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煒
〔關鍵詞〕循序漸進;經(jīng)驗;開創(chuàng)
在《書劍恩仇錄》里,天池怪俠袁士霄把一套自創(chuàng)的“百花錯拳”傳給了徒弟陳家洛。盡管這是一套融合百家、絕妙無比的掌法,但要讓全書第一主角陳家洛憑借這樣一套武功成為高手,卻有點難,甚至不合情理,讓人難以信服。
因為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百花錯拳”核心在一個“錯”字,是一種建立在博采眾家基礎之上又突破了招式限制的思維方法,不能算一套拳術。陳家洛未曾像師父那樣下幾十年功夫學習百家武功,自然基礎不牢。是以,其與真正的高手周仲英過招時,就感到力不從心了,甚至再后來輸給了大反派張召重。
為幫助陳家洛成為真正的高手,金庸在小說第十七回的結尾,又為其安排了一段自悟“庖丁解牛掌”的情節(jié)。這一情節(jié)意蘊深長,我們先來品味一下。
陳家洛與霍青桐、香香公主在回疆的迷宮玉室中找到一捆竹簡。他以為是什么武功秘籍,于是急忙打開,卻見頭一句是“北冥有魚,其名為鯤”,翻簡看下去,見一篇篇都是《莊子》。他初時還道是甚么奇書,這《莊子》卻是從小就背熟了的,不禁頗感失望。于是隨手扔在地上。
這時卻見散開的竹簡里露出一片加了古回文標注的內容,是《莊子》中“庖丁解?!币还?jié)。旁邊回文標注道:“破敵秘訣,都在這里。”陳家洛想來想去,想不出這段文字與武功有何關聯(lián),便道:“莊子教人達觀順天,跟武功全不相干?!庇谑窃俅蝸G下竹簡……
過后,霍青桐問他:“那篇《莊子》說些甚么?”陳家洛道:“說一個屠夫殺牛的本事很好,他肩和手的伸縮,腳與膝的進退,刀割的聲音,無不因便施巧,合于音樂節(jié)拍,舉動就如跳舞一般?!被羟嗤┎唤f了一句:“臨敵殺人也能這樣就好啦?!?/p>
陳家洛恍然大悟:“要是真能如此,我眼睛瞧也不瞧,刀子微微一動,就把張召重那奸賊殺了……”
于是,經(jīng)過一番鉆研,一套“庖丁解牛掌”就被他悟了出來。最終讓他成為絕頂高手。
作為一個漢人書生,陳家洛對《莊子》這樣的文化典籍是再熟悉不過了。然而,就是因為太過“胸有成竹”,他才會狹隘地把這部經(jīng)典只當作一種哲學、認識論來對待,而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庖丁解牛”這個寓言與武功的聯(lián)系。
相反,未曾受過漢族文化教化的回人,卻從這陌生的漢人之書中讀出了方法論的東西,并用到武學之中。這個情節(jié)大有深意。
經(jīng)驗固然重要,但又束縛著我們的思維??偸怯锰字?jīng)驗的眼光去看問題,往往會有失偏頗,遠不如旁觀者“無知的發(fā)現(xiàn)”來得更客觀、準確。
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我們看似對教材內容了若指掌,授課時滔滔不絕,胸有成竹。然而,從學生的視角來看,這些內容就一定是我們所認為的那個樣子嗎?不然。同樣一扇窗前,有一千雙眼睛,就會有一千種精彩各異的風景。孩子的眼睛是純凈的,是直通他們千姿百態(tài)而單純的心靈的。怎樣才能真正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以親身的體驗和觀察獲取最有價值的東西呢?
一是更新觀念,大膽放手。教學是互動行為,長期以教為主導的教學,會剝奪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要更新觀念,大膽放手,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知識和方法。
二是循循善誘,鼓勵質疑。要有目的地運用啟發(fā)式提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鼓勵他們提出新問題,在不斷質疑的過程中總結經(jīng)驗和規(guī)律。
三是尊重獨創(chuàng),注重實踐。要從不同的角度客觀對待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出的各種答案,鼓勵創(chuàng)新精神,尊重獨創(chuàng)。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通過實踐去驗證自己的想法,從切身體驗中得出對答案的合理判斷。
陳家洛悟出“庖丁解牛掌”,不僅解決了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問題,而且為我們的教與學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技藝傳授,既要重視經(jīng)驗總結,也要適時地放下經(jīng)驗束縛,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和權利;專業(yè)學習,既要有“守成”之心,也要經(jīng)常地變換角度,拓展思維,以“開創(chuàng)”之志,不斷超越自我。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創(chuàng)新教育政策研究院,濰坊,261000)
編輯/于 洪 終校/王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