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敏
個體的語文能力只有通過個體語文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形成,要充分激發(fā)學生在閱讀實踐活動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自讀感悟。要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能力為重點來構建語文教學的模式。在基礎教育階段,語文學科是大家一致公認的最重要的學科,多少年來,小學語文學科逐漸形成并主要采用的是“以文章分析為重點以師生問題討論為主要方法”的語文教學模式。這一模式的目標指向主要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閱讀分析”的能力。
以“文章分析”為重點的教學模式主要培養(yǎng)的是學生“理解”語言的能力,也就是閱讀能力。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應花大力氣培養(yǎng)的一種基本的語文能力,然而它只是“聽說讀寫”技能中的一項。學生的語文能力,除了體現(xiàn)在能夠讀文章,還應該體現(xiàn)在“說”和“寫”,也就是表達運用語言的能力上。
傳統(tǒng)語文教學以語言的儲存為重點,通過多讀多背,大量積累語言材料。這種以語言儲存為重點的教學模式固然有其合理之處,但是它的缺點是忽視語言理解對語言儲存的作用,學生不理解也要死記硬背,結果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能力為重點來構建語文教學的模式,必須切實轉變語文教學的觀念。
一、從“理解課文內容”轉為“學習課文語言”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語文課的教學重點主要是放在“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上,在通行的“初步理解課文”、“分段講讀分析”、“歸納總結全文”的課堂教學三部曲中,分析理解課文內容成了貫穿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硬任務。課文理解了,教學任務就算完成了,而課文中豐富的詞語、生動的句子,以及大量規(guī)范的語言,學生是否內化,能否運用,則似乎成了學習課文的軟任務,可學可不學。以學習課文內容為重點,那些政治思想色彩比較濃的課文,就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課;而常識性課文就容易上成常識課。語文課為什么會上成地理課、歷史課,究其原因,蓋出于此。把理解課文內容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無疑就異化了語文學科的性質。課文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對象,然而語文學科的特點和數(shù)學、常識等學科不同,后者教材的內容就是教學目標,學生掌握了教材內容,就完成了教學要求,而語文學科則不同,課文的內容并不是學習的主要任務。課文為學生學習語文提供了具體的情境,學習課文的主要任務不是理解課文情境,而是借助課文的情境學習語言文字,進行各種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
二、從“理解分析”轉為“運用表達”
能理解課文和會分析課文,其實是相去很遠的兩個不同的概念。小學生學習閱讀,是從不會閱讀到會閱讀,從讀不懂到讀得懂,從讀得不熟練到逐步讀得熟練。從學習水平看,毫無疑問應該確定在“領會”這一級目標水平上。讀懂以后再做什么?從學習水平發(fā)展看,他們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應該是在“領會”以后的“運用”上,所以應該引導學生去“運用”,在“運用”中加深“理解”,從而切切實實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現(xiàn)在我們的語文教學在學生初步領會課文內容以后,將進一步的目標定在“分析課文”上,由于超越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所以常常是學生能夠讀懂的文章,經(jīng)過教師這么一分析,又變得讀不懂了,所以有人說笑話,語文課學生是從“不懂”到“懂”,然后又到“不懂”。深奧的分析理解要堅決地降下來,按照兒童心理和語言學習的特點,把教學重心傾斜到語言的運用表達上來。要按照“不理解—理解—能運用“的步驟來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把語文課真正上成“語文課”。
三、從“學習語文知識”轉為“掌握語文工具”
重視語文知識規(guī)律的教學,是現(xiàn)代語文教學和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一大區(qū)別。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不必過于注重理性的認識,而是應該強調在語言實踐中模仿運用。比如總分、轉折等各種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靜態(tài)、動態(tài)、語言、動作等有關人物或環(huán)境的各種描寫方法,比喻、夸張、排比等各種修辭方法,等等,學習這些知識的目的主要是幫助學生在語言實踐中自覺地運用,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
語文學科的改革必須遵循這門學科的規(guī)律,把重點轉移到語文工具的掌握上來,不能為教知識而教知識,也不能為應付考試而教知識,要為“用”而教,教學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指導語言的運用,要淡化知識的理性理解,而注重語文知識的實際運用。
四、從“教師講解”轉為“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課要強調語文能力的“習得性”或者說“實踐性”。以上所說讀寫的能力都屬于智力技能,根據(jù)心理學家的研究,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在獲得的途徑上是一致的,必須依靠個體反復多次的練習。聽說讀寫等語文技能就像游泳或是踢球這些動作技能一樣,靠教師分析規(guī)律、講解要領有一定的效果,但真正要形成技能還得靠學習者自身反復的練習,而且必須保證一定的訓練量。因為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語言實踐活動中才能有效地形成,所以課堂教學必須保證相當時間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課文為教學提供了進行語言實踐活動的具體情境,閱讀課文也是語文的實踐活動,然而語文實踐活動不僅僅是閱讀,借助課文內容和情境設計各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這樣的實踐活動對學生掌握語文工具來說,顯得更加重要。語文課主要應該由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構成。要讓學生通過聽聽、讀讀、背背,動嘴說說,動筆寫寫,在多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課文中規(guī)范的語言,通過模仿或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課文中的語言或表達方法,提高表達運用的能力。要充分認識到,個體的語文能力只有通過個體語文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形成。要充分激發(fā)學生在閱讀實踐活動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自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