩段,這個名字出現(xiàn)了好幾次,我再定睛一看,終于明白了,原來是《碧羅雪山》。
我們約定俗成的習慣,錯誤不但分大小、輕重,似乎還分為應該的和不應該的。常常聽很多人說:我犯了一個低級幼稚的錯誤,這是不應該犯的錯。
不過,我們對待孩子的錯誤,可沒這么淡定,如果家長認定孩子犯了不應該犯的錯,往往有這么一連串的心理活動:這么簡單的錯誤,你犯了幾次了?怎么這么笨呢,就是沒記性,說過你多少次了,還是屢教不改。要我看,就是不用心!對了,還有前天那個題目,也是粗心,還有上次考試,連老師都說你了,要是用心的話,答90分沒問題,你說,你怎么就這么不爭氣呢,這回,我非得給你點顏色看看,讓你長長記性……
很顯然,家長的思路走到這里,幾乎是怒不可遏了,疾風暴雨在所難免。
我們回頭看,家長暴怒,有助于孩子改正錯誤嗎?很顯然,孩子要分更多的精力來留心家長的動向,處理自己的情緒,那么,他用在作業(yè)上的心思反倒更少了。這樣推斷,孩子犯錯誤的幾率反倒會增加,所謂的低級錯誤,不是越消滅越少,而是越消滅越多。那么,家長怒不可遏的幾率也會隨之增加,于是,就走進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
我不反對把錯誤分成應該犯的和不應該犯的,不過,我反對模糊、隨意地判定二者之間的界限。
仔細想想,這其實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不信的話,你找出一張白紙,中間畫一條豎線,然后左邊寫孩子應該犯的錯,右邊寫不應該犯的錯。如果我沒猜錯的話,寫著寫著,你就會寫不下去。我自己試過,就是這樣。
另外,我們總是太容易原諒自己,又太苛求孩子。很顯然,我也和孩子犯了同樣的錯,以我的年齡和學歷來衡量,更不應該。不過,家長沒有指責我,我也輕易地原諒了自己。為什么放到孩子身上,就這么不可原諒呢?也就是說,我們不但隨意地劃定二者的界限,還執(zhí)行雙重標準。想到這,我都替孩子委屈得慌。
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么那么害怕犯錯?為什么如此迷戀“正確”?這是因為有個潛在的觀念:正確是“好”的,錯誤是“壞”的。事實上,正確和錯誤本來都是中性詞,用來陳述客觀事實,只是我們人為地給二者涂抹上了感情色彩,正確就高興、愉悅,錯誤就害怕、憤怒。于是,就總想靠近正確,排斥錯誤。在我看來,永遠正確,那是神的標準,而神只存在于人類的理想中。因此,不允許孩子犯錯誤,簡直是不人道的行為。我們在教育中,常常有完美主義的傾向,總想越過錯誤,越過各種波折,直達終點。這個美好愿望,使得錯誤和不完善沒了空間,是強人所難。
事實上,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就是一個不斷犯錯的過程,孩子在學校讀書,每天都會犯錯誤。錯誤并不是洪水猛獸,如果客觀地對待它,它只是正確的先頭部隊。甚至我們成年人,每天也都會犯錯。我們不妨向錯誤敞開大門,歡迎我們的錯誤。不能否認的是,犯過錯誤的地方,如果認真改正,也是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從這個角度來說,錯誤幫我們夯實基礎。如果不抗拒,每個錯誤背后,都隱藏著一個珍貴的禮物。我們不妨換個視角看待錯誤:現(xiàn)在犯錯總比中高考犯錯代價小吧?小時候犯錯總比身負重任時犯錯容易彌補吧?
犯錯誤,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算是最頂級的人物,也會犯最低級的錯誤。有一件事情恰好發(fā)生在2010年足球世界杯時,我不是球迷,但還是聽很多人議論意大利和法國這兩支上一屆的冠亞軍球隊,小組賽中就被雙雙淘汰,鎩羽而歸。按道理說,這是最頂級的賽事,又是最頂級的球隊,不該犯這種低級的錯誤。可是,他們就是犯了,球迷除了難過,就只剩下等待,等待四年后,王者歸來!
不管是應該的,還是不應該的,既然已經犯了,那么,接下來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改正錯誤。若再責問,已經是浪費能量。改錯的意義,遠遠大于追究責任的意義。
其實,每個錯誤背后,都有一個原因;每個錯誤的修正,都能帶來一個收獲。以那道文字題為例,孩子連續(xù)錯幾次,就明白了,出題者精明著呢,看似簡單的題目,卻在其中布置了陷阱,因此,不能太相信自己的主觀印象,最好是根據(jù)數(shù)位逐個對比?;蛘?,先憑印象選出,然后再核對一下,這樣,就不容易犯錯了。我呢,下次再看到匪夷所思的名字,也要先排除一下,是不是又顛三倒四了?如果我們認真對待錯誤,改了一個錯誤,也找到了避免同類錯誤的方法,這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
“1.38”這個錯誤選項,完全可以用一個幽默的方法處理:這個出題的人真狡猾,挖了個坑兒等著那,下次咱們提高警惕,不上他的當,讓他失算!幽默往往是潤滑劑,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中,更容易改錯,而且,孩子也學會理解出題者意圖。錯了,改了便是——我們用態(tài)度,而不是用語言告訴孩子這個道理。今后,孩子也能坦然面對自己的錯誤,并把全部精力用于改錯。
你可能會問我,孩子總犯錯怎么辦?根據(jù)直觀經驗,一個低級錯誤,孩子會3次、5次甚至8次地重犯,但是,很少超過15次?!皩W會了”是一個籠統(tǒng)的概念,心理學家布魯姆把認知領域的目標分為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有時候,孩子的“學會了”可能停留在領會、運用的階段,那么,對于需要分析、綜合的題目,孩子依然容易犯錯,這不是孩子故意為之,是因為熟練程度不夠,還處于一個不穩(wěn)定的階段,還需要不斷練習,才能達到精準的、自動化的程度。
當然,孩子頻繁犯錯,還可能是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每次犯錯的時候,家長總是把注意力放在責備孩子,而不是改正錯誤上。那么,每次犯的錯,孩子并沒有學會,更不要說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避免這一類錯誤的發(fā)生。這樣的話,孩子的成長過程,就留了一個又一個的漏洞,久而久之,孩子的成長地圖就千瘡百孔。沒有一個堅實的基礎,孩子會不斷遇到困難和阻礙,這些困難并非因為當下,而是歷史上的錯誤沒有得到很好的修正。因此,我們要用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錯誤:不擴散,不蔓延,但遇到錯誤,一定要改過來。
另外,不要把孩子的錯,和孩子本身劃等號。我們常常因為一個錯誤而否定孩子本人,這樣做不但傷害孩子的自尊,也動搖了親子關系的基礎。錯誤一旦出現(xiàn),就是客觀事實,嚴厲地攻擊孩子,并不能避免錯誤。接納錯誤并改正錯誤,是唯一恰當?shù)倪x擇。我發(fā)現(xiàn),苛求孩子的父母,也容易苛求自己。一旦自己犯了錯,也容易進行自我攻擊。事實上,自我責備分散了改錯的精力,重犯錯的幾率會增加。還有一個有趣的發(fā)現(xiàn),越是容易犯錯誤的父母,越痛恨孩子犯錯誤。這在心理學上很好解釋,就是把自己內心對待錯誤的感覺,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曾經在心理學書上看到一個簡單的練習:拿出一大張紙,列出父母說過你的所有錯誤和缺點。我做了這個練習,忽然發(fā)現(xiàn),小時候,父母批評我最多的地方,也是我現(xiàn)在經常否定自己的地方。相反,小時候被肯定、被贊賞的地方,也是我現(xiàn)在最擅長的。也就是說,批評并沒有讓我變得更好,欣賞卻可以。做了這個練習,我內心非常感慨,忽然想起我的小侄子鵬鵬,他剛上一年級,遇到他沒學會的地方,他的媽媽會生氣、批評他,有一天,他對媽媽說:媽媽,我不會的時候,請你用善良的方法教我!
鵬鵬所說的“善良的方法”,我更愿意把它理解為不傷及自尊的方法,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不翻舊賬,不帶負面情緒,不用語言攻擊孩子,而是把精力放在改錯上。這是孩子最喜歡的方式,也是改錯效率最高的方式。
許多家長以為狠狠地批評孩子可以避免孩子犯錯,事實上,這是一個極大的誤區(qū)。通常,做得越多,錯得越多。最安全的方式,是不做。如果每次犯錯,都被嚴厲地批評,孩子就會放棄主動學習、主動嘗試的機會,這也是很多孩子干什么事不主動的原因。
我們不妨用建設性的態(tài)度,面對孩子的錯誤,看重孩子在錯誤中獲得的成長。在咨詢中,也會面對家長反復犯錯的情況,我發(fā)現(xiàn),不管對待孩子,還是對待成人,犯錯了,改過來便是。慢慢地,錯誤就不再出現(xiàn)。不糾纏于犯錯頻率,這是最輕松的改錯方式。
(摘自“楊杰的媽媽圈”)
(責編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