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遠明 陳國強青島科技大學數(shù)理學院
?
光照強度對太陽能電池性能影響實驗研究
籍遠明陳國強
青島科技大學數(shù)理學院
摘要:文章利用太陽能電池基本特性實驗儀,研究光照強度對太陽能電池輸出特性影響,實驗結(jié)果表明:太陽能電池的開路電壓和短路電流隨光照強度變大而增大,光照強度變小,最大輸出功率變小,而最佳負載電阻變大。
關鍵字:太陽能電池 光照強度 開路電壓 短路電流
太陽能是一種綠色、無污染、可再生清潔能源,太陽能電池是利用光生伏打效應,將光能轉(zhuǎn)化為電能的半導體裝置。在當前世界能源短缺和環(huán)境保護日益嚴峻的情況下,太陽能電池的應用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1-2]。描述太陽能電池性能的主要參數(shù)有:開路電壓、短路電流、填充因子、光電轉(zhuǎn) 換效率、最大功率、最大工作電壓、最大工作電流等。一般來說,光照強度和工作溫度是影響太陽能 電池輸出功率的主要因素[3-4],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重點開展光照強度對太陽能電池性能參數(shù)影 響研究和分析。
本實驗中使用的儀器為株洲菲特儀器公司研制 的太陽能電池基本特性實驗儀,將太陽能電池接入電路,光源采用輸出光譜接近太陽光譜的碘鎢燈, 室內(nèi)模擬太陽光,選擇廠家提供的專用太陽能電池 電阻模板為負載。
3.1入射光角度變化對開路電壓和短路電流影響
首先把光源與太陽能電池保持一定距離,并且 二者處于正對位置,然后將太陽能電池分別轉(zhuǎn)動15°、30°、45°、60°、75°、90°,測量不同位置時太陽能電池的開路電壓和短路電流。
實驗結(jié)果表明,當入射光源與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夾角增大時,太陽能電池開路電壓和短路電流數(shù)值逐步變小,即太陽能電池的開路電壓和短路電流 隨光照強度變大而增大,在0°~45°范圍變化幅度小, 大于45°后變化幅度較大。
3.2一定入射角度情況下,光照強度對開路電壓和短路電流影響
將光源與太陽能電池之間距離保持不變,把入 射光源強度增加一倍,然后將太陽能電池由正對位置開始,分別轉(zhuǎn)動15°、30°、45°、60°、75°、90°,測量不同位置時的太陽能電池的開路電壓和短路電流。
從實驗數(shù)據(jù)看出,在入射光源與太陽能電池之間保持一定夾角不變的情況下,入射光源強度增加一倍,太陽能電池的開路電壓和短路電流也隨之增大;當入射光源與太陽能電池之間夾角由小變大的過程中,太陽能電池的開路電壓和短路電流數(shù)值則逐步變小,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相同條件下,短路電流的變化幅度大于開路電壓,即光照強度對短路電流的影響度大于開路電壓參數(shù)。
3.3不同負載下,太陽能電池的輸出特性
首先將入射光源與太陽能電池之間距離保持不變,然后調(diào)節(jié)二者之間為正對位置,分別測量不 同負載情況下,太陽能電池的輸出電壓U和輸出電流I。其次,將太陽能電池由正對位置開始,分別轉(zhuǎn) 動30°和60°,再測量不同角度、不同負載時,太陽能電池的輸出電壓U和輸出電流I。
實驗結(jié)果表明,在保持入射光源與太陽能電池夾角一定的情況下,隨著負載電阻的增加,太陽能電池輸出電壓逐步增大,而輸出電流則逐漸變小,當入射光源與太陽能電池夾角由小變大的過程中,相同負載下輸出電壓和輸出電流均變小。當入 射光垂直于太陽能電池板時,最大輸出功率為 411.536W,最佳負載電阻Rmp為510Ω,填充因子為 0.7;當入射光與太陽能電池板成30°夾角時,最大 輸出功率為256.956W,最佳負載電阻Rmp為1000Ω, 填充因子為0.66;當入射光與太陽能電池板成60°夾角時,最大輸出功率為96.968W,最佳負載電阻 Rmp為2400Ω,填充因子為0.60,即隨著入射光源與太陽能電池夾角的增大,最大輸出功率變小,而最佳負載電阻變大。
本文通過光照強度對太陽能電池輸出特性測試實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jié)論:
① 當入射光源與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夾角逐步增大時,太陽能電池開路電壓和短路電流數(shù)值逐步變小;
② 在入射光源與太陽能電池之間保持一定夾角不變的情況下,入射光源強度增加一倍,太陽能電池的開路電壓和短路電流也隨之增大,短路電流的 變化幅度大于開路電壓;
③ 保持入射光源與太陽能電池夾角一定的情況 下,隨著負載電阻的增加,太陽能電池輸出電壓逐步增大,而輸出電流則逐漸變小,隨著入射光源與 太陽能夾角的增大,最大輸出功率變小,而最佳負載電阻變大。
參考文獻
[1]袁銀梅.幾種硅基太陽能電池輸出特性的測試與分析[J].節(jié)能技術,2011,29(4):367-371
[2]涂佳佳,謝代梁.不同負載對太陽能電池輸出功率的影響[J].中國計量學院學報,2012,23(3): 295-298
[3]秦嶺.太陽能電池基本參數(shù)的影響因素分析與研究[J].價值工程,2012,32:33-35 [4]Buecher K. Site dependence of the energy collection of PV modules[J].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1997,47:8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