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從飛
(漣水縣人民醫(yī)院心內科,江蘇 漣水 223400)
?
缺血性J波預測急性心肌梗死后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的價值
朱從飛
(漣水縣人民醫(yī)院心內科,江蘇 漣水 223400)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心電圖中缺血性J波與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關系,評價缺血性J波預測急性心肌梗死后發(fā)生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價值。方法 將96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梗死后心電圖檢查是否記錄到缺血性J波分為J波組37例與非J波組59例,比較2組急性心肌梗死部位及梗死后發(fā)生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情況。結果 J波組2個及以上部位心肌梗死發(fā)生率顯著高于非J波組(51.3%比8.5%,χ2=10.978,P=0.027),且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率也顯著高于非J波組(48.6%比6.8%,χ2=13.069,P=0.011)。結論 心電圖缺血性J波可作為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預警指標,且可提示心肌梗死范圍較大。
缺血性J波; 急性心肌梗死; 惡性室性心律失常
缺血性J波是近些年提出的心電圖新概念,缺血性J波是心肌嚴重缺血時伴發(fā)的一種超急期的心電圖改變,J波的形成是Ito電流增強的結果[1]。J波因與心源性猝死密切相關而日益受到關注,而急性心肌梗死更是導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筆者通過對96例急性ST段心肌梗死(AMI)患者心電圖是否出現缺血性J波及其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發(fā)生情況進行分析,探討缺血性J波在預測急性心肌梗死后發(fā)生惡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9月至2013年6月在漣水縣人民醫(yī)院住院治療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男68例,女28例,年齡(63.0±12.5)歲。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2]:1)缺血性胸痛的臨床病史;2)心電圖的動態(tài)演變;3)心肌壞死的血清心肌標記物濃度的動態(tài)改變。具備上述條件中的2條即可確診。所有患者在觀察期間無低溫、酸堿平衡及電解質紊亂、腦缺血表現。
將96例患者按梗死后心電圖檢查是否記錄到缺血性J波分為2組:J波組37例與非J波組59例。J波的診斷標準[3]:1)J點抬高,J波形成(時限超過20 ms,振幅大于0.1 mV);2)J波和抬高的ST段與T波上升支融為一體,且呈弓背向下抬高(sloop down);3)J波存在于相關的2個及以上導聯;4)QT間期正常(>350 ms且≤440 ms)或者縮短(<350 ms),并常伴T波高尖。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2周內多次記錄18導聯同步心電圖,至少記錄1次24 h動態(tài)心電圖,比較2組急性心肌梗死部位及梗死后發(fā)生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情況。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界定標準:1)頻率在230 次·min-1以上的單形性室性心動過速;2)心室率逐步加快的室性心動過速,有發(fā)展成為心室撲動和(或)心室顫動的趨勢;3)室性心動過速伴血流動力學障礙,出現休克或左心衰竭;4)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發(fā)作時伴暈厥;5)特發(fā)性心室顫動和(或)心室撲動。符合以上任意一點可認定為有惡性室性心律失常。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 SPSS17.0 統(tǒng)計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心肌梗死部位特征
2個及以上部位發(fā)生心肌梗死J波組19例、占51.3%,非J波組5例、占8.5%,J波組2個及以上部位心肌梗死發(fā)生率顯著高于非J波組(χ2=10.978,P=0.027),見表1。
表1 2組心肌梗死部位發(fā)生率比較
組別n1個部位2個及以上部位下壁前壁側壁右室例%例%例%例%例%J波組37718.9513.538.138.11951.3?非J波組593050.81016.9915.258.558.5
*P<0.05與非J波組比較。
2.2 發(fā)生心律失常情況
發(fā)生惡性室性心律失常J波組18例、占48.6%,非J波組4例、占6.8%,J波組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率顯著高于非J波組(χ2=13.069,P=0.011),見表2。
表2 2組心律失常發(fā)生率比較
*P<0.05與非J波組比較。
臨床不同病癥引發(fā)急性心肌缺血事件或實驗性動物心肌缺血發(fā)生時,心電圖在其同時或緊跟其后新出現J波或原有J波出現振幅增高,時限增寬時,稱為缺血性J波,缺血性J波是心肌嚴重缺血時伴發(fā)的一種超急期的心電圖改變。J波的發(fā)生機制,即J波形成的分子水平的機制是Ito增強,是各種生理及病理性因素使跨室壁的壓力梯度、復極的異質性及離散度加大而最終形成J波[3]。心肌梗死時發(fā)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機制為[4]:1)Ito的顯著增加,不僅能使心外膜心肌細胞動作電位的1相切跡增大,還能使2相的穹頂和2相平臺期消失,使動作電位時程縮短40%~70%;2)穹頂和平臺期的消失在心電圖上表現為ST段的抬高,后者是室顫發(fā)生與維持的基質;3)心外膜不同部位的心肌細胞,尤其當橫跨心肌缺血區(qū)的不同部位心肌細胞存在2相穹頂正常與消失共存時,形成心外膜不同部位的電位差,結果電激動能從心外膜某一部位傳向另一部位,進而容易發(fā)生2相折返;4)2相折返能表現為聯律間期很短的R-on-T室早,也可形成室顫。
本研究結果顯示,心電圖出現J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率較未出現J波患者明顯增加,且2個及以上部位發(fā)生心肌梗死患者出現J波的可能性較大,表明J波可能提示患者梗塞的范圍較大。因此,臨床急性心肌梗死出現J波應予以重視,警惕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發(fā)生,必要時給予臨床干預。
[1] 郭繼鴻.猝死高危預警的新指標:缺血性J波[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08,22(1):6-10.
[2] 沈衛(wèi)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要點介紹[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5,15(3):173-176.
[3] 郭繼鴻.J波綜合征:缺血性J波[J].臨床心電學雜志,2014,23(5):328-331.
[4] 王東琦,崔長琮,嚴干新.心電圖心室復極波的細胞離子流機制[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05,9(6):478-482.
(責任編輯:況榮華)
2015-09-01
R541.7; R540.4+1
A
1009-8194(2016)03-0016-02
10.13764/j.cnki.lcsy.2016.0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