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秋月
摘要:20世紀30年代,蔣介石在江西南昌發(fā)起了一場“精神方面的重大戰(zhàn)爭”,即所謂“新生活運動”。實質是要假借恢復以“禮義廉恥”和“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道德來進行社會變革,但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關鍵詞:“新生活運動”;傳統(tǒng)道德;蔣介石
一、 “新生活運動”的緣起
任何一場社會運動的產生皆有復雜的原因,蔣介石發(fā)動這場“新生活運動”也不例外,它同樣具有錯綜復雜的深刻根源;且因我們無法復原歷史,無法直面蔣介石本人的真實想法,所以導致學術界對“新生活運動”的緣起問題觀點頗多,莫衷一是,而且諸多看法及觀點都有著支撐自身理論體系的充足理由和翔實證據。但實際上,“新生活運動”的產生并不是單一的一條導火索就能引燃的,而是一系列紛繁復雜的矛盾促成的,對于新生活運動的緣起要從多個方面、多維視角來審視,才能更加全面透徹地了解新生活運動。
首先,由于國民黨的總體決策是要攘外安內,“安內”就是要將所有異己力量消滅,其主要矛頭就是要對準共產黨。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之后,蔣介石大量調集和訓練軍隊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力圖有力對手共產黨,達到統(tǒng)一全國、鞏固個人獨裁的目的。同時中國共產黨也通過在全國內發(fā)動武裝起義、建立大大小小的革命根據地、發(fā)展正規(guī)軍隊等與國民黨一決高下,使得蔣介石憤怒不已。由此可見,打擊共產黨成為蔣介石當時鞏固統(tǒng)治所背負的最艱巨任務,他曾說“赤匪不滅,軍人之羞”,“反共”可謂是“新生活運動”的直接導火索。
其次,國民黨內部叛變紛爭與政權鞏固困擾著蔣介石。在中央紅軍反“圍剿”勝利及“抗日反蔣”浪潮的推動下,國民黨內部有相當一部分曾經參加過圍剿共產黨的軍隊叛變,他們舉行起義,改編為紅軍,在蔣介石軍隊中引起極大震動,削弱和打擊了國民黨的軍事力量及蔣介石權威。為同國民黨內部諸多政治派別和地方勢力進行斗爭,強化個人權威和國民黨一黨專政,蔣介石希望通過“新生活運動”來加速他的目標實現(xiàn)。
再次,由于蔣介石意識到形勢的嚴峻性,想要在國民黨內站穩(wěn)腳跟、在國民黨內樹立自己至高無上的個人權威,必須想方設法尋找一種能夠讓大家接受的所謂“合情合理”的方法來抬高并鞏固自己的權威和地位,最終想到建立一種新的意識形態(tài)來規(guī)范和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讓人們順其自然地歸順于他,由此便產生搞一場精神領域社會革命的念頭。
最后,抗日呼聲愈發(fā)高漲,安撫人心任務迫在眉睫。而此時蔣介石卻采取不抵抗政策,并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更有甚者,南京國民政府與日本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協(xié)定,使得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遭到全國人民一致譴責。在這種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在民族凝聚力空前加強的危情之下,蔣介石迫于外界強大政治和輿論壓力,只好采取一系列措施來緩和日益緊張的矛盾,控制人民日益高漲的“反蔣抗日”氣焰,最大程度減輕、緩和自身受到的強壓?;谝陨显颍Y介石發(fā)動了“新生活運動”。
二、“新生活運動”的實質
蔣介石清醒意識到一系列復雜多變的矛盾,企圖更好、更隱蔽地解決這些緊迫棘手的問題,他不再僅從正面軍事對抗入手,反而選擇一個更有力的側面即從意識形態(tài)、精神領域突破防線。蔣介石以“復興民族,建設新國家”為借口,假借中國固有道德在傳統(tǒng)社會的普遍認同,企圖在中華大地上恢復“禮義廉恥”等傳統(tǒng)道德觀念來達到徹底打擊共產黨、統(tǒng)一思想、弱化矛盾、加強個人獨裁、維護和鞏固自身統(tǒng)治的目的。
1934年2月19日,蔣介石打起“恢復中國固有道德、求民族復興”這面大旗,開始一場“精神領域的戰(zhàn)爭”。隨后每年的這一天都被定為“新生活運動”發(fā)起紀念日。“新生活運動”的主要內容可算是獨辟蹊徑,分別將中國傳統(tǒng)道德“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進行重新詮釋,打造成為“新生活運動”之“四維”與“八德”。旨在通過將這些重新詮釋后的所謂傳統(tǒng)道德推廣到全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去,使之成為必須遵守的道德準則,以此來轉變社會風氣,迅速建立抵御外侮復興中華民族之基礎。依于此,蔣介石將這場悄無聲息的政治色彩極濃的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戰(zhàn)爭轉化為“摒棄國民粗卑生活,提倡國民過健康生活”的社會改良運動。
蔣介石在《新生活運動之內容》中,對原有“禮義廉恥”做出新解。他認為禮義廉恥四維之間有著緊密關聯(lián),恥是行為之動機,廉是行為之向導,義是行為之履踐,禮是行為之表現(xiàn)。四者相連貫,發(fā)于恥,明于廉,行于義,而形之于禮,相需相成,缺一不可。否則,禮無義則奸,禮無廉則侈,禮無恥則諂,此奸,侈,諂,皆似禮而非禮者也。從這四者的緊密關聯(lián)可見,“禮”是四維之中心,“義”“廉”“恥”都是在“禮”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岸Y”之主旨是讓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做什么事情都要以道德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為最終衡量標準。而在國民黨發(fā)動的“新生活運動”中的“禮”之內涵,就是蔣介石政權之下的一切國家紀律和法律法規(guī)。蔣介石之所以將“禮義廉恥”作為“新生活運動”的核心,對其做出新的解釋,歸根結底是為將這種被重新恢復的傳統(tǒng)道德推廣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去,利用這種被中國人認可多年的傳統(tǒng)道德來麻痹人民群眾,使“順禮”“聽命”變成一種習慣,真正把全國人民愚化為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馴服臣民和忠實奴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發(fā)動新生活運動、提倡“禮義廉恥”的實用性特點暴露無疑。
此外,蔣介石對“新生活運動”的實施要求非常具體,他強調品質之選擇應合乎義——義者宜也;方式之運用應合乎禮——禮者理也。這樣,“禮儀廉恥”就非常順利地滲透到人們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即“衣食住行”當中去了。為使人民能夠逐漸適應“新生活運動”,蔣介石制定較為有序的實施方案,要通過兩個時期的改造,即第一個時期1934年2月—1935年3月,此階段的工作中心是實現(xiàn)全社會環(huán)境的整齊、清潔。第二個時期1935年3月以后,在“整齊、清潔”的基礎之上,使“新生活運動”進入到實現(xiàn)國民生活的藝術化、生產化、軍事化的更高階段。
三、“新生活運動”的最終目的
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是在重重矛盾的威逼之下,絞盡腦汁、費盡心思地發(fā)動了“新生活運動”。蔣介石強調,“為何需要新生活”——“今日吾國社會,一般心理,茍且萎靡,其發(fā)現(xiàn)于行為者,不分善惡,不辨公私,不知本末……于是官吏則虛偽貪污,人民則散漫麻木,青年則墮落放縱,成人則腐敗昏庸,富者則繁瑣浮華,貧苦則卑污混亂。其結果遂使國家紀綱廢弛,社會秩序破壞……國家與民族同受其害,若長此不變,則雖欲茍延其鄙野的非人的生活亦不可得?!薄盀楹涡枰律钸\動”——“欲建立人民現(xiàn)代之生活,造成一個新社會,自不能無需政治,尤其是需要教育。但過去中國之教育,乃至一切政治,皆病于虛偽……值此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吾人茍愿束手待斃者,應不坐俟妻子然的推演,必以非常手段,謀社會之更新。質言之,當以勁疾之風,掃除社會上污穢之惡習,更以薰和之風,培養(yǎng)社會上之生機與正氣,負此重大使命者,唯新生活之運動?!?/p>
實際上,將“禮義廉恥”貫徹到“衣食住行”當中僅是蔣介石發(fā)動“新生活運動”的一個最能掩人耳目的政策,他的最根本目的是要打擊共產黨,不僅要軍事上打擊,還要精神和文化上打擊?!靶律钸\動”的矛頭正是指向共產黨的紅軍,從政治上配合對紅軍的第五次武力“圍剿”。蔣介石要求國民都能“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時期長上”,為的就是麻痹人民大眾,讓他們欣然地接受國民政府高舉的這面中國固有的傳統(tǒng)道德大旗,實質上人民則成為了為蔣介石搖旗吶喊的小丑。殊不知擴大封建主義的君權、父權、保證蔣介石實行法西斯獨裁統(tǒng)治,迫害站在人民立場上的共產黨紅軍隊伍才是新生活運動的真正目的所在。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想要通過“新生活運動”來打擊共產黨,通過恢復和重建以“禮義廉恥”為核心的所謂傳統(tǒng)倫理道德體系來達到精神上與軍事上相互配合以實現(xiàn)對共產黨的打擊,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新生活運動”也只能留下自生自滅的下場。
參考文獻:
[1]秦孝儀.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zhàn)時期:續(xù)編(三)[Z].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
[2]溫波.試論新生活運動的緣起[J].江西社會科學,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