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珊珊
摘要:每個孩子都以自己的語言和個人的方式完成美術作品。我們的任務就是為了發(fā)現、發(fā)展孩子們的優(yōu)點,從而幫助孩子得到發(fā)展。
關鍵詞:兒童畫;繪畫;個性;教育;發(fā)掘
從大學時代起就知道將來要與孩子們打成一片,因為我們是未來的教師。帶著那樣的心情在這崗位上與孩子們一起度過了很多美好的時光。在和孩子們一起玩耍、交談過程中慢慢的發(fā)現,即便是平時被我們認為繪畫較差的學生,在他的畫面中同樣有值得我們深思和欣賞的地方。孩子們畫畫是從不去思考自己的表現方法和色彩,他們也沒有什么是不能畫、不敢畫的,他們表現的就是他自己——天真而純潔,張揚著他們的個性。然而,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在不經意間抹殺了孩子們的個性,并且自以為非常完美。為此我查閱了一些教育類書籍一起給自己更好的答案。
一、個性的定義
繪畫也許并不是每個人都喜愛的一種藝術表現方式,但它卻幾乎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歡的表現方式。繪畫是兒童心理、人格、情感等等方面的一種表征,也是兒童天性和個性的自然反映及流露,一幅完整的兒童畫,就需要有純真的童心流露。那么什么是個性?定義很多,但至今還沒有一個是大家公認的。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無不研究個性問題,都有各自對個性的一套解釋,離形成一種共識還很遙遠。個性也叫人格。當時是指演員在舞臺上戴的面具,與我們今天戲劇舞臺上不同角色的臉譜相類似。
二、教育中蘊藏的個性
尹少淳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獨特性,這是社會充滿活力和豐富多彩的原因。美術教育必須尊重它,呵護它,應成為學生個性在整個學校教育體系中的庇護所?!蔽覀儾⒉皇欠穸▋和趯W繪畫時,掌握一定的繪畫知識和技巧的重要性,知識技法仍然是美術課的主要內容,但它不是學習繪畫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內容。正如美國美術教育家羅恩斐德所說:“在美術教育中,美術只是被用來作為達到目的的一個工具,其本身并不是一個目的是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程度來使人們更富有創(chuàng)造性,而不問此會使用在何處。”有一句話說得好:美術教師如果只傳授知識、技法,教得再好也還算不上兒童美術教育。既然叫兒童美術教育?!敖逃眱蓚€字才是最重要的,而這兩個字所包含的內容就要豐富得多,深刻得多。首先,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僅僅是灌輸知識,通過教育,使孩子得到全面發(fā)展才是教育的宗旨。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有屬于自己的一些優(yōu)點,我們的任務就是為了發(fā)現、發(fā)掘他們的優(yōu)點,從而幫助孩子得到發(fā)展。中國人講究“因材施教”,早從孔老夫子起,我們的同胞就知道,不同個性的人要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而孔子就是最好的“代言人”。
三、童畫中張揚的個性孩子無拘無束的想象與創(chuàng)造的表達,就是兒童畫中的精髓
一位內向的華裔小女孩在向一位有名的日本畫家學習,這位畫家從來不指責小女孩的畫有什么“問題”——構圖的位置,物體的大小,畫面的內容,色彩的調子……孩子的父母覺得很奇怪,過了好久,終于忍不住去了畫家那里,畫家并沒有說什么,一直在看孩子的畫。最后畫家對著一張畫說:“卷心菜是孩子選的,在畫面中小和冷冷的藍調子是因為孩子看到了悲傷的卷心菜,她覺得它非常的憂傷和孤獨。角落里的咖啡杯碰在一起說明它們是好朋友,孩子的感覺就是最好的畫面,不需要我再去做什么。”過了一年,孩子的畫在兒童繪畫中得大獎。大多數教師在課堂上總是指責孩子的繪畫構圖不夠飽滿,物體偏了,大小不合時宜,色調灰暗……然而卻總是忽略在畫面背后孩子所展現出來的“個性”,遇到挫折的孩子,也許從此不再“敢”拿起畫筆。兒童愿意畫畫,恐怕不一定是他們熱愛藝術,而是想要通過畫畫來表達些什么。兒童也許不懂得什么是藝術,但他們卻明白畫畫在信息傳達上的“意義”。例:小英是個不多話、略膽小的女孩,同伴們對他的評價也很差,認為她是笨蛋,根本就不會畫畫,在美術課堂上幾乎沒收到過她的畫。幾節(jié)課后發(fā)現,其實課堂上小英拿起筆看起來非常認真??墒钱斈阕哌^去的時候,她會用手擋住畫面,經過幾次反復的鼓勵,小英終于愿意拿開手。畫面當中其實只有幾筆簡單的線條,但是看起來非常仔細,有許多檫過的痕跡。經過夸獎和鼓勵她大膽的作畫,終于在不久之后收到了小英的畫。畫面生動而有趣線條有力而仔細,畫面表現了他是一個乖巧而膽小的可愛女孩?!拔一ㄙM了終生的時間去學習像孩子那樣畫畫”,這是偉大的藝術家畢加索說過的話。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孩子的感觀非常的敏銳,而我們不必拘泥特定的模式。每個孩子都是天然的作畫者、也包括天然的解讀者。因為每個孩子都以自己的語言和個人的方式完成美術作品。他們能通過觀察和實踐自己提煉自己的“概念”。因此,美術活動是真正的自主活動,使學生不會受到挫折感的傷害。
在美術活動中比在其他學科領域中能更大程度地調整自己的行為。發(fā)給學生材料,他們就會根據個人興趣和能力,以個人速度進行創(chuàng)作。一則報道上說,德日學校課堂授課完全是開放式的。教師只是提出任務,稍加啟示,大部分時間都是讓學生各取所需,各得其樂,讓學生在成功里進步,在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教師是活動課程的準備者、組織者,只在學生有困難需要幫助時,教師才幫助他們,真正體現著以學生為主體。而我國小學課堂授課絕大部分還是采取的嚴謹的準備,一環(huán)一環(huán)進行教學程序,追求課堂的主動性,以保證完成教學任務,其實還是教師為主導,學生大多只是被動地吸收。聽課看課都講究形式,學生學到多少甚至有沒有學會也不管的。很多優(yōu)秀的課,都只是以形式豐富多彩,像演小品一樣用各種花哨的道具,其實就是“看看有趣”。
孩子們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他們頭腦中充滿了奇異的想象,他們喜歡無拘無束地標新立異。作為一名園丁我們不能讓我們的花朵喪失了個性,每一個生命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我們能夠找到孩子的個性,并加以發(fā)掘,我們的孩子會像向日葵般茁壯成長!