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已經(jīng)進入“80后”了,也算是很幸運的了。我沒有多大本事,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教書”,教語文。教小學,教中學,教大學,都是教語文。至于編寫語文教材和語文讀物,也都是從“教語文”延伸出來的,可以都歸并為“教語文”這件事。
從教六十年,教了六十年語文,有什么體會呢?有,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第一點,堅持。一個人精力有限,能力有限,同時做幾件事,不容易做好;認定一件事,只做這一件事,堅持下去,有可能做得好一點。半途而廢,淺嘗輒止,這山望著那山高,被利益誘惑,不安心本職工作,就很難有所成就。俗話說,貴在堅持,只要堅持,行行可出狀元。教書,是一件很普通、很平凡的工作,既然命運安排我干上了這個工作,我就認定我這塊材料也只適合干這個工作。改革開放后,我有好幾次跳槽的機會,都被我放棄了,一門心思就教語文,竟然教了六十年。雖然沒有干出大成績,但多少有點收獲。
第二點,探究。做一件事,在做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去探究它。不要把教書看作是一種熟練工種,不要滿足于駕輕就熟。要立志做教育家,不做教書匠。教育家與教書匠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是否對教書這件事取探究的態(tài)度。我教了一輩子語文,對語文教學探究了一輩子。我經(jīng)歷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凱洛夫的“五環(huán)節(jié)教學”和“紅領巾教學法”,經(jīng)歷過六十年代上半葉的加強“雙基”的教學,也經(jīng)歷過“文革”中的不要語文的語文教學,改革開放后,經(jīng)歷了不同時期的各種語文教學改革。不管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我都干過。在干的過程中,我常常反省:這樣做對嗎?學生歡迎嗎?他們有收獲嗎?語文課就該這么教嗎?在探究中,不斷有所省悟,有所改進,有所收獲。
第三點,超越。超越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在虛心學習的前提下,超越別人;第二層意思是,在否定自我的基礎上,超越自己。
先說第一層意思,在虛心學習的前提下,超越別人。我們要超越別人,前提是虛心學習。那種目空一切,對別人的成就視而不見或嗤之以鼻的人,是不可能超越別人的。1978年,我在《湖北教育》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關(guān)于改革中學語文課教學的建議》,發(fā)出了全面改革(包括教材和教法)語文教學,徹底改變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xiàn)狀的倡議,提出了“多讀多寫,讀寫結(jié)合,少講精神,加強自學”的主張,這在全國,可能是首倡。過了幾年,即1983年,上海的錢夢龍先生提出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三主)和采用“教讀式、自讀式、復讀式、練習式”(四式)的主張。我認真讀了他的文章,也學習他發(fā)表的課堂實錄,覺得很好,比我的主張更有理論內(nèi)涵和宏觀價值。我于是沿著他的思路想,在課堂上如何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呢?我認為先有他的“四式”不足以體現(xiàn)他的“三主”。要實現(xiàn)“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必須從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改革上下功夫。于是我提出了“變講堂為學堂”的主張,即變“全盤授予”為“拈精摘要”;變“滔滔講說”為“以講導學”;變“默默聆受”為“研討求索”,這就從如何處理教材,如何處理教師的“講”和如何處理學生的“學”三個方面入手,建立起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這就把“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具體化了,操作性也更強了。這算是一個超越吧。
再說第二層意思,在否定自我的基礎上超越自己。我們不僅要超越別人,還要超越自己;要超越自己,就要敢于否定自己,要以否定自己做基礎。如我在“變講堂為學堂”的改革中,曾經(jīng)有“以思維訓練為中心”的說法,那是學習了北京的寧鴻賓的“思維訓練說”(語文教學要以思維訓練為主)后提出來的,后來覺得不妥當。思維是人類一切創(chuàng)造活動的基礎,思維訓練是各學科的共性,并非語文教學的個性,“以思維訓練為中心”并沒有抓住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于是,我修正為“以語言和思維訓練為中心”,后來又進一步拋棄了“以思維訓練為中心”的提法,這算是一次自我否定吧。再如,我在上世紀80年代初提出“變講堂為學堂”以后,在全國造成了很大影響,應邀到各地講學,得到了不少贊許之聲。但后來我發(fā)現(xiàn),“變講堂為學堂”之后,只是從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上實現(xiàn)了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但語文教學的個性問題,本質(zhì)問題即語文課究竟教(學)什么,怎么教(學)的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我反省我的語文課有的比較成功,有的也不成功。對外展示的,大都成功;但我平時教的語文課,有的并不成功。又發(fā)現(xiàn),成功者大都是語言因素抓得好;不成功者,往往是語言因素沒抓好。經(jīng)過好幾年思索,終于發(fā)現(xiàn),語文教學尚處在一個長期性、全局性的誤區(qū)當中,那就是以指導學生研究語言取代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以對語言材料的詳盡分析取代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感悟和積累。我們應該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而不應該是指導學生研究語言。學習語言,要采用“感受——領悟——積累——運用”的途徑,要實施語感教學,這就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學習語言論”(亦稱“語文教學本體論”),這次的“自我否定”(或稱自我修正),完成了認識上和理論上的一次大飛躍、大超越。
在堅持的基礎上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超越,這就是我的六十年教學生涯的體會。
(洪鎮(zhèn)濤,著名語文教育家,語感派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