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鯰魚效應”是激發(fā)動機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英語教學的應用尚需加以研究。本文從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調控策略理論出發(fā),分析“鯰魚效應”對大學英語學習者學習動機調控策略產生的影響,同時提出一些具體實施手段。
【關鍵詞】“鯰魚效應”;英語學習;動機調控策略
生態(tài)學(Ecology),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藸栍?869年定義的一個概念:生態(tài)學是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huán)境(包括非生物環(huán)境和生物環(huán)境)相互關系的科學。20世紀30年代以來,將生態(tài)學引入教育學而形成的教育生態(tài)學是依據生態(tài)學原理,從生態(tài)系統(tǒng)、生態(tài)平衡和協(xié)同進化等原理與機制研究教育現(xiàn)象、規(guī)律和發(fā)展趨勢。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同時也是一個微觀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種個體之間有互助有競爭。
課堂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同樣也存在這樣的關系,教師是課堂的引導和管理者,學生是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可以簡單分為師生關系,生生關系,而學生之間由于學習水平有差異,又可大致分為優(yōu)良、中等、后進三類。從課堂生態(tài)角度看,學生之間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競爭,物種間常因利用同一資源而發(fā)生競爭:如植物間爭光、爭空間、爭水、爭土壤養(yǎng)分;動物間爭食物、爭棲居地等。教師改如何讓學生的競爭更加有序呢?缺乏競爭意識的學習是被動的,沒有活力。本文引入“鯰魚效應”這一概念,讓學生感到適度緊張,從而提高競爭意識。在長期進化中、競爭促進了物種的生態(tài)特性的分化,結果使競爭關系得到緩和,并使生物群落產生出一定的結構。競爭的結果是達到生態(tài)平衡。課堂的生態(tài)最終也要使學習者的學習特性得到加強,最終達到平衡狀態(tài)。
一、“鯰魚效應”(Catfish Effect)是指通過引入強者,使弱者變強的一種效應。鯰魚生性好動,不停游動以求保命,終得以存活下來?!蚌T魚效應”可以激勵整個班級的士氣,喚醒學習者的危機意識從而促使他們不斷調節(jié)自己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奮度和學習效果。
“鯰魚效應”與英語學習動機調控相結合的研究對于語言學習者的提高是很有作用的。在我國的英語學習中,課堂仍然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同一班級的語言學習者水平差別很明顯。而且學習者的參與興趣不高,課堂氣氛沉悶。本文以英語專業(yè)本科高年級學習者為例分析“鯰魚效應”對英語學習者動機調控策略的影響。
二、英語學習的動機調控能力對于學習者的學習成效有重要的影響。我國英語學習者缺少使用英語的具體環(huán)境,課堂成為學習者學習實踐的最重要的環(huán)境。“鯰魚效應”對于保持學習者的持續(xù)性有重要作用。語言學習者在大學英語學習中動機不明確,動機降低甚至缺失,鯰魚效應的引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影響學習動機的調控。
本文將回答以下研究問題:1、“鯰魚效應”可以促使語言學習者產生哪些類型的動機調控策略?2、這些動機調控策略和學習者本身水平層次有什么關系?3、這些動機調控策略會帶來怎樣的效果,又是如何具體實施的呢?
三、動機調控策略因人而異,“鯰魚效應”的引入使得這種調控策略的選擇更加主動和有效,有利于幫助學習者提高競爭意識,激發(fā)內在學習動機,不斷進步。而調控策略主要有“掌握目標喚起”(mastery self-talk)、“表現(xiàn)目標喚起”(performance self-talk)、“興趣提升”(interest enhancement)、“自我激勵”(self-consequating)和“環(huán)境控制”(environmental control)五種(Wolters,1999)加上“自我效能提升”(self-efficacy enhancement)、“壓力緩解”(stress reduction)和“消極后果設想”(negative-based incentives)三種(McCann & Garcia,1999)。
各種不同層次的學習者,在課堂生態(tài)中扮演不同角色,他們的學習動機調控策略也因此不同。
四、英語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主要在課堂,這就要求要用系統(tǒng)的思想和方法來分析英語課堂,把英語課堂當成系統(tǒng)的生命體,根據學習者具體水平優(yōu)化區(qū)分標準,構建有效的競爭模式。語言學習是輸入、消化和輸出緊密結合的過程,“鯰魚效應”的引入就是為了使這三個過程能有效的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習者的交際能力,消化語言知識,形成自己的語言生成系統(tǒng)。
1、發(fā)現(xiàn)、發(fā)掘課堂中鯰魚,確定動機調節(jié)元驅動。
一般來說這些學習者基礎扎實、思維敏捷、學習主動性高,對這部分同學要注意引導,他們的語言能力在基礎階段就已經十分扎實,為了使他們繼續(xù)保持較高的學習動機,同時也是為了使其日后幫助促進其他同學,可以適當提高其語言思辨能力,如針對性地提供一些思辨性的任務。
2、靈活圍繞鯰魚設計課堂活動。
圍繞作為元驅動的鯰魚設計課堂活動,使其主動進行調節(jié),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將學習者的學習過程與最終考核掛鉤,即參與程度、參與質量和效果。
3、挑戰(zhàn)性的作業(yè)。
結合課堂內容和學習者特點,設計具有提高學習者挑戰(zhàn)性思辨能力的作業(yè),讓學習者以小組的形式完成,但側重的是完成作業(yè)的過程,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習者的團隊合作精神,作業(yè)形式也可以靈活多樣,不僅限于筆頭,可以是ppt展示、板報、表演、網頁等等。
“鯰魚效應”對于學習者學習動機調控策略的影響是很明顯的,有效激發(fā)了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每一個學習者都可以積極主動進行動機調節(jié)。
【參考文獻】
[1] Zimmerman B. J. Becoming a self-regulated learner: Which are the key processes?[J].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6:11-307.
[2] Zimmerman B. J. 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J].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2007.
[3] Gardner R. C.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M]. London Ontario Edward Arnold, 1985.
[4] Wolters C. The relation between high school students motivational regulation and their us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effort and classroom performance[J].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9,11:281-299.
[5] Mc CannE. J.& T. Garcia. Maintaining motivation and regulating emotion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volitional strategies[J].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9,11(3):259-279.
[6] 趙 ?謙, 白春陽. 論我國動機調節(jié)策略研究的現(xiàn)狀與問題[J]. 新鄉(xiāng)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8(5):138-140.
[7] 李 ?昆. 中國大學習者英語學習動機調控策略研究[J]. 現(xiàn)代外語, 2009(3):305-313.
【作者簡介】
王培培(1981—),男,安徽宿州人,安徽宿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普通語言學、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