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松的作品是歷史與現(xiàn)代的完美結合,既體現(xiàn)了藝術家對多種技藝的掌握,又表現(xiàn)出不墨守成規(guī)的特點,用一種內(nèi)在和含蓄的感染力來結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
藝術家蔡志松29歲便在法國巴黎秋季沙龍上獲得享譽世界的最高獎——“泰勒大獎”,成為該獎項103年歷史中首次獲此殊榮的中國藝術家,2012年入選全球100位藝術領袖,2013年獲評華人時尚領袖。
蔡志松《故國》《玫瑰》《浮云》三個系列的作品在重視文化傳統(tǒng)的同時,對歷史與人性進行不斷探討,巧妙地運用現(xiàn)代材料語言與科技手段,將作品融入當代藝術語境之中并獨樹一幟。
《故國》:歷史的深度
《故國》是蔡志松的第一個系列作品,也是他得到多方贊譽的成名之作。在這個系列中,分為《風》、《雅》、《頌》三部分。故國本身具有民族自豪之意,但其作品主題卻不局限于一個國家,而是本質(zhì)上具有普遍意義。蔡志松在《故國》這個系列作品中,語言的表達極為流暢,不過其中蘊育的深意卻讓人思考良久。
《風》系列作品是他在國際藝術圈中取得話語權的作品。這件作品使他獲得了藝術界的泰勒大獎。濃厚的中國語言特征,提出了新的關于精神、材料以及形體表達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蔡志松關注的不僅僅是中華民族在世界大家庭中的個例,更關注的是人類生存的共有問題。《風》中的人物以秦漢造型為主,結合了兵馬俑、古代佛像以及西方眾神的細節(jié)形式,用了較多傳統(tǒng)技巧,使人物體現(xiàn)出一種卑微的莊嚴。下跪或是順從,叩頭或是昂首,這些服從的姿勢表現(xiàn)的并不是軟弱或者壓抑,而是對歷史的崇敬以及對個體抵抗不了現(xiàn)實苦難的同情。
《頌》系列中,蔡志松在人物作品的制作上采用了自己獨特的技巧,首先制作出粘土模型,然后澆灌玻璃纖維,再在外殼貼上銅質(zhì)的小方片,打造出豐富的紋理和年代久遠的效果。
而《雅》系列作品中,人物的表達已經(jīng)不足以體現(xiàn)藝術家的精神訴求,典型的中國符號“屏風”、“竹筒”、“中國化立軸”、“檔案袋”等形象粉墨登場,不同歷史時期的典型元素被提取出來,精神的印記感被啟動。這絕不是簡單地對西方后殖民主義的諂媚,他不是在訴說中國人在歷史中的沉重與卑微,而是上升到了歷史高度,記錄了歷史的沉重和富于變化的歷程,同時用寫實的手法,把這些事物加以紀念,向我們展示了生存的壓力與生命的尊嚴遭遇時的通常結果。
《玫瑰》:深入生命的本質(zhì)
“愛情像大自然中的花朵,無時無刻都在上演著盛開與凋零,永不停息。就像我們的身體,從一出生就開始奔向死亡,猶如這鉛玫瑰,總有一天會因保存不善而損毀,變成沉重的垃圾。維護的成本遠遠大于自身的價值。”這是蔡志松自己對《玫瑰》的一段闡讀。
《玫瑰》系列作品是蔡志松作品的第二個系列,應該說以玫瑰來刻畫愛情并不偏離人們的預期,這對于藝術家來說,背負了常態(tài)創(chuàng)作的質(zhì)疑,很容易被受眾或者學者理解為缺乏想象力??蛇@也正是蔡志松勇敢之所在,若能把常態(tài)事物做得打動人心,相比較非常態(tài)藝術來說更為不易。在《玫瑰》作品中,愛情只是藝術家所展示的虛無的幸福感,生命本質(zhì)的深入才是蔡志松力現(xiàn)的部分。
《浮云》:未來的長度
《浮云》系列作品又把蔡志松帶入了另一個領域,這是一種超自然的展示作品。一團團不銹鋼噴上白漆后,用磁懸浮的技術使之飄蕩在空中,這種人造的禪意似乎在向科學致敬,同時也表達了一種科技對自然的破壞,而兩者的對錯終究沒有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