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謙 汪偉忠 趙偉峰 胡月英
摘要:基于建構主義理論,以應用型高校實踐教學質量的學生滿意度為評價目標,從實踐教學過程、師資、環(huán)境以及質量監(jiān)控四個方面,構建應用型高校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通過PLS-SEM統(tǒng)計技術驗證了該指標體系對評價目標的顯著作用,以潛變量路徑系數與顯變量載荷值為輸入數據,采用熵值法對指標體系賦權。研究結果進一步完善了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為科學評價應用型本科高校實踐教學質量提供參考,有利于提升其實踐教學水平和學生滿意度。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偏最小二乘法;熵值法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各類高校的準確定位與分類發(fā)展,成為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內容。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應用型本科高校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人才培養(yǎng)目標定位于培養(yǎng)能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需要的、具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1]在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實踐教學是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潘懋元等認為必須建立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運行機制,發(fā)展校內外的實訓中心和基地,在邊講邊做中提升學生的應用創(chuàng)新能力。[1][2]但在理論與實踐中,關于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這極大地阻礙了科學指導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相關設施建設,以及教學活動的開展,也難以對應用型課程的實踐教學質量進行客觀評價和比較。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成為保障實踐教學質量的關鍵點之一。
一、 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現狀
近年來,學術界關于應用型本科的實踐教學的相關研究日益豐富。從整體上看,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一是從不同視角出發(fā),研究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包括人才培養(yǎng)方案、教學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模式等[3][4][5];二是分析其質量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包括相關軟硬件的投入、師資保障以及制度保障等。[6][7][8]這對于促進高校實踐教學的發(fā)展,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但是,在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相關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1.實踐教學質量評價目標對學生滿意度的關注不夠
高校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首先要明確評價的目標。在以往的研究文獻中,實踐教學的質量評價目標多采用能力導向的標準,如鄭春龍、余建潮等人提出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標,構建實踐教學課程體系[9][10]。從本質上來看,高等教育屬于服務行業(yè),其教學質量的高低最終需要由其服務的對象來進行評價。部分學者已開始關注在教學質量評價中,建立學生滿意度為導向的研究體系。Selim等面向學生滿意度來測度高校的服務質量。[11]龔放明確提出,應將學生學習的“投入度”和教師教學的“滿意度”納入本科質量評教體系中。[12]孫友然等建立了基于SEM的實踐教學滿意度影響因素模型。[13]但以學生滿意度為目標導向的、具體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亟待進一步建立和完善。
2.實踐教學質量體系研究多側重定性分析
學術界關于高校教學和科研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較豐富。付星、蔡紅梅等基于問卷調查與層次分析法(AHP),構建了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14][15]舒予、陳承等研究了高??蒲匈|量指標體系。[16][17]在實踐教學方面,劉元林討論了實踐教學的監(jiān)控與評價體系[18],但屬于定性分析,并未涉及具體的評價指標分析。雖然劉福成等研究了MBA的實踐教學指標體系[19],但該標準難以適用于應用型高校實踐教學質量評價。總體來看,以往研究缺乏對應用型高校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指標的定量分析,不利于科學評價其實踐教學質量水平,并難以橫向和縱向比較不同應用型本科的實踐教學質量。此外,現有的定性分析研究中,對于高校的質量體系設置具有較大的隨意性,缺乏系統(tǒng)的教育理論支撐,使得在最終的評價效果上難以確保其科學性。
因此,對于應用型本科的實踐教學質量體系研究,應從學生滿意度的視角出發(fā),基于科學的教育理論,建立完善的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以提高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水平,保障教學質量與學生滿意度。在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中,本文主要從選取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以及對體系內部的各個指標項進行賦權兩方面展開。
二、構建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本研究在構建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中,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首先,開發(fā)基于建構主義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的量表;其次,采用PLS-SEM統(tǒng)計技術,對量表的信度與效度,以及路徑系數及其顯著性進行驗證分析;最后,根據PLS-SEM統(tǒng)計驗證結果,確立以潛變量為一級指標、顯變量為二級指標的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1.質量評價指標選取依據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興起的教育心理學理論,其核心思想在于強調學習者知識的獲取,是與一定的情境、適當的協(xié)助以及有效使用學習資料相關聯(lián)的,并形成了情境、協(xié)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實踐教學本質意義在于將理論與書本知識內化為個體知識,并通過實踐活動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形成學習—實踐的雙向互動過程。因此,實踐教學的學生滿意度,依賴于學生對實踐效果的感知,即意義建構(知識內化)的程度。在建構主義的框架中,評價實踐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實踐過程、實踐交流、實踐情境,這也是學生形成實踐教學感知質量的關鍵,系統(tǒng)影響學生對實踐教學的滿意程度。
王濟川等認為,研究者在構建調查量表的時候,除了依據統(tǒng)計標準外,應充分考慮量表設計的理論基礎[20]。因此,本文基于建構主義的理論,從實踐教學過程、師資、環(huán)境以及對三者的質量監(jiān)控四個方面,構建基于學生滿意度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2.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指標構建
(1)構建量表與數據收集
本研究首先通過專家訪談法,在建構主義的理論框架下,從實踐教學過程(γpro)、實踐教學師資(γteachers)、實踐教學環(huán)境(γenviro)、實踐教學質量監(jiān)控(γquality)四個方面潛變量構建4個一級指標,并初步構建了涵蓋25個二級指標的量表體系。量表采用Likert 的五級量表測試,從1-5分分別為“完全不滿意”、“不滿意”、“一般”、“滿意”、“完全滿意”。由于本文主要研究應用型高校的實踐教學質量,因此主要對應用型本科高校進行問卷調查,共計發(fā)放2760份問卷,回收1576份。剔除掉無效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646份,回收率57.1%,有效率40.99%。
(2)基于PLS-SEM統(tǒng)計技術的指標體系驗證分析
為了進一步驗證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對實踐教學學生滿意度影響的顯著性,本研究采用PLS-SEM統(tǒng)計技術,對問卷信度、聚合效度與區(qū)分效度進行驗證,剔除了顯變量的outer loadings值低于0.7閾值的指標項,最終得到涵蓋18個二級指標的測量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問卷信度分析多采用Cronbachα和CR值衡量,根據Hair等給出的經驗標準,該值大于0.7說明問卷的內部信度很好,測量指標具有高可靠性。問卷的效度分析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聚合效度,用于表示潛變量對所屬指標的解釋力,一般用AVE值或每個測量指標的outer loadings值測量;二是區(qū)分效度,用于分析不同潛變量之間的差異性,可用Fornell-Larcker criterion方法來測度。[21][22]從表2可以看出,本研究的Cronbachα值或CR值均大于0.7,說明問卷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同一潛變量下的顯變量間具有良好的相關性。所有潛變量的AVE值均大于0.5的閾值水平,說明問卷的聚合效度良好。此外,區(qū)分效度的的檢測結果顯示,對角線中AVE值的平方根皆大于各個潛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說明模型內部各潛變量之間的區(qū)分效度良好。
三、測度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權重
1.熵值法
指標賦權方法一般可分為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在以往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中,專家打分法、AHP等主觀賦權法使用較多[23],但主觀賦權的隨意性較大、指標評價過程缺乏透明度、再現性低,不利于后續(xù)相關研究的驗證。因此,陳承等學者在研究高??蒲匈|量評價指標體系時,嘗試采用客觀數據因子得分系數來賦權。[24]由于本研究基于大樣本問卷調查,通過PLS-SEM統(tǒng)計分析,已形成了大量的相關性研究數據結果,因此,本文采用客觀賦權法來確定各級指標的相關權重。
“熵”在信息領域,被用于表征信息的不確定性。通常信息的不確定性程度與信息量呈現負相關關系,由此,熵值大小可以用來描述評價過程中指標對評價目標的影響程度。
2.應用熵值法與PLS-SEM分析結果的權重計算
在PLS-SEM統(tǒng)計分析中,各外生潛變量(一級指標)的路徑系數大小,反映其對內生潛變量(評價目標)的影響程度[25],而顯變量(二級指標)的outer loadings值則反映了顯變量與其測度的外生潛變量的相關程度[26]。為了客觀評價和分析各一級和二級指標在以學生滿意度為導向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的重要性,本文將PLS-SEM統(tǒng)計技術的分析結果,作為熵值法的輸入數據進行權重計算。具體來說,以實踐教學質量評價的外生潛變量的路徑系數,以及顯變量的outer loadings值,作為熵值法的初始數據,并運用公式(1)和(2)分別計算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的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熵值和權重。
經過以上的計算步驟,可以得到應用型高校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及其權重,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
四、研究結論與討論
本文從實踐教學質量的學生滿意度視角出發(fā),基于建構主義教育理論,構建了應用型本科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成果的主要貢獻在于:一是從構建指標的理論基礎來看,本研究主要基于建構主義的教育理論,確保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在指導實踐教學活動中的科學性。二是從構建方法來看,本研究首先進行基于PLS-SEM的驗證分析,確保了構建的一級與二級指標體系對實踐教學質量的顯著關系;在指標賦權上,采用了客觀賦權的熵值法,并采用PLS-SEM分析的路徑系數與測量指標的outer loadings值,作為權重測度的輸入數據,克服了主觀賦權的隨意性和重現性差的問題,對相關領域的指標體系構建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鑒。三是從實踐意義上看,研究成果進一步完善了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對于評價應用型本科高校實踐教學質量提供了科學的參考,有利于高校實踐教學水平的橫向比較和縱向研究,同時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提高實踐教學水平,提升學生滿意度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本文構建的應用型本科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主要針對應用型本科高校,對于其他類型高校,該指標體系是否具有通用性,尚需進一步驗證。進一步的研究中,可采用該指標體系構建與賦權的方法,進行不同類型高校間的比較分析與驗證,提高該指標體系的適用性與穩(wěn)健性。
參考文獻:
[1]潘懋元.什么是應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
[2]潘懋元,車如山.略論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3][9]鄭春龍,邵紅艷.以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的高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中國高教研究,2007(4):85-86.
[4][10]余建潮.構建面向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實踐教學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5(5):53-55.
[5]朱正偉,劉東燕,何敏.加強高校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7(1):76-78.
[6]周菁.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下高校實踐教學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教育探索,2011(9):109-110.
[7]陳婷.應用型高校實踐教學質量保障的問題與對策[J].高教探索,2008(4):72-74.
[8]于萬濤.應用型本科高校實踐教學質量監(jiān)控體系研究[J].教育評論,2014(12):128-130.
[11]Ahmed S,Masud M M.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 of a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e towards Student Satisfac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4,2(7):447-455.
[12]龔放.聚焦本科教育質量:重視“學生滿意度”調查[J].江蘇高教,2012(1):1-4.
[13]孫友然,楊淼,江歌.基于結構方程的高校實踐教學滿意度模型構建研究[J].高教探索,2016(1):74-81.
[14]付星.高等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實證研究[J].高教探索,2014(4):108-111.
[15]蔡紅梅,許曉東.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177-180.
[16][26]舒予.基于因子分析和方差最大化模型的科研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情報雜志,2015(12):33-37.
[17][24]陳承,劉在洲,徐紅.高校科研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8):57-61.
[18]劉元林,孟慶強,潘莉.實踐教學質量監(jiān)控與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1):19-21.
[19]劉福成,華斌.MBA實踐教學指標評價體系的構建[J].華東經濟管理,2010,24(12):157-160.
[20]王濟川.結構方程模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1]Hair J F,Black W C,Babin B J,et al.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M].Upper Saddle River,NJ:Pearson Prentice Hall,2006.
[22]Hair J F,Ringle C M,Sarstedt M.PLS-SEM:Indeed a silver bullet[J].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2011,19(2):139-152.
[23]馬海群,左晨.我國高校網站信息公開效果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情報科學,2015(1):139-145.
[25]張立軍,羅珍,鄒琦.基于路徑分析的科技成果評價指標賦權方法研究[J].統(tǒng)計與信息論壇,2008,23(4):67-70.
(責任編輯劉第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