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俊華
摘 要:“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誦讀是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的方法,理應受到我們足夠的重視。但誦讀如今被許多初中語文教師忽視。而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卻強調要求學生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和知識的積累,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因此,重視對誦讀的研究是一種趨勢,初中語文教學為何要重視誦讀成為值得我們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誦讀教學;語文教學
應該說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巴金說: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也就能慢慢體會它們的好處,也就慢慢地摸到了文章的調子。再看看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先生讓孩子們讀書,自己也讀得很有興致的描寫:“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拗過去”,沉浸在讀的情境之中。由此可見,“讀”是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因為種種原因,課堂上的誦讀卻越來越少。條分縷析的講解充塞課堂,以講代讀,一講到底。覺得在課堂上讓學生讀課文是浪費時間,會擠占教師講解的時間,這樣就把本應訓練語感的語文課變成了純粹的知識課,把一篇文情并茂的文章搞得支離破碎。大半個學期下來,課文是學了不少,但學生就是與語文沒有多少接觸,沒有真正的走進文本。
面對這種情形,我覺得語文教師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擺事實,講道理,讓學生認識到誦讀的重要性
我結合歷史與現(xiàn)實給學生講成才的道理,講誦讀與記憶的關系,講記憶與智能的關系,讓學生明白誦讀就是理解,就是記憶,就是領悟,就是在學習語言,就是在吸收文化的精華,就是進行再創(chuàng)造,就是在培養(yǎng)自己各方面的語文能力。古今中外很多名人的讀書故事,更增強了說服力。如著名作家巴金曾說過:“現(xiàn)在有兩百多篇文章儲藏在我的腦子里面了。雖然我對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的研究過。但是這么多具體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是怎么一回事。”(《贊歌集?談我的散文》)講這些道理,擺這些故事,目的是讓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大凡在文學上,學術上獲得成功的人,他們都把很多文章,很多知識裝在腦中,并且真正做到了爛熟于胸,這就是他們成功的秘訣?,F(xiàn)在的學生語文水平明顯“底氣不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積累。沒有熟讀成誦,哪來的積累?我們要想提高語文素養(yǎng),就得多讀多背。所以,我要求學生每天都背一首古詩,或是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優(yōu)美文字,每節(jié)課課前5分鐘讓一個學生到講臺上背誦自己的得意之作,這樣,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誦讀興趣。而且,一學期下來,同學們都積累了不少詩詞和優(yōu)美詞句,寫作水平也提高了不少,真正嘗到了誦讀的益處。
二、想象誦讀,悟詩情
任何文章的解讀都不能離開對情感的把握,有些文章的情感是外露于文字上的,而有些文章的情感則是隱藏在文本深處的。比如《錢塘湖春行》,在優(yōu)美的景物描摹中其實蘊藏著作者淡淡的哀愁,不僅有情感的流露,更有情感的變化。而《赤壁賦》中,作者的情感又是怎樣的?是單一的還是富有變化的?
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根據(jù)詩句所蘊含的意象展開豐富的想象,進入詩文的意境。想象作者所描繪的人物、情節(jié)、場面等,品味深蘊其中的濃濃情懷,讀出作者的神韻,做到讀中入境,讀中悟情。其次要感受詩詞形象,學習文化精髓,曉之以理朗讀之。這樣朗讀就不只是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洋溢于古詩詞中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展現(xiàn)出來,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自然成誦。
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很容易就可以梳理出作者的情感脈絡:樂—悲—喜。至此,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文章的內容,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能不能這樣認為:我們已經(jīng)讀透了文章?這樣設問目的在于告誡學生解讀文本不應僅僅停留在文章表層,更是引導學生認識到走向文本深處才是解讀的根本。
三、營造閱讀情境
在教學過程中,為使學生投入情感從而了解作者情感,必須將其帶入情景,而前提就是創(chuàng)造情境。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時必須符合相應的教學內容,這樣才能讓學生有深刻的情感體驗,充分抒發(fā)自身情感,并在其中產(chǎn)生共鳴,在學習過程中能對課文內容了解的準確而迅速,形成一定的認知規(guī)律。同時要注意教學情境的高效性,而且要有足夠的吸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中主動參與,為實現(xiàn)這點,教師可以添加一些輔助工具,如多媒體等,采用音樂、表演等使情境更吸引學生。比如,講解朱自清的《春》時可以讓學生將課文反復誦讀,保持語氣明快而輕松,語調高昂、情感愉悅。讀“盼望著,盼望著”時春天并未來臨,語氣要舒緩,而讀“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時要將速度放慢,在春景中盡情享受,通過這些情境使學生體驗春之美。
自誦讀教學法實施以來,產(chǎn)生了很多學富五車的文學人才,科學而合理地運用該方法,促成了其經(jīng)久不衰、流傳至今的特點。所以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堅持以讀為本、建立閱讀情境、加強技巧訓練、多方式訓練等使學生的誦讀能力提高,使其在誦讀中將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陳婷婷.初中語文誦讀教學策略探究[D].渤海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