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擁民
經濟學家,2016年12月13日逝世,享年95歲
剛剛去世的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馬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很可能是同一輩經濟學家中對上個世紀的政治和社會生活影響最大的一位。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大都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夠為世人理解,并影響世界。當然這很不容易。謝林的思想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塑造了世界的面貌。
在謝林的履歷中,除了他作為最重要的博弈論專家之一,在各大學和研究機構任職的經歷之外,最值得關注的,無疑是他與美國軍方和政界廣泛、持久、深入的聯系。
托馬斯·謝林,1921年4月出生于加州奧克蘭,他的父親是一位海軍軍官。謝林在加州陽光充沛的海邊長大,沙灘上常見的一些現象,成了日后謝林在論著中屢屢引用的意像,例如沙灘上看似人頭涌涌,但實際上人們總是聚成一堆一堆:曬日光浴者是一堆、沖浪者是一堆、游泳者又是一堆……對這種現象的思考,可能是他后來寫作《微觀動機與宏觀行為》的最初靈感。
謝林長大成人之際,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如火如荼,他秉承家風,先后申請加入陸軍和海軍,但都被拒絕。報國之心不減,他進入政府預算局工作三年(從1943年至1946年)。因為有了這段經歷,“二戰(zhàn)”結束后,謝林獲得了研究生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深造。
完成了哈佛大學的研究生課程后,謝林參加馬歇爾計劃(從1948年至1950年),先是在丹麥工作一年,接下來又在法國工作一年半?;氐矫绹?,他又在白宮辦公室和美國總統(tǒng)執(zhí)行辦公室工作三年(從1950年至1953年)。
在此期間,謝林的主要工作任務就是參加談判和磋商。1950年籌建歐洲支付聯盟時,謝林是美方談判代表之一?;氐饺A盛頓后,他積極參與了美國政府與歐洲各國政府的各種各樣的談判,其中尤其重要的是關于籌建北約和加強歐洲防備的談判和磋商。謝林原本就對談判策略非常感興趣,這些經驗使他堅定了將討價還價理論作為自己主要研究對象的決心。他在這些年中學會的談判策略、錘煉出來的駕馭語言的能力,也給他后來的學術著述打下了很深的烙印。
1953年,謝林成為耶魯大學經濟學副教授。1958年至1959年他任職于蘭德公司,這是一家具有強烈軍方背景的非政府機構。1969年,謝林成為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盧修斯·利陶爾政治經濟學講席教授,并一直工作到1990年,退休后又加入了馬里蘭大學,直到逝世。在哈佛大學和馬里蘭大學期間,謝林幾乎一直在擔任政府顧問,為美國軍備控制和裁軍署、美國國務院、國防部、參謀長聯席會議、美國國家科學院等機構提供了很多政策建議。
因此,除了經濟學家這個身份之外,謝林還是美國著名的外交事務、國家安全、核戰(zhàn)略和軍備控制專家,是有限戰(zhàn)爭理論的奠基人之一。雖然謝林在公眾中的名望可能比不上基辛格等人,但是其潛移默化影響的深度和廣度,卻可能非后者所能及。
作為“最容易讀懂的經濟學家”之一,通過講述生動的故事來闡述深刻的理論是謝林最擅長的。他有許多原創(chuàng)性理論貢獻,但是他的著作從來不會令讀者望而生畏。他的主要著作《沖突的戰(zhàn)略》《微觀動機與宏觀行為》《選擇與結果》等,幾乎沒有人會覺得讀不下去。這里值得指出的是,謝林并不是為了普及或應用“數理博弈論”而提出他的“非數理博弈論”的。
事實上,他的許多博弈論思想,或者說,他所提出的那些對博弈論有重大貢獻的概念,都是在他正式接觸博弈論之前就已形成并提出的。謝林在1957年后才讀到霍華德·拉法和鄧肯·盧斯著的《博弈與決策》一書,那是他的博弈論“入門書”,他在上面花了“一百多個或兩百多個小時”。此后不久,他就寫了《重新定位博弈論》一文,呼吁學院派博弈論專家更多地關注承諾、威脅、隱性討價還價、交流、可強制執(zhí)行的合約等現實因素在博弈中的作用,這對“博弈論專家?guī)缀鯖]有什么影響”,對社會學家、政治學家和現實世界卻產生了不小影響。
謝林運用優(yōu)美的語言和盡可能少的模型,將理論通過實際應用的形式表述出來的能力,無人能出其右。他是一位語言大師,特別擅長創(chuàng)造非常貼切的術語來表達理論洞見,在這一點上,他與他的朋友和哈佛大學同事阿爾伯特·赫希曼有相近之處。除了給現代博弈論留下了“謝林困境”“謝林點”等涵義豐富的術語之外,他還是“附帶損害”(collateral damage)等流行詞匯的創(chuàng)造者。
謝林曾經把自己描述為一名“四處游蕩”的不安分的經濟學家,這當然只是謙遜之辭。他其實是當代最重要的博弈論專家(尤其是從博弈論對現實世界的影響這個角度來看),更是當之無愧的“游俠”社會科學家和語言大師。
作者為浙江大學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