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靜臻
摘要:在歐洲文壇享譽盛名的安德烈·馬爾羅一生只創(chuàng)造了6部小說,其中三部小說《征服者》、《王家大道》、《人的境遇》都是以東方革命為題材,馬爾羅更是以《人的境遇》一書榮獲1933年的法國文學最高獎項——龔古爾文學獎。作為一名生在巴黎,長在法國的西方人,馬爾羅為何選擇東方革命題材來進行創(chuàng)作?其作品是否真實的反映了當時中國的革命和社會現(xiàn)狀?本文將通過分析《人的境遇》一書,運用比較文學形象學的外部分析方法,從作者安德烈·馬爾羅的人生經(jīng)歷這一角度來探討他筆下的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
關鍵詞:安德烈·馬爾羅;《人的境遇》;比較文學形象學;外部分析法
一、比較文學形象學外部研究理論
形象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形象的學問。不過比較文學意義上的形象學,所研究的是一國文學中對“異國”形象的塑造或描述。 法國學者卡雷將形象研究定義為“各民族間的、各種游記、想象間的相互詮釋”。 中國學者曹順慶在其所編寫的《比較文學概論》中提出,比較文學的形象學研究方法可分為文本的外部研究和內部研究兩種。
外部研究主要包括:社會集體想象物(對作者所在社會的考察);對作者有關信息的考察;作者創(chuàng)造出來的外國形象和現(xiàn)實中的外國形象之間的關系。內部研究主要包括:詞匯研究;文本敘述中的等級關系考察;故事情節(jié)的考察。
二、人的境遇
《人的境遇》以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為題材,以一位革命者陳的刺殺行動為開端,講述了在共產(chǎn)黨領導人強矢·吉索爾和俄國顧問加托夫指揮下,奪取上海的武裝起義和蔣介石發(fā)動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故事從1927年3月21日開始,到4 月12日結束。此外,書中還揭示了中國共產(chǎn)黨與第三國際之間的矛盾,涉及了國際金融寡頭對中國革命的干涉,并展現(xiàn)了蔣介石對工人階級血腥鎮(zhèn)壓時的悲壯斗爭。通過不同國籍的革命者的革命斗爭,反映了人在不同的境遇下是如何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
三、通過形象學對《人的境遇》的研究
一位研究馬爾羅生平的作家曾說:“天才作家有創(chuàng)作的一切權利,是不是也有創(chuàng)作自己身世的權利?”安德烈·馬爾羅對自己的童年諱莫如深,閉口不談。他終其一生,希望別人相信他生來就是個成年人。讀于巴黎東方語言學院,早期作品均以遠東地區(qū)的革命為創(chuàng)作背景,描繪了東方民族面對痛苦和死亡所表現(xiàn)出的強烈愿望以及對自由和友誼的熱切追求。從1923年起,一直到1930年,馬爾羅多次在東亞各國從事文物運輸和革命活動,對當時東亞的風土人情及社會形勢有切實的了解。
1921年10月2日,馬爾羅偶然中讀到了法國遠東學院考古部主任的一篇文章,引起了他對柬埔寨叢林中寺廟廢墟的藝術品的關注。加之當時他早已將妻子的陪嫁揮霍一空,終日無所事事的他決定到柬埔寨倒賣藝術品。1923年,在獲得了法國殖民地的準許后,他來到柬埔寨,開始了他的東方藝術品的冒險。這次東方之行使馬爾羅有機會更多地了解了東方社會和東方文化。
1925年,馬爾羅重返柬埔寨,這次是為了圓他少年的政治夢想。在越南西貢,馬爾羅創(chuàng)辦了《印度支那報》,在辦報期間他和妻子曾去香港采購印刷用品。中國的省港大罷工出人意料的爆發(fā)給馬爾羅提供了親身體驗中國式罷工整個過程的機會。顯而易見,這些經(jīng)歷對于馬爾羅日后中國革命三部曲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馬爾羅在東方的時光大多是在印度、越南度過的。在中國只有在香港、廣州、武漢、上海、哈爾濱等地的短暫停留。即使是他親身體驗的省港大罷工,他也只不過在香港停留了5、6天而已。因此,隨著歐亞兩陸通訊交流的日益頻繁,亞歐各國學者的學術聯(lián)系日益密切,有好多學者開始對馬爾羅的中國式革命的真實性和歷史性表示懷疑。然而,一直到了1967年,當意大利電臺的一名記者再次向他提問其在亞洲的經(jīng)歷時,此時學術界的學者對他這段歷史也有諸多懷疑,馬爾羅至此方才松口說道:“請注意,那時候,馬爾羅的亞洲不是中國,而是印度支那?!?/p>
在《人的境遇》一書中,印度支那的習氣隨處可見。這一點首先體現(xiàn)在對故事主要人物的設定上,背景都或多或少與印度支那有關。
其一:關于費拉爾的介紹:“他(費拉爾)本人仍然是法國一大金融集團的頭目,便讓駐印度支那總督府接受價值四億法郎的一項公共工程……于是費拉爾集團轉向印度支那的工業(yè)化。逐步成立的有兩家信貸機構;四家農(nóng)作公司,負責監(jiān)督原料加工為成品……公共工程公司謀取到中安南的鐵路建筑工程……”
其次,對于上海這座城市的描寫上,作者筆下的上海已經(jīng)失去了近代東方小巴黎的意氣風發(fā),完全淪落為黑暗,陰森,令人恐懼的地獄。在作者的筆下,上海變成了“沒有活物,沒有動靜,連小商小販的叫賣聲、棄犬的哀吠也沒有” 的荒郊野外。上海港口變成了“腐敗的水質混合著魚腥和碼頭的煙味,一股股臭氣向他們襲來……” 這一幕幕的場景與社會動蕩的湄公河三角洲的場景如此的相似!
四、結語
通過對《人的境遇》的形象學外部研究,我們可以更好的理解這部被譽為20世界最杰出的作品。安德烈·馬爾羅生在法國,長在法國,因此其作品始終未能跳出法國社會對中國形象的集體想象的桎梏,可以說《人的境遇》是一部發(fā)生在法國的中國式革命故事。但是,鑒于形象學所關注的是文學和文化互動中生成的形象,所以如果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和闡釋他者形象,就必須將其置于擴展了的社會、歷史、文化等 領域去考察,擴大的“新的視域要求研究者不僅考慮到文學文本,其生產(chǎn)及傳播條件,而且要考慮到人們寫作、思想、生活所使用的一切文化材料”。 所以,筆者在考證了安德烈·馬爾羅的在東亞的生活背景和經(jīng)歷后,就不難理解為何一生懷有政治夢想和激情,有著東亞生活背景(主要是在印度和越南),并對中國革命者懷有同情的馬爾羅會創(chuàng)作出這樣一部作品!
注釋:
孟華:《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第34頁。
Carre Jean - Marie & Guyard, Marius - Francois.La Littérature Comparé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51: 6.第58頁。
曹順慶:《比較文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第186頁。
王瓊:《關注東方革命的法國作家安德烈·馬爾羅》,載《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第19卷第4期,第619-620頁。
馬爾羅著:《人的境遇》(丁世中譯),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版,第71-72頁。
馬爾羅著:《人的境遇》(丁世中譯),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版,第9頁。
馬爾羅著:《人的境遇》(丁世中譯),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版,第58頁。
孟華:《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頁。
參考文獻:
[1]孟華.比較文學形象學[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Carre Jean Marie, Guyard, Marius Francois.La Litterature Comparé[M],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51: 6.
[3]曹順慶.比較文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王瓊. 關注東方革命的法國作家安德烈·馬爾羅[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4),621.
[5]馬爾羅著,丁世中譯.人的境遇[M].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