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爭耀
唐宋時期,是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侶,下至商賈紳士、黎民百姓,無不以飲茶為時尚。陜西歷史博物館就珍藏著不少隋唐到明清的飲茶器具,尤其是征集到的宋代陶瓷茶具,非常精致。從這些文物上我們看到了中國茶文化的歷史傳承。
據(jù)茶文化專家、陜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梁子介紹,宋代茶道發(fā)展出了高技術(shù)含量的點茶法。雖然還是團餅茶,還要烤軟、碾碎、篩過,但點茶時不用釜了,而是用銀瓶或瓷瓶來煮水,茶放在黑釉盞中,水煮好后,通過瓶子點到盞中,同時另一只手用茶筅不停地進行攪拌。按照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記載,點茶注水的次數(shù)要達到六至七次,每一次注水的量、角度、方向都有不同要求。煮水的過程也講究三沸,但因為瓶口很小,看不到氣泡,只能憑其聲音來辨別,所以一沸為“砌蟲萬蟬”,聽起來好像墻角的蟲兒叫、樹上的蟬兒鳴:二沸為“干車捆載”,好像很多車子拉著重物駛過來了;三沸為“松風澗水”,好像風兒吹過松林,山澗流水潺潺。
由此,還發(fā)展出了斗茶法:一斗誰的茶好;二斗誰的點茶技術(shù)高。斗茶也分階段,第一階段斗香斗味,比的是茶本身的香氣和滋味;第二階段斗色斗浮,比的是茶的顏色和浮起來的湯花情況,停留的時間越長、越白越好。因此,宋代黑釉盞比較流行,盞身的黑可以反襯出湯花的白。同時,由于黑釉盞比較厚,更能保溫,可以讓湯花停留的時間長一些。可見,宋代的點茶、斗茶,簡直就是一種儀式感非常強的行為藝術(shù)了。
2009年,我省考古工作者在藍田呂氏家族墓的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了距今一千多年前的茶葉,更讓大家驚奇的是,這些干年以前的茶葉還是茶葉中少之又少的極品白茶。
梁子介紹,呂氏家族的主人就是北宋鼎鼎有名的“藍田四呂”及其家族成員,即呂大鈞、呂大忠、呂大防和呂大臨。他們都是朝廷的重臣,其中呂大臨更是北宋的文壇名士及金石學家。在對呂氏家族墓的發(fā)掘中,出土了一個銅質(zhì)的渣斗。渣斗上附著的茶葉讓大家感到非常新奇。經(jīng)過對比后專家認為,這些茶葉是產(chǎn)自福建的珍貴白茶,在當時少之又少,一般老百姓家庭根本消費不起。它的發(fā)現(xiàn)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北宋時期封建貴族的奢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