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珠蓮
【摘要】 目的 探索亞低溫治療法在新生兒窒息復蘇后中的應用價值以及護理要點。方法 52例窒息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26例。兩組患兒均在本院接受復蘇治療, 在此基礎上, 觀察組患兒加用亞低溫治療法。對比兩組患兒的存活率、心率、血壓、呼吸頻率、新生兒行為神經評分(NBNA)等指標。結果 觀察組患兒的存活率(92.31%)高于對照組(69.23%)(P<0.05)。出生1個月后, 觀察組存活患兒的NBN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亞低溫治療法與對癥護理措施用于新生兒窒息復蘇后有助于促進患兒的早日康復, 改善患兒的神經系統(tǒng)功能, 提高患兒生存質量,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亞低溫治療;新生兒;窒息;復蘇;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156
窒息是一種新生兒的常見并發(fā)癥, 也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因素。其中重度窒息的病死率和后遺癥率較高[1], 嚴重威脅到新生兒的健康。臨床上對于窒息新生兒采取多種干預方法, 但是其預后不佳。近些年來, 不少學者指出采用亞低溫治療法有助于改善窒息新生兒的預后[2], 本院對窒息新生兒采用復蘇治療后采取亞低溫治療和護理, 取得滿意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9月~2016年3月收治的52例窒息新生兒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 全部患兒均在本院接受復蘇治療, 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26例。觀察組中男17例, 女9例, 胎齡38~40周, 平均胎齡(39.4±1.1)周;出生時體重1.62~2.54 kg, 平均體重(2.04±0.32)kg;就診時離出生時的時間為2~6 h, 平均時間(3.8±1.1)h。對照組中男14例, 女12例, 胎齡37~42周, 平均胎齡(39.8±1.2)周;出生時體重1.55~2.74 kg, 平均體重(2.12±0.35)kg;就診時離出生時的時間為2~5 h, 平均時間(3.5±1.0)h。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復蘇治療, 主要包括吸氧、鎮(zhèn)靜、解痙、控制腦水腫、改善微循環(huán)等治療以及支持性護理。觀察組患兒加用亞低溫療法, 亞低溫治療儀連接水毯、溫度傳感器, 其中水毯放置在關閉電源的輻射臺, 在水毯上鋪一層布, 然后讓患兒躺在水毯上, 溫度傳感器插入患兒肛門2~4 cm處固定, 然后持續(xù)性的物理降溫72 h再行特殊物理升溫。肛溫控制在34℃左右, 持續(xù)72 h, 物理升溫10 h左右, 每2小時升溫0.5℃左右。在亞低溫治療期間對患兒采用對癥護理, 具體護理措施為:①體溫護理。在亞低溫治療期間密切監(jiān)測患兒的體溫, 保持患兒體溫的穩(wěn)定。將水毯溫度控制在30~32℃之間, 將病房室溫控制在22~24℃。每隔1 h測量1次患兒的體溫、肛溫等, 根據(jù)患兒的體溫、肛溫等對頭部亞低溫的溫度進行調節(jié)。每隔1 h監(jiān)測1次患兒的局部皮膚血液循環(huán)狀況, 預防凍傷、褥瘡等的發(fā)生。②基礎護理。密切監(jiān)測患兒的生命體征, 如:體溫、血壓、凝血功能、電解質、血糖、血象、胸片、神經系統(tǒng)等, 亞低溫對患兒的腦組織不會產生損害, 但是可能會掩蓋患兒的腦血腫癥狀, 因此要密切監(jiān)測患兒的意識變化, 若發(fā)現(xiàn)患兒的昏迷程度加深, 四肢由屈曲狀態(tài)轉為伸直內翻等狀態(tài), 表明病情加重, 從而及時采取對癥措施處理[3]。③體位護理。在治療期間讓患兒保持平臥位, 不得劇烈的翻動或搬動, 以免引起體位性低血壓等并發(fā)癥。④消化系統(tǒng)護理。在治療期間持續(xù)給予患兒靜脈營養(yǎng), 以微量泵的方式24 h持續(xù)輸液, 保證機體的能量需求。監(jiān)測患兒的消化道癥狀、腹部體征等, 及時發(fā)現(xiàn)結腸炎等并發(fā)癥。⑤氣道護理。重視對患兒口腔的護理, 及時吸痰, 保持呼吸道的通暢, 并通過監(jiān)測呼吸頻率、動脈血氣指標等及時發(fā)現(xiàn)呼吸道癥狀, 迅速處理。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的存活率、心率、血壓、呼吸頻率、NBNA評分(滿分為40分, >37分為正常)。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兒的存活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兒的存活率(92.31%)顯著高于對照組(69.23%),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57, P<0.05)。
2. 2 兩組存活患兒的生命體征指標對比 治療前, 兩組患兒的心率、收縮壓、舒張壓、呼吸頻率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8 h后, 觀察組心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兩組收縮壓、舒張壓、呼吸頻率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存活患兒的NBNA評分對比 出生1個月后, 觀察組患兒的NBN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不少學者的研究證實了亞低溫治療法用于新生兒窒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能有效提高新生兒的存活率, 不少發(fā)達國家已將亞低溫治療作為新生兒窒息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 雖然在亞低溫治療中, 不少患兒依然會死亡或伴有嚴重的神經功能異常, 但亞低溫治療為新生兒窒息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
新生兒窒息后, 在腦部缺血再灌注后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生化代謝變化, 出現(xiàn)腦細胞的損害[4]。因此, 在此時及時給予頭部的亞低溫治療有助于減輕血流再灌注現(xiàn)象, 維持恒定的血壓水平使得患兒的腦細胞在再灌注階段避免遭受損傷, 預防腦癱等后遺癥的發(fā)生。通過頭部的亞低溫療法抑制腦細胞凋亡, 降低腦代謝降低氧自由基水平、炎性介質水平等, 從而達到減輕對腦組織損害的作用。不少學者的研究指出亞低溫療法能保護窒息新生兒的神經系統(tǒng)功能。為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亞低溫治療法的作用, 加強治療期間的臨床護理工作十分必要。在本研究中, 對行亞低溫治療的觀察組患兒采取對應護理措施, 通過體溫護理、基礎護理、氣道護理、體位護理、消化系統(tǒng)護理等措施讓患兒在治療過程中保持最佳狀態(tài), 預防意外事件的發(fā)生,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存活率更高, 且心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NBNA評分比對照組高(P<0.05);說明亞低溫療法的應用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 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
綜上所述, 在窒息新生兒復蘇后采用亞低溫治療法是可行的, 治療期間輔以安全、有效、全面的護理服務有助于保證亞低溫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楊艷秋.亞低溫聯(lián)合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新生兒窒息后缺氧缺血腦損傷的療效.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6, 19(12):46-48.
[2] 田曉川.腦損傷新生兒選擇性頭部亞低溫治療臨床研究.中國臨床醫(yī)生, 2013, 41(7):66-68.
[3] 李馳.亞低溫治療胎齡>35周齡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研究進展.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5, 13(19):55-56.
[4] 王桂芳, 可秋萍, 方紅, 等.新生兒窒息亞低溫治療后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變化分析.中國婦幼保健, 2014, 29(28):4582-4584.
[收稿日期:2016-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