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增泉
自 序
我這本《紅樓夢詩詞全鈔》,抄錄了《紅樓夢》一百二十回通行本中所有的詩、詞、曲、賦、聯(lián)、令、謎、偈、歌,共245首(篇)。詩、詞、曲、賦的概念是明晰的,不用解釋?!奥?lián)”,指對聯(lián);“額聯(lián)”,指匾額與對聯(lián)配套者?!傲睢保皇窃~牌中的“小令”,專指酒令?!都t樓夢》中的酒令名目繁多,尤其由賈母領銜、鴛鴦當令官、劉姥姥參加的那次牙牌令,對答妙趣橫生,精彩紛呈?!爸i”,指元宵節(jié)燈謎。賈母常會在年前布置孫輩們準備新年元宵節(jié)燈謎,這些燈謎均以詩的形式出現(xiàn)?!都t樓夢》中的半數(shù)燈謎詩,至今仍未猜得能獲世人共識的謎底,魅力永存?!百省保阜鸾浿械某~,形式同詩?!案琛?,有的是《紅樓夢》作者標明為“歌”的,如《好了歌》《警幻仙姑歌》等;還有像賈寶玉所作的《芙蓉女兒誄》,誄文是賦體,核心部分是一首歌行體詩,書中標明“乃歌而招之曰”,這些均歸入“歌”一類。以上統(tǒng)稱紅樓夢詩詞。
世傳《紅樓夢》版本很多,不同版本中的詩詞也有異同。我只抄錄《紅樓夢》一百二十回通行本中的詩詞,這是經過許多專家學者研究、校訂過的。用了不同出版社的兩套本子作為底本互為參照,一套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紅樓夢》(書中簡稱人文版《紅樓夢》),另一套是北方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紅樓夢》(書中簡稱北方版《紅樓夢》)。后者比前者出版發(fā)行晚了35年,吸收了不少紅學研究新成果。但后者有錯字,故凡遇疑問處,皆從人文版。校對過程中,有些文字又根據(jù)2000年人文版《紅樓夢》進行了校改。
我在手抄的每一首詩詞后面均寫有一篇長短不一的“按”文,也是245篇。
紅樓夢詩詞怎么定位?《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也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之作?!都t樓夢》小說中的大量詩詞,使這部小說融進了中國古典文學詩詞門類的豐富養(yǎng)分,極大地提升了這部小說的藝術品位,豐富了這部小說的精神意蘊。這些詩詞是《紅樓夢》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只有當它們附著于《紅樓夢》小說“母體”時,才使它們與這部偉大小說一起閃耀出奪目光彩。一旦把它們從《紅樓夢》小說“母體”中“剝離”出來,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實體”,放到具有極高藝術成就的中國古典詩詞中去比較,它們將立刻被高峰聳立的群山所淹沒,不顯其峰巒,尤其無法與唐詩宋詞相比肩。因此,我寫“按”文的首要目的,是把每一首紅樓夢詩詞放到小說原著的特定語境中去解讀。
具體而言,我寫“按”文的著眼點有四:
其一,著力還原每一首詩詞出現(xiàn)在《紅樓夢》小說中的特定情節(jié)、氛圍和相關人物的情感活動。凡詩詞,單靠一些抽象枯燥的詞語去解釋,是很難傳達出每一首詩詞的全部內在意蘊的。為了保持“原汁原味”,我有時甚至不惜大段抄錄小說原文,使讀者能夠結合小說的特定情節(jié)與氛圍去理解每一首紅樓夢詩詞??紤]到當今讀者的理解習慣,我在抄錄小說原文時,把女性的“他”均改用了“她”字。
其二,發(fā)表我的一些獨立見解。諸如“三春去后諸芳盡”中的“三春”,“秀玉初成實”中的“秀玉”等,它們究竟是什么含義?我都談了一些自己的見解。
其三,圍繞寶、黛、釵三人的愛情糾葛,由此牽動賈母以下蕓蕓眾人對“木石前盟”與“金玉良緣”錯綜復雜的明爭暗斗,以及與寧、榮兩府敗落密切相關的重大事件,我也透過小說“隱真示假”的迷霧,作了必要梳理。但是,我只依據(jù)《紅樓夢》一百二十回通行本的“文本事實”去解讀這一切,不去作旁枝斜逸的所謂“考證”與“解惑”。實在解不通的地方,我干脆不解。如《紅樓夢》中的大量燈謎詩,與其瞎解,還不如不解。陶淵明教了我們一個不求甚解的辦法,用在這里也是允許的。我輩“求其解”尚不能完全做到,何談“甚解”?
其四,對每首詩詞中引用的歷史典故、涉及的歷史人物,以及引用的某些唐宋詩詞等,也順便作些簡要注釋和介紹。
我認為,對于《紅樓夢》詩詞,無論思想性、藝術性,都不宜作過度解讀。尤其不宜貼太多“思想性”標簽,因為曹雪芹的思想觀念尚未達到今人的水平——這絕不是貶低曹雪芹,而是歷史地看問題。以往有些紅學書籍及文章,尤其是“文革”期間的這類書籍文章,對《紅樓夢》的解讀就過于“當代化”“政治化”了。
我是一名普通的《紅樓夢》讀者。紅學常紅,深不見底。我寫作此書,參閱了部分紅學家及《紅樓夢》研究者的書籍和文章,凡有所引用者,均寫明了作者及出處。
老來抄詩不知倦,只為打發(fā)閑工夫。本書錯謬難免,切盼指正。
是為序。
無材補天偈
釋文:
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誰記去作奇?zhèn)鳎?/p>
按:
這四句“偈語”,說的是大荒山青埂峰下那塊“無材補天石”。偈:佛經中的唱詞,形式與詩歌相同。一部驚世駭俗的《紅樓夢》,曹雪芹從“女媧補天”遺落在青埂峰下的這塊“無材補天石”寫起,真乃奇思妙想。賈寶玉出生時含在口中,后來一直掛在胸前的那塊“通靈寶玉”,就是由這塊石頭幻化而成的。
說是當年女媧煉石補天時,在大荒山無稽崖下將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頑石鍛煉成補天材料,女媧補天時用去三萬六千五百塊,單單剩下一塊未用,丟在青埂峰下。誰知這塊唯一的“遺石”經過鍛煉之后,靈性已通,它見眾石俱得補天,唯獨自己無材不堪人選,遂自怨自嘆,日夜悲號慚愧。忽一日,一僧一道遠遠而來,至石下席地而坐長談。兩人看見地上有一塊鮮亮瑩潔的美玉,扇墜般大小,可佩可拿。那僧將美玉托在掌心,笑道:“形體倒也是個寶物了,還只沒有實在的用處,須得再鐫上數(shù)字,使人一見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攜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xiāng)去安身樂業(yè)?!笔^聽了,喜不能禁,問僧人道:“不知賜了弟子那幾件奇處,又不知攜了弟子到何地方?”僧人答道:“你且莫問,日后自然明白的?!闭f著,僧人將這塊鮮亮瑩潔的美玉藏在袖子里,與道人一起飄然而去,不知去向。
又過了不知幾世幾劫,有一位空空道人求仙訪道,路過大荒山青埂峰下,看見一塊大石頭上“字跡分明,編述歷歷”。他駐足讀畢,方知這些字跡說的是這塊石頭因無材補天,幻形人世,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tài)的一段故事。
一般認為,這幾句偈語也是小說作者曹雪芹的自況。他生于封建社會末世,曹府這個封建大家族的衰敗,使他看到封建制度之“天”已破,自己卻無材去修補,枉此一生,只能將自己的身前身后事寫成這部小說,讓后人“記去作奇?zhèn)鳌薄嶋H上,曹雪芹已對封建制度深惡痛絕,在書中給予了無情揭露。
從人間現(xiàn)實到仙界幻境的自由“穿越”,出入自如,顯示了《紅樓夢》的一大藝術特色:即嚴謹?shù)默F(xiàn)實主義“寫實”手法與空靈飄忽的魔幻主義“寫虛”手法,結合得天衣無縫。如果說,《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是中國古典小說現(xiàn)實主義“寫實”手法的代表,《西游記》和《聊齋志異》是魔幻主義“寫虛”手法的代表,那么,《紅樓夢》則兩者兼具。通靈寶玉和太虛幻境這條“虛線”與以榮國府為主要場景的現(xiàn)實生活這條“實線”,并行纏繞,貫穿全書,渾然為一。
如今風靡世界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如果追根溯源說起來,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早就有了。這是我們民族的驕傲。當然,我們不能把不同時代、不同文化土壤中產生的文學現(xiàn)象混為一體。但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紅樓夢》不僅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自題五絕一首
釋文: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按:
這是曹雪芹的一首自題五言絕句,說的是他寫作《紅樓夢》的心路歷程?!都t樓夢》是曹雪芹帶有自傳色彩的小說,以曹家的衰敗家史和曹雪芹的親身經歷為基本創(chuàng)作素材。曹雪芹在這首詩中感嘆的辛酸,不僅包含他為寫作這部偉大小說所付出的巨大心血,更深一層的含義是在訴說家族的衰敗和他親身嘗遍的人生辛酸。曹雪芹的偉大在于,他并沒有停留在為家族衰敗而哀嘆、為自己的辛酸而訴苦的層面,而是將曹家轉化為賈府這樣一個典型的封建大家族,通過塑造賈寶玉這樣一位背叛封建制度的“孽種”,表達了他對封建制度的徹底否定和深刻批判。賈寶玉身上有曹雪芹的影子——但書中的賈寶玉已不是曹雪芹的“翻版”,而是從生活真實升華為藝術真實的文學形象,更具典型意義。
且說空空道人讀完刻在青埂峰下那塊石頭上的《石頭記》,與石頭有一大段對話,這其實是曹雪芹借用空空道人與石頭展開對話的方式,在表達他寫作本書的宗旨。書中寫到,空空道人將《石頭記》再檢閱一遍,因見上面雖有些指奸責佞貶惡誅邪之語,亦非傷時罵世之旨,“因毫不干涉時世,方從頭至尾抄錄回來,問世傳奇”,并改書名為《情僧錄》手抄本流傳過程中,又由“東魯孔梅溪”改書名為《風月寶鑒》手抄本“傳”到曹雪芹手里,“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
由曹雪芹親筆寫出的上述《紅樓夢》版本“流傳”過程,半真半假。其實,哪里有什么石頭上“編述歷歷”,又哪里有什么“空空道人”和“東魯孔梅溪”,這些都是曹雪芹的“假托”,為的是“將真事隱去”,以規(guī)避文字獄風險。
《紅樓夢》版本史紛繁復雜?,F(xiàn)在通行的說法,《紅樓夢》有兩大版本系統(tǒng):一是脂本系統(tǒng),也稱抄本,共八十回,一般稱《石頭記》;二是程本系統(tǒng),共一百二十回,一般稱《紅樓夢》。
新中國成立后,最早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組織專家整理、標點、注釋,于1957年出版了《紅樓夢》一百二十回通行本。后又經修訂、補序,于1959年印了第二版?,F(xiàn)在,《紅樓夢》一百二十回通行本已有了各地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不同版本。同時,各地出版社還先后出版了“甲戌本”“庚辰本”“程甲本”“程乙本”等各種不同古抄本、古刻本。
太虛幻境石牌坊對聯(lián)
釋文:
假作真時真亦假,
無為有處有還無。
按:
這是太虛幻境人口處刻在石牌坊兩邊的一副對聯(lián),概括起來就是“真假有無”四個字,意思是說《紅樓夢》中的故事人物,大多在“真假有無”之間。甄士隱是《紅樓夢》中第一位出場的人物。曹雪芹為何要設計甄士隱這位人物?他在小說開頭已經言明:“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甄士隱諧音“真事隱”,將真事隱去之意。甄土隱雖是“虛擬”,書中卻把他的來歷寫得“真實”可鑒。說是姑蘇城有座城門名叫閶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閶門外有個十里街,街內有個仁清巷,巷內有個古廟,因地方窄狹,人皆呼作葫蘆廟。廟旁住著一戶鄉(xiāng)宦,姓甄,名費,字士隱”。
卻說當時正是炎夏,甄士隱在書房中小憩入夢,夢中聽見一僧一道兩人在說:“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宮中,將蠢物交割清楚。”甄士隱欲知“蠢物”所指何物,上前施禮請教。二人告訴他“此乃玄機不可預泄者。到那時不要忘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甄士隱將“蠢物”接在手中看時,原是一塊鮮亮寶玉,上面鐫刻“通靈寶玉”四字,后面還有幾行小字,正欲細看,那僧便說已到太虛幻境,將那塊寶玉奪了過去。他們來到一座石牌坊前,上頭懸著太虛幻境匾額,兩邊便是上面這副“真假有無”對聯(lián)。一僧一道穿過石牌坊去,甄士隱卻被一聲巨響驚醒,未能跟了過去。
太虛幻境是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創(chuàng)造的一個神仙世界,賈寶玉、甄士隱、癩頭和尚、跛足道人等幾位人物,通過“人夢”,在現(xiàn)實生活與太虛幻境之間自由穿越。曹雪芹利用這種虛虛實實、亦虛亦實、真真假假、亦真亦假的寫作方法,對全書情節(jié)和各類人物的命運結局進行預判,然后循序漸進地展開,熨帖自然,不著痕跡。太虛幻境對《紅樓夢》全書結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紅樓夢》里還有另一戶甄姓望族,就是在第二回中首次出現(xiàn)的“欽差金陵省體仁院總裁甄家”,與賈府是老親。甄家是賈府的一面鏡子,一直隱隱約約與賈府相伴起落。甄家有個兒子甄寶玉,小時候長相、性格、脾氣和賈寶玉一模一樣。賈雨村曾做過甄寶玉的家塾先生,甄寶玉道:“必得兩個女兒伴著我讀書,我方能認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钡诟啭標m(xù)的后四十回中,甄寶玉已完全“改邪歸正”。賈寶玉早先一直渴望能與甄寶玉相見,心想他必定是位知己,結果令他大失所望。
金陵甄家,與甄士隱不相干。
諷甄士隱
釋文:
慣養(yǎng)嬌生笑你癡,菱花空對雪澌澌。
好防佳節(jié)元宵后,便是煙消火滅時。
按:
甄士隱在書房中小憩入夢,跟隨一僧一道夢游了一番太虛幻境。忽聽霹靂一聲,從夢中驚醒,所夢太虛幻境之事忘了大半。他從奶母手中抱過小女兒英蓮,蕩到街上去看熱鬧。
小說第一回的時間跳躍很大,縱貫三個季節(jié):甄士隱在書房一夢是“炎夏永晝”;他抱了女兒英蓮到街上去看熱鬧是夢醒后的當天;而詩中出現(xiàn)的“雪澌澌”“佳節(jié)元宵后”,是指第二年的“元宵佳節(jié)后”。
甄士隱抱著女兒到街上看了一會兒熱鬧,剛要轉身進府,只見那邊走來一僧一道兩人(其實就是他在夢中遇見的一僧一道)。那僧人癩頭跣腳,那道人瘋瘋癲癲。那僧人看見甄士隱抱著女兒英蓮,突然大哭道:“施主,你把這有命無運、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懷內作甚?舍我罷,舍我罷!”甄土隱一聽癩頭僧人說的全是瘋話,不去睬他。甄土隱轉身要走,那僧人便念出上面那四句詩來,暗指英蓮將在明年元宵節(jié)后發(fā)生重大變故。
英蓮后來的名字叫香菱,她的坎坷曲折經歷和悲慘結局,要隨小說故事慢慢展開。
小說的頭幾回,曹雪芹通過描寫癩頭和尚、跛足道人、甄士隱、賈雨村、冷子興等這幾位人物,對賈府的歷史背景和“通靈寶玉”的來龍去脈做了大量鋪墊性介紹。這樣,《紅樓夢》故事就在整個封建制度的宏大背景上,被聚焦到榮國府,再聚焦到大觀園,層層集中,而又全方位展開。這是曹雪芹“借船渡河”的寫作方法,非常高妙。通過這種虛實相映的寫作方法,把過去和現(xiàn)在,天上和人間勾連起來,使《紅樓夢》故事具備了悠遠的歷史縱深度和宏闊的現(xiàn)實橫斷面。榮國府是整個封建大舞臺的中鏡頭,大觀園是特寫鏡頭?!都t樓夢》里的眾生相,都將走到臺前來演繹他們各自的生命軌跡,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皇妃太監(jiān),主子丫鬟,官場情場,書房閨房,春夏秋冬,夜以繼日,飲酒行令,賞月賦詩,喜怒哀樂,勾心斗角,轟轟烈烈,冷冷落落,直至走完他們各人的生命歷程。
五律中秋詠懷
釋文:
未卜三生愿,頻添一段愁。
悶來時斂額,行去幾回頭。
自顧風前影,誰堪月下儔?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樓。
按:
賈雨村,本名賈化,表字時飛,別號雨村,湖州人氏。此人祖上有些背景,現(xiàn)已破落。他胸有抱負,赴京趕考,途中斷了經濟來源,流落在蘇州葫蘆廟中。甄士隱乃官宦人家出身,他家與葫蘆廟相鄰,與賈雨村這位落魄書生經常交往。這一天,賈雨村上門來拜訪甄士隱,甄士隱正抱著小女英蓮倚在門上看街景。賈雨村上前施禮道:“老先生倚門佇望,敢是街市上有甚新聞否?”士隱笑道:“非也,適因小女啼哭,引她出來作耍,正是無聊之甚,兄來得正妙,請入小齋一談,彼此皆可消此永晝。”甄士隱將女兒英蓮交給家人抱去,兩人入齋,方談得三五句,忽報來了客人。甄士隱請賈雨村小坐片刻,他去去就來。賈雨村無聊,踱到窗前往園內一看,有個丫鬟正在窗外擷花。賈雨村見她“雖無十分姿色,卻亦有動人之處”,竟一時看得發(fā)呆。丫鬟名嬌杏,她正欲走時,猛一抬頭見窗內有人在看她。嬌杏見那人“敝巾舊服,雖是貧窘,然生得腰圓背厚,面闊口方”。嬌杏忽然想起,此人定是主人甄士隱經常說起的賈雨村,情不自禁又回頭看了他一眼。
時光飛逝,忽至中秋。賈雨村只身困頓在葫蘆廟中,一陣孤獨感襲上心來,望月思人,想起那次在甄士隱家看見那丫鬟在園中采花,曾回顧他兩次,暗自覺得此女是個知己。今夜中秋月圓,賈雨村“風塵懷閨秀”,口占了上面這首五言律,說是“未卜三生愿,頻添一段愁”。詩的結尾又道:“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樓。”這表明,賈雨村雖然身處漂泊潦倒的窘境,卻時刻不忘“蟾宮折桂”“美女入懷”。功名尚未到手,他卻先對甄士隱家那丫鬟萌生了情愛心、占有欲。
中秋詠懷聯(lián)
釋文:
玉在櫝中求善價,
釵于奩內待時飛。
按:
這是賈雨村的一副中秋詠聯(lián)。還是那個中秋夜,賈雨村吟罷前面那首五言律,又思及平生抱負,苦未逢時,乃又搔首對天長嘆,吟出此聯(lián),表達遠大志向。當夜,甄士隱來葫蘆廟邀請賈雨村去家小酌賞月,恰好聽到他吟出此聯(lián),笑道:“雨村兄真抱負不淺也!”
賈雨村聽見甄士隱夸他,笑道:“不過偶吟前人之句?!彼f吟的這副對子是“前人之句”,但古詩詞中查不到此二句出處,應是曹雪芹為他“量身定制”的。賈雨村問甄士隱:“老先生何興至此?”甄士隱笑道:“今夜中秋,俗謂‘團圓之節(jié),想尊兄旅寄僧房,不無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齋一飲,不知可納芹意否?”賈雨村心里正念念不忘甄士隱家里那個丫鬟,怎會推辭!便笑道:“既蒙厚愛,何敢拂此盛情?!闭f著,賈雨村便相隨來到甄士隱書院飲酒賞月。
有的“紅詩”評論家在此引出脂批“二寶合傳”之語,認為此聯(lián)中的“玉”指寶玉,“釵”指寶釵,從而將此聯(lián)解讀為是對賈寶玉和薛寶釵婚姻的暗示。這一觀點太過牽強,值得商榷。單說上聯(lián)“玉在櫝中求善價”放在寶玉身上就很不“合體”,因為寶玉對寶釵從未產生過“求善價”的想法,他心中眼中的愛戀對象只有林黛玉。何況下聯(lián)更嵌入了賈雨村自己的字“時飛”,賈雨村口占五律一首、對聯(lián)一副、七絕一首,都是同一個中秋之夜的作品,不能割裂開來解讀。上聯(lián)語出《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睂τ谫Z雨村這類一心于功名的讀書人,應是信手拈來之句。故這副對聯(lián)無疑是賈雨村“一想功名,二想美人”的心情流露,“玉”乃賈雨村自比,“釵”指甄士隱家的丫鬟。這同他在上一首五律中所表達的“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樓”的意思是一致的。紅學研究也不能搞“凡是”:凡是“脂批”的文字一定都是對的,未必。只要此人不是曹雪芹本人,那就存在哪怕幾萬分之一的誤讀、誤解的可能性。
七絕中秋詠懷
釋文:
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按:
話說賈雨村跟隨甄士隱前來,到甄士隱書齋坐定,須臾茶畢,酒菜上齊。書中寫道:“二人歸坐,先是款酌慢飲,漸次談至興濃,不覺飛觥限斝起來。當時街坊上家家簫管,戶戶弦歌,當頭一輪明月,飛彩凝輝,二人愈添豪興,酒到杯干。雨村此時已有七八分酒意,狂興不禁,乃對月寓懷,口占一絕”,他念的就是這首七絕。
三五:農歷每月十五的別稱,這里專指農歷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晴光:即月光。玉欄:月宮護欄。全詩由中秋圓月起興,表達了賈雨村的胸臆:渴望與甄士隱家丫鬟“團圓”,也渴望自己“飛黃騰達”。甄士隱聽他吟畢此詩,大聲贊曰:“妙哉!吾每謂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飛騰之兆己見,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少R,可賀!”賈雨村乘機向甄士隱訴說“行囊路費一概無措”。甄士隱慷慨表態(tài):“兄何不早言……今既及此,愚雖不才,‘義利二字卻還識得。且喜明歲正當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闈(指春季舉行的會試)一戰(zhàn),方不負兄之所學也。其盤纏余事,弟自代為處置,亦不枉兄之謬識矣!”
賈雨村此人是《紅樓夢》中封建官僚代表人物之一,他這時尚未考取功名,但封建官僚氣卻已開始暴露。甄士隱滿腔熱情地“當下即命小童去,速封五十兩白銀,并兩套冬衣”送他,真可謂雪中送炭。然而“雨村收了銀衣,不過略謝一語,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談笑”。他官服尚未上身,“官架子”已端了起來。就這樣,賈雨村得到甄士隱資助,進京趕考,得中進士,這是后話。
曹雪芹描寫賈雨村這個封建官僚人物,自始至終圍繞封建階級所追求的人生目標去寫他。中秋之夜,賈雨村在葫蘆廟中口占了一首五言律、一副對子;來到甄士隱家小酌賞月時,又在醉意朦朧中吟出這首七絕。兩詩一聯(lián),所表達的核心內容都是“一想功名,二想美人”。這也是曹雪芹在為后面即將寫的《好了歌》做鋪墊?!逗昧烁琛匪S刺的四樣東西是功名、金銀、嬌妻和兒孫。這四樣東西,賈雨村一樣也忘不了?。∽x者必須提前看透賈雨村的人生目標,將他作為封建官僚的“標本”,與《好了歌》對照起來讀,才能真正讀懂《好了歌》矛頭所向;也才能隨著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逐步看清賈雨村之“假”,看穿這個封建官僚的丑惡嘴臉。通過賈雨村這個人物在官場的所作所為,可以加深理解賈寶玉為何如此厭惡“讀書”和“功名”,故寫賈雨村也是曹雪芹的著力點之一。
但是,由于賈雨村沒有類似賈、史、王、薛般“四大家族”的背景,故他在封建官場終究成不了氣候,一而再、再而三地敗下陣來。這又從封建官僚個體的丑惡,深入到了揭露封建制度整體的丑惡,更顯其深刻。
好了歌
釋文: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按:
話說轉眼到了第二年元宵節(jié),甄士隱命家中仆人霍啟抱了小女英蓮到街上去看社火花燈。逛到半夜,霍啟要小解,將英蓮放在一家門檻上坐著。待他小解回來,英蓮已被人拐走?;魡⒉桓一丶曳A報,逃往他鄉(xiāng)。甄土隱丟失獨生愛女,無處尋覓,痛不欲生,夫婦倆一齊病倒。
不想才過了兩個月,三月十五,葫蘆廟中炸供,掌灶和尚不加小心,油鍋火逸,燒著紙窗,火勢又從紙窗逸出戶外,燒著竹籬。竹籬上的火勢又一路燒將開去,將葫蘆廟隔壁的甄士隱家全部燒光。甄士隱夫婦只逃出性命,無處可去,只得去大如州鄉(xiāng)間田莊上岳父家借住求助。他岳父姓封名肅,此人缺乏同情心,沒好臉色給女婿甄士隱看,令甄士隱在此度日如年。
忽一日,來了一位跛足道人,一路走,一路念出這首《好了歌》。這首《好了歌》的積極面是對封建階級以追求功名、金銀、嬌妻和兒孫為目標的人生觀作了全盤否定和深刻批判,它的消極面是陷入了人生虛無主義和輪回說,覺得人生的任何“追求”“愿望”都不值一提,人們只是在這種無謂追求中代代相因循環(huán)往復而已。被否定的全否定了,應該追求的是什么,不知道。小說主人公賈寶玉的人生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亦然。這表明,曹雪芹雖然是封建制度的叛逆者、批判者,但他還不足以成為推翻封建制度的革命者,因為他提不出新的人生目標。毛澤東對曹雪芹的世界觀和創(chuàng)作方法評論道:“曹雪芹在《紅樓夢》里還是想補天的,想補封建制度的天,但是《紅樓夢》里寫的卻是封建家族的衰落,可以說是曹雪芹的世界觀和他的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矛盾?!?/p>
當時,貧病交加中的甄士隱,聽完跛足道人的這首《好了歌》,居然“徹悟”。迎上前去對跛足道人說:“且??!待我將你這首《好了歌》解注出來如何?”跛足道人笑道:“你解,你解?!?/p>
好了歌解
釋文: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什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壟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按:
那位瘋瘋癲癲的跛足道人,聽罷甄士隱這篇《好了歌解》,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出乎所有人意料,甄士隱竟將跛足道人肩上的褡褳搶過來自己背上,不再返回岳父家中,跟了跛足道人飄然而去。當下轟動街坊,眾人當做一件新聞傳了開去。甄士隱夫人封氏哭得死去活來,遣人各處尋訪不得,只得依靠父母度日。幸得身邊還有兩個舊日丫鬟服侍,主仆三人,日夜做些針線,賣些小錢,幫襯父親貼補用度。封肅雖然日日抱怨,也無可奈何了。
這首《好了歌解》同《好了歌》的思想傾向是一致的,對人生充滿了悲觀情緒和宿命論思想,似乎人生經歷的一切都是無可奈何、徒勞的,最終都要走向主觀愿望的反面,不會有什么好的結果。這固然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存在的大量社會現(xiàn)實,但它沒有揭示事物的本質根源。這是曹雪芹的局限,他不可能用唯物史觀的眼光去觀察一切、解釋一切,更不可能為人們指明新的人生方向。曹雪芹只是曹雪芹時代的曹雪芹,如果我們苛求于他,那是我們自己違背了唯物史觀。曹雪芹的偉大在于,他為我們提供了一部關于什么是封建制度的百科全書,對封建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各個方面描寫得無比真實又極其豐富,這一點已經無人能夠企及,更無人能夠超越。
把《紅樓夢》稱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這是毛澤東提出的觀點。他說,《紅樓夢》是“寫得很精細的社會歷史”,“不讀《紅樓夢》,就不知道什么是封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