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敏
·讀 書·
伊壁鳩魯生死觀淺析
□ 高 敏
哲學作為一門試圖探索和解決人類生存困境,尋求人類終極命題答案的學科,其中一個重要關注點就是探索個體生命的存在和消亡,即所謂的生與死的問題。從古至今,哲學家們面對生死問題,展開了許多認真而深入的探索,并且極具多元性和多樣性。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公元前341-前270 年),在這一問題上的研究,充滿了倫理學色彩,通過對個體生死問題的研究,目的是為了探討人的內(nèi)在生活。伊壁鳩魯利用原子論證明:死亡與我們無關,人類生活的目的就是追求快樂和幸福,而這種快樂和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哲學和追求正義達到的。
伊壁鳩魯繼承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認為萬物都是由原子和虛空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永恒不變的,而虛空則是完全空虛的東西,它為原子的運動提供了場所。原子在虛空中不斷運動變化,一切物體和自然現(xiàn)象都由原子的碰撞結合產(chǎn)生。他賦予原子以重量,當原子在絕對向下的垂直運動時,受到自由意志的影響從而產(chǎn)生偏移,并與其他原子相撞,從而解釋了世界萬物中各種偶然性的存在。
在伊壁鳩魯看來,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物質(zhì)世界。它是由原子充斥而成,在這個由原子構成的物質(zhì)世界里,由于原子的偏斜運動,所以充滿了各種意外和偶然。人類作為原子組成的物質(zhì)世界的一部分,他的命運也是由原子或垂直或偏斜的運動決定而不是所謂的神靈。
我們對于世界的認識也是由組成這個物體的原子不斷運動碰撞流射出影像,從而進入我們的感官系統(tǒng),使得我們對于事物產(chǎn)生視覺、聽覺、嗅覺等不同類型的感覺。所以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我們可以通過感覺認識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完全可以認識和感知的自然世界,我們生活的目的就是追求快樂,而對于神靈和死亡的恐懼是我們追求快樂的兩大阻礙。
在伊壁鳩魯看來,神靈和死亡雖然是人們追求幸福的兩大障礙,但如果我們能正確認識和面對,就可以沖破阻礙獲得幸福。
伊壁鳩魯利用原子運動解釋世間一切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否認超自然的原因。他承認神靈的存在,但是神靈也是由原子組成的,只不過他們在自己世界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根本不會干預人類的生存,所以我們應該打消對神靈的恐懼。
按照伊壁鳩魯?shù)脑诱?,人和世間的其他萬物一樣是由原子偶然和合而成,由于這種組成帶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人的生死其實是由與我們毫不相干的原子決定的。這些原子組合到一起便是生,而當這些原子消散時就是死亡。所以死亡不是別的東西,而是那些偶然組成我們的原子重新消散成和我們無關的原子。這些原子消散之后又將會和其他的原子組成別的什么物體,因而這種消散式的死亡與我們的血肉身軀沒有聯(lián)系。在他看來靈魂也是由原子構成的,是物質(zhì)的東西。靈魂存在,人的感覺就存在,靈魂一分解,人也就失去了感覺。靈魂則是依附于人的身體存在的,一旦人的肉身滅亡,靈魂也就消散了,那么感覺也就不存在了。正因為靈魂隨著肉體一起消亡,感覺在靈魂消散之時也隨之消失,所以死亡來臨時我們是無感覺的,那就更不必恐懼死亡了。
正是從這樣一個觀點出發(fā),他才能面對死神高傲地宣布:“我已經(jīng)預感到你了——命運,我已經(jīng)以壕溝防衛(wèi)自己以免你的全部偷襲。我們絕不會像俘虜一樣屈從于你或者別的機遇。但是當我走的時刻到來的時候,我們將蔑視人生,蔑視那些徒勞迷戀人生的人,我們將聽任人生高唱我們生活的很好的光榮凱歌?!保ㄒ帘邙F魯、盧克萊修著,包利民、劉玉鵬、王瑋瑋譯: 《自然與快樂——伊壁鳩魯?shù)恼軐W》,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后同)
在伊壁鳩魯那里,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是不畏懼死亡的,我們生活的目的就是追求幸?;蛘呖鞓?。快樂是生活的起點也是終點,是最高和天生的善,而感覺是評判善惡的標準。
但是,這里所說的快樂不是指放蕩的生活和肉體的快樂,快樂是身體的不痛苦和靈魂的寧靜。伊壁鳩魯把快樂分為兩類,一類是來自于運動的,即肉體上的快樂;另一類則來自于靜止,即精神上的快樂。所以快樂用他話來說就是“所謂的快樂是指身體的無痛和靈魂的無侵擾”。但是對于人生來說,真正的快樂不在于肉體,而在于精神的快樂。故此,伊壁鳩魯要求人們只滿足于面包和水,他主張一種對身體有益的、簡樸的生活方式,強調(diào)“知足是一種大善”。從這一角度看,伊壁鳩魯?shù)目鞓分髁x不是享樂主義,而是反對享樂主義的。
伊壁鳩魯認為,要通達生命就要善于把握生活的限度,只有這樣,完滿的生活才容易達到。“這個使我們可以快樂幸福的生活狀態(tài)就是自我滿足或自足……誰要是不覺得他擁有的東西是最完滿的,他即使當了全世界的統(tǒng)治者、也仍然不會幸福。”那么,怎樣判定自足的這個限度呢?伊壁鳩魯進一步指出:“我們必須對我們的每個欲望都問這樣的問題:如果我獲得了欲望的對象,我會怎么樣?如果我沒有獲得的話,又會怎么樣?”所以他講,“肚子并不像大眾所想象的那樣難以滿足,真正難以滿足的是關于口腹之欲難以饜足的錯誤信念”。
把握生活的自我滿足的限度是比較容易的,只要我們善于時常地自我洞察或自我反思。伊壁鳩魯通過對欲望的化解,有效地解決了物質(zhì)生活對人的心靈的束縛。正如塞涅卡在評說伊壁鳩魯?shù)暮唵物嬍硶r所說的那樣,“誠然,水和大麥粒或一塊大麥面包不是什么愜意的東西,但是最大的快樂在于:你甚至從這樣的東西中也能得到快樂;在于意識到你已使自己進入一個人和厄運都不能加以剝奪的境界?!边@種對于物質(zhì)生活的豁達態(tài)度,滿足“必要的欲望”的生活,是伊壁鳩魯?shù)睦硐氲淖宰銧顟B(tài)。他曾講,“自足的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自由”,個人的內(nèi)在自由通過外界物質(zhì)生活的自足達到了。這兩個方面其實都是對人本身價值的肯定,是對如何驅(qū)除人性中惡的傾向而趨向善的探索(以伊壁鳩魯來說,快樂是一種最高的善),是對如何實現(xiàn)個人獨立自由的新理解。在寬容和自足中人獲得了自由,同時也得到了限制,即在人與人的界限和人與物質(zhì)的界限中才有望自由。這種自由是感性的自由(當然也是伊壁鳩魯整個世界中的自由),而非理性的自由。這種自由也是向死而生的自由。
伊壁鳩魯認為,學習和研究哲學,不斷汲取知識,才能克服死亡治療靈魂,即他所謂的哲學是“治療靈魂的藥劑”。在他的筆下,只有這樣的人才是理想的。他對于神明有著虔誠的信仰,對死毫不畏懼;勤奮思考自然的終極,蔑視有些人認為可以主宰一切的命運;可以斷定有些事是偶然的,有些則是由于我們的緣故而產(chǎn)生的;他看到了必然性取消責任,明白偶然的不穩(wěn)定,我們的行為是自由的,故能有所取舍,相信有智者的不幸勝于愚昧者的命運。具備這些品質(zhì)的人就是人中之神,也就是精神境界達到恬淡寧靜的哲學境界人。這樣的人已經(jīng)無所謂生死,所以他已經(jīng)超越生死。
對于如何消除恐懼追求快樂,伊壁鳩魯提出了以下幾點:
首先, 對于自然科學和哲學的學習是實現(xiàn)快樂的根本手段。伊壁鳩魯認為, 對于死亡和對神靈的恐懼是阻礙人們快樂的兩大障礙。沒有哲學的研究,便不能享受純凈的快樂,所以他勸導人們要學習哲學:“無論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應當學習哲學?!弊匀豢茖W和哲學本身都是人們用來獲得幸福的工具。自然科學通過對所有自然現(xiàn)象的解釋,可以幫助人們消除對死亡的恐懼;哲學則是證明人的感覺是有限的, 人死后肉身消散就沒有感覺了, 因此也能幫助人們消除對死亡的恐懼。自然科學和哲學的最終目的,都是幫助人們消除恐懼獲得幸福。
其次,友誼也是實現(xiàn)快樂的重要手段。伊壁鳩魯十分重視友誼, 并經(jīng)常贊揚友誼。他認為,智慧提供給我們可以保證我們獲得終生幸福的手段中獲得友誼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在我們有限的生活條件中,友誼可以幫助增加我們的安全感。為了獲得友誼,我們對待朋友必須像對待自己那么好。伊壁鳩魯甚至說過聰明人會為朋友而犧牲自己。友誼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讓我們獲得心靈的寧靜和幸福。正如他在《格言集》里說的:“在智慧給整個一生的幸福帶來的各種幫助中,最大的是獲得友誼。使我們堅信可怕的事情不會永遠持續(xù)、甚至不會持續(xù)很久的同一個信念,也讓我們相信,在我們的生活中,友誼最有助于增強安全感?!?/p>
再次,美德也是獲得快樂的手段之一。他認為, 勇敢就是為了使人獲得忍耐苦難和危險的心境;節(jié)制是以智慧為基礎的使人得到適度的快樂和幸福的能力;正義或公正就是守法和使別人得到快樂和幸福的相互能力。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接近死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有恐懼,會有迷茫。正是由于這些恐懼和迷茫遮住了我們的眼睛從而使得我們忘卻了生死其實本于自然,不是我們的恐懼與迷茫就能逃避的。而伊壁鳩魯則在這些恐懼與迷茫之中為我們點燃了一盞明燈,讓我們在死亡的黑暗中看到一絲火光。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生命。因為“生命是大自然最美好的創(chuàng)造,而死亡是它的嬌柔做作的手段,以便有更多的生命”。即使“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我們在接近死亡的同時思考死亡,在活著的時候思考活著,如同我們在高空自由落體的瞬間選擇以何種姿態(tài)墜落,伊壁鳩魯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在下落的過程只要做好姿態(tài),至于落地的瞬間是否有恐懼和痛苦,我們無從而知。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碩士研究生,郵編7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