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號內數(shù)字分別為期數(shù)與頁數(shù))
卷首語
基礎教育綠色發(fā)展,深化“供給側”改革是關鍵 曉恭(1.01)
觀乎人文 化成天下 于丹(2.01)
請為孩子守住“起跑線” 曹林(3.01)
教育也需要供給側結構改革 朱永新(4.01)
在虛擬的時代 做真實的自己 陳昌鳳(5.01)
高中教育不能忽視“人格教育”與“公民教育” 石中英(6.01)
家風正氣好揚帆 楊利偉(7.01)
國家興亡 國民皆有責 范光(8.01)
鑄就有魅力的卓越教師 李芒(9.01)
弦歌不輟興基業(yè) 繼往開來續(xù)輝煌 沈軍(10.01)
健康中國,加油! 謝軍(11.01)
焦門家風是我家最寶貴的財富 焦守云(12.01)
本刊關注
2015·首都基礎教育大掃描 (1.02)
北京教育新地圖篇 (1.03)
優(yōu)質資源增量篇 (1.05)
中高考改革篇 (1.13)
課程改革篇 (1.21)
立德樹人篇 (1.26)
干部教師成長篇 (1.30)
區(qū)域教育綜合改革篇 (1.31)
著力把握素養(yǎng)教育的結構和路徑,加快建設現(xiàn)代學校
張熙(2.02)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實驗研究 賈美華(2.03)
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yǎng)評價體系研究的初步思考
田一 郭立軍(2.05)
首都高校支持附校建設的教育新樣態(tài) 王海燕(3.02)
高校支持附中附小建設的模式解析 張爽(3.04)
高校支持附中附小建設調研結果及解析 王東(3.06)
兩會教育之聲 (4.02)
邁向“后均衡時代”的首都義務教育發(fā)展探析 楊志成(4.04)
畢業(yè)季,教育不畢業(yè) 付江泓 于萍(5.02)
聚焦核心素養(yǎng) 探討改革方向 于萍(6.02)
對九年一貫制辦學實踐的理性探析 吳潁惠(6.04)
從分層到分類:普通高中教育發(fā)展的新范式 殷桂金(6.07)
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 有效實施第三方教育評估監(jiān)測 唐立軍(7.02)
推進教師培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行動路徑 何勁松(7.07)
“桃花源里”的美麗學校 付江泓(8.02)
2016北京高考“啟示錄”(二) 連中國 郭井生 陳紅(8.07)
北京教育的美麗極光 于萍(10.02)
面向“十三五”:建成公平、優(yōu)質、創(chuàng)新、開放的首都教育
(11.02)
不老屯里的新傳奇 付江泓 汪倩(11.04)
生態(tài)涵養(yǎng) 百花競放 付江泓(12.02)
校際差異:普通高中分類發(fā)展的現(xiàn)實基礎 殷桂金(12.06)
■ 2016教師節(jié)特別策劃
用理想激發(fā)“洪荒之力” (9.02)
不忘初心 以人化人 華應龍(9.02)
做一顆溫暖的鋪路石 萬平(9.03)
做很喜歡的自己 周群(9.04)
因為夢想,所以追求 趙利劍(9.05)
為了我們共同的夢 葛金勝(9.07)
理想,是放棄更是堅持 張紅英(9.08)
追求喚醒與被喚醒的幸福 郝全智(9.09)
■ 文化建設促進學校內涵發(fā)展
價值引領 文化立校 張鳳華(2.07)
文化建設促進中小學教育品質提升 張祥蘭(2.09)
價值如何立校,文化如何育人? 余凱(3.08)
北京小學大興分校:“博雅教育” (3.10)
北京市大興區(qū)興華中學:“以德育德,以愛育人” (3.10)
北京市大興區(qū)魏善莊中學:“善文化” (3.11)
校訓:凝練辦學價值觀 彰顯育人生命力 張祥蘭(4.08)
校訓:學校文化的個性化表達 劉文娜(4.09)
北京一零一中校訓:百尺竿頭 更進一步 (4.10)
北京市海淀區(qū)翠微小學校訓:明德至翠 篤行于微 (4.10)
北京市第九中學校訓:礪身礪志 博愛博學 (4.11)
北京市趙登禹學校校訓:愛國 求知 (4.11)
建設和完善學校的管理文化 石瑒(5.16)
“扁平化-矩陣式”管理的核心是民主、高效
北京市育英學校(5.18)
以“實驗”之精神探尋管理創(chuàng)新 北京實驗學校(5.18)
管理若水,性柔而力堅 北京市東城區(qū)培新小學(5.19)
“心靈管理”彰顯文化氣質 北京市房山區(qū)良鄉(xiāng)小學(5.19)
生態(tài)涵養(yǎng) 文化育人 王雪莉 張祥蘭(6.10)
實施毓秀課程 培養(yǎng)鐘靈學子 北京市房山區(qū)長溝中學(6.11)
合理利用校內外資源 開發(fā)百花系列課程
北京市房山區(qū)史家營中心小學(6.12)
讓學校成為生命成長的體驗場 北京工商大學附屬小學(6.13)
班級文化:建構學生生命成長的支持系統(tǒng) 張祥蘭(7.10)
班級文化也是課程資源 北京市通州區(qū)貢院小學(7.12)
思維課程班級化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通州區(qū)第一實驗小學(7.12)
班級文化育美德 北京市通州區(qū)宋莊鎮(zhèn)中心小學(7.13)
評價也可以很“文化” 北京小學通州分校(7.13)
基于學校文化的課程體系構建策略 鄭葳(8.13)
深化“有層次、無淘汰”的課程文化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8.15)
在行知文化中建構“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
北京市第十七中學(8.16)
教師文化:教師與文化的互動生成 鐘祖榮(9.10)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教師文化“人盡其才、和諧共進”(9.12)
北京市西城區(qū)黃城根小學教師文化“自主、合作研究” (9.12)
北京市第五十中學教師文化“立己達人” (9.13)
北京市西城區(qū)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教師文化“居敬守靜” (9.13)
學生文化:學校文化的價值引領與踐行 張玉平(10.07)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朝陽學校:
自覺教育促“多思求是、成長自覺”學生文化形成 (10.09)
北京市西城區(qū)育翔小學:
以“心動德育”文化建設促學生文化的形成 (10.09)
北京市房山區(qū)良鄉(xiāng)第二小學:
讓學生在“體驗教育”中成長 (10.10)
學校公共關系文化:編織開放共享的教育網絡 施曉光(11.09)
北京市順義區(qū)南彩學校:內外部公共關系協(xié)同并建 (11.11)
北京市王平中學:開放化與立體式的公共關系文化 (11.11)
北京市東城區(qū)黑芝麻胡同小學:和諧的公共關系文化 (11.12)
環(huán)境文化:在人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潤澤學生生命 趙志紅(12.08)
北京市海淀區(qū)今典小學: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12.10)
北京工商大學附屬小學:靈動真實 自主體驗 (12.10)
北京市育英學校:建最美校園 做最有價值的教育 (12.11)
首都教育品牌
■ 學校
再談“雙主體育人”辦學思想 李烈 蘆詠莉(1.63)
“學森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與實踐 李烈 蘆詠莉(2.11)
文化為根,不斷推進以人為本的學校管理
李烈 蘆詠莉(3.12)
文化是集團化學校治理的原力 楊志成(3.15)
塑造健全人格 奠定人生基石 梁原草(4.12)
回歸人本 成就人格 王莉萍(5.20)
由“共同·實趣”到“個性·魅力” 顧詠梅(6.14)
論品牌學校的校本化核心素養(yǎng)體系 楊志成(6.16)
北京五中的“精氣神”文化 張斌平(7.14)
培養(yǎng)有“精氣神”的學生 張斌平(8.17)
依靠教師辦有“精氣神”的教育 張斌平(9.14)
論品牌學校的中國風格 楊志成(9.16)
回歸基礎性教育:兒童成長講“五養(yǎng)” 李明新(10.11)
順承四季自然 創(chuàng)造適性教育 于萍(11.13)
家校握手 共建育人生態(tài) 李明新 鄧學軍(12.12)
教育實踐要不忘初心,回歸本真 楊志成(12.15)
■ 人物
葛金勝:心中有畫 畫中有夢 付江泓(1.66)
王書香:一場心無旁騖的修行 于萍(2.14)
鄧虹:一直在求索 肖佳曉(3.17)
張紅英:幕后的故事 于萍(4.15)
楊巨環(huán):麥田里的守望者 汪倩(5.22)
周群:其實很典型 付江泓(6.18)
胡金城:簡單背后…… 肖佳曉(7.16)
王長青:數(shù)學教育的播種者 李剛剛(8.19)
程翔:是文人,更是師者 于萍(9.18)
張宏:芳草的故事 肖佳曉(10.13)
張秋會:以我所愛教我所愛 李剛剛(11.16)
趙春青:那棵最美的常春藤 汪倩(12.17)
教育督導
2015北京市教育督導大事記 (2.16)
借校外教育督導之勢 保校外教育之樹常青 楊玉柱(3.19)
在積累中提升 在改革中突破 鐘小軍(3.21)
責任督學隨訪督導機制的實踐與探索 趙士勛(3.24)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推動首都教育督導工作發(fā)展
汪倩(4.17)
加快健全現(xiàn)代教育督導體系 促進首都教育改革與發(fā)展
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4.18)
加強領導 完善機制 創(chuàng)新推進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
唐立軍(4.21)
聚焦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 深化朝陽區(qū)教育督導改革 王世元(7.18)
強化教育督導 為北京市城市副中心教育發(fā)展保駕護航
張紹武(7.18)
重視學校內部督導評估 強化育人質量監(jiān)控 于會祥(7.19)
教育督導與評價要適應新形勢、應對新挑戰(zhàn) 鐘秉林(8.21)
管辦評分離治理體系中的專業(yè)化教育評價 談松華(8.22)
數(shù)據(jù)第一:第三方評估的靈魂 何懷金 龔春燕 田海林(9.20)
教育“管辦評分離”的寧波實踐 王晶晶(9.22)
創(chuàng)新督政 依法履職 共助區(qū)域教育發(fā)展
北京市石景山區(qū)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9.24)
■ 區(qū)域創(chuàng)新
在規(guī)范基礎上創(chuàng)新 在創(chuàng)新進程中發(fā)展 王世元(5.24)
努力開創(chuàng)海淀區(qū)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新局面 王建忠(5.26)
“雙輪”驅動 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更高效
北京市順義區(qū)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6.20)
務實推進 提升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的效力
北京市大興區(qū)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6.22)
實施掛牌督導科學管理 增強教育督導工作效能
北京市懷柔區(qū)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7.20)
構建長效機制 推動掛牌督導工作開展 高為 喻德寶(8.24)
■ 區(qū)域經驗
培育第三方市場 提升教育督導專業(yè)化水平 林光琳(10.15)從“引”到“請”,水到渠成 王永丹(10.17)
“互聯(lián)網+教育督導”開拓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新模式
鐘莉(10.18)
點面結合 在創(chuàng)新中推進教育督導工作 王洪滿(11.18)
推動教育督導現(xiàn)代化建設的“鎮(zhèn)江實踐” 潘國建(11.20)
教育“管辦評分離”的云南實踐 云南省教育評估院(12.19)
責任督學入職培訓的實踐與思考 俞柳杰(12.21)
■ 督學隨筆
做好“典型經驗的發(fā)現(xiàn)者” 助推區(qū)域教育均衡發(fā)展
杜曉波(11.21)
在工作中提升督學專業(yè)化水平 楊紅兵(12.23)
■ 督學故事學故事
“下崗”的音樂小凳又“上崗”了 姜榮敏(5.28)
從矛盾重重到零投訴 許培軍(5.28)
發(fā)揮督學作用 為“減負”把脈 劉振江(6.24)
行動是最有力的語言 劉寶平(6.25)
從綜合督導案例中得到的啟發(fā) 程維東(7.22)
幫助學校找到問題的根源 盛君恒(7.23)
找準問題 精準督導 王春秀(8.26)
“熱”問題“冷”處理 姚慶芝(9.25)
責任督學為學生安全護航 魏東(10.20)
做好“典型經驗的發(fā)現(xiàn)者” 助推區(qū)域教育均衡發(fā)展
杜曉波(11.21)
督學要有一雙“慧眼” 肖金茹(11.23)
一崗雙責,做學校發(fā)展的守護者 何艷紅(12.24)
研修驛站
認識學生——教師職后發(fā)展的基本方向 謝維和(2.22)
中小學教師培訓課程標準研制的意義和思路 鐘祖榮(2.24)
教研轉型服務未來教師發(fā)展 羅濱(4.23)
指向專業(yè)發(fā)展需求的教師培訓 申軍紅(4.25)
“研究-實踐-改進-追蹤”助力教研創(chuàng)新 支瑤(4.26)
北京市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現(xiàn)狀調研 倪燕 徐慶琪(5.30)
在反思中前行 李海燕 鐘亞妮(5.32)
學校管理
“兩大升級”改變教育服務供給方式 吳甡(2.26)
“九百”教育完善育人“全鏈條” 鈕小樺(2.27)
“和諧教育”要穿越課程邊界 王歡(2.28)
融入社會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楊振峰(2.29)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祖雪媛(3.25)
建學術性高中 助推學區(qū)教育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 果淑蘭(3.25)
拓展優(yōu)質教育覆蓋 培育未來擔當人才 郭涵(3.27)
打通學段與校際界限 重新布局教育資源 管杰(4.27)
關注核心素養(yǎng) 特色引領學生未來發(fā)展 王華蓓(4.28)
“三位一體”構建學校發(fā)展新路徑 鄭蔚青 夏志清(4.29)
科研視角下的學校教育供給探索之路 陳愛玉 張述林(6.26)
重構學校教育生態(tài) 滿足學生多元發(fā)展 郭涵(6.27)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特色學校建設與發(fā)展 姜源(6.28)
“互聯(lián)網+”時代的教師養(yǎng)成記 祖雪媛(8.27)
互聯(lián)網帶來教育的穿越 鐘亞利 劉心 陳越(8.28)
“互聯(lián)網+”時代的教育“觸網” 許芳 聶晶偉(8.29)
自主引領成長 對照反思積淀 郭會杰 郭志強(8.30)
讓農村教師在自主互助中成長 趙向東(8.31)
將人放在管理的核心位置 李竹林(8.33)
做扎根的教育 郭慧遠(8.34)
優(yōu)秀校長成長路徑解析 張京明(9.26)
校長心中要裝滿愛的種子 邱榕基(9.27)
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是改進教學與評價 沈軍(12.25)
學校治理要著眼于四個關鍵點 林衛(wèi)民(12.26)
教育科研構筑學校發(fā)展新生態(tài) 鐘亞利 陳越 高潔(12.27)
育人經緯
■ 育人之見
學校如何發(fā)揮育人的主陣地作用 新靈(2.30)
要在抓實課程育人上下功夫 新靈(3.28)
學校德育的落實關鍵在于教師 新靈(4.30)
學校文化是引領學校育人方向的旗幟 新靈(5.34)
學校是孩子尋找同伴的地方 新靈(6.29)
學生有假期,教育不放假 新靈(7.24)
“節(jié)糧教育”,從反思說起 新靈(8.35)
上好開學第一課 新靈(9.29)
教育改革需要凝聚家長的共識和力量 新靈(10.21)
學校要引導家長有序參與學校教育 新靈(11.24)
從小在學生心中播下志愿服務的種子 新靈(11.24)
■ 議事廳
傳統(tǒng)文化教育,學什么? (2.31)
傳統(tǒng)文化教育,可以采取怎樣的方式?
耿申 徐健順 祝安順(2.31)
聚焦立德樹人 凝聚民族精神 喬鍵(3.29)
中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實施路徑 張曉玉(3.31)
在經典研讀和文化游學中挖掘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
申增富 王建穩(wěn)(3.32)
春風大雅 化物無聲 高超(3.33)
國學誦讀與文明禮儀促學生素質提升 王驥(3.34)
家校微信群怎樣用才好
張潔 高巍 莊華濤 鐘樂江 楊雪梅 高萬泰 張昆 謝春風(4.31)
家校群里飛紅包,老師怎么看?
徐進 余國平 易朝芳 姚賀國 梁志菊 劉韜(5.34)
“家庭作業(yè)”引發(fā)的思考
趙瀾波 許保明 孟夏 郭喜青(6.30)
開發(fā)志愿服務課程 董薇 李洪山 傅昱菲 張潔 梁烜(7.25)
志愿服務:于課程融合中育人 秦麗麗 關心 張潔 于海霞
王育華 鄧學軍 張新 劉金彪 韓付超(8.36)
選擇和設計合適的志愿服務項目
張守芹 鄭春玲 北京市第八中學團委 王濤 梁烜(9.30)
發(fā)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 提升學科德育質量
賈美華 黃冬芳 程郁華 張魯靜(10.22)
如何避免學科德育在實施中陷入誤區(qū)
金利 王彤彥 荊林海 賈欣(11.25)
學科德育的發(fā)力點在哪兒
金利 顧瑾玉 高振奮 秦曉文 馬山(12.29)
■ 育人現(xiàn)場
在班級管理中發(fā)揮家長的力量 孫桂香(2.36)
“七色花”班級文化建設 楊敏(2.37)
小秘密,大作用 王銀環(huán)(2.38)
培養(yǎng)初中學生良好習慣的校本實踐探索 劉紅葉(4.36)
特殊的教育 不特殊的感覺 郭瑞清(4.38)
志愿服務:小學生體驗教育的一種理想模式
李輝 劉玉平(6.34)
分段施教讓誠信教育更有實效 秦翠華(6.35)
讓農村小學生的笑容不再羞澀和神秘 趙文民(6.36)
關注學生心理 引領健康成長 張凱雯(6.37)
高中“自覺教育”的實踐與探索 張華禮(6.38)
以節(jié)日為線索編織一條傳統(tǒng)文化教育鏈 薛福連(7.30)
開發(fā)京西太平鼓課程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何云(7.31)
發(fā)揮網絡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積極作用 高昂(7.32)
傳承核心價值觀 培養(yǎng)美德好少年 樂波 劉京生(8.41)
班級博客:讓評價“立”起來 許冬梅(8.42)
生涯規(guī)劃讓農村學生不再迷茫 高原 孫翠松 孫淑娟(8.43)
紅黃藍為學生開啟有色彩的人生 喻麗華(9.35)
家校共育:為學生的生命注入活力 鐘亞利 鄭丹娜 李穎(9.36)
“書窩日”帶給兒童什么? 周玲(10.27)
北京市家長教師協(xié)會建設的實踐經驗 趙瀾波(10.28)
多種模式實現(xiàn)家校共贏 楊東 張東霞(10.29)
家校攜手,為學生的幸福之旅揚帆 祖雪媛 金環(huán)(10.30)
走出校門,德育空間更廣闊 胡亞麗(10.31)
優(yōu)等生的心理也要重視 錢海燕(11.30)
舉手手勢中的學問 邊穎(11.31)
給孩子留有隱私 莊華濤(11.32)
課程與教學
2016北京高考“啟示錄”(一) 張鶴 陶昌宏 喬文軍(7.33)
2016北京高考“啟示錄”(三) 劉媛 李伏剛 陳新忠(9.37)
2016北京中考“啟示錄”
張菁 丁明怡 蔣京麗張玉峰 黃冬芳(10.32)
■ 課改進行時
基于以核心素養(yǎng)培育為目標的課程創(chuàng)新與實踐 朱傳世(1.68)
創(chuàng)新驅動 實踐積淀 王自勇 戚光宇 蔣炎富 朱春平(1.71)
面向未來 追蹤前沿 實踐創(chuàng)新 厚實基礎 何文軼(1.73)
重構“立德樹人”的體制機制 朱傳世(2.39)
課程融合 整體育人 王蕾(2.41)
發(fā)掘傳統(tǒng)節(jié)日育人價值 創(chuàng)新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
李彤 吳晏(2.43)
基于中小一貫的學校課程建設芻議 朱傳世(3.35)
構建全程貫通式的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機制
吳鵬 袁立新 張亞南(3.38)
試論基礎教育課程的選擇性及其處置方式 朱傳世(4.39)
多元課程 自主發(fā)展 常菁(4.42)
豐富童年而非告別童年 朱傳世(5.39)
基于兒童立場 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 劉暢 商紅領(5.42)
六大課程領域助力學生自主發(fā)展 趙紅波 鄧翼濤(5.43)
“六大平臺”支撐學生的個性化成長 梁小紅 金亮(5.44)
基于兒童立場的“融合課程” 屈文霞 穆倩(544)
論基礎教育階段的學術啟蒙問題 朱傳世(6.39)
主題引領 學科穿越 許培軍 孟桂民(6.42)
國家課程如何地方化、校本化? 朱傳世(7.39)
分類推進 學科融通 陳姍(7.42)
全面構建學科實踐活動課程 朱傳世(8.44)
知之始 行之成 (8.63)
多元融合實現(xiàn)全學科實踐育人 薛麗霞 袁麗秋(8.63)
語文:為學生營造“智慧閱讀”的快樂空間 高青(8.64)
科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賈賀博(8.65)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課程:在實踐中探究人文與情懷
李洪晶(8.65)
論世界互聯(lián)背景下的教育改革視野 朱傳世(9.43)
中國立場 國際視野 (9.46)
播下一粒中國情懷的種子 毛春苗(9.46)
重返絲路 高曉燕 李燕舒 王鐵尹(9.63)
絲路青花蘊芳草 楊曉紅 邵偉(9.63)
神奇的東方樹葉 李磊 王淑昆(9.64)
童話之旅 毛春苗 姜偉 張建成 陳超(9.64)
論城鄉(xiāng)一體化背景下的課程建設 朱傳世(10.36)
城鄉(xiāng)一體 視界互通 李晨松 王維 趙晶 王亞靜 王雷(10.38)
課程如何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fā)展 朱傳世 (11.33)
心憂天下 啟智揚長 劉云 呂濤(11.35)
論課程視野下的學校管理體系重構 朱傳世 (12.34)
整體育人 綠色成長 (12.36)
竹匾上的裝飾畫 黃遠(12.38)
走近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 劉佳(12.38)
基礎教育考試評價改革背景下的英語寫作教學策略
陳新忠(2.46)
打開情境的門 學有趣味的英語 任冬紅(2.63)
在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劉寶華(2.64)
尊重多元體驗 激發(fā)思維活力 王蕊(2.65)
趣學樂學,讓學生愛上拼音 楊懷文(2.66)
有效備課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 杜彥春(2.67)
游戲教學讓音樂課堂更生動 魏冉(2.68)
基于新課程理念的小學數(shù)學有效教學策略 李月勝(2.69)
多媒體輔助教學讓課堂更精彩 譚寶妍(2.70)
活讀活用,開發(fā)寫作素材 李志偉(3.42)
有效識字教學策略淺談 蔣曉波(3.43)
把握學生思維特征 針對學情開展教學 周春紅(3.44)
音樂劇入課堂,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 任曉霞(3.45)
樂讀繪本 趣學數(shù)學 李芳(3.46)
立足文本拓展閱讀的有效教學策略 胡海蘭(4.45)
文言結合讓文言文“言”淺“文”深 倪莉 劉娜(4.46)
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 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張穎(4.63)
運用多種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楊淑英(4.64)
淺談小學英語聽說教學策略 王輝(4.65)
針對職業(yè)高中學情開展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 馬建知(4.66)
多元文化視域下民族學校課程的重構 魏?。?.46)
構建“有意義的課堂” 李子臣 田漢族(5.63)
加強隊伍建設 探索有效教學新路徑 王鵬飛 阮國杰(5.64)
讀寫結合中仿寫分層支持方式的實踐探究 何昕(5.65)
追本溯源 提高識字效率 趙連杰 陳連霞 楊愛靜(5.66)
校本課程要按需訂制 梁淳(6.46)
例談語文課堂的減負增效 李洪祥(6.63)
小學字源識字教學的實施原則 霍仲英 張朝紅 李冬青(6.64)
輕松有序“話”真情 紀穎(6.65)
在生活大課堂中實施有效教育 李茜 王鳳嶺(6.66)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 樊青梅(7.46)
Ipad讓語文走進生活 王守英(7.63)
發(fā)揮優(yōu)勢巧激趣 化學游戲入課堂 王勇毅 劉京津(7.64)
觀察比較激興趣 巧設實驗探新知 姜桂波(7.65)
優(yōu)化體育課堂教學 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王立宏(7.66)
備課:為學生“量體裁衣” 劉娜(8.66)
類文閱讀讓閱讀教學更立體 劉玉娟 梁秀橋(8.68)
學園課程讓每個生命光彩綻放 謝國平(8.69)
語文課堂中的自能學習培養(yǎng) 賈春楊(8.70)
微課教研好處多 王曉英 于明(8.71)
現(xiàn)代科學技術打造樂學課堂 孫靜(8.72)
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精品課程區(qū)域整體優(yōu)化與管理對策
閆順林(10.42)
微課堂 大教學 陳勁松(10.44)
鄉(xiāng)土課程:拾起被淡忘的那一份情懷 徐國文(10.46)
用英語搭建一座跨文化的橋 王維(10.63)
思維導圖:把物理問題畫出來 閆小毛(10.64)
如何自主確立學校課程目標 袁立新(11.39)
你會聽嗎? 黃為(11.41)
由實踐到認知的學科實踐活動 朱彩燕 杜淼 趙心紅(11.42)
把學習還給學生 魏亞旭(11.43)
課堂“意外”也有驚喜 趙乾坤(11.44)
巧設情景學說話 張立(11.45)
視覺文化背景下的美術教學策略 張躍東(11.46)
學海無涯“樂”作舟 侯靜(11.63)
在思維課堂上深化發(fā)現(xiàn)教育 陳金香(12.40)
如何讓讀書更有效 李濤(12.41)
“寫”在閱讀中 田晶晶(12.42)
讓小學數(shù)學課堂靈動起來 孫立娟(12.43)
地球上開出美育的花兒 趙軍利(12.44)
教壇文苑
“生命浸潤”核心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模式建設 徐向東(1.75)
品質教育助學生幸福前行 戴文勝(1.77)
校外學生組織社團化管理策略初探 劉海初(1.78)
中英兩國中小學媒介素養(yǎng)教育研究 張麗榮(2.71)
新課改下校長需具備的新理念 劉忠毅(2.72)
班主任專業(yè)發(fā)展的愿景年齡差異帶來的啟示 姜苗(2.73)
打造具有職教特色的校本課程 田雅莉 林靜(2.74)
生命教育讓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 王涵(2.75)
在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 魏敬然(2.76)
語文教學中以導促學的實施策略 王小芹(2.77)
“樂學實踐”提升學生信息技術素養(yǎng) 崔子千(2.78)
淺談中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銜接 李建新(2.79)
潤物無聲——用愛陪伴“問題”學生 馮賀如(2.80)
因勢利導,走近“問題”學生 付蘭華(2.81)
以“仁”育人 用“愛”培養(yǎng) 張立田(2.82)
書香潤澤生命 文化滋養(yǎng)心靈 孫巖(2.83)
用愛凝聚教育能量場 陳鐵蘋(2.84)
探索陽光育人 培育陽光少年 李海霞 趙國臣(2.85)
勵志教育激發(fā)學生成長的動力 譚小華(2.86)
從日常管理視角談中小學章程的價值 林衛(wèi)民(3.63)
以精細化管理促教育幸福感提升 張艷君(3.64)
“三園合一”的學校文化建設 史建中(3.65)
激發(fā)教師內驅力 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常恩元(3.66)
以新課改理念促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彭玉良(3.67)
基于足球特色的腦體雙優(yōu)課程體系建設 程洪(3.68)
書香潤童心 閱讀伴童年 趙春紅(3.69)
多元參與提高語文教學實效 張書義 劉云飛(3.70)
“分享式教學”給語文課堂帶來的變化 劉萍(3.71)
讓詞語教學由枯燥走向生動 成建華(3.72)
英語學科文化教學:且行且深 馬成霞(3.73)
合作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左立紅(3.74)
在信息技術課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張靜(3.75)
PAD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于海燕(3.76)
淺談如何確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 邵齊田(3.77)
挖資源,強管理,校外活動更精彩 張華(3.78)
加強教研組建設 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 張衛(wèi)紅(4.67)
加強學習型黨組織建設 促進學校內涵發(fā)展
沙曉燕 秦海云(4.68)
減負增效落實處 實踐活動促發(fā)展 竇飛(4.69)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鄧躍茂(4.70)
基于“整體育人”理念開展課程改革 李朝惠(4.71)
讓學生帶著希望和夢想幸福前行 李冰(4.72)
用“愛·希望”點亮生命之光 馬熙玲(4.73)
以情育人 潤物無聲 宋方報(4.74)
生命因戲劇而精彩 趙慧(4.75)
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進數(shù)學課堂 邢振華(4.76)
“五大支點、十大平臺”讓校外教育更精彩 蔡穎(4.77)
如何在校外英語教學中滲透美育 羅娟(4.78)
文化立校 尚志育人 馮雪(5.67)
讓青年干部成為學校發(fā)展的持久動力 劉皓東(5.68)
在課題研究中助推教師專業(yè)化成長 高淑榮 程金甫(5.69)
同課異構與同課跟蹤:校本教師培訓的常態(tài)方式
劉長軍(5.70)
物理閱讀“四部曲” 張玉榮(5.71)
讓數(shù)學課堂更樸實和扎實 崔建梅(5.72)
與“生”俱進 優(yōu)化德育策略 徐超(5.73)
立德樹人 做有溫度的教育 楊宏偉(5.74)
讓思想品德課走進學生的心靈 姚紅(5.75)
整合少先隊活動與語文實踐活動的探索 宋紅蓮(5.76)
讓孩子“玩”出幸福童年 柴松針(5.77)
要當好先生 先當好學生 朱靖華(5.78)
團隊引領促成長 文化浸潤塑人生 王新燕(6.67)
最是馨香能致遠 王海龍(6.68)
依托學?!皹溆崩碚?推動班級文化建設 王志軍(6.69)
藝術點亮夢想 “馬蘭花”光彩綻放 滕亞杰(6.70)
以美育美 奠基美麗人生 吳田榮(6.66)
“綠野仙蹤”主題課程助力學生“綠色成長” 張文鳳(6.72)
學校教學風格與學習風格匹配狀況的調查分析 關偉(6.73)
基于思維品質提升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 陳月遵(6.74)
三讀教材,追尋計算教學的根 王亞威(6.75)
讓多元智能走進古詩詞教學 范春玥(6.76)
讓小胖子都成為健身達人 趙宇霞 李超(6.77)
以陽光之心育陽光之人 郝桂春(6.78)
綜合實踐活動促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吳素民(7.67)
校本培訓引領教師自主發(fā)展 王少波(7.68)
碰撞思想 為師導航 馬永彬(7.69)
書信溝通助力教師快速成長 劉忠武(7.70)
培養(yǎng)教師信息技術素養(yǎng) 提高課堂實效性 王?。?.71)
依托“進修”理念 推動學校文化建設 王亞蘋(7.72)
讓學校成為和諧的樂園 宋勝利(7.73)
“美優(yōu)教育”讓學校更美、更優(yōu) 高俊英(7.74)
依托四大載體 建設幸福學校 戴文勝(7.75)
書香滿校園 閱讀潤童年 王培山(7.76)
“以人為本”理念促進學??沙掷m(xù)發(fā)展 李海琴(7.77)
高位建構還需低位實施 許德勝(7.78)
以課程創(chuàng)新促學校特色發(fā)展 李成文(7.79)
多元建構“和融·實信”課程體系 趙艷蓉(7.80)
由文入文,探索文本的深層意蘊 常秀莉(7.81)
教學組串 以組促學 孟強(7.82)
讓學生的思維“靈動”起來 彭玉良 譚瑛(7.83)
新課改下學校體育需警惕的五個誤區(qū) 劉忠毅(7.84)
讓學生在體育多維綜合評價中體驗成功 張紅軍(7.85)
戶外混齡游戲促進幼兒自主學習 白淑新(7.86)
為青年班主任的成長助力 張學峰(8.73)
教研借力 互助成長 楊玉芹(8.74)
“I Stories”課程:用英語講中國成語故事 張冬云(8.75)
讓特色課程成為學生成長的加油站 邵學良(8.76)
依托“三三”模式推進“城宮計劃” 彭玨麗(8.77)
有效落實學科實踐活動的三種策略 吳春英 于鳳娟(8.78)
讓課堂回歸簡約與真實 王廣學(8.79)
巧用“六步教學法” 馮振開(8.80)
語文閱讀教學要步步“精”心 高振滄(8.81)
讓數(shù)學課堂“動”起來 高叢林(8.82)
動物福利:一堂生命的必修課 李磊 易瑾(8.83)
讓民族藝術在校園煥彩 蔡少惠(8.84)
聽障生的“世界”知多少 岳春艷(8.85)
抓住關鍵期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王艷平 李東來(8.86)
學校治理變革新探:文化 學術 開放 張榮華(9.66)
互聯(lián)網時代,學校管理更需智慧化 孟衛(wèi)東 鞠慧(9.67)
德才課程為學生鋪就人生底色 金云峰(9.68)
如何有效開展小課題研究 楊敬東(9.69)
教學素材的花樣“玩”法 王永興(9.70)
“馬&橋”課程培育奔騰小馬 常恩元 姚天義(9.71)
讓合作學習“活”起來 尹俊恒(9.72)
一代人的經典 一個人的閱讀 王紅艷(9.73)
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載體更豐富多彩 陳秀珍(9.4)
新課程背景下學生指導工作的實踐與思考 申敬紅(9.75)
育人在課外 魏惠萍 董永仿(9.76)
“初二現(xiàn)象”之疏導:小班會有大作用 郭金玲(9.77)
多元評價讓每一個學生都精彩 杜海燕(9.78)
大學中學聯(lián)動,讓教育流動起來 于秀娟 楊文靜(10.65)
教師工作坊:讓教師在這里成長 朱秋庭(10.66)
“雙機制”培訓模式助推班主任專業(yè)發(fā)展 姜苗(10.67)
但使黌門花香遠 唯惹蜂蝶戲流連 霍勁松(10.68)
播撒美德的種子 孫會芹 商學芳(10.69)
“向善文化”引領德育課程建設 李美鳳(10.70)
誦讀經典 改變人生 沈靜(10.71)
讓孩子的人生浸潤一縷書香 崔桂紅(10.72)
多彩課程為學生成長助力 李琦 張志純(10.73)
PT課程:讓教育“多彩” 陳麗萍(10.74)
以形助數(shù),幫學生建立數(shù)感 曹海俠(10.75)
關注表達形式 簡化內容分析 孫宇(10.76)
抓住關鍵期,讓學生走入深度閱讀 金立穎(10.77)
“安吉游戲”帶來的變化 張麗娜(10.78)
如何推進教學改進項目 尹軍(11.64)
從“人”入手加強學?!败洝蔽幕ㄔO 劉國雄(11.65)
以學術為指向的課程變革 果淑蘭 王萌 周永娟(11.66)
喚醒教師心中的“巨人” 王建東(11.67)
教師成長,從“圈點批注”開始 吳朝暉 王紅光(11.68)
項目式學習:一種綜合實踐活動課學習方式的探索
鄧珩(11.69)
社會體驗課程:融通職教與普教的探索 鄒平(11.70)
分層教學使每個學生都獲得發(fā)展 于蘭蘭(11.71)
以“外”養(yǎng)“內” 拓寬語文教學空間 劉海珍(11.72)
在數(shù)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郭玉榮(11.3)
搭好英語學習的“支架” 韓國鳳(11.74)
英語課堂:與學生的一場心靈之約 楊海燕(11.75)
微課應有大智慧 楊京(11.76)
在編織中滲透尚美教育 杜金紅(11.77)
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美麗少年成長的地方 武志松 王金明(11.78)
“育正”黨建 引領向正 劉曄(12.45)
負責需要“專攻” 朱靖華(12.46)
陽光教育讓每個生命盡享陽光 趙士清(12.63)
綻放特色課程之花 羅士臣 李勁松(12.64)
如何突破自主學習的瓶頸 禹芳(12.65)
多彩活動讓書香飄滿校園 侯麗華 高潔 張娜(12.66)
書法教學的高效之法 張東江(12.67)
視唱練耳教學新思路 高爽(12.68)
項目負責制創(chuàng)新少年宮管理方法 高玉明 楊帆(12.69)
沙畫讓美術教學更有吸引力 奚秀珺(12.70)
幼兒美術教學中的四個策略 杜秋紅(12.71)
龍,舞起來 蘇金華 趙楠(12.72)
封面故事
發(fā)生在“新實驗課程”里的故事 郭雪莉(1.79)
播撒陽光辦教育 趙丹陽(2.87)
特色課程讓每一個生命綻放光彩 滕亞杰 林政(3.79)
仰望星空 讓夢起航 劉惠蘭(4.79)
開發(fā)多彩課程 打造美好童年 孫心秀 雷麗蕓(5.79)
海洋情懷育海娃 國際視野筑英才 張建芬 李佳 (6.79)
華麗“變身” 光彩綻放 張進兵 (7.87)
60年,用生命影響生命 王越 (8.87)
精心打造“以美育美” 的校園育人文化 吳田榮 孔曉珊 (9.79)
草橋開出有情的花 林艷玲 (10.79)
一場“美育”的約會 張潔(11.79)
興華園里飛出“興華夢” 李若松(12.73)
刊中刊
深化改革 提高質量 馮洪榮(1.47)
運用可持續(xù)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可持續(xù)學習力 王洪燕(2.47)
承傳統(tǒng)文化 育“中國情節(jié)” 魏小娟(3.47)
讓職業(yè)倦怠遠離教師群體 文軍慶(4.47)
以集團化辦學打造優(yōu)質學校群 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
李明新(5.47)
芳草走過60年 劉飛(6.47)
家風與家教 王蒙(7.47)
課程整合讓學習變得真正有意義 李磊 李?。?.47)
幸福課程 幸福綻放 尹軍(9.47)
小初高一體化課程建設讓學校成為學生的學校 于會祥(10.47)
“快樂教育”+技術 助力學生快樂成長 張忠萍(11.47)
石景山區(qū):“綠色教育”理念引領下的區(qū)域教育 (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