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夢
摘 要:這一時期的人物畫在傳統(tǒng)基礎上有了長足的發(fā)展。首先在取材上較為廣泛。有表現重大政治題材(包括歷史故事)的作品,有反映貴族生活情景的作品,也有宗教道釋方面的作品等。尤其以道釋畫以及貴族生活題材為中心的仕女畫最為盛行。這些畫反映了唐代強盛的時代特征,但在風格與具體表現手法上又各不相同,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新景象。
關鍵詞:政治;貴族;道釋畫;仕女畫
中圖分類號:J2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6-0073-01
唐代是中國繪畫走向成熟的時期,尤其是人物畫有了重大發(fā)展,出現了一批影響力極大的畫家如閻立本、吳道子、張萱、周昉等。
閻立本世家弟子,承家學在人物、山水、鞍馬、道釋、臺閣都有很高的造詣。尤其以人物畫成就最為突出。他的代表作有《步輦圖》、《歷代帝王圖》等。
《步輦圖》描繪的是貞觀十五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與吐蕃王松贊干布聯姻的事件。畫中祿東贊及其隨從的相貌和舉止的刻畫都具有濃厚的高原民族特色。唐太宗的刻畫也極為成功,深沉、謙和的外表中流露出卓越才能和非凡氣度。從作品中也能看出閻立本的繪畫特色:線條勁健圓潤,設色深沉。人物動態(tài)拘謹,注重面部表情的刻畫,反映出對六朝繪畫的繼承與發(fā)展。
《歷代帝王圖》繪制了從漢代至隋朝十三位帝王像。每個帝王或立或坐,通過不同外貌特征表現出每位帝王不同的心理、氣質和性格。畫家用筆評判歷史,褒貶人物,抑惡揚善。雖然畫像還有些許的程式化傾向,但在對人物個性的深入刻畫都有很大的進步,每個帝王個性分明,不落俗套。畫面中按照森嚴的封建倫理觀念,遵從“主大從小,尊大卑小”的原則,來安排人物的大小和前后。以重色暈染衣紋,色彩效果凝重。人物造型準確,用筆舒展。用線多為粗細均勻的鐵線描,體現了初唐人物畫的特征。
中國人物畫經歷了漢代的古樸、稚拙到魏晉南北朝的“跡簡意澹而雅正”并向“細密精致而臻麗”的方向發(fā)展。閻立本在此基礎上將中國繪畫向盛唐“燦爛而求備”推進了一步,因此說閻立本是一位承上啟下的畫家。
吳道子的創(chuàng)作活動期在開元天寶年間,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道:“國朝吳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后無來者”“吳宜為畫圣”。吳道子是古代最負盛名的畫家之一,他的創(chuàng)作首先表現在宗教畫上,創(chuàng)作了300余堵壁畫,題材包括:經變、文殊、佛陀等。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圖》、《地獄變相圖》等。
《送子天王圖》取材《瑞應經》中釋迦降生的故事,白描長卷。通過對人物故事情節(jié)的描繪及人神怪物的形象塑造,表現出動和靜、虛和實、嚴肅與緊張、莊嚴和兇猛的對比關系及事物運動的氣氛和變化中的韻律。吳道子不僅吸收了張僧繇的立體畫法,還發(fā)展了他干練概括的繪畫技巧。所謂:“筆才一二,像已應焉”,“筆不同而氣同”,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創(chuàng)造與突破。他以書法用筆如畫,創(chuàng)作出頓挫起伏,錯落有致的“蘭葉描”。狀如“莼菜條”。表現對象“淳測身斜,卷衣飄帶之勢”和“天衣飛揚,滿壁生動”的視覺效果。這也正是他“吳帶當風”的藝術風格。他為了強調線條的表現力和獨立功能,在繪畫中有意將色彩弱化?!案山鼓壑?,微施微染,自然超出謙素”。從而突破了南北朝以來的重彩風格,當時稱為“吳裝”。
仕女畫在初唐就受到重視,盛唐時期的代表畫家有張萱,周昉等。張萱,宮廷畫家,擅長人物畫人物畫,多以仕女,宮廷游宴為題材。代表作品有《搗練圖》和《虢國夫人游春圖》。
《搗練圖》分幾個情節(jié)描寫了從事勞作的幾位貴族婦女的形象。全畫分為三段,開始一段是四位婦女正在搗練,最后一段是將練扯直,熨平。中間一段是在絡線,縫制。作者在表現著幾組人物時,將她們之間的關系處理的自然生動,如扯絹者身體微微著力后傾,熨練者細心將練熨平等。動態(tài)徐緩,儀態(tài)嫻靜?!峨絿蛉擞未簣D》畫面以盛唐貴族婦女生活為創(chuàng)作題材。描繪了楊貴妃姐妹三月三日游春的場景。畫中馬的步伐輕快,人的形態(tài)從容,符合郊游愉快的主題。也表現出豪貴生活的驕縱富有。
周昉繼承并發(fā)揚了張萱,他的宗教畫具有獨特風格,創(chuàng)“水月觀音”之體。他繪制的佛畫風格被稱之為“周家樣”。他刻畫的人物形象準確,可以用筆揭示出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性情。代表作品有《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等。
《揮扇仕女圖》以長卷描繪了宮廷中嬪妃生活的哀怨,深刻的揭示了人物的心理特征。全畫共13人,分段情節(jié)為:對鏡、倚桐、撫琴、刺繡、獨坐等。全畫以表情之物作為襯托。將人物安排在秋日哀婉的氣氛之中,情景交融。畫中人物低垂的眉梢,灰暗的雙唇,使其面部呈現出愁苦哀傷的表情。畫中婦女的形象也體現出周昉所創(chuàng)人物豐腴的樣式。
我們將張萱、周昉的仕女畫作比較不難發(fā)現,二者在取材內容上以及表現技巧上都有著共同點。但是周昉的仕女圖更能表現出他所認識的社會的深度。如果說張萱在表現貴族婦女形象時反映了社會上升階段的貴族婦女溫柔和嫵媚,以及人們對生活的強烈欲望。那么周昉所塑造的貴族婦女,則體現出她們物質豐富,但精神匱乏。反映了奢華生活背后的社會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