愷蒂
陰差陽錯,2016年8月去東非,最后兩天去了達累斯薩拉姆,竟然沒有選擇去桑給巴爾。當時的念頭是要去看看坦桑尼亞的首都,并沒意識到若論歷史文化風景,桑島都要強過達市無數(shù)倍。
沒想到,幾個月后,竟有了次去桑給巴爾公務出差的機會,于是,面對滿面怨言的孩子們,只能掩藏自己的欣喜,一個勁地說:“下次全家一起去,這次我打前站?!?/p>
從倫敦去桑島,沒有直接的航班,輾轉內羅畢,經歷了航班取消在肯尼亞出關進關的繁瑣過程,到達桑島,已經是二十五個小時以后。其他同事從南非阿聯(lián)酋中國到達,大家交換旅程經驗,都說,最容易的路線,是經過中東的迪拜或多哈。
是啊,桑給巴爾,這個東非的小島,雖然是坦桑尼亞的一部分,雖然離達市只有20分鐘飛行距離,但從文化、歷史、風俗、民情的承傳上來說,這里更是一個穆斯林的國度,沿襲的是阿拉伯阿曼帝國風采。
看看歷史吧。桑島曾一度是葡萄牙人的地盤,但1698年,阿曼帝國把葡萄牙人從蒙巴薩以及其他的斯瓦希里沿海城鎮(zhèn)趕走,整個東非海岸就在阿曼帝國的統(tǒng)治之下。阿曼帝國在桑島建立城堡,桑島的鼎盛時期也正是阿曼帝國的鼎盛時期,那就是蘇丹賽義德的統(tǒng)治期。1806年,十五歲的Seyyid Said Bin Sultan成為阿曼帝國的蘇丹,1828年,他來到桑給巴爾,發(fā)展這里的象牙、香料和奴隸的貿易,再過幾年,索性將首都遷往桑島,并將自己的帝國稱為“桑給巴爾蘇丹國”。他與強大的西方國家簽訂協(xié)約,將東非海岸的貿易集中在桑島,桑島成為進入非洲的重要口岸。1856年,蘇丹賽義德在從阿曼回轉桑島的途中去世。他的兩個兒子分管馬斯格特和桑給巴爾,幾年后,兩地正式分裂,阿曼帝國也逐漸衰落。
1890年,桑給巴爾成為英國的保護國(不是殖民地),但是保護者和被保護者之間并不是沒有矛盾,1896年8月27日,曾經爆發(fā)過一場歷史上最短暫的戰(zhàn)爭,這就是英桑之戰(zhàn),英國皇家海軍炮轟蘇丹宮殿,這場三十八分鐘的戰(zhàn)役之后,桑給巴爾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1963年12月10日,桑島擺脫英國,與已經在1961年獨立的鄰國坦噶尼喀合并成立坦桑尼亞,但桑島仍相對自治,有自己的總統(tǒng)與內閣。
桑島是阿拉伯、印度和非洲文化的結合,坦桑尼亞大陸的穆斯林和基督徒可能各占一半,但在桑島,百分之九十的居民是穆斯林。石頭城小巧玲瓏,小街窄巷,屋舍多受阿拉伯建筑的影響,據(jù)說有四十多座清真寺。這里房屋墻壁大多是斑駁的,因為帶著鹽味的海風和熱帶的陽光。即使是政府部門,總統(tǒng)官邸,斑駁的墻壁也是其風格。珍奇宮,老王宮博物館,也都是一片蕭條,“粉刷一新”根本就不是這里的概念。石頭城最有名的還有它的無數(shù)個大門,門框上雕刻著精美的花紋,門面上裝飾著突出的鐵釘,有的門上掛著一溜風干的香草,就像我們端午節(jié)門上掛的艾草,是為了驅邪么?這里的女子們大都以斯瓦希里的花布遮住頭面,男子雖也有人身著白色長袍,但更多穿西式服裝。
石頭城是個港口,雖然海水依然能清澈見底,但游客們卻很少在這里游泳。海面上泊著不少船,但這里是沒有豪華游艇的??拷b箱碼頭的,是在各大洲遠航的大船,其他在海上漂著的大都是居家的木船。一條船舷被油漆成藍白兩色的木船上用四根竹竿挑著一塊帆布搭成了涼棚,又有兩根竹竿扯著一根細繩晾曬著衣服。船上或兩三人,或四五人,中午時分,船上的人吃著飯,喝著茶,聊著天。船上滿滿的都是居家常用的東西,鍋碗瓢勺,能看到每條稍大些的船也都會帶著一條小舢板,那是上岸或去鄰家船上做客的主要交通工具。
桑島上沒有塑料口袋,商店里所有的物品都以紙袋來盛裝,可能這也是桑島那么干干凈凈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