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煜
(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 文學(xué)研究院, 上海 200083)
?
【中國古代文學(xué)研究】
《長阿含經(jīng)》中的譬喻、故事及其他
張 煜
(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 文學(xué)研究院, 上海 200083)
本文以漢譯《長阿含經(jīng)》為中心,對其中的譬喻運用、文學(xué)故事予以了分析和關(guān)注。修辭的譬喻多見于佛傳類文學(xué)?!堕L阿含》以破為主,《弊宿經(jīng)》與婆羅門論辯有無識神與他世,運用了大量的例證和故事。其中的吹貝喻不但對后來中土蘇軾的《琴詩》產(chǎn)生影響,其本身也受到了《奧義書》的影響。博喻更是廣泛地出現(xiàn),如《阿摩晝經(jīng)》。新譯《長部》的《帝釋所問經(jīng)》中,也有很多生動的譬喻?!堕L阿含經(jīng)》中,最著名的寓言故事是“盲人摸象”。另外此經(jīng)還涉及佛塔崇拜,可以佐證20世紀(jì)日本學(xué)者如平川彰將佛塔崇拜與大乘起源相聯(lián)系,可能并不確切。關(guān)于此一問題,美國學(xué)者Gregory Schopen也有討論。另外如貶低神通,以及天堂、地獄的描寫等,都對佛教史與佛教文學(xué)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價值。
《長阿含經(jīng)》; 譬喻; 故事
《長阿含經(jīng)》二十二卷,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是原始佛教根本經(jīng)典《四阿含》中的一部,收于《大正藏》第一冊。在陳士強的《大藏經(jīng)總目提要·經(jīng)藏一》中,有關(guān)于此經(jīng)的詳細(xì)介紹。①陳士強:《大藏經(jīng)總目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學(xué)界通常認(rèn)為它是北傳系統(tǒng)法藏部的傳本,在成書時間上,要晚于說一切有部的《雜阿含》和《中阿含》。此經(jīng)的文學(xué)性研究,前賢已有關(guān)注。②參釋依淳:《本生經(jīng)的起源及其開展》,第四章第一節(jié)“阿含經(jīng)中的本生談”,高雄:佛光出版社,1987年版;丁敏:《佛教譬喻文學(xué)研究》,第三章第一節(jié)“阿含經(jīng)中的阿波陀那”,臺北:東初出版社1996年版;侯傳文:《〈阿含經(jīng)〉的文學(xué)意義》,《南亞研究》1999年第2期。南傳系統(tǒng)的巴利三藏《長部》,也已有段晴等譯出。③段晴等譯:《長部》,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版。英譯則有Maurice Walshe, The Long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Translation of the Dīgha Nikāya, London:Wisdom Publications, 1987。梵本《長阿含》的研究,則有劉震的《禪定與苦修:關(guān)于佛傳原初梵本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④劉震:《禪定與苦修:關(guān)于佛傳原初梵本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另外近年來,佛經(jīng)文學(xué)研究中,值得一提的著作還有吳海勇的《中古漢譯佛經(jīng)敘事文學(xué)研究》⑤吳海勇:《中古漢譯佛經(jīng)敘事文學(xué)研究》,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2004年版。和李小榮的《漢譯佛典文體及其影響研究》。⑥李小榮:《漢譯佛典文體及其影響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本文擬結(jié)合以上相關(guān)資料,從文學(xué)譬喻與佛經(jīng)故事角度,對漢譯《長阿含》再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佛典依文體與內(nèi)容類別分為十二種,稱為十二分教,或譯為十二部經(jīng)、十二分圣教。這十二種分別是契經(jīng)、祇夜、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法、論議。吳海勇的《中古漢譯佛經(jīng)敘事文學(xué)研究》,大致將譬喻分為修辭的譬喻、例證的譬喻,以及寓言或故事的譬喻等三類。*詳參丁敏:《佛教譬喻文學(xué)研究》第一章“緒論”。這樣的譬喻在《長阿含》的說教與敘述中,也大量存在,增強了佛經(jīng)的文學(xué)性和感染力。
如卷一《第一分初大本緣經(jīng)第一》,講述了毗婆尸佛的降生、三十二相、出家經(jīng)過、悟道、教化等。菩薩在母胎時,他的母親可以觀測到胎兒的情況:
母自觀胎,見菩薩身諸根具足,如紫磨金,無有瑕穢。猶如有目之士觀凈琉璃,內(nèi)外清徹,無眾障翳。諸比丘!此是諸佛常法。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如凈琉璃珠,其明如日月;
仁尊處母胎,其母無惱患。
智慧為增益,觀胎如金像。
母懷妊安樂,此諸佛常法。
又如寫菩薩的降生:
猶如有目之士,以凈明珠投白繒上,兩不相污,二俱凈故。菩薩出胎亦復(fù)如是,此是常法。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猶如凈明珠,投繒不染污。
菩薩出胎時,清凈無染污。
寫菩薩降生之后:
從右脅出,墮地行七步,無人扶侍,遍觀四方,舉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要度眾生,生老病死。此是常法。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猶如師子步,遍觀于四方;
墮地行七步,人師子亦然。
又如大龍行,遍觀于四方;
墮地行七步,人龍亦復(fù)然。
又如寫太子之三十二相:“三者手足網(wǎng)縵,猶如鵝王。四者手足柔軟,猶如天衣?!拧⑸黹L廣等,如尼拘盧樹。二十、頰車如師子。二十一、胸膺方整如師子?!?、眼如牛王,眼上下俱眴。”又如談十二因緣:“色受想行識,猶如朽故車;能諦觀此法,則成等正覺。如鳥游虛空,東西隨風(fēng)逝;菩薩斷眾結(jié),如風(fēng)靡輕衣?!薄捌┤鐑?yōu)缽羅花、缽頭摩花、鳩勿頭花、分陀利花,或有始出污泥未至水者,或有已出與水平者,或有出水未敷開者,然皆不為水所染著,易可開敷。世界眾生,亦復(fù)如是?!边@些均運用了修辭學(xué)中比喻的手法。
卷七《第二分弊宿經(jīng)第三》,則屬于比較典型的例證加故事的譬喻。記述了佛滅后不久,童子迦葉與婆羅門弊宿,就有針對無來生轉(zhuǎn)世、善惡報應(yīng)等問題展開的生動而激烈的辯論。婆羅門認(rèn)為:“今我論者,無有他世,亦無更生,無罪福報,汝論云何?”并問童子:
迦葉!我有親族知識,遇患困病,我往問言:“諸沙門、婆羅門各懷異見,言諸有殺生、盜竊、邪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取、嫉妒、邪見者,身壞命終,皆入地獄。我初不信,所以然者?初未曾見死已來還,說所墮處。若有人來說所墮處,我必信受。汝今是我所親,十惡亦備,若如沙門語者,汝死必入大地獄中。今我相信,從汝取定,若審有地獄者,汝當(dāng)還來,語我使知,然后當(dāng)信?!卞热~!彼命終已,至今不來,彼是我親,不應(yīng)欺我,許而不來,必?zé)o后世?!?/p>
迦葉童子以種種譬喻作答:
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今當(dāng)為汝引喻解之。譬如盜賊,常懷奸詐,犯王禁法,伺察所得,將詣王所,白言:“此人為賊,愿王治之。”王即勅左右,收系其人,遍令街巷,然后載之,出城付刑人者;時左右人即將彼賊,付刑人者,彼賊以柔軟言,語守衛(wèi)者:“汝可放我,見諸親里,言語辭別,然后當(dāng)還?!痹坪??婆羅門!彼守衛(wèi)者寧肯放不?……彼同人類,俱存現(xiàn)世,而猶不放,況汝所親,十惡備足,身死命終,必入地獄。獄鬼無慈,又非其類,死生異世,彼若以軟言求于獄鬼:“汝暫放我,還到世間,見親族言語辭別,然后當(dāng)還?!睂幍梅挪唬俊?/p>
婆羅門又問以一個親族生前修持“十善”,照理死后必生天上,但他也沒有根據(jù)臨終前的約定,于升天以后回來告訴。所以,“必?zé)o他世”。迦葉說:
譬如有人,墮于深廁,身首沒溺,王勅左右:“挽此人出,以竹為篦,三刮其身,澡豆凈灰,次如洗之。后以香湯,沐浴其體,細(xì)末眾香,坌其身上,勅除發(fā)師,凈其須發(fā)?!庇謩茸笥?,重將洗沐,如是至三,洗以香湯,坌以香末,名衣上服,莊嚴(yán)其身,百味甘膳,以恣其口,將詣高堂,五欲娛樂,其人復(fù)能還入廁不?……諸天亦爾。此閻浮利地,臭穢不凈,諸天在上,去此百由旬,遙聞人臭,甚于廁溷。婆羅門!汝親族知識,十善具足,然必生天,五欲自娛,快樂無極,寧當(dāng)復(fù)肯還來,入此閻浮廁不?……
此間百歲,正當(dāng)忉利天上一日一夜耳,如是亦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如是彼天壽千歲。云何?婆羅門!汝親族五戒具足,身壞命終,必生忉利天上。彼生天已,作是念言:“我初生此,當(dāng)二三日中,娛樂游戲,然后來下報汝言者”,寧得見不?……
婆羅門弊宿又發(fā)難道:
迦葉!我所封村人有作賊者,伺察所得,將詣我所,語我言:“此人為賊,唯愿治之?!蔽掖鹧裕骸笆湛`此人,著大釜中,圍蓋厚泥,使其牢密,勿令有泄,遣人圍繞,以火煮之。”我時欲觀知其精神所出之處,將諸侍從,繞釜而觀,都不見其神去來處。又發(fā)釜看,亦不見神有往來之處。以此緣故,知無他世。
迦葉答云:
我今問汝,若能答者隨意報之。婆羅門!汝在高樓,息寢臥時,頗曾夢見山林、江河、園觀、浴池、國邑、街巷不?答曰:“夢見!”。又問:“婆羅門!汝當(dāng)夢時,居家眷屬侍衛(wèi)汝不?” 答曰:“侍衛(wèi)!”又問:“婆羅門!汝諸眷屬見汝識神有出入不?”答曰:“不見!”迦葉又言:“汝今生存,識神出入,尚不可見,況于死者乎?汝不可以目前現(xiàn)事觀于眾生。婆羅門!有比丘初夜、后夜捐除睡眠,精勤不懈,專念道品,以三昧力,修凈天眼;以天眼力,觀于眾生。死此生彼,從彼生此,壽命長短,顏色好丑,隨行受報,善惡之趣,皆悉知見。汝不可以穢濁肉眼,不能徹見眾生所趣,便言無也。婆羅門!以此可知,必有他世?!?/p>
婆羅門又問云:
我所封村人有作賊者,伺察所得,將詣我所,語我言:“此人為賊,唯愿治之?!蔽覄茸笥沂湛`此人,生剝其皮,求其識神,而都不見;又勅左右臠割其肉,以求識神,又復(fù)不見;又勅左右截其筋、脈、骨間求神,又復(fù)不見;又勅左右打骨出髓,髓中求神,又復(fù)不見。迦葉!我以此緣,知無他世。
迦葉復(fù)以梵志和小兒的故事作譬:
時,此梵志以少因緣欲游人間,語小兒曰:“我有少緣,欲暫出行,汝善守護此火,慎勿使滅。若火滅者,當(dāng)以鉆鉆木,取火燃之。”具誡勅已,出林游行。梵志去后,小兒貪戲,不數(shù)視火,火遂便滅;小兒戲還,見火已滅,懊惱而言:“我所為非,我父去時,具約勅我,守護此火,慎勿令滅,而我貪戲,致使火滅,當(dāng)如之何?”彼時,小兒吹灰求火,不能得已;便以斧劈薪求火,復(fù)不能得;又復(fù)斬薪置于臼中,搗以求火,又不能得。
爾時,梵志于人間還,詣彼林所,問小兒曰:“吾先勅汝使守護火,火不滅耶?”小兒對曰:“我向出戲,不時護視,火今已滅?!睆?fù)問小兒:“汝以何方便更求火耶?”小兒報曰:“火出于木,我以斧破木求火,不得火;復(fù)斬之令碎,置于臼中,杵搗求火,復(fù)不能得。”時,彼梵志以鉆鉆木出火,積薪而燃,告小兒曰:“夫欲求火,法應(yīng)如此,不應(yīng)破析杵碎而求。”
婆羅門!汝亦如是無有方便,皮剝死人而求識神,汝不可以目前現(xiàn)事觀于眾生。婆羅門!有比丘初夜后夜捐除睡眠,精勤不懈,專念道品,以三昧力,修凈天眼,以天眼力,觀于眾生,死此生彼,從彼生此,壽命長短,顏色好丑,隨行受報,善惡之趣,皆悉知見;汝不可以穢濁肉眼,不能徹見眾生所趣,便言無也。婆羅門!以此可知,必有他世。
婆羅門又繼續(xù)發(fā)難:
我所封村人有作賊者,伺察所得,將詣我所,語我言:“此人為賊,唯愿治之?!蔽覄茸笥遥骸皩⒋巳艘苑Q稱之?!笔陶呤苊匆苑Q稱。又告侍者:“汝將此人安徐殺之,勿損皮肉?!奔词芪医蹋瑲⒅疅o損。我復(fù)勅左右:“更重稱之。”乃重于本。迦葉!生稱彼人,識神猶在,顏色悅豫,猶能言語,其身乃輕;死已重稱,識神已滅,無有顏色,不能語言,其身更重,我以此緣,知無他世。
迦葉童子以秤鐵作喻:“吾今問汝,隨意答我。如人稱鐵,先冷稱已,然后熱稱。何有光色柔軟而輕?何無光色堅硬而重?”婆羅門言:“熱鐵有色,柔軟而輕,冷鐵無色,剛強而重?!卞热~語言:“人亦如是,生有顏色,柔軟而輕;死無顏色,剛強而重。以此可知,必有他世。”
婆羅門又言:
我有親族,遇患篤重。時,我到彼語言:“扶此病人,令右脅臥?!币曊?、屈伸、言語如常;又使左臥,反復(fù)宛轉(zhuǎn),屈伸、視瞻、言語如常,尋即命終。吾復(fù)使人扶轉(zhuǎn),左臥右臥,反復(fù)諦觀,不復(fù)屈伸、視瞻、言語,吾以是知,必?zé)o他世。
迦葉復(fù)言:
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今當(dāng)為汝引喻。昔有一國不聞貝聲,時,有一人善能吹貝,往到彼國,入一村中,執(zhí)貝三吹,然后置地。時,村人男女聞聲驚動,皆就往問:“此是何聲,哀和清徹乃如是耶?“彼人指貝曰:“此物聲也?!睍r,彼村人以手觸貝曰:“汝可作聲!汝可作聲!”貝都不鳴,其主即取貝三吹置地。時,村人言:“向者美聲,非是貝力,有手有口,有氣吹之,然后乃鳴?!比艘嗳缡牵袎塾凶R,有息出入,則能屈伸、視瞻、語言;無壽無識,無出入息,則無屈伸、視瞻、語言。*此段《長部》對應(yīng)文字,又可參元亨寺:《漢文南傳大藏經(jīng)》07,《長部經(jīng)典》二,第337—338頁。段晴等譯《長部》,第376頁。巴利文《長部·弊宿經(jīng)》之“法螺喻”,文本可以在Pli Tiptaka的網(wǎng)站上找到,與巴利圣典協(xié)會(Pali Text Socirty)的整理本略有差異。標(biāo)題Snkhadhama upamā是吹貝者喻的意思,snkhadhama是吹海螺的人的意思,upamā是直喻、寓言的意思。丁敏在《佛教譬喻文學(xué)研究》中指出:“梵語中upamā,tānta,avadāna這三類原本不同意義的文字,在漢譯時皆譯為‘譬喻’?!?“‘upamā,aupamya’,相當(dāng)于修辭學(xué)中的譬喻?!畉ānta’是例證之意。‘a(chǎn)vadāna’,阿波陀那本身無譬喻意,然以阿波陀那作為教理的例證,而有例證的作用?!钡?3、16頁。
唯然!非為愛夫而夫可親,為愛性靈而夫可親!
唯然!非為愛妻而妻可親,為愛性靈而妻可親!
唯然!非為愛子而子可親,為愛性靈而子可親!
唯然!非為愛財富而財富可親,為愛性靈而財富可親!
唯然!非為愛婆羅門而婆羅門可親,為愛性靈而婆羅門可親!
唯然!非為愛剎帝利而剎帝利可親,為愛性靈而剎帝利可親!
唯然!非為愛諸界而諸界可親,為愛性靈而諸界可親!
唯然!非為愛諸天而諸天可親,為愛性靈而諸天可親!(五)
……
人若知性靈以外何處而有婆羅門者,則婆羅門當(dāng)棄之矣!
人若知性靈以外何處而有剎帝利者,則剎帝利當(dāng)棄之矣!
人若知性靈以外何處而有諸世界者,則諸世界當(dāng)棄之矣!
人若知性靈以外何處而有諸世界者,則諸世界當(dāng)棄之矣!(六)
……
是如擊鼓也,其外之聲未可掇也,然取其鼓,或取擊鼓者,則其聲得已。(七)
是如吹螺也,其外之聲未可掇也,然取其螺,或取吹螺者,則其聲得已。(八)
是如彈琵琶也,其外之聲未可掇也,然取其琵琶,或取彈琵琶之人,則其聲得已。(九)
……*徐梵澄譯:《五十奧義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5年版,第552—553頁。英譯見Patrick Olivelle, The Early Upanisads, Annotated Text and Transla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66-71.
以擊鼓、吹螺之聲之于樂器與演奏者,來比喻大梵之無所不在,是萬物之本源。然其用意,與此處正好相反,認(rèn)為只有通過研究螺和吹螺者,才能從外部得到聲音的來源。
弊宿表示仍然無法接受,因為他接受人無來世的觀點,由來已久,難以改變。童子迦葉繼續(xù)為他設(shè)譬,循循善誘:
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我今當(dāng)更為汝引喻。乃往久遠(yuǎn)有一國土,其土邊壃,人民荒壞。彼國有二人,一智一愚,自相謂言:“我是汝親,共汝出城,采侶求財?!奔磳は嚯S,詣一空聚,見地有麻即語愚者:“共取持歸。”時,彼二人各取一擔(dān),復(fù)過前村,見有麻縷,其一智者言:“麻縷成功,輕細(xì)可取。”其一人言:“我已取麻,系縛牢固,不能舍也?!逼湟恢钦呒慈÷榭|,重?fù)?dān)而去。復(fù)共前進,見有麻布,其一智者言:“麻布成功,輕細(xì)可取?!北艘蝗搜裕骸拔乙匀÷?,系縛牢固,不能復(fù)舍。”其一智者即舍麻縷取布自重。復(fù)共前行,見有劫貝,其一智者言:“劫貝價貴,輕細(xì)可取?!北艘蝗搜裕骸拔乙讶÷?,系縛牢固,赍來道遠(yuǎn),不能舍也。”時一智者即舍麻布而取劫貝。
如是前行,見劫貝縷,次見白疊,次見白銅,次見白銀,次見黃金,其一智者言:“若無金者,當(dāng)取白銀;若無白銀,當(dāng)取白銅,乃至麻縷;若無麻縷,當(dāng)取麻耳。今者此村大有黃金,集寶之上,汝宜舍麻,我當(dāng)舍銀,共取黃金,自重而歸。”彼一人言:“我取此麻,系縛牢固,赍來道遠(yuǎn),不能舍也。汝欲取者,自隨汝意?!逼湟恢钦呱徙y取金,重?fù)?dān)而歸其家,親族遙見彼人大得金寶,歡喜奉迎。時得金者見親族迎,復(fù)大歡喜。其無智人負(fù)麻而歸居家,親族見之,不悅亦不起迎,其負(fù)麻者倍增憂愧。婆羅門!汝今宜舍惡習(xí)邪見,勿為長夜自增苦惱,如負(fù)麻人執(zhí)意堅固,不取金寶,負(fù)麻而歸,空自疲勞,親族不悅,長夜貧窮,自增憂苦也。
此后迦葉又舉了商主遇羅剎鬼、愚人雨中戴干糞、小母剖胎驗?zāi)信绕┯鞴适?,層層勸誘,最后終于說服了弊宿。
博喻的例子也有很多。如卷十《第二分釋提桓因經(jīng)第十》,談欲心之難以舍離:
我心生染著,愛好不舍離;
欲舍不能去,如象為鉤制。
如熱遇涼風(fēng),如渴得冷泉;
如取涅槃?wù)撸缢疁缬诨稹?/p>
如病得良醫(yī),饑者得美食;
充足生快樂,如羅漢游法。
如象被深鉤,而猶不肯伏;
奔突難禁制,放逸不自止。
猶如清涼池,眾花覆水上;
疲熱象沐浴,舉身得清涼。
《長阿含》以破為主,其中不少的譬喻,被用來駁斥婆羅門的“邪說”。如卷十二《第二分清凈經(jīng)第十三》:“猶如有人故殺眾生,自以為樂,此是如來、至真、等正覺之所呵責(zé)。猶如有人私竊偷盜,自以為樂,此為如來之所呵責(zé)。猶如有人犯于梵行,自以為樂,此是如來之所呵責(zé)。猶如有人故作妄語,自以為樂,此是如來之所呵責(zé)。猶如有人放蕩自恣,此是如來之所呵責(zé)。猶如有人行外苦行,非是如來所說正行,自以為樂,此是如來之所呵責(zé)?!贝私?jīng)末尾,主要講外道異學(xué)的三十六種見解。
又如卷十三《第三分阿摩晝經(jīng)第一》,列舉了其他沙門(指佛教以外的出家修行者)、婆羅門所做的,但對佛弟子來說不許做的種種事情,其中包括召喚鬼神、為人咒病、誦水火咒、安宅符咒、解夢、相手、相面、占雨、占日月星蝕、預(yù)言吉兇禍福等。又談及佛弟子的修行:
猶如有人以藥涂瘡,趣使瘡瘥,不求飾好,不以自高。摩納!比丘如是,食足支身,不懷慢恣。又如膏車,欲使通利以用運載,有所至到;比丘如是,食足支身,欲為行道?!?/p>
譬如有人與大眾行,若在前行,若在中、后,常得安穩(wěn),無有怖畏。摩納!比丘如是行步出入,至于語默,常念一心,無有憂畏?!?/p>
譬如僮仆,大家賜姓,安穩(wěn)解脫,免于仆使,其心歡喜,無復(fù)憂畏。又如有人舉財治生,大得利還,還本主物,余財足用,彼自念言:“我本舉財,恐不如意,今得利還,還主本物,余財足用,無復(fù)憂畏,發(fā)大歡喜?!比缛司貌。瑥牟〉灭?,飲食消化,色力充足,彼作是念:“我先有病,而今得瘥,飲食消化,色力充足,無復(fù)憂畏,發(fā)大歡喜?!庇秩缛司瞄]牢獄,安穩(wěn)得出,彼自念言:“我先拘閉,今已解脫,無復(fù)憂畏,發(fā)大歡喜?!庇秩缛硕喑重攲殻?jīng)大曠野,不遭賊盜,安穩(wěn)得過,彼自念言:“我持財寶過此崄難,無復(fù)憂畏發(fā)大歡喜,其心安樂?!薄?/p>
如人巧浴器盛眾藥,以水漬之,中外俱潤,無不周遍。比丘如是得入初禪,喜樂遍身,無不充滿?!?/p>
彼已一心喜樂潤漬于身,周遍盈溢,無不充滿。猶如山頂涼泉水自中出,不從外來,即此池中出清凈水,還自浸漬,無不周遍。摩納!比丘如是入第二禪,定生喜、樂,無不充滿,是為第二現(xiàn)身得樂?!?/p>
彼身無喜,以樂潤漬,周遍盈溢,無不充滿。譬如優(yōu)缽花、缽頭摩華、拘頭摩花、分陀利花,始出淤泥而未出水,根莖枝葉潤漬水中,無不周遍。摩納!比丘如是入第三禪?!?/p>
猶如有人沐浴清潔,以新白疊被覆其身,舉體清凈。摩納!比丘如是入第四禪,其心清凈,充滿于身,無不周遍。又入第四禪,心無增減,亦不傾動,住無愛恚、無動之地。譬如密室,內(nèi)外涂治,堅閉戶向,無有風(fēng)塵,于內(nèi)燃燈無觸嬈者,其燈焰上怗然不動。摩納!比丘如是入第四禪,心無增減,亦不傾動,住無愛恚、無動之地,此是第四現(xiàn)身得樂。……
譬如有人鞘中拔刀,彼作是念:“鞘異刀異,而刀從鞘出?!庇秩缬腥撕下闉槔K,彼作是念:“麻異繩異,而繩從麻出?!庇秩缬腥撕D中出蛇,彼作是念:“篋異蛇異,而蛇從篋出?!庇秩缬腥藦捏鲆?,彼作是念:“簏異衣異,而衣從簏出?!蹦{!比丘亦如是,此是最初所得勝法。……
譬如琉璃、摩尼,瑩治甚明,清凈無穢,若以青、黃、赤綖貫之,有目之士置掌而觀,知珠異綖異,而綖依于珠,從珠至珠。摩納!比丘觀心依此身住,至彼化身亦復(fù)如是,此是比丘第二勝法?!?/p>
彼以定心,清凈無穢,柔濡調(diào)伏,住無動地,一心修習(xí)神通智證,能種種變化。變化一身為無數(shù)身,以無數(shù)身還合為一;身能飛行,石壁無礙;游空如鳥,履水如地;身出煙焰,如大火積;手捫日月,立至梵天。譬如陶師善調(diào)和泥,隨意所造,任作何器,多所饒益。亦如巧匠善能治木,隨意所造,自在能成,多所饒益。又如牙師善治象牙,亦如金師善煉真金,隨意所造,多所饒益。摩納!比丘如是,定心清凈,住無動地,隨意變化,乃至手捫日月,立至梵天,此是比丘第三勝法?!?/p>
譬如城內(nèi)有大講堂,高廣顯敞,有聰聽人居此堂內(nèi),堂內(nèi)有聲,不勞聽功,種種悉聞;比丘如是,以心定故,天耳清凈,聞二種聲。摩納!此是比丘第四勝法?!?/p>
譬如有人以清水自照,好惡必察;比丘如是,以心凈故,能知他心。摩納!此是比丘第五勝法?!?/p>
除了四禪、五勝法以外,還有三明等,這些都是原始佛教反復(fù)論述的重要理論,而其中都使用了譬喻的方法。
卷十六《第三分三明經(jīng)第七》,與《阿摩晝經(jīng)》有一些相似,記述佛與婆羅門弟子二人的談話。佛舉種種例子為喻,說明三明婆羅門所說的“梵天道”并不真實:
如是淫人言,我與彼端正女人交通,稱嘆淫法。余人語言:“汝識彼女不?為在何處?東方、西方、南方、北方耶?”答曰:“不知?!庇謫枺骸叭曛伺雇恋爻且卮迓洳??”答曰:“不知?!庇謫枺骸叭曜R彼女父母及其姓字不?”答曰:“不知?!庇謫枺骸叭曛伺疄槭莿x利女,為是婆羅門、居士、首陀羅女耶?”答曰:“不知?!庇謫枺骸叭曛伺疄殚L短、粗細(xì)、黑白、好丑耶?”答曰:“不知。”云何?婆悉咤!彼人贊嘆為是實不?……
譬如有人立梯空地,余人問言:“立梯用為?”答曰:“我欲上堂?!庇謫枺骸疤煤嗡冢繓|、西、南、北耶?”答云:“不知。”云何?婆悉咤!此人立梯欲上堂者,豈非虛妄耶?……
譬如阿夷羅河,其水平岸,烏鳥得飲,有人欲渡,不以手足身力,不因船栰,能得渡不?……
猶如山水暴起,多漂人民,亦無船栰,又無橋梁。有行人來,欲渡彼岸,見山水暴起,多漂人民,亦無船栰,又無橋梁。彼人自念:“我今寧可多集草木,牢堅縛栰,自以身力渡彼岸耶?”即尋縛栰,自以身力安穩(wěn)得渡。婆悉咤!此亦如是,若比丘舍非沙門不清凈行,行于沙門清凈梵行,欲生梵天者,則有是處。……
卷十七《第三分沙門果經(jīng)第八》,則羅列了“六師外道”的種種“異端邪說”:
彼不蘭迦葉報我言:“王若自作,若教人作,斫伐殘害,煮炙切割,惱亂眾生,愁憂啼哭,殺生偷盜,淫逸妄語,踰墻劫奪,放火焚燒,斷道為惡。大王!行如此事,非為惡也。大王!若以利劍臠割一切眾生,以為肉聚,彌滿世間,此非為惡,亦無罪報。于恒水南,臠割眾生,亦無有惡報。于恒水北岸,為大施會,施一切眾,利人等利,亦無福報。”
王白佛言:“猶如有人問瓜報李,問李報瓜。彼亦如是,我問現(xiàn)得報不?而彼答我無罪福報。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澆頭種,無緣殺出家人,系縛驅(qū)遣?!瘯r,我懷忿結(jié)心,作此念已,即便舍去?!薄?/p>
彼(末伽梨拘舍梨)報我言:“大王!無施、無與,無祭祀法,亦無善惡,無善惡報,無有今世,亦無后世,無父、無母,無天、無化、無眾生,世無沙門、婆羅門平等行者,亦無今世、后世,自身作證,布現(xiàn)他人。諸言有者,皆是虛妄。”……
彼(阿夷陀翅舍欽婆羅)報我言:“受四大人取命終者,地大還歸地,水還歸水,火還歸火,風(fēng)還歸風(fēng),皆悉壞敗,諸根歸空。若人死時,床輿舉身置于冢間,火燒其骨如鴿色,或變?yōu)榛彝?,若愚、若智取命終者,皆悉壞敗,為斷滅法?!薄?/p>
彼(波浮陀伽旃延)答我言:“大王!無力、無精進,人無力、無方便,無因無緣眾生染著,無因無緣眾生清凈,一切眾生有命之類,皆悉無力,不得自在,無有冤讎定在數(shù)中,于此六生中受諸苦樂?!薄?/p>
彼(散若毘羅梨子)答我言:“大王!現(xiàn)有沙門果報,問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實,此事異,此事非異非不異。大王!現(xiàn)無沙門果報,問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實,此事異,此事非異非不異。大王!現(xiàn)有無沙門果報,問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實,此事異,此事非異非不異。大王!現(xiàn)非有非無沙門果報,問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實,此事異,此事非異非不異?!薄?/p>
彼(尼乾子)報我言:“大王!我是一切智、一切見人,盡知無余,若行,若住、坐、臥,覺悟無余,智?,F(xiàn)在前?!薄?/p>
段晴等新譯的南傳《長部》中,還有一部《帝釋所問經(jīng)》,是《長阿含》中沒有的,見于《大正藏》第一冊中宋法賢譯《佛說帝釋所問經(jīng)》。此經(jīng)中乾闥婆子般遮斯喀關(guān)于佛、關(guān)于法、關(guān)于阿羅漢、關(guān)于愛欲的偈頌中,也存在大量的譬喻:
淑媛又字日光輝,我禮汝父底婆盧。
緣有此因汝得生,身肢善好令我喜。
如汗浹背遇風(fēng)爽,如饑渴者想甘露。
我愛汝身美燦爛,好似羅漢求正法。
猶如病者思良藥,又似饑者思美食。
淑媛汝是清涼水,令此火焰得熄滅。
我猶大象酷熱擾,欲投蓮花清涼池。
絲絲花粉盡飄搖,我欲投汝雙乳間。
醉象不覺被鉤斫,我亦受得矛槍刺。
魂迷美相之雙乳,不能辨別因緣事。
我心已被汝束縛,心已變化舍本性。
掙脫舍棄我不能,猶如魚兒吞釣鉤。
美臂淑媛?lián)肀遥∶滥颗缮礞茫?/p>
擁抱我吧抱住我,此為我所極喜愛。
彎卷烏黑秀發(fā)女,我本欲望甚微薄,
如今數(shù)倍而增長,如供施于阿羅漢。
倘若我于阿羅漢,造下一切之福德,
愿以此得果報熟,獲汝美肢嬌娘伴。
若我于此大地輪,造得些許之福德,
愿以此得善果報,獲汝美肢嬌娘伴。
釋迦子以禪定功,心一境性而黠慧,
牟尼尋求涅槃界,我只欲求日光輝。
譬如最上等正覺,牟尼若得欣悅喜。
如是身肢善好女,與汝結(jié)合我歡喜。
三十三天帝王釋,賜我恩慧與我禮。
我愿迎娶此淑媛,此是我愿甚堅固。
聰明女!
汝父即是娑羅樹,初始綻放嬌艷花。
我當(dāng)施禮來致敬,為他有女花嬌艷。*段譯《長部》,第337—338頁。
《長阿含經(jīng)》中最著名的寓言故事,莫過于卷十九《第四分世記經(jīng)龍鳥品第五》。外道在“我”、“世間”、“命”、“身”等種種問題引起各種執(zhí)見,這就像盲人摸象一樣:
乃往過去有王名鏡面,時,集生盲人聚在一處,而告之曰:“汝等生盲,寧識象不?”對曰:“大王!我不識、不知?!蓖鯊?fù)告言:“汝等欲知彼形類不?”對曰:“欲知?!睍r,王即勅侍者,使將象來,令眾盲子手自捫象。中有摸象得鼻者,王言此是象,或有摸象得其牙者,或有摸象得其耳者,或有摸象得其頭者,或有摸象得其背者,或有摸象得其腹者,或有摸象得其?者,或有摸象得其膊者,或有摸象得其跡者,或有摸象得其尾者,王皆語言:“此是象也?!?/p>
時,鏡面王即卻彼象,問盲子言:“象何等類?”其諸盲子,得象鼻者,言象如曲轅;得象牙者,言象如杵;得象耳者,言象如箕;得象頭者,言象如鼎;得象背者,言象如丘阜;得象腹者,言象如壁;得象?者,言象如樹;得象膊者,言象如柱;得象跡者,言象如臼;得象尾者,言象如絙。各各共諍,互相是非,此言如是,彼言不爾,云云不已,遂至斗諍。時,王見此,歡喜大笑。
爾時,鏡面王即說頌曰:
諸盲人群集,
于此競諍訟,
象身本一體,
異相生是非。
作為一部最早集結(jié)的佛典,《長阿含經(jīng)》除了譬喻與文學(xué)故事外,還有不少值得關(guān)注的地方。比如,日本學(xué)者平川彰在所著《印度佛教史》中曾經(jīng)提出:“考慮大乘的興起之時,不得無視于佛塔信仰,因為以《法華經(jīng)》及《阿彌陀經(jīng)》為始,在許多大乘經(jīng)典中重視佛塔的信仰?!?平川彰著,莊昆木譯:《印度佛教史》第三章“初期的大乘佛教”,“佛塔信仰與大乘“,臺北:莊周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頁。印順法師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中,對于此問題,也有討論。但其實在《長阿含》中,塔已經(jīng)多次出現(xiàn)。如卷三《第一分游行經(jīng)第二之二》:
佛告阿難:“圣王葬法,先以香湯洗浴其體,以新劫貝周遍纏身,以五百張疊次如纏之。內(nèi)身金棺灌以麻油畢,舉金棺置于第二大鐵槨中,栴檀香槨次重于外,積眾名香,厚衣其上而阇維之。訖收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廟,表剎懸繒,使國行人皆見法王塔,思慕正化,多所饒益。阿難!汝欲葬我,先以香湯洗浴,用新劫貝周遍纏身,以五百張疊次如纏之。內(nèi)身金棺灌以麻油畢,舉金棺置于第二大鐵槨中,旃檀香槨次重于外,積眾名香,厚衣其上而阇維之。訖收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廟,表剎懸繒,使諸行人皆見佛塔,思慕如來法王道化,生獲福利,死得上天?!薄?/p>
佛告阿難:“天下有四種人,應(yīng)得起塔,香花繒蓋,伎樂供養(yǎng)。何等為四?一者如來應(yīng)得起塔,二者辟支佛,三者聲聞人,四者轉(zhuǎn)輪王。阿難!此四種人應(yīng)得起塔,香華繒蓋,伎樂供養(yǎng)。”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佛應(yīng)第一塔,辟支佛聲聞,
及轉(zhuǎn)輪圣王,典領(lǐng)四域主。
斯四應(yīng)供養(yǎng),如來之所記,
佛、辟支、聲聞,及轉(zhuǎn)輪王塔。
佛教在傳入中國之初,多有運用神通以神其事者,這也是吸引信眾的一種重要方式。*如(梁)惠皎:《高僧傳》卷九《佛圖澄》事跡,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版。又可參丁敏:《漢譯阿含廣律中佛陀成道歷程“禪定與神通”的敘事分析》,收于丁敏:《中國佛教文學(xué)的古典與現(xiàn)代:主題與敘事》,長沙:岳麓書社2007年版。但《長阿含經(jīng)》中,對于神通的價值,評價似乎并不高。如卷十二《第二分自歡喜經(jīng)第十四》,舍利弗敘列佛說的無上教法:
如來說法復(fù)有上者,謂神足證。神足證者,諸沙門、婆羅門以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心,作無數(shù)神力。能變一身為無數(shù)身,以無數(shù)身合為一身,石壁無礙,于虛空中結(jié)加趺坐。猶如飛鳥,出入于地;猶如在水,履水如地;身出煙火,如火積燃;以手捫日月,立至梵天。若沙門、婆羅門稱是神足者,當(dāng)報彼言:“有此神足,非為不有。此神足者,卑賤下劣,凡夫所行,非是賢圣之所修習(xí)。若比丘于諸世間愛色不染,舍離此已,如所應(yīng)行,斯乃名為賢圣神足。于無喜色,亦不憎惡,舍離此已,如所應(yīng)行,斯乃名曰賢圣神足?!薄?/p>
卷十六《第三分堅固經(jīng)第五》,佛更是明確告訴長者子堅固:
我終不教諸比丘為婆羅門、長者、居士而現(xiàn)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于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dāng)自覆藏,若有過失,當(dāng)自發(fā)露。……
云何為神足?長者子!比丘習(xí)無量神足,能以一身變成無數(shù),以無數(shù)身還合為一,若遠(yuǎn)若近,山河石壁,自在無礙,猶如行空;于虛空中結(jié)加趺坐,猶如飛鳥;出入大地,猶如在水;若行水上;猶如履地;身出煙火,如大火聚,手捫日月,立至梵天。……
《長阿含經(jīng)》最后五卷,運用驚人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了一個“四大部洲”中“最上勝勝”的世外桃源式的郁單曰洲和極陰森恐怖之能事的地獄。敘郁單曰洲則如卷十八《第四分世記經(jīng)郁單曰品第二》:
又其河中有眾寶船,彼方人民欲入中洗浴游戲時,脫衣岸上,乘船中流,游戲娛樂訖已,度水遇衣便著,先出先著,后出后著,不求本衣。次至香樹,樹為曲躬,其人手取種種雜香,以自涂身。次到衣樹,樹為曲躬,其人手取種種雜衣,隨意所著。次到莊嚴(yán)樹,樹為曲躬,其人手取種種莊嚴(yán),以自嚴(yán)飾。次到鬘樹,樹為曲躬,其人手取種種雜鬘,以著頭上。次到器樹,樹為曲躬,其人手取種種寶器,取寶器已。次到果樹,樹為曲躬,其人手取種種美果,或噉食者,或口含者,或漉汁飲者。次到樂器樹,樹為曲躬,其人手取種種樂器,調(diào)弦鼓之,并以妙聲和弦,而行詣于園林,隨意娛樂,或一日、二日至于七日,然后復(fù)去,無有定處?!?/p>
其園常生自然粳米,無有糠糩,如白花聚,眾味具足,如忉利天食。其園常有自然釜鍑,有摩尼珠,名曰焰光,置于鍑下,飯熟光滅,不假樵火,不勞人功。其園有樹,名曰曲躬,葉葉相次,天雨不漏,使諸男女止宿其下。復(fù)有香樹,高七十里,花果繁茂,其果熟時,皮殼自裂,出種種香,樹有高六十里、五十、四十,至高五里,花果繁茂,出種種香,乃至樂器樹,亦復(fù)如是。其土人民至彼園中游戲娛樂,一日、二日,至于七日,其善見園無人守護,隨意游戲,然后復(fù)去?!?/p>
又其土人身體相類,形貌同等,不可分別。其貌少壯,如閻浮提二十許人,其人口齒平正潔白,密致無間,發(fā)紺青色,無有塵垢,發(fā)垂八指,齊眉而止,不長不短。若其土人起欲心時,則熟視女人而舍之去,彼女隨后往詣園林。若彼女人是彼男子父親、母親骨肉中表不應(yīng)行欲者,樹不曲蔭,各自散去。若非父親、母親骨肉中表應(yīng)行欲者,樹則曲躬,回蔭其身,隨意娛樂,一日、二日,或至七日,爾乃散去。彼人懷姙,七日、八日便產(chǎn),隨生男女,置于四衢大交道頭,舍之而去。諸有行人經(jīng)過其邊,出指令嗽,指出甘乳,充適兒身。過七日已,其兒長成與彼人等,男向男眾,女向女眾?!?/p>
真是一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如意世界。其間種種描寫,無疑對后來的凈土類經(jīng)典產(chǎn)生了影響。
而卷十九《第四分世記經(jīng)地獄品第四》中,關(guān)于“八大地獄”和“十六小地獄”的描寫,則又是一幅慘絕人寰的地獄景象,無疑對后來中土所造的《十王經(jīng)》一類經(jīng)典中的地獄想象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詳參美國Stephen Teiser(太史文),The Scripture on the Ten Kings and the Making of Purgatory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十王經(jīng)〉與中國中世紀(jì)佛教冥界的形成》,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4。筆者所譯之中譯本,即將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太史文先生新版前言中譯已發(fā)表于《古典文獻研究》第十八輯上卷,題為“十王研究的二十年回顧”,2015年12月。
[責(zé)任編輯 閆月珍 責(zé)任校對 池雷鳴]
2016-10-01
張 煜(1971—),男,江蘇無錫人,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文學(xué)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xué)研究。
I206.2
A
1000-5072(2016)12-0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